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的關門弟子,蜀國因他而滅亡,姜維也不能與其爭鋒

2020-12-18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三國時期裡的能人不少,蜀國的諸葛亮,吳國的周瑜,魏國的司馬懿,他們都是當時的大能人。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軍事上都有成就。

說一下魏國的司馬懿,他可是魏國的三朝元老,他支持過曹操稱帝的想法,在曹植和曹丕爭奪王位的時候,他是曹丕的老師,幫助了曹丕拿到王位。不僅如此,他還幫助過以後的魏國君主。他在政治上,軍事上多有計策。對吳國,蜀國都構成了巨大的威脅。但是今天要說的主角並不是他,另有其人,他就是魏國的名將——鄧艾。

眾所周知,諸葛亮在死的時候,把他的一切都傳給了他的愛徒——姜維。那司馬懿是否也傳給他的愛徒呢?答案是的,他的愛徒正是之前說過的鄧艾。

鄧艾的生平

鄧艾的原名叫做鄧範,因為和家族中的一個人重名,所以才改為鄧艾這個名字。鄧艾他原本是一個屯田的農民。一個農民能有什麼學問,但是鄧艾恰巧是有學問的。於是他就被舉薦到地方,當管理糧草的小官兒。他當上這個小官以後,對軍事非常感興趣。即便別人笑話他一個整糧草的人為什麼要學軍事呢?鄧艾也毫不在意。

直到後來一個大人物路過鄧艾這裡看到了鄧艾的軍事天賦,這個大人物就是司馬懿。他遇到鄧艾第一眼,就相中了鄧艾的軍事天賦,並把他收為徒弟,將自己的畢生所學盡數傳於他。 事實證明,司馬懿這個決定是對的。因為鄧艾在農業上提出的政策讓魏國不愁吃喝,而且還糧草充備,可以說魏國後期實力強大,和鄧艾提出的政策有著很大的關係。

後來,諸葛亮和司馬懿相繼去世以後,鄧艾就在魏國的西邊防線和蜀國的大將姜維對戰。一場師傅與師傅的對戰,卻悄悄地變成了徒弟和徒弟的對戰。最後鄧艾率領大軍攻入成都,導致蜀國滅亡,姜維成了魏國的降臣,表面上看起來是姜維輸了,可姜維去暗中蠱惑鍾會,起兵造反。而鍾會事情敗露以後把鄧艾拖下水,導致鄧艾被殺。這場從師傅與師傅的對比到徒弟和徒弟的對比,誰勝誰負,還是沒有結果。

鄧艾為啥被稱為小常勝將軍

看過三國的人都知道常勝將軍是趙雲的外號,趙雲有這個外號是因為他生平對戰,幾乎沒有是輸的時候,唯一輸的一次還是假裝輸的是為了用計策。鄧艾這個人,他參加過的所有次戰役裡,有九成都是勝利的。而剩下一成失敗的原因也是因為當時,天氣原因而失敗的。

在鄧艾他老師司馬懿死了以後,鄧艾他就去魏國西邊的西部防線和姜維打仗去了。而在這期間,他每一次打仗幾乎都是勝利。並不是因為姜維多麼不厲害。而是因為當時蜀國的君主劉禪,他根本就不信任姜維。所以他就不給姜維糧草和兵馬,更不給他補給。一個沒有補給的軍隊又怎麼能打得過後勤源源不斷的軍隊呢?就這樣他打一次仗贏一次,打一次仗贏一次。最後鄧艾獲得了成就——小常勝將軍。 鄧艾的死因

理論上來說,鄧艾他幫助魏國剿滅了蜀國應該會被尊敬的,為什麼卻被賜死了呢?其實和一個詞語是分不開關係的,這個詞語就是功高蓋主。 鄧艾他的功勞太大了,大到蓋過皇上的威名。不僅如此,他在攻克蜀國以後,他還擅自分封蜀國官員,這已然不是一個將領所有的權利了。鍾會知道這件事以後,派人截胡了鄧艾呈給皇上的書信,把其中的一些內容給改了,導致皇上對鄧艾十分不滿。

