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雨果獎結果公布,劉慈欣的《三體》獲獎。此次參評的《三體》英文版是由美國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譯出。雨果獎主辦方對騰訊文化表示,未來或許會有中文科幻小說獲得雨果獎。
《三體》英文版封面,英文版譯為《三體問題》
[世界文學獎訪談錄之一]
2015雨果獎公布:《三體》獲獎
【編者按】
2015年茅盾文學獎塵埃落定,爭議未消。文學獎應該怎麼辦?如何保證公開和透明,評選出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優秀作品?文學獎的演變與世界各國語言、文學乃至社會的變遷有著怎樣的深層關聯?針對上述重要問題,騰訊文化對諾貝爾文學獎、法國龔古爾獎、美國國家圖書獎、日本芥川直木獎等世界著名文學獎項負責人進行了深度訪談,系列報導將在近期內陸續推出,此為開篇。
騰訊文化 吳永熹 發自美國紐約
美國時間8月22日晚10:00(北京時間8月23日中午14:00),倍受矚目的雨果獎在美國西雅圖附近的斯波坎市頒出。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作品《三體》獲獎,創造了中國科幻的一個記錄。
首期《驚奇故事》,其中刊有H.G.威爾斯、儒勒·凡爾納、愛倫·坡等人的小說
2015年雨果獎獎盃
雨果獎創立於1953年,除1954年停辦一年外,迄今已舉辦62屆。在世界科幻界,雨果獎和星雲獎被公認為最具權威與影響力的兩大獎項。雨果獎的名稱來源於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後者被譽為美國「科幻之父」,他於1926年創立了美國最早的科幻雜誌《驚奇故事》(Amazing Stories),正式將科幻小說帶入了美國公眾的視野。
雨果·根斯巴克
雨果獎由世界科幻大會舉辦,在每年6月舉辦的大會上頒獎。一年一度的世界科幻大會是全世界科幻迷的盛會,期間會舉辦書迷見面會、作品討論會、講座、籤售會、Cosplay比賽等一系列活動,科幻迷們齊聚一堂,其樂融融,而雨果獎頒獎典禮則是活動的最高潮。可以說,雨果獎是一個深具平等精神的獎,它不僅由粉絲創立,也由粉絲管理和運營,所有獎項均由世界科幻大會成員經兩輪投票選出。發揚粉絲精神、營造一個生機勃勃的科幻迷社區,正是世界科幻大會最引以為傲的一點。
雨果獎官方網站
今年的雨果獎尤受到中國科幻迷關注,因為劉慈欣的《三體》進入了雨果獎「最佳長篇」類的決選名單。《三體》的英文版由美國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譯出,去年由著名的託爾出版社推出,英文版名為《三體問題》(The Three-Body Problem)。《三體》英文版一推出就受到美國主流媒體關注,並廣受好評。《紐約時報》稱,《三體》系列「有可能改變美國科幻小說迷的口味」,因為在美國頂尖科幻小說家紛紛摒棄傳統外星人入侵情節時,人們對《三體》這類黃金時代經典科幻小說的需求並沒有消失。《紐約客》則稱,劉慈欣的小說是對於人類終極問題的思考。
第三屆「悲傷小狗」行動標誌
今年的雨果獎因《三體》為中國讀者期待,但在美國本土,卻因「小狗門」事件陷入了巨大爭議。所謂「小狗門」,是指「悲傷小狗(Sad Puppies)」和「狂暴小狗(Rabid Puppies)」這兩個組織通過刷票操縱雨果獎提名名單的事件。
「悲傷小狗」2013年由美國暢銷作家拉裡·科雷亞發起,此人持保守的右翼政治觀點,屢發反對女性與少數族裔之聲。科雷亞稱,雨果獎評選受到「政治正確」氣候的影響,部分流行作家因為他們的保守政治傾向被歧視,獎項越來越向女性與少數族裔作家傾斜。
「狂暴小狗」則由前「悲傷小狗」成員沃克斯·戴(Vox Day)發起,訴求與「悲傷小狗」相同。2015年,兩個組織並肩刷票,成功操控了雨果獎提名名單——在每類五部作品的提名名單上,三部長篇、全部中短篇、全部相關作品都與這兩個組織的名單一致。名單揭曉後,輿論大譁,科幻界義憤不止,《冰與火之歌》作者喬治·RR·馬丁多次發文批判。
事實上,《三體》的入圍在很大程度上就受到了「小狗門」事件的影響——最初因「小狗」們的刷票行為,它被刷出入圍名單。其後,入圍作家馬可·克羅斯(Marko Kloos)為抗議「小狗門」事件退出競賽,《三體》得以入圍。可以說,雨果獎的粉絲投票制度也是「悲傷小狗」們得以成功的原因之一。
凱文·斯坦德利
在2015年雨果獎頒布之前,騰訊文化作者郵件採訪了雨果獎主辦方的兩名負責人凱文·斯坦德利(Kevin Standlee)和謝麗爾·摩根(Cheryl Morgan),藉機了解世界上最大牌的科幻獎是如何運作的。他們不僅談到了美國百年科幻發展史與雨果獎的來龍去脈,也談到了他們將怎樣應對「小狗門」危機。
以下為騰訊文化與凱文·斯坦德利、謝麗爾·摩根(下文統一使用「雨果獎主辦方」)的對話:
流行雜誌是美國科幻的核心推動力
騰訊文化:雨果獎是以科幻雜誌編輯雨果?根斯巴克的名字命名的。雨果?根斯巴克對美國科幻最重要的貢獻是什麼?
