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給父親上墳,發現父親墳前有條黃色死狗

2020-12-19 朦朦洋

故事:清明給父親上墳,發現父親墳前有條黃色死狗

二勝的父親走了有兩個月了,馬上又是清明節了,二勝得給父親去上墳了,父親活著的時候他忙,總是不能陪父親坐一起說說話,喝點酒,到父親死之前,他都有好幾個月沒回來看看父親了,現在,雖然他會經常到父親墳前來了,但是卻只能陰陽兩隔著喝酒了。

清明節這天,二勝帶著父親最喜歡喝的燒酒,還有最喜歡吃的下酒菜,豬耳絲兒,去父親墳前給父親燒紙上墳。

二勝的父親就埋在自家的地裡,跟母親埋在了一塊,為了讓他倆更寬敞,他還把自己在另一片地方的地跟人換了,換到了一起。

來到地邊,二勝突然就皺了一下眉頭,他看見父親的墳前貌似有著一條黃狗,他趕緊跑了過去,他以為是哪條流浪狗在吃或許是別人給父親帶的祭品,可是跑到了父親的墳前,他才發現,這條狗是躺在父親的墳邊的,很安詳,看上去像是睡著了,不過二勝知道,這條狗已經是一條死狗了,因為他沒呼吸了。

二勝有點疑惑,父親的墳前為什麼會有條狗呢?難道是流浪狗恰好死在這裡了嗎?可是看這狗死的樣子又像是故意找好了地方一樣,不過二勝也沒有太在意,畢竟他是來給父親燒紙的,他把狗提在了地邊的一條溝裡,然後給父親燒紙,在墳前跟父親說話,倒酒。

在父親墳前待了半個多小時,二勝要走了,路過那條溝的時候,他又看見了那條狗,他下去給狗鋪了點葉子,也算是不讓狗暴屍荒野了。

他本來是想去父親家裡再去收拾一下,把值得紀念的東西帶走,可是妻子突然打了個電話,說是有急事,他就趕緊回家了,只能下一趟再來了。

回家之後的幾天,二勝卻總是睡不好覺了,天天做噩夢,而且每天還是同一個,他夢見的是自己的父親,可是反常的是父親在夢裡總是給他說一句話:照顧好他,照顧好他。

二勝把這事告訴了妻子,妻子卻說他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肯定是想父親想的了,可是二勝總感覺不對,去醫院查了一下也並沒有查出來什麼,他還是決定再回家一趟。

回家之後,二勝並沒有找到多少有用的東西,只有一個相簿算是最有意義的東西,二勝打開了相簿,第一頁是父親與母親的,二勝一頁一頁地翻看著,父親與母親從結婚到生下了二勝,然後是父親與母親抱著他玩的一些照片。

翻著翻著,二勝忽然發現了一些不對勁,他發現,這照片少了很多,而少的全都是自己五歲前的,他努力回想,可是怎麼也想不起來。

直到最後的幾張照片,是父親和一條大黃狗在一起的合照,還有這條大黃狗的單獨的照片,而這條狗,正是父親墳前的那條狗。

二勝就趕緊問村子裡的人,問父親死之前是不是在養狗,村裡人說:「你父親其實養了好久了,只不過每次你一回家,狗都會暫時被送出去,直到你父親死之前,他還在精心照顧著那條大黃狗呢,只不過後來你父親死了,這條狗也不見了,我們也好長時間沒見過他了。」

二勝回到家裡,又重新翻著相簿,忽然感到一陣頭疼,他記起來了,他全都記起來了,五歲之前的記憶他想起來了。

他想起來小時候家裡是養狗的,自己小時候也愛跟狗玩,可是卻因為跟狗玩,二勝五歲那年出了車禍,二勝也傷了腦子,從那以後,二勝的母親便不讓養狗了。

二勝記起來了,自己家裡是養過狗的,而父親也一直在養狗,父親墳前的那條大黃狗,就是父親養的狗啊。而父親說的照顧好「他」,這個「他」,就是指的大黃狗啊!

