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騎樓老街保護:融合瓊州文化與南洋風格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海口騎樓建築歷史文化街區

  融合瓊州文化與南洋風格

  ——關於海口騎樓老街保護的思考

  海口市文物局 蒙文雷

  近日,有幸參加經國家文物局 在中央文化管理幹部學院舉辦的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工作研修班,使我受益匪淺,感受頗多。這次研修班的授課集中了國內頂尖的建築學家、文物專家的講學, 對歷史文化名街保護理念和具體實踐具有高度的指導作用,並使我們了解了 世界上對歷史建築、歷史名街保護的優秀範例,大家一致認為,這次名街研修班對全國各地歷史文化名街的保護和修繕工作者來說,是全方位的素質提高,對街區保護和利用工作也具有指導和推進作用。

  在對歷史文化名街的保護和修繕過程中,有幾個經常困擾著我們的問題,如城市是什麼?城市史是什麼樣的?我們究竟想做什麼?歷史文化名街要保護什麼?陳同濱老師在課上一語道破:一條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就應該是這個城市文化的典型特徵的重要載體之一,是一個城市文化在某一歷史階段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特徵之縮影。它同樣能體現出這個城市在歷史上曾經擁有過的並延續至今的一種價值觀、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活態的城市景觀。或可謂,一條歷史文化名街,正是這個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具有持續演變特徵的文化景觀。

  從世界文化遺產核心理念看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保護,文化遺產都是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名街,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特殊類型的文化遺產,又是廣大民眾日常生活的場所。下面,就海口騎樓街區的具體保護情況,結合研修班上專家們的指導建議,談一些對街區保護管理的觀點和看法。

  統一保護認識 注重文化投入

  隨著城市化建設的快速發展,所謂的「舊房改造」和「危舊房改造」逐漸在城市建設中蔓延開來。據了解,這種大面積推倒重建的危房改造模式只有10%至15%的資金用在住宅建設本身,大量資金都消耗在拆遷之中,造成資金浪費。為此,海口騎樓在保護管理街區過程中,始終統一保護認識,避免出現「拆危房,建仿古」的錯誤思路。大拆大建只能取得短暫收益,並不能使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真正保留下來。同時,明確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最終目的,是要將城市歷史文化一代代傳承、延續,如英國、法國的歷史建築,在修繕時避免大拆大建,修繕的時間有的長達600年之久,將歷史文化遺存切實有效地保留下來。

  另外,要注重對文化遺產的財政投入。據《中國文化遺產事業發展報告2008》顯示:「十五」期間,佔GDP僅0.018%的全國文物系統財政撥款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卻達到了GDP的0.143%,即國家對文化遺產每投入1,產出是8.1。因此,加大對歷史文化遺產的財政投入,是促進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工作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可採取文物保護工程的有效措施,不斷提高文化遺產資源的利用效率,這樣不僅能有效保留街區本身的歷史文化風貌,同時還可提升文化遺產對國家經濟社會的貢獻率。

  降低城市改造成本 保護城市文化個性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全國各地在取得重大建設成就的同時,舊城的歷史風貌也遭到很大損傷。如北京現代建築、高層建築由二環內側向舊城內迅速蔓延,傳統建築分布的區域越來越少。自然環境生態破壞了可以彌補,而歷史文化生態一旦破壞則無從恢復。只有迅速改變「舊城改造」的思路,才能適應保護的需要。

  從技術和法規上,新的建設完全可以做到與傳統風貌的協調共存,這在國外許多國家都有非常好的實例。據了解,關於降低城市改造的成本,最大限度保護城市的文化個性,西方發達國家經過一段曲折的探索之後,已找到成功的模式,即在大力發展新區的同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要立足於小規模整治。這樣,不僅在經濟上切實可行,而且保護意義重大。如英國切斯特菲爾德市舊城修繕費用只是原計劃發展新區投資的一半,而大規模拆改舊城所耗資金則遠高於發展新區。上世紀60年代,巴黎曾在古城中心區建設幾幢高樓,遭到眾多市民強烈反對,市政府調整建設方案,在距古城5公裡之外的德方斯建設現代化的商務中心區,此舉既保護了城市的歷史風貌,又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旅法作家華新民曾說:「這種新舊分開的發展模式,使巴黎政府從新區開發中獲取巨大的經濟利益,而這實實在在的利益是過去那種高成本、嚴重破壞城市歷史面貌、『除舊布新』的發展模式所無法比擬的。」

  依靠文化內核 協調保護與發展的關係

  當前,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越發重要,經濟活動依靠文化內核,科研創新依靠文化造詣,生產管理依靠文化修養,技術掌握依靠文化素質,更依靠民族文化精神,文化軟實力能夠使人們潛移默化地接受文化價值觀。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在授課中提道,「城市不僅面臨文化遺產保護不利的問題,也面臨文化創造乏力問題。喪失保留至今的文化遺產,城市將失去文化記憶;沒有新的文化創造,城市將迷失方向。城市文化必須承載歷史,反映城市文化積澱;也要展現現實,反映城市文化內涵;還要昭示未來,反映城市文化創造。」

