古人這4句話,是修身的法寶,做人的經典,一輩子學不盡,用不完

2020-12-21 作家鬼譚

《菜根譚》謹言慎行,執著不棄

【原典】不可乘喜而輕諾,不可因醉而生嗔,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鮮終。

【釋文】不要乘著高興時對人隨便許下諾言,不要在醉酒時藉機撒潑發怒,不要乘著得意時惹是生非,不要因為身心疲倦做事就半途而廢,有始無終。

【鬼譚點評】生為凡人,都會有很多毛病,但這種毛病往往又不自覺。高興時有求必應,對人隨便許願。這樣就容易讓一些小人有空可鑽,抓住把柄。而自己也給人留下有諾不守的壞印象。

酒後不失德也是一種美德。酒後更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借酒發瘋,把一些平常不愉快的事拿來發洩,失控就必然失言,以至失德。許多人被人小看,就在於酒後失控,做出一些有失體面的事,露出了本性。

人在事業順利,春風得意時,往往容易擺不正自己的位子,得意忘形,口無遮攔,忘了自己是誰,做事有失分寸,惹出一些是非來。豈不知道越是在得意時,越是要收斂自己,時時檢點,小心謹慎,守口守德,才會讓自己走得更遠,事業發展得更好。

做任何事,不管大事小事,都要做到有始有終,切不可因為勞心勞力,感覺到吃力就輕易放棄,半途而廢,有始無終。這樣的人是永遠幹不成大事,不會成就一番事業的。

《菜根譚》這四句話,是修身的法寶,做人的經典,夠我們咀嚼一輩子,一輩子都學不盡,用不完。

相關焦點

  • 期-做人與修身
    語出唐代呂巖《憶江南》詞:"學道客,修養莫遲遲,光景斯須如夢裡。"修為是修行的程度,而修養只是表象。 但是,通過讀書和修身,可以提高人生境界,避免渾渾噩噩,從而有意義地生活,一生受用不盡。 境界高的人,有所為,有所不為,寧吃仙桃一口,不啃爛杏一筐,體現出一種精神高貴之氣。
  • 修身書道:漢字的魅力,學寫字也是學做人
    中國的漢字,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智慧的一種結晶和象徵,在漢字這四方方的世界裡有著說不盡的無窮魅力和神奇力量漢字的象形,就是根據事物的特徵,使之固定化,這表現在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漢字先是畫形,即把事物的形狀描繪下來,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
  • 錢穆: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學如何做人
    孔子並不注重如何教,而是重視如何學。故我們稱孔子為教主是不妥的。其根本精神不在教人,而在自學。但他並非只學某種學問或知識,而更重要乃在如何做人。《論語》開首第一篇第一章即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其第一字即為「學」字,是要常常學,時時學,永遠地學,一輩子去學。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何忠國:做官先做人 領導幹部如何修身做人
    做人與做官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做一個什麼樣的人,當一個什麼樣的官,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廣受關注的話題,古代聖賢對此有深刻洞見,所謂「君子為政之道以修身為本」「先修身而後求能」,「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方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都揭示了做人與做官的內在聯繫。好人不一定是好官,但好官必須首先是好人。做人是做官的前提,做人是篇大文章,如何修身做人是每一位領導幹部要認真思考並躬身實踐的大課題。
  • 古人十分重視修身,修身的根本是什麼?
    大學》裡給出了修身的根本,在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原創2)做人與做事 (再讀《修身書》有感)
    》,內容博大精深,輯錄了112篇古聖先賢們的修身智慧經典,涵蓋從春秋老子開始到清朝曾國藩等100多位中國歷代大師的修身經典心得。細細品讀,領悟古聖先賢們的修身智慧——做人與做事。做人做事看起來簡單,其實是很有學問的,值得每個人用一輩子去研究和探索。
  • 古人教子趣聯:修身做人
    2 2、清代詩人蔣心餘有教子聯日: 富貴無常,爾小子勿忘貧賤 聖賢可學,我清門但讀詩書 他將這副對聯掛在祖宗牌位兩旁,要子孫永遠記取不忘。
  • 東風評論 | 用好「自省」 修身法寶
    東風評論 | 用好「自省」 修身法寶 2020-01-06 10: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看古人如何修身,提高自我的幾種做法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直是我國古代人的立身哲學。幾千年來,古人對如何修煉自身有著無比豐富的經驗和智慧,荀子專門有《修身》篇文章,講述應當如何修煉自身,其中很多讓現代人都感到汗顏的做法。古人看到別人善的的方面,要求自查自己,看一看自己是否也有這善的一面;見到不善,立刻警醒自己,反思自己是否存在相同的問題。古人一直在教導我們修身要行善,但也教導我們不要去做老好人,孔子說過「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也就是對好人要好,對壞人要壞。
  • 讀《論語》要記住這8句話,處世修身,學它就夠了!
