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桐鄉丨枯荷如禪

2020-09-04 嘉興抽屜

許多人喜歡荷花,尤其在它盛放的季節。放眼望去,碧波萬頃,生機盎然。一眼望不到邊的荷花,好像永遠不會衰敗似的開著。人們特別愛在這樣的季節,去欣賞荷花最美的綻放。

  我卻沒理由的喜歡冬日的枯荷,就像一直鍾愛八大山人的花、鳥、蟲、魚一樣,從未改變過。那一根根東倒西歪的莖幹、那一片片捲曲枯黃的荷葉,倒映在靜水之中,記錄著生命的流逝,寫出滿滿的禪味。仿佛八大山人筆下的那些小生命,皆以白眼向天,充滿倔強之氣,孤傲的看著歷史的來路和去處。

  自古關於荷花的文章數不勝數,寫枯荷的不太多。寫得好的當屬李商隱,他在《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兗》中寫道:「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留得枯荷聽雨聲」,如黃昏中一絲清冽的微風,從晚唐悠悠吹來,吹到江南數不清的大小荷塘。多麼恢弘的場景啊,如英雄史詩般,蓮蓬堅硬低垂,那些屹立不倒的枯瘦莖幹,高高低低,或立或斜。這些曾經意氣風發的少年,如今皆垂垂老矣。又分明是我們的父兄前輩,在悽風苦雨中負重前行,令人心生敬意。

  每次下雨,無論大小,總是會有些風的,看枯荷在風裡輕輕地晃動,人們總不免替它們擔憂,唯恐它們就此折斷。雨滴敲打著枯荷,錯落有致的聲音帶著些清脆的質感。如夢中的金戈鐵馬,隨後輕輕滑落湖底。又如寒夜深巷裡的一聲嘆息,悠悠的傳來,又悠悠的消逝。

  每當有雪落下,天地皆白茫茫。湖面唯有枯荷清晰可見,半白半黑,分外立體。枯萎收縮的莖幹聯繫著生命的兩端,而深埋在淤泥中的根莖,正在湖底悄悄孕育著新的生命。

  遠遠的,一隻翠鳥飛來,穩穩地落在枯荷上,水面顫動著輕微的漣漪。

  難道,它也極愛這倔強、孤傲的枯荷?