謝麗爾·摩根
雨果獎主辦方:是他將科幻帶入了美國公眾的視野。早期,流行的科幻小說大多是由歐洲人寫的,例如儒勒·凡爾納和H.G.威爾斯。根斯巴克在盧森堡長大,少年時代移民到了美國。1926年,他創立了美國最早的專門科幻雜誌——《驚奇故事》。
根斯巴克對科幻的興趣是從他對電子學的興趣中來的。他辦的第一本雜誌叫《現代電子學》,目標讀者主要是對無線電這種新技術感興趣的人。他慢慢開始在這些雜誌上發表小說,在1923年還發了一個叫「科技與發明」的特刊,裡面全都是小說。這種興趣最終促使他創辦了《驚奇故事》。
根斯巴克堅定地認為,科幻小說的使命是對讀者進行科幻教育,在他的雜誌上發表的科幻小說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深具創新性的小說。作為編輯,根斯巴克會鼓勵讀者寫信告知對這些小說的想法,有一些他會選出來發表。他還把這些通信者的地址發在了雜誌裡,於是,這些人相互之間也開始通信了。這成了美國科幻小說迷圈子的開端。儘管「科幻小說」(Science Fiction)這個詞不是他本人發明的,但是根斯巴克讓這個詞流行了起來——他本人自創的「Scientifiction」卻從未流行。
騰訊文化:在美國科幻發展史上,雜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嗎?
雨果獎主辦方:在美國科幻發展的早期,像《驚奇故事》這樣的流行雜誌是其核心推動力。平裝書1939年才在美國出現,在此之前,流行雜誌是讀到有趣的新故事的最便宜方式。小說在成書之前通常都會在雜誌中連載,許多科幻大腕都是從流行雜誌起家的。1939年是一個尤其重要的年份,因為阿西莫夫、羅伯特·海因萊因、亞瑟·克拉克、阿爾弗雷德·貝斯克、弗裡茨·萊伯、A·E·范·沃格特和西奧多·斯特金等人都在這一年發表了他們最早的作品。
早期的另一重要科幻雜誌:《驚愕》
早期的《驚愕》雜誌
《類比》雜誌
其他重要的雜誌包括《驚愕》(Astounding)和《類比》(Analog),後者今天仍在發行。
騰訊文化:雨果獎的評選機制是怎樣的?
雨果獎主辦方:雨果獎是由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所有世界科幻大會的成員都有權提名雨果獎,在每個類別中可以最多提名五部作品。獲得最高投票數的作品將會進入決選名單,之後,成員將再一次對決選名單進行投票——這一次,「無獎」(No Award)也是選項之一。成員需將他們的選擇按喜歡程度排序。雨果獎採用的是排序複選制,得到多數票的作品將獲勝。
如果「無獎」一項獲勝,就意味著世界科幻大會的成員們認為此類別中沒有作品配得獎,那麼這一類別的獎項就會空缺(這在雨果獎的歷史上發生過五次)。
騰訊文化:或許可以說,雨果獎主要還是一個圖書獎。我想,它與別的圖書獎一個主要區別是,它完全是由粉絲而非業界權威選出來的,在評獎過程中也沒有任何等級之分。為什麼雨果獎的創辦人會做出這樣的決定?其初衷是什麼?
