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裡最精華的十句佛語,受用一句便如雲似水!

2020-12-17 素佛堂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慧能說,弟子法海集錄。

1、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出自《六祖壇經·自序品第一》。【譯文】迷的時候需要老師來救度,悟了之後就是自己救度自己了。

2、迷人口說,智者心行。

出自《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譯文】迷人靠嘴說,智者總是心在行動。

3、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出自《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譯文】一法即是一切法,一切法即是一法。

4、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

出自《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譯文】凡夫原本就是佛,煩惱本來就是菩提。

5、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

出自《六祖壇經·自序品第一》【譯文】人雖然有南北之分,佛性本來沒有南北之分。

6、不是風動,不是播動,仁者心動。

出自《六祖壇經·自序品第一》。【譯文】不是風動,也不是蟠動,是你的心動了。

7、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

選自《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譯文】前念迷失自性,即是凡夫。後念悟得自性,即是佛。

8、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出自《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譯文】生佛原來不二,如果不悟,佛就是眾生。一念悟了,眾生就是佛。

9、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慧塵埃。

出自《六祖壇經·自序品第一》。【譯文】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非是臺,本來就虛無一物,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10、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出自《六祖壇經·自序品第一》。【譯文】人人都有本性、智慧覺性,本來是清淨的,從來也沒有染汙。但用此三世一切佛一切祖之同心,直了乃至無了,證得菩提。