來源:桐鄉新聞網

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枯荷之美丨以不折的神韻給世人帶來無限的情意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唐·李商隱所謂,千古風流過眼處,榮即是枯,枯即是榮。殘荷是生命的一個記錄,凋零,是必然的歸宿,卻又是另一個新的開始,將生命的美和精緻淋漓呈現。現在,讓我們跟隨泰豐文化一起欣賞和感知當代名家墨香中那份沉靜於歲月之中的清美與傲骨。
  • 人文桐鄉丨書香門第畢家廳
    桐鄉知縣齊雙進的四抬大轎停在院前,齊大人撩開轎簾,緩緩走出轎子,畢家老爺畢春帆疾步迎上前去。齊大人雙手抱拳道:「恭喜二公子高中!開屠甸鎮之先聲,實乃我桐鄉縣之榮耀,可喜可賀!」隨後,鎮上士紳絡繹不絕前來道賀。
  • 七絕·枯荷
    莫道枯荷月下殘,也曾擎起一方天。來年夏雨花依舊,又領風騷醉世間。--七絕·枯荷乙未仲春中微子於汲微閣
  • 枯荷聽雨: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但是深秋裡的殘荷、枯荷,似乎很容易被人忘記,今天,我們就從李商隱的詩作中,來感受一下「枯荷聽雨」的獨特意境。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唐)李商隱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 人文桐鄉丨《記憶方詩》的出版
    業務合作:0573-89399348廣告合作:0573-89399348(市府網559348)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2377 網址www.12377.cn微信公眾號號:txnews2014桐鄉新聞網人文桐鄉
  • 留得枯荷聽雨聲,禪意並不悲觀,枯荷與《紅樓夢》殘荷的不同!
    讓我們來讀懂李商隱的「留得枯荷聽雨聲」。李商隱是一個非常重朋友和感情的人。這和他的身世有關。作為沒落的王孫子弟,他可以說是從基層一步一步的走上來,10來歲就要開始肩負著家庭的重任,在街市上買書或者是舂米,做體力活賣錢來貼補家用。人們往往迷惑於他詩詞的綺麗,意境的悠遠,卻很少去觀察他真正的生活。
  • 原創:枯荷
    枯荷一株慢慢老,當年風韻漸漸消。蓬勃朝氣今何在,唯剩背駝難直腰。靜臥池塘聽秋雨,任由西風左右搖。今生今世景已去,願留餘香隨風飄。
  • 枯荷入畫,別有韻味
    中國書畫郵 今天||枯荷入畫,別有韻味!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幸好有李商隱一句「留得枯荷聽雨聲」,留給後人些許念想。>比如枯藤老樹昏鴉,反襯小橋流水人家,再比如枯荷!枯荷,帶著秋風,立在明淨的水上;
  • 枯荷無聲意韻猶存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釋義:詩人旅宿在駱姓人家的園亭裡,寂寥中懷念起對他情深義重的兩位表兄弟崔雍、崔袞。留得滿池枯殘的荷葉,好聽深夜蕭瑟的雨聲。
  • 李商隱/留得枯荷聽雨聲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注釋】駱氏亭:處士駱峻所建,在長安郊外。崔雍、崔袞:崔戎之子,李商隱的從表兄弟。李商隱曾兩次應試不中投奔表叔崔戎家中,崔戎都熱情接納,崔氏兄弟也與詩人形同手足。秋陰句:陰雲連日不散,霜期來得晚,故下句說「留得枯荷」。【賞析】一個深秋的夜晚,詩人李商隱寄宿在一位駱姓人家的園亭裡,寂寥中懷念起遠方的朋友,聽著秋雨灑落在枯荷上的沙沙聲,寫下了這首富於情韻的小詩。
  • 冰封畫意枯荷
    冰封枯荷聽落雪自然舒展混天成不做強顏低眉笑只待春來冰雪融
  •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立秋,和李商隱一起看枯荷
    賞多了鮮活的荷花,突然覺得枯荷也別有一番意境!再想起李商隱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更覺自成一景。《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李商隱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 人文桐鄉丨楊家門的故事
    舊時桐鄉縣城東門外,有一條河浜,北通北港河,沿途又分出五條小浜,有長有短,狀似「龍爪」,故名五爪浜。浜間有個村莊叫楊家門,據《桐鄉縣地名志》載:「村中多楊姓,故名。」 1949年後,楊家門先後屬革新鄉茅亭村、新南鄉城南高級社、梧桐人民公社城南大隊、梧桐鄉城南村、城南鄉城南村。期間,儘管行政區劃多變,但楊家門一直是個地道的農家村落。
  • 人文桐鄉丨崇福店街塘朱家門
    1963年,村人為了方便灌溉,把村東的小河拓寬,挖泥時就發現村東北的河邊有很多大石頭,也挖出了一些打磨過的石器,經上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研究考證,認為朱家門是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一部分石器就被收藏到了桐鄉博物館,後來在朱家門臨近的區域平整土地時,村民也挖出了一些石器。
  • 人文桐鄉丨四代四朝四進士
    清朝,桐鄉縣城馮氏是簪纓之家,人才輩出,仕進不絕,自馮景夏始,其子輩馮鈐、馮錦,孫輩馮浩、馮津、馮洽,曾孫輩馮應榴、馮集梧,四代人出了四個進士,歷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朝,前後達百餘年之久,政聲卓著,名震朝野,成為桐鄉乃至嘉興一地罕見的書香門第和顯貴世族。
  • 人文桐鄉丨月亮
    唱不夠中華崛起壯志未酬  恨悠悠思悠悠  懸到如今成了  海峽兩岸一輪鄉愁來源:桐鄉新聞網
  • 留得殘荷聽雨聲——「殘荷」與「枯荷」賞析
    即使秋荷殘破,唐代詩人李商隱仍然對它們深情不減: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兗》)一個深秋的夜晚,詩人寄宿在一位駱姓人家的園亭裡,寂寥中懷念起遠方的朋友,聽著秋雨灑落在枯荷上的沙沙聲,寫下了這首富於情韻的小詩。詩題中的崔雍、崔袞是詩人的知遇者崔戎的兩個兒子。
  • 人文桐鄉丨驚蟄
    桐鄉亦出現了革命詩人徐自華徐蘊華姐妹、巾幗將軍張琴秋、紅船使者王會悟等勇敢而智慧的女性群體。來源:桐鄉新聞網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詩人春山詩作欣賞:《霜降》、《枯荷》
    《枯荷》 >莫道夕陽愁,枯荷韻更悠。
  • 水韻之枯荷
    如今霜落枯荷折。清香無處重尋覓。浮生似此初無別。及取康強,一笑對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