二勝又來到了父親墳前,他把大黃狗埋了,埋在了父親的墳旁邊,讓它去那邊陪著父親也挺好。

後來,二勝也養了一條狗,黃色的小狗,那本相簿,二勝也好好放了起來。

(故事完,圖文無關,圖片來自網絡,如有問題,請聯繫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帶父親給爺爺上墳:黃紙禮炮全備齊,卻頂不過父親的一句話
    自從在外地回到了家鄉,每一年的清明我都要帶著父親去給過世多年的爺爺上墳。爺爺我從來沒有見過,更別提什麼爺爺給我的愛,但小時候聽父親講爺爺的故事就知道他是一個好人。父親平時不太捨不得花錢,但在給爺爺上墳這一件事情上可沒有一點的含糊,買一個禮花就連價格也沒有問,直接就叫我搬上了車。我問父親為什麼不問問禮花多少錢,父親卻聲稱其實也沒有必要拿禮花,倒也不是多少錢的事情。只是算算今年爺爺應該是去世整年,給老人家在那邊送一個禮花「表示」一下。
  • 男子給父親上墳路上怪事不斷,去到父親墳頭才發現爹爹墳墓被掘
    二十六那天,是父親的祭日,按照往年的慣例,是要去給父親上墳的。新偉早早的起了床,給兒子做了早飯,要帶著兒子一起去給父親上墳。  或許是因為這段時間和妻子鬧離婚的事,新偉昨夜又是沒睡好,兩隻眼睛只感覺澀澀的發苦。叫醒了兒子,兩人草草的扒拉了一口飯,便出去了。
  • 他去祭拜父親卻發現一隻狗狗躺在墳上,靠近查看後不禁熱淚盈眶!
    在土耳其,也發生類似的故事,狗狗的愛永遠都是最專一的,不管主人生與死,依舊會用牠的方式愛著主人,不離不棄的堅持比人類還要更專情。  土耳其男子Zafer Ozturk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到住家附近的墳墓上,緬懷過世的父親。
  • 墳添土
    等我能跟哥哥一道上墳時,這裡全成了麥田,找不到墳頭了——墳頭早在「文革」「破四舊」的風浪中被夷為平地。我們上墳時,要踩著麥苗,大體估量一下位置。這個位置怎麼能夠準確呢?大哥有一年專門從地頭往這邊走步,很長時間裡,我們就以他的這次步測為準。  母親死了。母親死在熱天。母親出殯的事我一點也不記得,還有母親的模樣——我這個不肖子孫!
  • 農村清明上墳「前三後四,左五右六」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眼看就要到清明了(四月四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說的是人們上墳時悲傷的心情。在過去上墳有許多講究,比如「前三後四」之說 。意思是在清明前三天或清明後四天上墳燒紙最好。直到現在,許多農村還保留著這種傳統。
  • 親情散文:在父親的墳前,燒上一份思念
    好長時間沒有去父親墳前了,正如賈平凹先生所說,「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來,」算來父親去世已快一年半了。我最近一次去墳地燒紙是正月十二父親忌日那天,迄今也快五個月了。本來清明節要去隆重上墳的,村裡講究新墳不過社,我們便在父親「二節」時提前蒸了「子福」,一家人跪倒墳前,先栽好「搖錢樹」,灌上水,燒紙磕頭,再把「子福」攤開,重新燒紙化錢,等於一次祭拜完成了兩項儀程。清明節那天,上過了祖墳,想再去父親墳前燒紙,被母親攔下了。墳不能上兩遍,是祖輩傳下來的規矩,我當然遵守,但心有戚戚焉。
  • 古代的祭祖可以「上墳」,也可以「不上墳」
    要說「上墳」,首先要得解釋一下什麼是「墳」。我們通常說「墳墓」,但是墳≠墓,墓是埋葬死者的地下土坑,而墳是墓上凸起的土堆。《禮記》中記載,孔子年少時就死了父親,他父親的墓上沒有墳堆,而且常年只在家祭祀不去墓地,孔子長大之後竟然都找不到父親埋葬的位置了!不僅如此,「上墳祭祖」甚至有時候還會被認為是不合禮制的行為。雖然秦漢以後民間的「墓祭」已經挺普遍了,但長期以來都被沒有被主流禮法正式接受。比如宋代大儒程頤就說過: 「生不野合,則死不墓祭……後世習俗廢禮」。
  • 小夥給父親上墳,突然頭髮掉光,扒開墳墓一看:是哆啦A夢
    他的親生父親叫做謝夢奧(英文名:Simon out 日文名:伊藤火無青)。謝頂的父親在他出生前三年就死了,謝頂非常想念父親,他經常幻想能抱著父親,獻上他的吻,以報答他的養育之恩。但謝頂最近感覺越來越不好了,夜晚的時候總會發生很多靈異事件,比如他某天驚奇地發現:晚上睡覺閉上眼睛的時候,眼前居然總是一片漆黑。
  • 河南一男子在父親墳前殺死親姐:認為姐姐沒照顧好父親
    11月15日,河南洛陽市伊川縣高山鎮坡頭村發生一起兇案:41歲男子尚戰芳在父親墳前祭掃時,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他用鋤頭鋤向正在父親墳前磕頭的姐姐,並導致其姐死亡。據介紹,尚戰芳此前因故意傷害致人死亡服刑10餘年,才出獄沒多久。「他有暴力傾向,平常無法與人正常溝通交流,民警和村幹部搜過山。
  • ​清明時節為什麼有上墳的習俗? -金易學