相關焦點

  • 禪宗經典《六祖壇經》令你頓悟人生的十句智慧佛語
    《六祖壇經》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本由中國人寫的佛經。作為佛教禪宗的至高經典,《六祖壇經》融匯了六祖惠能法師對佛學本質的深刻理解。書中經典的語錄不勝枚舉,如果我們能頓悟當中最精華的10句佛語,一定可以受益終身。
  • 《六祖壇經》十句智慧偈語,一生必看的經典!
    《壇經》,佛教禪宗典籍,禪宗代表著作之一,亦稱《六祖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是由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口述,弟子法海集錄而成的一部經典壇經,是佛教唯一一本僧人所著。一、身是菩提樹,心若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六祖壇經》與禪宗 一
    當長老講到「法身如如不動,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法身」時,六祖惠能說了一句:「請問長老,法身無相處處為相,那化身又是以何為相呢?」印宗長老回答說:「以眾生相為相。眾生需要什麼相,就以什麼相去度。」六祖笑了笑,印宗長老即對自己產生了懷疑,心想:莫非此人即是拿到五祖所傳衣缽之人?於是便問六祖是「何許人」。六祖毫不掩飾地說:「我就是拿到五祖衣缽的惠能。」長老心頭一驚:果是此人!難怪對我一笑。
  • 《六祖壇經》20句經典佛語,帶你感悟人生!
    《六祖壇經》原典凡兩萬餘字,以禪宗六祖惠能的生平活動為序,述其形跡、說法及與弟子的機鋒對答,共分十品。1. 迷人口說,智者心行。2. 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9.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10. 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11.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釋門正統》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皆被焚」等語,似宋遼時期此書已入經錄。現有明清諸藏本、房山石經本及流通本等。1976年日本影印《六祖壇經諸本集成》,匯集各種版本《壇經》十一種。
  • 《六祖壇經》中的精華10句,句句精闢,讓你大徹大悟!
    出自《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譯文】迷人靠嘴說,智者總是心在行動。2、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出自《六祖壇經·自序品第一》。【譯文】迷的時候需要老師來救度,悟了之後就是自己救度自己了。3、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
  • 壇經,自性,六祖慧能,禪宗,以心傳心,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無相戒,戒之最也。四宏願,願之極也。無相懺,懺之至也。三歸戒,真所歸也。」慧能《壇經》中的戒律思想為大乘菩薩戒,不僅適用於出家眾生,也適用於在家眾生。菩薩修行包括「六度」行門和「四攝」方便,菩薩發願救拔眾生脫離生死苦海,不僅「自利」,更要「利他」。慧能強調奉行「止惡揚善」,本質上是持守佛教戒律。
  • 《六祖壇經》與生活禪
    昨天下午,明海給大家講了《六祖壇經》裡的「三無」。我覺得他講三無有點體會。我再提醒大家,無住、無念、無相,這個「無」是什麼意思呢?這個「無」不是有無的無,所以他說無住、無念、無相就是如是住、如是念、如是相。如是者,如其本來也,此即中道。所以我覺得他講的有一些體會,說明他對《壇經》有思考。
  • 再讀《六祖壇經》
    禪宗,又稱佛心宗,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壇經》,佛教禪宗典籍,禪宗代表著作之一,亦稱《六祖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 禪,六祖慧能,六祖壇經,壇經,慧能,禪宗
    然對宗教家來說,禪都是一種修持法門,外道以其作為獲得玄妙神通之關鍵,冥契梵我同一,體悟絕對實在的宇宙本原之最上瑜伽,道教以其追求虛靜恬淡,寂寞無為之治然本性。在我佛教看來,禪是寂靜審慮,即得解脫的無上法門。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亦如心靈之明燈,燭照四方
    《壇經》與禪宗精神依然可以和現代中國人的生命發生呼應,可以進入平凡的生活,成為我們現實的一部分。因此,在佛教中國化的歷程中,惠能大師和《六祖壇經》樹立起一座精神的豐碑,不僅是中國佛教完全本土化的標誌,而且對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影響至深至遠,猶如智慧之源泉,源遠流長;亦如心靈之明燈,燭照四方。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佛法,無相,論說
    《壇經》中僅以此二個相差的稱謂中,就將「無相」一下顯現出來。由此可見,「無相」法門,是能大師思想中的重要之點,也應該是修學上不可忽視的一大要處。《壇經》中也說道:「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這些都是凡夫眾生不能體認有相法,不明它只是一種空性的存在,不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道理。
  • 《六祖壇經》中8句經典禪語,明心見性,直指人心!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一、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壇經》【譯文】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心念不被愚痴所迷惑,經常能夠依照般若智慧來行事,這便是以修行實踐般若智慧。一個念頭愚妄,般若就沒了;一念智慧生起,般若就即可顯現了。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禪宗嗣法的第六代祖師,一氣呵成,見性成佛
    讀過《壇經》的人都知道,五祖弘忍在還沒有<衣傳法之前,曾召集門徒各作一偈頌,以察看他們修行的深淺及開悟的程度。並從中找出繼承衣法的傳人。當時神秀是本寺的上座和尚,又本寺的教授師,沒辦法推辭,就做了一偈:「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品讀《六祖壇經》精華,句句精闢,令人深思!
    《六祖壇經》 是佛門唯一一部由中國人宣說的經典 自唐宋以來禪宗的大部分語錄 都可以從此書中找到思想源流 《六祖壇經》更是作為唯一一部 中國佛教代表作
  • 12000字的《六祖壇經》要告訴世人什麼道理?3個境界闡明佛理
    《六祖壇經》 是我國禪宗佛教的重要經典,也是我國唯一一部被稱作佛經的著作,其他像如《金剛經》《法華經》等等皆是譯本翻譯,而《六祖壇經》則是禪宗六祖惠能的原著漢本經錄。此經是由惠能口述,其弟子法海等人記錄編撰而成。
  • 《六祖壇經》共學記|「禪坐、拜懺、誦經、經文釋義」諸元結合
    《六祖壇經》共學記 撰文:提舍家裡有《六祖壇經》但是一直沒有讀,因緣不成熟就是這樣:寶山空回。今年三月因實施居家隔離,五月起道場法師透過網路帶領「線上共學《六祖壇經》」,將「禪坐、拜懺、誦經、經文釋義」幾個元素結合成為整體的學習,經過每周一次、連續四個月的薰陶之後,每到周日早上十點我都期待參加壇經共學。透過網路禪坐、拜懺、或聽經聞法的活動或許很多,但是像這樣多元素結合的還沒有見過。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六祖壇經》的修行智慧,你值得一讀!
    從不識一字的樵夫,到禪宗的一代祖師,成就惠能大師的奧秘盡在此句,而禪宗明心見性的頓悟法門也在此句中燦然生輝。作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傳下的法藏並非止此一句,佛弟子們更是將他一生的言行經歷悉數匯集在《六祖壇經》之中。
  • 初讀《六祖壇經》,我學會了讀書
    惠能在與五祖的初次會面,可謂是給了五祖一個下馬威,當時五祖看到他以後,便以地域、人種等原因質疑他。而這時,惠能說了一句「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來回應他,五祖當下發現了這個人的不俗之處。一日,五祖傳令門下弟子每人做一偈,以察看這些弟子們悟道深淺程度,擇其優者而傳以衣缽,是為六祖。
  • 高僧大德《六祖壇經》精彩解讀
    高僧大德《六祖壇經》精彩解讀四祖寺方丈淨慧老和尚:六祖壇經》裡指出有三十六對,把三十六對都能很好地運用了,就能破除這些執著。所以《六祖壇經》的第一個頌子就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重點不是否定菩提樹,也不是否定明鏡臺,而是要我們破除執著。執著,就是在事物的本身以外人們強加上去的種種分別計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