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症常常被人們戲稱為完美主義的象徵,甚至被很多人當作「時髦」或有趣的標籤,拼命的往自己身上貼,卻不知道真正的強迫症患者擁有怎樣的生活處境。強迫症既不是大家所說的「處女座」,也不是一種玩笑就可以搪塞過去的「完美主義」。
強迫症患者無時無刻都在飽受著精神上的折磨,有些嚴重的甚至已經影響到家庭生活,以及在公司的工作,他們被認為「奇葩」而受到冷眼,甚至有些已經讓強迫症患者一度產生自殺的念頭。面對強迫症,你還在認為是小題大做,諱疾忌醫嗎?
一位醫院的醫生,其親人患癌症去世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此後,在醫院上班的她總是擔心在接觸癌症患者後,會被傳染上癌症。每次下班後,她總是反覆洗手,回到家,更是要換掉所有的衣物,避免把癌細胞帶回家。儘管她知道癌症不是通過傳染致病,但她就是不放心。後來發展到在醫院不願意觸碰到患者的物品,別人不小心碰到了她,她就會不停的洗手,認為怎樣清洗都是不乾淨的。
每天如此「清潔」花去了她大量的時間,使她疲憊不堪,嚴重影響了工作,院領導還多次找她進行談話,家裡老公也不理解,她感到很委屈,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想方設法克制自己的念頭,但是卻無能為力,最後使自己陷入了一種無法自拔的境地,甚至萌生出了輕生的念頭。
從醫學的角度講,強迫症是一種典型的神經症,其表現形式是焦慮障礙,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症。
其特點是很反覆地去確認一件事,並且在確認的過程中會出現怪誕心理,然後,心裡抱有對這件事的疑慮,一面內心在說,這件想法是假的,不要相信它;另一面又在說,沒關係,再確認一次,最後一次,可能這次確認之後就會好了,就會放棄掉。
不過這樣的狀態已經持續太久了,一而再再而三的給自己機會去確認這些根本不可能發生的幻想。這種強烈的衝突使其學習工作、人際交往甚至生活起居受到巨大的壓力和痛苦。
近年來統計數據顯示,強迫症的發病率正在不斷攀升,世界衛生組織所做的全球疾病調查發現,強迫症已成為15-44歲中青年人群中造成疾病負擔重的20種疾病之一。
而強迫症是如何產生的呢?強迫症患者往往在患病之前會有一些心理方面的誘發因素,比如:學習壓力大、受到巨大打擊、別人的批判等,患者會存在一些現實因素所導致的內心痛苦。
如果只有這些現實原因,往往不構成強迫症的發病,多也只能是急性應激障礙,或者演變成創傷後應激障礙。遇到誘發因素,導致強迫症,往往還跟得病前的個性因素有關,比如內向、固執刻板、追求完美、不善交往、猶豫不決、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和自尊、缺少朋友和社會支持、缺少積極主動的行為應對等。
強迫症患者,往往會採取壓抑、轉移、理智化等防禦機制,躲避壓抑其痛苦情緒。強迫症病人內心充滿理想與希望,同時又缺少真正的樂趣,也缺少自信心,不敢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缺少對他人的基本信任。
面對強迫症患者,我們應該更加客觀、冷靜的看待,也許每個人都有強迫症,只不過強迫的內容不一樣,如果強迫的事情是具有現實意義的,比如學習、工作、搞科研等,則會促進一個人的成功。反之,如果一個人每天被無意義的小事所支配,無法正視現實,那他就會成為精神的傀儡,所以,要試著接納自己,正視自我缺陷,接納強迫症的存在,分析自己,尋找痛苦和逃避的因素。
在接納的基礎上,勇敢拋棄執著、拋棄疾病,將解決強迫症的想法放在當下生活的最後,積極的投入行動之中,去做自己該做的事、能做的事。
強迫症患者之所以沒有勇氣去面對自己的人生痛苦,是因為他們在生活中,往往處於被孤立的境地,缺少社會支持,缺少家人的理解和關愛,從而導致他們的內心產生弱小感、無力感、不確定感和不安全感。
所以,他們就會竭盡全力,嘗試各種方法擺脫痛苦。強迫症患者最需要的就是家人和朋友的陪伴,在心靈上,儘量感受他的感受,陪他跨過每一次精神牽絆;在行為上,默許他的行為,使他儘早走出強迫症的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