  為此,應正確理解和處理街區保護與城市發展的關係,堅持科學發展觀,從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的角度去思考和實施。海口騎樓老街在保護管理的過程中,始終堅持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並制定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措施,來保護原住居民的生活習性,使街區保護不僅利於城市文化的發展,更能有效的惠及民生,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讓海口騎樓老街的歷史文化得以延續和傳承。

  陽光海口,騎樓老街。融合了瓊州文化和南洋風格的海口騎樓老街,立足在保持自身歷史文化特色的基礎之上,積極探索適合舊城保護和復興的危房改造模式,致力建立並健全舊城歷史建築的長期修繕和保護機制,充分展示海口騎樓街區古老而唯美的風貌特色,使老街豐厚而優秀的歷史文化傳承在每一代人的心中。

相關焦點

  • 尋味南洋走進海口騎樓 文化老街再現南洋風情
    「尋味南洋——海口市龍華區2020騎樓老街南洋風情」活動在海口騎樓老街舉行。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1月1日消息(記者 陳望)11月1日下午,由海口市龍華區旅遊和文化體育局主辦,龍華區文化館、龍華區圖書館、海口騎樓公司協辦的「尋味南洋——海口市龍華區2020騎樓老街南洋風情」活動在中山路騎樓老街火熱開場。
  • 海口騎樓老街,南洋遊子的愛與寄託
    來海口多次,喜歡騎樓老街那一塊地兒。總感覺騎樓老街那些老房子充滿了歷史的厚重。 即使是現代社會已經飛速發展,但是對於有文化傳承的產物,無論是地下埋的文物,還是仍在使用的建築,都是一個民族的底蘊所在。海口騎樓老街,最古老的建築四牌樓建於南宋,至今有700多年歷史,覆蓋面積約二平方公裡,總長四點四公裡,共有大大小小的三、四層高的騎樓建築近六百棟。
  • 「尋味南洋」走進海口騎樓老街 遊客品味騎樓文化
    海口網11月1日消息(記者李萬內 特約記者劉偉 攝影報導)琳琅滿目的南洋特色小吃、歡快熱情的歌舞表演……11月1日,由龍華區旅文局主辦的「尋味南洋——海口市龍華區2020騎樓老街南洋風情」活動在中山路火熱開場,現場通過形式多樣的互動帶領市民遊客品味騎樓文化。「尋味南洋」主題活動現場氛圍熱烈。
  • 海南省海口南洋騎樓老街風貌展示館裡的老街變遷
    海南省海口南洋騎樓老街風貌展示館裡的老街變遷   中新網海口6月24日電(宋將)修繕一新的海口中山路騎樓老街以其獨具南洋風格的建築吸引著四方遊客。
  • 海南人為什麼下南洋?海口騎樓老街:曾有13個國家在此建設
    海南人下南洋 ,帶回了什麼?晚清,在海口成為當時全國對外開放的口岸之一時,一些在南洋謀生的人開始回到家鄉投資建設,最為明顯的時代印記就是今天的海口騎樓老街,這是南洋文化的一種輸入,其中歷史最悠久的騎樓已有600多年歷史。騎樓,在我國沿海地區較為常見,如廣東、廣西、福建、海南等,這是一種典型的外廊式建築物。
  • 來海口旅遊騎樓老街必去景點之一,南洋風格的建築比比皆是
    就是這樣的一些老式南洋風格建築讓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讚不絕口。騎樓的歷史比較悠久,但大部分在民國之前就已經建設好,有著西方歐式的建築風格與我國古代的客家鳳樓有點相似,尤其在東南國家這種建築還是非常多的,海口的這些騎樓街也是當地的一些老城區的步行街,這些街自建好至今都是當作市民休閒購物的步行街道,有商業步行街之美稱。
  • 尋味南洋走進騎樓,文化老街再現南洋風情
    11月1日下午,由海口市龍華區旅遊和文化體育局主辦,龍華區文化館、龍華區圖書館、海口騎樓公司協辦的「尋味南洋——海口市龍華區2020騎樓老街南洋風情」活動在中山路騎樓老街火熱開場。活動以南洋風味小吃為媒介,通過海南華僑第三代僑胞張淑敏女士親述海南華僑南洋奮鬥史,讓市民遊客在老街的南洋風格建築群裡
  • 海口騎樓老街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地方
    了解了海口騎樓老街的歷史由來,了解了天津條約以後就會對海口的騎樓老街有更深層次的認識,也會讓你在海口逛騎樓老街的時候有了更多的體驗和感受。海口的騎樓老街最早的興建是早年漂泊南洋的老一代海口人在海外闖蕩掙了錢以後回家鄉出資興建的。
  • 中國海口 騎樓老街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曾經沒落的海口騎樓老街軟體迎來新的生機,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下騎樓老街輝煌歷史,勃勃未來:海口騎樓老街是海口市一處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觀。其中最古老的建築四牌樓建於南宋,至今有700多年歷史。
  • 海口騎樓老街,600多棟百年騎樓帶你重現老海口的「南洋風情」