    清明時節,山花爛漫,正是踏青春遊賞景時,也是家家戶戶祭奠先人,上墳修墓與故去先人一年一度親近緬懷時。為什麼選擇在清明時節上墳祭祖呢?因為春天,氣溫上升,兼有雨水滋潤,萬物萌芽,植物生長,人們的祖先墳墓都葬在野外山上或地裡,處於荒草之中,叢林深處。荊棘叢生,權木亂長,侵墳佔墓,最後雜草掩蓋了墳墓,會讓人也找不到墳墓。
  • 清明上墳的意義何在?
    父母在世時,每年父母都會把上墳的東西準備好,他們五六十歲時還年年都和我們去上墳。漸漸地父母已經走不動了,兄弟姐妹的孩子也大了。父母便漸漸不去上墳了,再過幾年變成我們為父母上墳了。記得有一年大伯和我家攻小叔家都去上大墳。小叔說守著他們在,大家會來一起去上墳。
  • 清明上墳先修墳還是先燒紙錢?有何講究?是怎樣的流程?
    再過幾天就是清明節了,不少的朋友都要回鄉祭祖,那麼清明節上墳祭祖的時候是先修墳還是要先燒紙錢呢?有什麼講究呢?清明是一個自然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在這一天,大家要踏青,祭祖,這樣的習俗已經傳承了上千年,這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更是我們表達孝心的一種方式,掃墓祭祀,懷緬祖先親人。那麼在這樣莊重的節日,上墳祭祖應該是先修墳還是先燒紙錢呢?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就要了解這個傳統節日,還得結合當下實際發展的情況來回答。
  • 清明上墳有何講究?俗語:「前三後四,左五右六」,古人經驗之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說的是人們上墳時悲傷的心情。在過去上墳是有很多講究的,古人們也總結了相關的俗語,比如「前三後四」,意思是清明的前三天或者後四天是祭祀的好時候。直到現在,有很多地方還保留著這種傳統,清明這一天是不上墳的。
  • 清明節上墳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傳統?
    要說「上墳」,首先要得解釋一下什麼是「墳」。我們通常說「墳墓」,但是墳≠墓,墓是埋葬死者的地下土坑,而墳是墓上凸起的土堆。《禮記》中記載,孔子年少時就死了父親,他父親的墓上沒有墳堆,而且常年只在家祭祀不去墓地,孔子長大之後竟然都找不到父親埋葬的位置了!不僅如此,「上墳祭祖」甚至有時候還會被認為是不合禮制的行為。
  • 農村清明上墳「前三後四,左五右六」是什麼意思?
    古代民間上墳祭掃、燒紙,初喪時多以七數為期,逢七必祭,以七七為終局。以後逢忌日必祭掃,每年一次,民間不同地域有三年、五年、八年、十年的講究。今天,此種習俗在我國少數地區依然保存,但大多數地區分成兩種統一祭掃,一是上新墳,時間一般在春分節前完成,二是上老墳與祖墳,在清明節期間完成。兩者均是每年一次。
  • 東陽發現百年前清明祭文 字跡內容清晰可見
    浙江在線04月05日訊昨天,東陽民間收藏家徐松濤在整理家中的收藏品時,發現了七八張清明祭文。這些祭文有清朝光緒年間的,也有民國時期的,都寫在白色或黃色的宣紙上。雖然大多距今已有一個世紀,紙張有些泛黃,但品相保存地很完整,字跡和內容都清晰可見。  「你看,上面有祭祖的時間、內容和祭祖人員名單。」
  • 作家梁鴻:在父親墳前感受到逝者的生命力
    梁鴻:「四象」有多重意義。韓孝先是一個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多重人格,他分裂成了他早前聽說過的那三個人(在書中,父親曾經給他講過這三個人及他們的故事)。後來發現在寫作上不大好操作,所以讓韓孝先看到其他三個,後來一起來到人世間。在村莊、城市行走,他們是在對話,但也可以說是一個人的四個層面。
  • 農村習俗:老人去世前三年祭祀口訣,不滿三年清明不上墳不立碑
    因為這兩件事非常重視,是非常有儀式感的事情,所以這裡面就有很多規矩和習俗。比如今天要和大家說的,老人剛去世,或者不滿三年的新墳,頭三年的清明是不能去上墳祭祀的。不僅如此,也不能立碑,具體是怎樣的規矩呢?下面就簡單和大家說說吧!
  • 說說我娘家和婆家,清明上墳的不同!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每年的清明節,給死去的親人上墳是緬懷親人,對親人的思念!這是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在濟南給孩子的爺爺奶奶、老爺爺奶奶上墳,帶上錢紙、水果、點心、炒兩個菜,包碗水餃,還有水酒,在墳前把食物擺好供上,燒錢紙,不用燒香,更不用放鞭炮!!
  • 去世前三年清明不上墳不立碑,農村祭祀習俗,時間口訣值得參考
    因為這兩件事非常重視,是非常有儀式感的事情,所以這裡面就有很多規矩和習俗。  比如今天要和大家說的,老人剛去世,或者不滿三年的新墳,頭三年的清明是不能去上墳祭祀的。  不僅如此,也不能立碑,具體是怎樣的規矩呢?下面就簡單和大家說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