    讀《論語》,要記住這8句話,處世修身,學它就夠了!《論語》8句話·第一句:「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本句話出自《論語·為政篇》;子貢請教孔子什麼樣的品質是君子最應該擁有的。幾個人結伴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去效法的人;選取他們的優點學著去做,觀察他們的缺點自省改正。對於治學孔子倡導精益求精、不恥下問。《論語》8句話·第三句:「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 讀《論語》,學做人
    》中所揭示的做人的道理對中國人的影響;最後跟大家說一說這幾十年來,我自己讀《論語》的一些體會。 一、《論語》的中心思想:學做人 說到《論語》,人們常講「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是宋代傳下來的,到如今已傳了一千多年,意思是《論語》是一種政治哲學,它的中心思想是治國道理。因此,人們普遍認為《論語》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就是幫助歷代統治者治國、統治老百姓。
  • 「淺議」 檢察幹部如何修身、做人、為官、用權
    中國網6月19訊(彭進高)湖南省新化縣檢察院在組織開展規範司法行為專項整治活動中,要求全院幹警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深入領會「三嚴三實」的深刻內涵和具體要求,切實做到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更好地履行檢察幹警的崇高職責,取得了良好實效。
  • 用數學方法研究古人經典,讓孔子的思想不再被歪曲
    這意味著那個基站半徑一圈圓周上每個點都可能是毒販。第二次監聽,又得到一個圓圈。這個和第一個圓圈的公共部分,是一條線段,鎖定了毒販就在這條線段上。第三次截取信號,用得到的第三個圓圈和前面的再取公共部分,就得到一個精確的點,於是終於確定了毒販的精確位置。這種定位方法叫做「三角定位法」。那麼,這對於我們研究古人經典有什麼意義呢?
  • 曾國藩的「修身十二條款」,句句經典,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因此他經常在日記中痛罵自己,還說「不為聖賢,便為禽獸」。最終,曾國藩在良師益友的督促下,給自己專門制定了一個「修身十二條款」,此時的他剛剛滿30歲。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他的「修身十二款」,句句經典,非常值得學習借鑑。①主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慎。
  • 傳統文化必修課的核心是修身做人
    比較顯著的問題一是當前我們的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仍然是一種知識化的教育,二是這種人文素質教育存在泛化的傾向,沒有集中到經典教育上來。在我看來,人文素質教育應該以經典教育為主體,立足於經典,把修身做人當成不可動搖的核心。
  • 《增廣賢文》最經典的5句話,不僅下酒,還能讓你更懂做人
    古人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個有才能的君子,就是要加強內在修養,互相切磋學問,琢磨人生的道理,不然難以成大器。古人愛飲酒,常常以酒助興,人生不如意時,也多飲酒以解心中憂愁。不過即使是喝酒時,古人也經常吟詩作對,寫些文章,抒發人生的感悟,感人至深,留下了很多名篇。《增廣賢文》是明朝時期的一本格言小書,記錄了儒家思想的道德標準,為我們樹立了做人做事的標杆,幾百年來中國讀書人必讀這本書。
  • 修身齊家治國聚天下 習近平的"詩詞大會"這樣薰陶中國
    其實,習近平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了如指掌以及善於在講話中將經典詩詞"古為今用"早已被中外所熟知。  2014年9月10日,習近平到北京師範大學考察時就曾明確提出,"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經典的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麼西方的東西,我覺得'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的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 民間俗語:「錛三斧四鋸半年,刨子一輩子學不完」,啥意思?
    時至今日,俗語依舊指導著我們的生活,就比如這句俗語「錛三斧四鋸半年,刨子一輩子學不完」。 其描述的不僅僅是木匠工藝的高深,而要想學會使用這四種工具,一般人需要三五年,而刨子這種工具卻需要一輩子去學習!那麼這句俗話有沒有道理呢?且聽我一一道來!
  • 被誤讀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出自諸葛亮(181-234)名篇《誡子書》,全文如下: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 嚴以修身的路徑選擇
    因此,修身是自我提升的重要法寶,黨的各級領導幹部應高度重視修身並將其作為自身行為的指引坐標。嚴以修身,重在修,要在嚴。欲真正提高修養就必須堅定理想的「主心骨」,穩固信念的「壓艙石」。具體來講,就是要打通四條「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