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了麼整體入阿里縠中,不算新聞。這並非因為前段已有傳聞。在我們看來,新零售趨勢下,雙方本就存在深度整合空間。而形勢越來越緊迫。
不過,站在2018年Q2,這一整合案,仍有更多豐富的解讀價值。
為何非以時限來定?不妨將視線拉回到一年半前。2016年秋天的阿里雲棲大會上,馬雲首度提出新零售、新製造、新技術、新金融、新能源,也即「五新」;2017年開春,在與百聯集團籤訂戰略合作協議時,馬雲與逍遙子明確表示,2017年是新零售元年。
而今,一年多過去,一切似乎已從混沌走向清晰,到了值得總結幾句的時刻。
這裡,夸克並不想局限於餓了麼整合案一角(外界已談很多了哈哈)。在我們看來,資本動作雖然壯觀,但這一案例背後,釋放著更多信號:
一、它標誌著,阿里集團新零售商業版圖趨於完整,已從過去側重電商形態走向兼容高度碎片化、即時性、在地化的大規模社會化服務形態,並會朝縱深、集約、平臺型維度進一步拓展。
阿里的數據、技術、支付、入口、流量以及平臺經濟等諸多要素協同的生態價值進一步凸顯;
二、新零售戰略已從概念宣導、市場教育、「點、線」為主的樣板工程塑造,過渡到以「面」為主的拓展周期,並朝著更大、更多維、更有機、更穩健、抗風險能力更強,同時也更具社會化協作精神的生態組織與經濟體過渡。
它也是中國新舊經濟融合進程深化的信號;
三、它標誌著整個阿里集團業務架構、組織管理、公司治理結構已邁向一個新的臺階。
阿里的組織管理、文化自信再度提升;
四、面對資本市場,阿里集團的故事,已從2016、2017年略顯迎合的姿態走向一個獨立自主的敘事階段。
阿里的投資價值有望得到進一步挖掘。
逐一來說。
第一點,也就是阿里新零售業務版圖趨於完整,其實不用解釋。過去它側重實物形態的電商,圍繞它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基礎設施服務體系(技術、物流、支付),並沉澱下海量的數據。但O2O領域沒有展示出與自身影響力匹配的市場地位。獨立布局的口碑等,聲量不錯,模式生動,但整體規模不及競對。餓了麼能在高頻的到家(也包括商務場所)服務層面補充阿里的短板,並與口碑等業務形成互補。
當然,有一點需要強調,就是餓了麼不止是一個「到家」的入口,它還有基礎設施,尤其眾包式的蜂鳥物流。就是說,它也是一個開放平臺。在不久前一篇文章中,夸克點評認為,物流其實才是餓了麼估值核心。這種基礎設施融入阿里,將會產生遠比入口價值更大的綜合效應。而夸克也曾接著判斷,隨著餓了麼融入阿里,它或許將分拆,入口與口碑融合,蜂鳥部或將獨立,並與盒馬以及菜鳥等諸多物流要素形成更多解決方案,服務於阿里從實物到社會化服務的整個業務版圖,覆蓋了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等諸多消費場景。
在逍遙子最新公開信中,他確實也公布了類似的思路。當然,這不是說夸克有先見,而是說,這是一種水到渠成的形態演變。
此外,在夸克眼中,餓了麼當然還不止這些。它其實也會在局部激活、放大阿里的入口、品類、流量、數據以及基礎設施(技術、物流、支付)的價值。更有人才、組織體系、品牌影響力的背書與支撐,這一層面很容易被忽略。
如此,看上去95億美元的代價,考慮到阿里新零售拓展進程,尤其時間、空間、團隊,當然也有用戶、技術、數據等方面,其實並不算高。
關於第二點,我們重點關注阿里新零售的路徑選擇。
應該說,經過不到一年宣導,「新零售」概念去年年中就已深入人心。去年下半年,幾乎成了整個商業社會頻率最高的詞彙之一,不提「新零售」似乎就落伍的樣子。