這就導致了鄧艾和皇上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最後因為鍾會密謀造反的關係,鍾會他就想他臨死之前也要拖一個人下水,於是他思前想後就把鄧艾這個人給拖下水了,且皇上和鄧艾之間矛盾還非常大。他寧可相信鍾會這個反叛之臣,也不相信鄧艾這個功高蓋主的人。於是他不聽別的大臣的勸告,堅持把鄧艾殺了。 小常勝將軍自此隕落,有人說鄧艾的死是必然的。因為他冒犯了天子的威嚴。擅自使用天子的權力,招惹了天子的不滿。也有人說鄧艾雖然有罪,但不至於死。歷史是留給後人評價的,每個人心中都有對歷史的看法。

鄧艾他居功自傲。在歷朝歷代看來,他都是死有餘辜。因為皇上是不可能留下一個,對自己有威脅的人。

相關焦點

  • 司馬懿傳人滅了蜀國,卻終究逃不出諸葛亮傳人的算計而喪命
    鄧艾,三國後期著名大將,司馬懿的得意門生,盡得司馬懿兵法精髓,多次抵禦諸葛亮傳人姜維的北伐攻擊。263年鄧艾親自率領3萬精兵偷渡陰平,越過七百多裡荒無人煙的險境,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歷盡千辛萬苦直達蜀國腹地,一路過關斬將,逼近成都,嚇得阿鬥驚慌失措,最後在投降派的勸說下,開城投降,並且阿鬥還命令仍在關外浴血奮戰的姜維放下武器,率軍投降魏國。至此,三足鼎立之一的蜀國就此滅亡。
  • 三國晚期名將鄧艾,姜維多次北伐失敗,蜀漢滅亡跟他直接相關!
    大家知道滅亡蜀國的就是鄧艾,當時鄧艾帶領幾千精兵從幾乎無路可走的陰平直接進軍成都,使當時蜀國的君臣措手不及,還以為魏軍是從天上下來的,由於這種震懾作用,蜀國上下怕的不行,沒有做任何抵抗,魏軍沒有費一兵一卒蜀國就投降了。
  • 姜維是諸葛亮親傳弟子,為何鄧艾總能贏他?司馬懿比諸葛亮厲害麼
    導語:鄧艾和姜維都很厲害,司馬懿是諸葛亮的剋星,鄧艾那就是姜維的剋星。姜維作為諸葛亮的傳人,在蜀漢後期成為了蜀漢的頂梁柱,連續多次北伐,基本都被鄧艾擊敗。鄧艾,曹魏後期非常著名的軍事將領,其實可以稱他為著名的地理學家。
  • 諸葛亮是臥龍,龐統是鳳雛,姜維是幼麒,而司馬懿的稱號是啥?
    例如,魏國曹操最推崇的謀士就是郭嘉了,郭嘉雖然年輕,但是他的計謀確實是天下無雙,吳國的孫權最欣賞的謀士就是周瑜了,周瑜不僅相貌堂堂,而且才華橫溢,而蜀國的劉備更是運氣很好,水鏡先生筆下的四大謀士三個都在他的手下,他們分別是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幼麒姜維,和冢虎司馬懿。
  • 軍師聯盟司馬懿舉薦鍾會鄧艾, 一個被姜維玩死, 一個把姜維打趴
    軍師聯盟中曹丕為打壓宗親採納了陳群司馬懿主張的九品選官法,推行新政,廣納天下英才,在影視劇中,有兩個人脫穎而出,鍾會和鄧艾,一個是官宦子弟,才能出眾,一個是深諳農桑,為曹魏進獻了強國的屯田之策,兩人在三國那個動亂的時代,開啟了一統天下的大幕,正是他們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 諸葛亮留下的兩個顧命大臣,卻加劇了蜀國滅亡?
    諸葛亮和司馬懿代表蜀魏,在五丈原展開了他們最終的一次生死對決。後果大家都曉得諸葛亮還是失敗了。在諸葛亮死後留下了兩位大將,一位間接地協助司馬家族攫取了魏國的政權,從此魏國皇帝變為傀儡。而另外一位執掌了蜀國軍務大權,卻讓蜀國更快地淪亡。這兩位大將是誰呢?
  • 他是南北朝名將,伐蜀戰爭中發現一物,揭開姜維對蜀國的忠誠一生