雨果獎主辦方:雨果獎確實主要仍是一個圖書獎,但在「粉絲運營」和「粉絲投票」這兩點上卻不是那麼獨一無二。事實上,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有類似的獎,比如英國的英國科幻協會獎、澳大利亞的迪特馬斯獎(Ditmars)、加拿大的極光獎(Auroras)、日本的星雲賞等。雨果獎是這一類獎中最早的一個,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對世界上的任何國家、以任何語言發表的作品開放的。
不過,迄今為止,唯一的非英語決選作品是法國小說家讓·韋科爾(Jean Vercors)的《Sylva》,那是在1963年。那一年最終獲獎的是菲利普·迪克的《高城堡裡的人》(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或許有一天,中文小說會出現在決選名單上。
雨果獎是1953年在費城的世界科幻大會上創立的,科幻迷們想要成立一個獎,表彰他們心目中最好的作品。1954年,它停了一年,1955年又重新啟動,並延續至今。世界科幻大會是一個極具平等主義精神的組織,大會每年都在一個不同的地方舉行,由不同的粉絲籌劃。這一年的組織者,下一年可能會在搬椅子或是分發會章。它甚至都沒有一個「中央政府」,沒有一個做決定的理事會,所有的重要決定——例如下一年的大會在哪裡舉行,未來的會址怎樣選擇,雨果獎如何評選等等——都是由參加世界科幻大會的全體會員在公開會議上共同決定的,每名會員都有同等機會參與組織的管理。
不是說專家評的獎沒有位置,而是說世界科幻協會(由當年參加世界科幻大會的人組成)一直認為,他們才是最好的評委。
很多科幻作家一開始是粉絲
騰訊文化:世界科幻大會的活動精彩紛呈,包括討論會、作品朗讀、籤名會、電影放映、Cosplay比賽等。《冰與火之歌》的作者喬治·RR·馬丁似乎是世界科幻大會的常客,你們是怎麼請到他的?
雨果獎主辦方:馬丁其實不是我們請的。就像所有會員一樣,他自己掏錢交了會費,自費旅行來參加大會——世界科幻大會在這一點上很特別,不管是名家還是普通人,都會自己交會費,只有特別嘉賓例外。
從最開始接觸科幻/奇幻圈起,馬丁就是科幻/奇幻迷群體的一員。是的,他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作家,世界科幻大會也多次邀請他擔任特別嘉賓,但他也是一名粉絲,而世界科幻大會的核心精神是發揚粉絲文化。
騰訊文化:科幻圈這種強大的粉絲文化是怎麼產生的?在科幻領域,作家與粉絲的距離似乎比別的寫作領域要近得多,為什麼?
雨果獎主辦方:在科幻領域(包括奇幻與驚悚領域),粉絲與作家之間的關係可能確實要比其他類型小說近得多,但這恐怕也不是獨一無二的現象。犯罪小說與歷史小說愛好者也有自己的集會,這些集會也變得越來越受歡迎。
可能的解釋之一,是雜誌體系。科幻是少數擁有欣欣向榮的短篇小說市場的類型之一。許多作家一開始是粉絲,然後開始創作短篇,再在短篇的起點上變成一流的小說家。儘管這並不是唯一的職業發展路徑,但像這樣成長起來的科幻作家,基本不會丟掉他們的粉絲傳統。
喬治·RR·馬丁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他的第一篇雨果獎提名小說《晨臨霧逝》是1973年發表在《類比》雜誌上的。他的第一部長篇《光逝》要到1977年才出版,在此期間,他出了一本短篇小說集。
另外,科幻與奇幻圈的根子還在於粉絲們辦的「粉絲雜誌」,那是他們自己寫自己出的,在他們中間彼此交換。他們做這些雜誌不是為了金錢或其他回報,而僅僅是出於熱愛。他們的說法是,「給我寄一份你的評論或你們的雜誌,我們就扯平了」。
騰訊文化:在科幻科域有「軟科幻」(情節和題材集中於哲學、心理學、政治學或社會學等傾向)和「硬科幻」(以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為基礎、描寫新技術新發明對人類社會影響)之分。在為加拿大廣播公司做的紀錄片中,科幻作家、雨果獎得主羅伯特?索耶稱:「科幻小說與科學發展的軌跡有互補的規律。當科學比較發達時,科幻小說就會受到輕視;當軟性的社會科學比較流行時,科幻小說就會轉向硬科技。」
索耶認為,北美科幻小說界有一個「軟科幻」與「硬科幻」交替出現的規律,如1901-1939年是「軟科幻」,1939-1957年是「硬科幻」,1957-1969年是「軟科幻」,1969到1980年代中期是「硬科幻」——這種總結確切嗎?近年來美國的科幻小說有什麼新的發展規律嗎?
