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2012年年底上市 增加災難與防護等7分冊 問題超4000個創歷史之最 打破一問一答的形式
十萬個為什麼 更多問號 更多解答
50年前,孩子們會問「人不吃東西為什麼會餓?」「收音機為什麼能調不同的電臺?」今天,孩子們的問題變成了「2012年真的是世界末日嗎?」「我能穿越回清朝嗎?」
隨著時代發展,孩子們的問題也大不相同,於是,第六版《十萬個為什麼》應運而生。
記者從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獲悉,2012年年底,第六版《十萬個為什麼》將在國內上市,其內容與上世紀60年代初的第一版相比,重合的地方已經非常少;而與1999年的第五版相比,也將新增海洋、災難與防護等7個全新分冊。
同時,第六版《十萬個為什麼》告別了沿用數十年的一問一答的形式,在不少問題上採用開放式解答,引導孩子們自己思考。
再版背景
「為什麼」更新換代
「時代不同,孩子們的問題已經大不相同了。」第六版《十萬個為什麼》項目負責人、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副總編輯洪星範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問題不同」,正是促成《十萬個為什麼》再版的直接原因。
洪星範說,從今年5月20日開始,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開始向當地兒童徵集問題:「我們共在上海地區發放了兩萬多份問題採集單,到6月底已經搜集到3萬多個問題。」
而除了以問卷調查的形式面對面向兒童發放問題採集單,洪星範表示,他們還通過《少年科學》、《少年文藝》等雜誌發放了10萬份問題採集單,並通過博客和微博的形式徵集問題。
最終,洪星範和《十萬個為什麼》編輯部發現,和十年前相比,孩子們的問題已經大不相同,比如現在的孩子們會問「2012年真的是世界末日嗎?」「手機為什麼也能上網?」「為什麼要給小豬加瘦肉精?」「我能穿越回清朝嗎?」「高鐵安全嗎?」等,「為什麼」明顯更新換代。
而與上世紀60年代初第一版《十萬個為什麼》相比,提問更有天壤之別。「那時候的孩子們會問,人不吃飯為什麼會餓?收音機為什麼能調不同的電臺?汽車為什麼能跑那麼快?」洪星範說。
同名圖書良莠不齊
洪星範坦言,《十萬個為什麼》再版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市場上各種版本的《十萬個為什麼》良莠不齊,迫切需要一個權威、全新的版本。
在中國,直接反映圖書內容的書名不能註冊為商標,因此沒有版權限定,這也直接導致任何一個出版社都能以《十萬個為什麼》為題出版圖書。
「我們做過統計,從1961年我們出版社出版《十萬個為什麼》至今,市場上已經有上千種同名版本。現在還在售的也有上百種。據我們調查,有些出版社就是隨便上網搜集一堆問題,然後找大學生當槍手去寫,幾個星期就能弄出一套《十萬個為什麼》。有些問題簡直就是胡編亂造,你說這樣的書能對孩子們產生積極的影響嗎?」洪星範憤憤不已。
而本報記者在各類圖書市場和網上商城發現,幾乎每一年都有不同的《十萬個為什麼》出版,但內容大同小異,解答均來自網絡。
相比之下,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每一個版本的《十萬個為什麼》都請大量專家和學者論證、寫稿,第六版更有20多位「兩院」(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參與了該書的撰寫和編輯。從策劃到出版,前後歷時接近3年。
《十萬個為什麼》成長曆程
版本 年代 內容 問題數量
第一版 1961-1962 分為物理、化學、天文氣象、農業、生理衛生、數學、地質地理和動物8個分冊 約1500個
第二版 1964-1965 共14個分冊,內容更加豐富和系統 約2000個
第三版 1970-1976 共21個分冊,成為當時青少年的精神食糧 2000多個
第四版 1980-1993 1980年重新修訂了第二版的14個分冊;1993年又出版了10個分冊的續編本 約2000個
第五版 1999年 共12個分冊,分冊減少,但涉及學科增加至50多個,與第一版相比,2/3的內容都進行了「刷新」 3000多個
第六版 預計2012年年底 共18冊,新增生命、古生物、大腦與認知、海洋、航空與航天、武器與國防、災難與防護7個分冊 4000多個,達歷史之最
新版揭秘
貼近時代新增7分冊
洪星範向記者透露,與1999年的新世紀版(第五版)相比,第六版將繼續保留數學、物理、化學、動物、植物等傳統分冊,同時將新增 生命、古生物、大腦與認知、海洋、航空與航天、武器與國防、災難與防護7個全新分冊。
這不但是上述知識第一次系統地被納入《十萬個為什麼》,更是第一次作為全新的分冊出版;這也是第六版《十萬個為什麼》與前面五個版本的最大不同之處。
「現在的孩子們會問,愛因斯坦的大腦和我們有什麼不同?腦袋大的人更聰明嗎?為什麼有些人能夠一目十行?有沒有什麼食物能夠增強記憶?這些都是大腦與認知分冊要解決的問題。」洪星範說。
而之所以要增加「海洋」分冊,則因為中國是一個內陸國家,幾千年以來流行的都是「大陸文化」,對海洋系統基本沒有認知,也沒有領海意識。新版《十萬個為什麼》希望在給孩子們描繪一個豐富多彩的海洋世界的同時,也增強他們的領海意識。
談到「災難與防護」分冊,洪星範表示,最近幾年全球頻繁發生自然災害,有關地震、洪災、颱風的新聞報導層出不窮,孩子們身在其中,耳濡目染,所以才會問出「2012年真的是世界末日嗎」這樣的問題。增加這個分冊,不單是要解決孩子們心中的疑問,也希望能增加他們的環境保護和自我防護知識。
形式告別一問一答
除了新增「海洋」、「災難與防護」等7個全新分冊,新版《十萬個為什麼》的另一大創新,是部分問題不再採用一問一答式,而是給出多種合理的解釋,引導孩子們自己去思考。
沒有固定答案,正是不少科學問題的特點。洪星範舉例說:「比如關於恐龍是怎麼滅絕的,有人說是因為小行星撞地球、有人說是因為氣候變化,總之不是一個突發事件,而是一個過程,我們要把這個過程告訴孩子們。還有比如月球是怎麼形成的,也不只有一種答案,除了告訴孩子們主要答案,還要告訴他們研究進展。」
洪星範表示,新版《十萬個為什麼》在整個編撰過程中,特別注重選擇那些具有開放性答案的問題。
「如果是純粹的、簡單的、能用一句話就回答的科學問題,我們反而會不太關注。」洪星範表示,因為現在的孩子們獲得知識的渠道很多,比如網絡、電視等,那些他們能從其他渠道獲得解答的問題和大家都已經知道的東西,就沒有必要再去論述。
連結
《十萬個為什麼》書名由來
經常有人會問,《十萬個為什麼》的問題為什麼只有幾千個,而不是十萬個?
原來,《十萬個為什麼》的名字借用自前蘇聯同名科普讀物,這個「創意」來自於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詩人約瑟夫·吉卜林的詩歌中的一句:「一百萬個怎麼樣,兩百萬個在哪裡,七百萬個為什麼!」
這首詩被翻譯成俄文後卻變成了「十萬個為什麼」,以此來形容數量很多。
本版文/特稿記者 喻德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