    姜維是後三國時期,蜀漢的中流砥柱,他深得諸葛亮的真傳。有人說蜀國的滅亡與姜維的窮兵黷武有關,也有人說是因為姜維多次北伐損耗了魏國國力,使得魏國無力伐蜀,為蜀國延長了國祚。當然,是非功過如何我們並不知曉。
  • 姜維死後不得善終,堪稱一代名將,怎落到如此下場?
    姜維是三國後期蜀國的將領,他是諸葛亮生前唯一的一位學生,才華橫溢文武雙全,但是在歷史中卻很少有人問津,因為三國時期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名將,在這樣耀眼的豪華陣容中,後期出現的姜維就稍有遜色了,但這絲毫不影響姜維的才氣他堪稱諸葛亮第二。
  • 三國時期蜀國最後的屏障,大將姜維最後的反抗,結局讓人惋惜
    只有在等到在諸葛亮過世過後,姜維才開始一點一點的把展露出自己的才能,後來卻因為自己在魏國為大將,姜維自己出生於魏國所以就又被蜀國費褘等幾個蜀國的老人大將所猜忌與懷疑。在小編看來當時的姜維也就只有隱忍咯,不然只有被搞壞,想想自己本就不是蜀國人,後來被逼才投靠了蜀國,如果換成是你你可以完全信任他嗎?恐怕不能吧。所以姜維再不好發作,只有等待一個可以發揮自己的時間。
  • 蜀國滅亡之後,鍾會鄧艾姜維三大天才,為何被衛瓘一舉全滅
    蜀國滅亡之後,鍾會鄧艾出現異動,其中鍾會密謀造反,割據蜀國故地為王,但這兩人掌兵20餘萬,而衛瓘僅有一千兵馬,雙方兵力嚴重不對稱,為何最終衛瓘卻一舉除掉他們兩人?263年9月,魏國正式全面發動攻勢,蜀國在姜維布置之下,節節抵抗節節後退,先後丟掉漢中等地,最終在劍閣的劍門關,與鍾會諸葛緒形成對峙。鍾會先是發告《移蜀將吏士民檄》,勸蜀地軍民投降,隨後致書於姜維:「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
  • 劉禪:我可不是「扶不起的阿鬥」,蜀國亡了,真不能全怪我
    受清朝專制獨裁式君主的影響,我們總是將歷代的皇帝,都放在了一個「大權在握、為所欲為」的位置上——好處皇帝拿,出事了責任自然都是皇帝的,所以也習慣性把蜀國滅亡的責任,歸結到劉禪頭上。蜀國的滅亡,是所有蜀國人一起努力的結果,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劉禪只是出現在了在最不應該出現的時候和地方,默默接下了這一口「亡國之鍋」。
  • 三國姜維蜀國名將,北伐11次悉數敗北,但從不輕言放棄
    姜維,字伯約,是三國時期蜀國著名的軍事家,同時也是蜀國的最後一位大將軍。這個最後一位大將軍也不算是嘲諷之意,但是蜀國也是在這個大將軍的帶領下,成功地走向滅亡。姜維是個很有才華的人,他是臥龍老前輩的親傳弟子,諸葛亮在臨死前將自己的畢生所學全部傳授給姜維,同時也將自己北伐的意願傳授給了姜維。
  • 為何鄧艾能進武廟72將,而姜維卻不能進?姜維到底差在哪裡?
    值得注意的是,在武廟72將中,鄧艾這位消滅蜀漢的名將得以入選,但是,對於和鄧艾齊名的姜維,則無緣這份榜單。在不少喜歡三國歷史的朋友看來,姜維和鄧艾之間的關係,正如同諸葛亮和司馬懿一樣,二者的能力和水平,是比較接近的。並且,兩人之間因為棋逢對手,自然是互相成就的。那麼,問題來了,為何鄧艾能進武廟72將,而姜維卻不能進?姜維到底比鄧艾差在哪裡呢?
  • 三國姜維北伐大部分總是勝利,為何未能扭轉蜀國滅亡的命運?
    其實他沒有那麼牛,他只是取得了一些局部勝利,好幾次重要戰役都是大敗虧輸。論出兵次數,他比諸葛亮有過之無不及;論取得的戰果,他比諸葛亮還不如。魏齊王曹芳嘉平五年(253年),蜀漢大將軍費禕在一次酒宴上被曹魏降將郭循刺殺,軍權遂落到衛將軍姜維手中,於是姜維便按恩師諸葛亮在世時慣用的套路,開始頻繁用兵,一次次向曹魏邊境發起大規模進攻。