    如果去海南旅遊,騎樓老街那是一定要去走一走的,騎樓老街不僅是海口市的著名的特色步行街,也是海南省靚麗的文化名片,同時也以其獨特性、唯一性而被評為我國首批歷史文化名街,置身騎樓老街,恍若時光剎那間倒流,回到了100年前那個風雨飄搖的歲月裡。
  • 海南人「下南洋」帶回了什麼?海口騎樓老街,獨特的城市風貌
    南洋的騎樓,在海口落地生地。一條最具特色的騎樓老街,是海口之旅最迷人地方。儘管本地朋友早已看膩、「拍爛」,但對於外省遊客而言,尤其是對我來說,這條老街濃縮著這座城市的「南洋文化」之精髓。海口騎樓主要分布於勝沙路、中山路、博愛路、新華路、解放路、長堤路等老街區,共有大大小小的三、四層高的騎樓建築近六百棟,其中最古老的四牌樓建於南宋,迄今已有700多年歷史。
  • 「尋味南洋」走進海口騎樓老街 市民遊客品味騎樓文化「圖」
    海口網11月1日消息(記者李萬內 特約記者劉偉 攝影報導)琳琅滿目的南洋特色小吃、歡快熱情的歌舞表演……11月1日,由龍華區旅文局主辦的「尋味南洋——海口市龍華區2020騎樓老街南洋風情」活動在中山路火熱開場,現場通過形式多樣的互動帶領市民遊客品味騎樓文化。
  • 海口百年騎樓老街的美麗與滄桑
    中新社海口六月二十二日電 題:海口百年騎樓老街的美麗與滄桑  中新社記者 莫成雄 王辛莉  海口騎樓老街近日入選首屆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歷經百年滄桑的海口騎樓再次進入人們的視線。  「海口騎樓老街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我感到很意外。」
  • 海口騎樓老街,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置身其中恍若穿越了
    海口騎樓老街並不是指的一條街道,而是由中山路、博愛路、勝沙路、解放路、新華路等街道組成的歷史街區,在2009年,海口騎樓老街以其唯一性、獨特性獲得了我國首批「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的稱號。騎樓建築的歷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到了近代後開始流行於南歐及地中海一帶,並逐漸傳入到了東南亞,而海口的騎樓建築也就是當年下南洋回來的華僑借鑑了南洋的建築風格所建造,建築並不高,基本上都是以兩三層高為主。
  • 打造歷史文化街區,海口的騎樓老街是否能成為城市的新地標?
    不過對於古建築的保護,很多地方都喜歡大改特改,分分鐘就讓你面目全非。不過這次來到了海南海口,近距離接觸騎樓老建築後,才發現原來這裡曾經也差點成為了歷史,不過好在合理的保護,如今已經成為了海口一張嶄新的城市名片。
  • 北方人逛海口騎樓老街:為什麼樓要跨街而建?多數外地人不曉得
    文/Hannah 從三亞來到海口,下高鐵後的第一站,我直接去了有名的騎樓老街,說起騎樓,在我印象中,曾經讀到過這樣關於騎樓的話,「離頭頂不太高的地方,懸掛著一座跨街騎樓。」那時,我就非常好奇,為什麼騎樓要跨街而建?跨街騎樓為什麼看起來是懸掛著的?
  • 海口騎樓老街入選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圖)
    海口騎樓老街是現今國內騎樓建築保留規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極富中西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 中新社發 善平 攝中新社海口六月二十二日電 題:海口百年騎樓老街的美麗與滄桑中新社記者 莫成雄 王辛莉海口騎樓老街近日入選首屆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歷經百年滄桑的海口騎樓再次進入人們的視線。
  • 文昌鋪前騎樓老街:影視人嚮往的南洋文化「活化石」
    老街兩旁有南洋騎樓風格的鋪店133間,樓頂注重裝飾,陽臺、花欄各具特色,柱梁、峰頂美麗絕倫,建築立面、柱體、牆面圖案竟無一雷同,中西合壁的立面裝飾、匠心獨運的細微處理手法形成了鋪前老街的獨特建築風格。騎樓老街成為電影《無毒島之狩獵行動》外景地。
  • 海口騎樓"老街改造+"探索城市連片更新新路子
    海口日報記者 吳祝好 攝 「原汁原味的老海口,古樸卻不失優雅」。4月15日,記者走訪海口騎樓老街區,不少市民遊客為「修舊如舊」騎樓點讚。步入老街區南洋風格的廊式騎樓群,俯仰之間,崇尚自然、古樸厚重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 尋味南洋——海口市龍華區2020騎樓老街南洋風情活動舉行
    央廣網海口11月2日消息(記者朱永)11月1日下午,由海口市龍華區旅遊和文化體育局主辦,龍華區文化館、龍華區圖書館、海口騎樓公司協辦的「尋味南洋——海口市龍華區2020騎樓老街南洋風情」活動在中山路騎樓老街火熱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