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絕十一首·枯荷|學習絕句56法之第43法練筆作品
七絕十一首·枯荷1、覌重元寺外枯荷文/仗劍天涯碧水枯荷百草眠,重元寺外霧遮天。縱然一世春光去,幾許殘香十裡連。嬋娟試評——枯荷眠,霧遮天,春光去,殘香連。池中、天上,空間轉換;荷枯、香還在,視覺轉嗅覺,學習了!
-
枯荷聽雨: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但是深秋裡的殘荷、枯荷,似乎很容易被人忘記,今天,我們就從李商隱的詩作中,來感受一下「枯荷聽雨」的獨特意境。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唐)李商隱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
人文桐鄉丨枯荷如禪
我卻沒理由的喜歡冬日的枯荷,就像一直鍾愛八大山人的花、鳥、蟲、魚一樣,從未改變過。那一根根東倒西歪的莖幹、那一片片捲曲枯黃的荷葉,倒映在靜水之中,記錄著生命的流逝,寫出滿滿的禪味。仿佛八大山人筆下的那些小生命,皆以白眼向天,充滿倔強之氣,孤傲的看著歷史的來路和去處。 自古關於荷花的文章數不勝數,寫枯荷的不太多。
-
留得枯荷聽雨聲,禪意並不悲觀,枯荷與《紅樓夢》殘荷的不同!
讓我們來讀懂李商隱的「留得枯荷聽雨聲」。李商隱是一個非常重朋友和感情的人。這和他的身世有關。作為沒落的王孫子弟,他可以說是從基層一步一步的走上來,10來歲就要開始肩負著家庭的重任,在街市上買書或者是舂米,做體力活賣錢來貼補家用。人們往往迷惑於他詩詞的綺麗,意境的悠遠,卻很少去觀察他真正的生活。
-
原創:枯荷
枯荷一株慢慢老,當年風韻漸漸消。蓬勃朝氣今何在,唯剩背駝難直腰。靜臥池塘聽秋雨,任由西風左右搖。今生今世景已去,願留餘香隨風飄。
-
枯荷入畫,別有韻味
中國書畫郵 今天||枯荷入畫,別有韻味!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幸好有李商隱一句「留得枯荷聽雨聲」,留給後人些許念想。>比如枯藤老樹昏鴉,反襯小橋流水人家,再比如枯荷!枯荷,帶著秋風,立在明淨的水上;
-
枯荷無聲意韻猶存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釋義:詩人旅宿在駱姓人家的園亭裡,寂寥中懷念起對他情深義重的兩位表兄弟崔雍、崔袞。留得滿池枯殘的荷葉,好聽深夜蕭瑟的雨聲。
-
李商隱/留得枯荷聽雨聲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注釋】駱氏亭:處士駱峻所建,在長安郊外。崔雍、崔袞:崔戎之子,李商隱的從表兄弟。李商隱曾兩次應試不中投奔表叔崔戎家中,崔戎都熱情接納,崔氏兄弟也與詩人形同手足。秋陰句:陰雲連日不散,霜期來得晚,故下句說「留得枯荷」。【賞析】一個深秋的夜晚,詩人李商隱寄宿在一位駱姓人家的園亭裡,寂寥中懷念起遠方的朋友,聽著秋雨灑落在枯荷上的沙沙聲,寫下了這首富於情韻的小詩。
-
冰封畫意枯荷
冰封枯荷聽落雪自然舒展混天成不做強顏低眉笑只待春來冰雪融
-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立秋,和李商隱一起看枯荷
賞多了鮮活的荷花,突然覺得枯荷也別有一番意境!再想起李商隱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更覺自成一景。《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李商隱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
七絕《秋之荷韻》
七絕《秋之荷韻》 七絕《秋之荷韻》平水韻 朵朵青蓮碧水開, 嬌容洗盡入塵埃。
-
七絕·蓮荷
七絕·荷連天碧綠止徘徊,花蕾含苞待日開。身處汙泥執自性,玲瓏七竅使人呆。
-
七絕 秋荷
七絕 秋荷文/春芳西風秋雨瘦荷塘,花落枝枯蝶感傷。莫道浮華不長豔,誰能百日亦馨香。
-
留得殘荷聽雨聲——「殘荷」與「枯荷」賞析
即使秋荷殘破,唐代詩人李商隱仍然對它們深情不減: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兗》)一個深秋的夜晚,詩人寄宿在一位駱姓人家的園亭裡,寂寥中懷念起遠方的朋友,聽著秋雨灑落在枯荷上的沙沙聲,寫下了這首富於情韻的小詩。詩題中的崔雍、崔袞是詩人的知遇者崔戎的兩個兒子。
-
七絕•秋荷
七絕·秋荷(拈從韻)章明程澈水凋蓮失冶容,殘枝萎葉感時從。
-
七絕 夏荷
七絕 夏荷————————————粉花碧綠次第深,細雨澆塘擾臥陰。寄語雷公聲放小,立蜓吻蕊好誠心。
-
詩人春山詩作欣賞:《霜降》、《枯荷》
《枯荷》 >莫道夕陽愁,枯荷韻更悠。
-
水韻之枯荷
如今霜落枯荷折。清香無處重尋覓。浮生似此初無別。及取康強,一笑對風月。
-
留得枯荷聽雨聲——詠殘荷古詩詞賞析
即使秋荷殘破,唐代詩人李商隱仍然對它們深情不減: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末句是全篇的點睛之筆,寫詩人聆聽雨打枯荷的聲音和詩人的心情變化過程。詩人原來是一直在那裡思念著遠隔千裡的朋友的,由於神馳天外竟沒有留意天氣的變化。不知不覺間,下起了淅瀝的小雨,雨點點點滴滴地灑落在枯荷上,發出一陣陣錯落有致的聲響。詩人這才意外地發現,這蕭瑟的秋雨滴打殘荷的聲音竟別有一種美的情趣。
-
曹雪芹為何故意把李商隱的「枯荷」改為「殘荷」?答案就在林黛玉
都知李商隱原詩寫的是"枯荷",為何到了曹雪芹這裡變成了"枯荷"呢?難道真是筆誤嗎?其實細想來,"枯荷"和"殘荷"雖聽起來相似,其實很有區別,這一處"筆誤",倒像是有意為之的。那曹雪芹為什麼會把枯荷"誤記"為殘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