  • 蜀國怎樣救回來?劉禪不投降,姜維還能來個軍事奇蹟
    不過,歷史上沒有四川政權能夠長期獨存,只是可以延緩滅亡時間而已。其實蜀國當時的滅亡從表面上看是有很多偶然的。比如,諸葛瞻沒有兵敗而是憑綿竹據守等待援軍。畢竟,鄧艾只有不足三萬兵且從陰平一路走來,相當疲憊。一旦勤王之兵到來,鄧艾就變成了甕中之鱉。此時,劍閣還在姜維的手中。張翼、廖化也都在劍閣作戰。這裡面,不得不佩服下廖化這位仁兄。
  • 作為諸葛亮的繼承人,姜維實力如何,完全不亞於諸葛亮
    更不要提姜維了。其實,在正史上姜維在蜀國的功勞可以說完全不亞於諸葛亮。 蜀國是221年建立的,諸葛亮在234年去世。也就是說諸葛亮主政蜀國的時間一共為13年。而蜀國是在263年滅亡的,在後面的29年的時間裡是沒有諸葛亮的。蜀國的朝政大權在其他人手裡掌握,姜維掌握的僅僅是部分兵權。不過卻能維持29年的時間,光是從這點來看,姜維的實力還是很強大的。
  • 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為何終生不再伐蜀?司馬昭心裡最清楚!
    他的出身十分貧寒,曾「躬耕於南陽」,只想「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但在劉備的強烈請求下還是答應了出山,從此之後,劉備的事業便一發不可收拾,勇奪益州,智取荊州,建立蜀國。諸葛亮在收復中原的徵途上遇到了一位十分強勁的對手,此人正是諸葛亮的死對頭司馬懿。司馬懿是何許人也?
  • 盡得諸葛亮平生所學的姜維,為何沒能挽救蜀國滅亡命運
    時值曹魏三少帝時,中州政局變故頻仍,給姜維出兵提供了契機。魏嘉平元年(249年),曹魏發生高平陵事件。太傅司馬懿發動政變,誅大將軍曹爽及其同黨,均夷三族;中州震動。魏右將軍夏侯霸來降。那一年,為蜀延熙十二年,姜維率軍出攻西平,不克而還。魏嘉平三年(251年),王凌在壽春謀起兵反司馬懿,謀洩自殺。
  • 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為何不伐蜀?看看這些舉動就知道他的野心
    諸葛亮死後,曹魏為何長達15年不攻蜀國?看看司馬懿的舉動就懂了就《三國演義》的人設來說,貌似整個三國時代也找不出1個比諸葛亮更聰明的人來了。當然司馬懿也不能馬上反殺曹爽,他足暗中策劃了10年才把曹爽團隊給成功搞垮。所以他壓根兒沒有時間去攻蜀國。本來曹爽這人一開始也不放心司馬懿,平時也在提防於他。不過司馬懿太狡猾了,成功騙過了對方。有1次,曹爽派自己的親信去看望司馬老爺子,其實就是暗中觀察對方的狀態。結果司馬懿馬上知道了對方的意圖,並裝作老得快不行了的樣子,最後騙過了曹爽。
  • 姜維對劉禪有一言:黃皓此人不除,蜀國必亡
    就在劉備死後留給劉禪的並不是一個強盛的祖國,也並不是一個戰爭的太平是的可以讓他的度過餘生順利的成為皇帝的蜀國,而留下的是一個滿目瘡痍甚至說國力衰敗的國家,需要他去收拾完攤子。但是一個年僅十七八歲的幼主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而且他的父親生前還有一大批的忠誠武士跟隨他,那麼在接下來的日子當中劉禪絕對不會是說一不二的皇帝,而是要看人眼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