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14點,漳州頭條在曉風書屋銀都大廈店現場直播一堂「事業單位考試公益課堂」開放給大家,公益課堂由漳州知名的公務員考試培訓老師陳統講課。晚上19點,漳州頭條現場直播百年五四 薪火薌傳——青春心向黨,建功新薌城。5月6日上午10點30分,現場直播兩岸石緣 輝耀五洲——海峽兩岸(五洲城)文化交流中心開幕典禮。宣傳你的品牌和活動,選擇漳州頭條。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可以進入觀看直播。
農村廟會演出,活動會議慶典等都可以通過漳州頭條進行現場直播。直播不僅可以增加活動影響力,還免費幫演出團隊和活動公司做宣傳,讓團隊公司名氣更大,找你們的更多。歡迎同行合作。電話:15280621370
「乘風飛馬大前門,流香色種一枝春。」30年前,這句順口溜的下半句,道出福建漳州茶廠在不少老漳州人心中的分量。流香、色種、一枝春正是漳州茶廠生產的產品,穿越歲月,歷久彌香,見證和傳承了漳州百年茶葉發展史。2018年,在世界茶聯合會第十二屆國際名茶評比中,紅牡丹、特級白芽奇蘭、特級黃旦、流香、一枝春均榮獲金獎。
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漳州傳統烏龍茶的制茶技藝,漳州茶廠對「漳州傳統烏龍茶精製工藝」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廠長林燕騰通過茶史檔案,將傳統烏龍茶精製工藝追溯至清朝同治年間,同時通過漳州市供銷社下撥資金,改造車間,建成了傳統烏龍茶精製工藝非遺展示館。
2019年2月,該技藝入選第六批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傳統工藝幾十年不變
「10多年前接受培訓後,我都是按照無公害標準進行茶葉種植和管理。」在華安仙都鎮,一家茶葉公司的負責人林持坤說,茶園種植密度、採摘方式、初制茶工藝都按照茶廠要求進行,用的都是農家肥,土壤不板結,做出來的茶湯色濃厚,汁味香爽幹滑。
得益於此,在茶葉質量要求嚴格的日本,漳州茶廠就有自己獨有的標誌——S2嘜號。
「漳州茶廠主要是做拼配茶,堅持傳統做法,重搖重發酵,還注重溫火慢焙,以火攻、外觀見長。」漳州茶廠廠長林燕騰介紹,茶廠傳統工藝製作的濃香型茶葉一般不需要冷藏,也不會變味。
除了制茶工藝外,茶廠產品的包裝工藝和樣式,也始終如一。
秤茶、鋪紙、放茶、對摺,動作十分熟練。在包裝車間,年過七旬的楊美華,從1964年到茶廠工作以來,在多個崗位上待過,如今,在生產繁忙之時,她也主動請纓回廠裡幫忙。
「這紙包拆起來容易,包起來就沒那麼簡單,就是年輕人想要學熟練也得一個月以上。」老人家言語中帶著自豪。她說,包裝時要把包裝紙折成長條形,期間還不能按壓,從年輕待到年老,一兩重的茶葉,我一天能裝近千包。
在包裝上,茶廠還延續了幾十年一貫堅持的「輕裝上陣」。一枝春、色種、流香、黃旦等,基本上都是紙質包裝,半斤裝的也只是用塑料外殼做簡易盒子,對顧客來講,很划算。
茶廠還嘗試對漳州「三泡茶」採用新工藝,製作黑茶工藝的八仙茶、白芽奇蘭、鐵觀音,並通過新的技術來解決漳州茶品種的缺陷。
申報「非遺」保住古早味
「2000年,由於受體制和市場的影響,漳州茶廠基本處於半停產狀態中,裁員眾多,全廠僅剩8名固定工。但現在,茶廠已經開始重新經營投產了。」林燕騰說起茶廠故事,有著不一樣的感情。為了打響老品牌,林燕騰從接手茶廠開始,在漳州供銷社的支持下,重新投產,開發新品種,革新制茶技藝,申報非遺,重拾老漳州茶味道。
與此前上千人的規模相比,這8人要兼顧黨務、廠務、財務,還要當技工、電工、保安和推銷員,如「九牛一毛」。但為了保護老手藝,守護「喉底」的鄉愁,他們堅持下來。
從2015年開始,紅流香等一批老產品和其他產葉一起,入駐位於漳州體育場的漳州味展示展銷平臺,共有18家公司入駐,其中一半是漳州茶廠的產品。負責人老吳說:「紅留香有傳承、有底蘊、有情懷,入駐這裡後很暢銷。」
漳州味展示展銷平臺是由漳州市商務局牽頭打造的線上線下綜合體,於2015年5月成立,是全省首個o2o電商特色產業區,主要是讓顧客能購買到漳州最本土、價格最實惠、質量最保證的好產品。
由於漳州茶廠基地質量好,傳統加工技藝的傳承和保護,制茶技藝精湛,如今逐漸恢復出口日本以及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
從2017年5月開始,漳州茶廠開始申報「非遺」,以更好留住「紅流香」等茶葉製作老手藝。「漳州茶廠每年產量以50%的速度遞增。」林燕騰說,接下來茶廠還將爭取更多的支持,規劃建設新廠房,以及茶文化園。(朱亞聖)
來源:原載《薌城鄉訊》2019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