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共294卷,計300餘萬字,記載了上起戰國時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後周士宗顯德六年五代滅亡,前後長達1362年的歷史。選取的資料除了十七史外,還包括了200多種野史和文集。
1、福至心靈,禍來神昧。語出宋·司馬光《資治通鑑·五代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當福降臨的時候,人會顯得特別聰明;而當禍事降臨的時候,人就變得特別糊塗。
2、凡人之情,窮則思變。語出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唐紀》。在無路可走的時候,就要想方設法改變現狀,這是人之常情。
3、天下本無事,但庸人擾之耳。苟清其源,何憂不治!語出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唐玄宗開元九年》。天下本來就沒有什麼事情,只是庸俗的人擾亂生事罷了。如果能夠正本清源,又有什麼擔憂天下不能夠大治呢?
4、為政之本,必求有道賢人與之同理。語出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唐代宗大曆十四年》。國家政事有道的根本,在於陛下尋求到有道賢人,並與他們一起治理國家。
5、鑑不獨明,不可專於吏部。語出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唐代宗大曆十四年》。由一個部門去鑑別、審查官吏,是不會公正透明的,因此用人的權利不能單單交給吏部。
6、有教無類。語出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唐太宗貞觀四年》。對於教育的人,不應該因親疏貴賤來加以區分。
7、自古上書不激切,不能動人主之心,所謂之言,聖人擇焉,惟陛下裁察!語出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唐太宗貞觀八年》。自古以來,上書如果言辭不夠激烈、懇切,就不能夠打動君王的內心,這就是所謂的狂夫的言語,聖人會從中加以擇納,希望皇帝能夠從中明察裁斷。
8、自古以來,國之興亡,不以蓄積多少,在於百姓苦樂。語出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唐太宗貞觀十一年》。自古以來,國家的昌盛與滅亡,從來都不在於積蓄的多少,而是在於百姓生活的苦樂。
9、自古帝王,莫不得之於艱難,失之於安逸,守成難矣。語出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唐太宗貞觀十二年》。自古以來的君主帝王,沒有一位不是從艱難的環境中取得天下,有在安逸中失去天下,能夠守住成果是很艱難的啊。
10、為官擇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則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則小人競進矣。語出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唐太宗貞觀六年》。因為官職去選擇人才,不可以倉促行事。任用一位賢德的君子,許多君子都會到來;任用一個小人,很多小人都會競相進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