雨果獎主辦方:雨果·根斯巴克大概會很生氣索耶將他雜誌中的作品定義為「軟科幻」,因為他一直強調作品在科學方面的準確性。當然,事實是兩者之間的界限永遠是模糊的,而且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化。幾十年前被看成「硬科幻」的作品,現在看可能就是可笑的幻想。根據作品主題所在的學科做的劃分,也常常站不住腳。一本探討人類學理論的嚴肅作品與一本講述超光速旅行的作品,孰「軟」,孰「硬」?——至少目前科學界的共識是,超光速旅行是不可能的。
和其他寫作領域一樣,科幻小說領域也有它自己的潮流。目前流行的是在不久的將來發生的太陽系的故事,它們被認為是「硬科幻」。在1980年代,賽伯朋克(Cyberpunk,常圍繞黑客、人工智慧等矛盾展開)被認為是(由女性創作的)社會心理學「軟科幻」的拯救者,但今天已經沒有人將「進入Cyber空間」(指上網)當回事了。今天,我們對電腦系統的了解與當時不可同日而語,而當時沒有幾個賽伯朋克作家預測到了病毒或垃圾郵件。
雨果獎應該向所有類型的作品開放
騰訊文化:在美國一百年的科幻小說發展史上,有哪個時期可以被看作鼎盛時期麼?如果要向世界科幻迷推薦一些核心作家與核心作品,你們會推薦哪些?
雨果獎主辦方:恐怕沒有「鼎盛時期」。有一個叫彼得·格雷漢姆的粉絲曾說過,「科幻小說的黃金年代是12歲」(託馬斯·M·迪施讓這個說法變得流行)。格雷漢姆的意思是,我們最喜歡的科幻小說永遠是我們12歲時讀的小說,因為那是我們對科幻小說帶來的「驚奇感」最敏感的年紀。每一代粉絲都會認為自己成長的年代是科幻小說的黃金年代。
至於推薦作者嘛,當然是我們的決選名單上的作者了。你可以把雨果獎歷年來的名單拿起來看一看,拿起一篇作品試著讀一讀。這其中有千姿百態、各不相同的作品,它們是歷史上許多粉絲喜愛過的。
騰訊文化:中國作家劉慈欣的《三體》是今年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類的決選作品,能得到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科幻小說獎認可,中國的《三體》迷十分興奮。對劉慈欣的作品,能否談談你們的看法?
雨果獎主辦方:作為雨果獎的代表者,我們無法針對決選作品發言。西方評論家寫了許多關於《三體》的精彩評論,他們的觀點值得參考。
騰訊文化:因為「悲傷小狗」(Sad Puppies)和「狂暴小狗」(Rabid Puppies)這兩場「小狗門」事件,今年的雨果獎引來了巨大爭議。「小狗門」對雨果獎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雨果獎主辦方:我們絕對沒有想到雨果獎評選會有這樣狂亂的場面,但我們還是挺感激我們由此得到的媒體關注的——「小狗門」給我們帶來了我們絕對負擔不起的媒體宣傳。無疑,有人會因為這一爭議對雨果獎有負面看法,但我們看到的大多數文章都在強調雨果獎在粉絲心目中的特殊地位。此外,在我們看來,今年投票數的巨增也是一件好事。
騰訊文化:雨果獎是怎樣應對「悲傷小狗」和「狂暴小狗」事件的呢?雨果獎內部會因此有什麼改變嗎?
雨果獎主辦方:我們希望人們能帶著耐心和理解看待此事。不管「小狗門」發動者的動機是什麼,我們不應該忘記,他們本人也有他們的粉絲。雨果獎和其他國際性獎項應該向所有類型的作品開放,而不僅僅服務於某一族群或擁有某種政治信念的作家。
所有參加世界科幻大會的人都有權參與改變雨果獎的評獎規則。為了避免衝動,任何重大的規則改變都需要兩年才能生效,也就是說,它必須獲得連續兩屆世界科幻大會成員的認可。這會給成員足夠的空間去考慮那些改變的後果。
針對此次爭議的一項主要提議是對投票機製做出修正,通過數學算法減輕拉票事件對評獎結果的影響——在現行體制下,這種事先商量好的投票會導致一小部分人主導投票過程,將大多數成員的聲音排除在外。
儘管在過去有針對單部作品的拉票行為,但這種大規模拉出一整個名單的拉票卻沒有過,而且大家對此都是非常厭惡的。參加本屆世界科幻大會的成員將會討論我們是否需要對提名機製做出改變,這一屆大會通過的議案將會在下一年繼續討論。不過,獲得通過的話,最快也要到2017年的雨果獎才會生效了。
本文系騰訊文化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