路徑選擇上,此前阿里「新零售」停留在「點」的布局上。早期有線上線下融合的實體店,也有商超探索,更有投資銀泰後的創新案例,後來多起併購、投資,尤其三江、蘇寧之後,基本覆蓋了大的業態,並且也有垂直領域的拓展。
但整體來說,2017年開春之時,阿里的這種「點」的布局雖多,但並沒給外界留下太多深刻印象,除了一些資本運作暴力。但到了夏天,阿里的探索像是突然引爆,密集而富有成效,尤其是盒馬的正式亮相,給外界一種震撼。在隨後業態上的梳理,當然也包括其他併購,很快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縱隊模式,也即官方說的所謂「8支縱隊」:
1、天貓及線下一體化品牌店;2、與銀泰打造的百貨大軍;3、與蘇寧合作的數碼電器大軍;4、以盒馬和以大潤發為代表的、融合貓超的食品快消;5、口碑;6、村淘;7、智慧小店;8、以居然之家為代表的家居場景。
而隨著餓了麼的整合,它將與口碑整合,形成比口碑更大的到店到家服務。
你能看到,跟2017年上半年以前相比,這種布局,不但填補了阿里部分品類弱勢,每支縱隊背後其實都是一條完整價值鏈,從入口到基礎設施到上遊的供應鏈體系全覆蓋。記得4年前,阿里IPO前曾努力強調過垂直化布局,但那時更多還是自身平臺內部拓展,那種商業邏輯很難走通。如今,阿里已走出自身平臺藩籬,你能看到每支縱隊,其實也是一種開放的平臺模式。
而讓夸克更為關注的是,每支縱隊,並不是割裂的或並行的關係,它們背後的支撐體系,有著平臺化、集約化、高度協同的特徵。那就是技術、物流、支付體系,當然更有新能源的代表「大數據」。這裡的「技術」指的是基礎設施,它不是單一的形態,其實也滲透了物流、支付、數據的背後。
這種基礎設施,當然,還有更多阿里集團與之相匹配的業務架構、組織管理變革、團隊等,為上述「點、線」為主的樣板工程塑造,在背後形成了支撐體系,推動它們走向生態協同下的「面」的服務。
關於「點、線、面」,這裡補充幾句。其實它出自阿里前參謀長、現湖畔大學教育長曾鳴的「點線面體」定位模型的前三個環節。當然,如果你想了解更深,建議你讀讀俄國瓦西裡·康定斯基的兩本藝術哲學著作,即《論點線面》與《論藝術裡的精神》。它能給我們更多啟發。夸克理解的「點」,就是個別的產品、功能、形態或技能,它常常體現為單點突破能力;「線」是幾項單一能力關聯起來形成價值鏈,能發揮綜效,尤其具有垂直縱深的服務,抗風險能力增強,但缺乏生態思維。所謂「面」:就是點線之間有了更多維的組合,且彼此互相強化,非常類似凱文凱利《失控》描述的強大網絡效應,甚至有一部分自組織的能力。
「面」體現了一個組織在底層所具有的平臺化、集約化、協同化能力。
其實這些定義中間有許多模糊地帶,所謂8支縱隊也只是形象的描述,每隻縱隊之間都不可能割裂開來,並沒有那麼多清晰的分割。是的,一個真正具有生態價值的組織,是無法通過業務架構完整區隔開內部關係的,企業戰略落地、運營與管理的種種實踐,其實都只是許多路徑之一。
不過,既然文章下面我們說阿里正從「點、線」過渡到「面」,正朝「體」邁進,確實也表明了我們對它的價值判斷。老實說,本土企業群裡,包括網際網路企業,沒有幾家真正達到「面」的階段,更多還是「點、線」的階段。
阿里的平臺型特徵,讓它很早就沉澱「面」的拓展能力。在我們看來,它的新零售之所以走在許多同行面前,其實與它早期的商業模式緊密相關。這一點,也是我們多次強調過的生態的有機性。「點線面」不是孤立發展起來的,而是企業早期商業模式、願景、基金促成的結果。你可能會說,阿里許多布局是通過收購而來,有異構的部分,但要看到,阿里的收購案,基本都是圍繞核心業務進行的戰略投資,而不是充滿短期功利用心的財務投資,更不是那種炒作資本市場的風格。這就決定了,雖然收購案頻頻,但它沒有脫離自身的主航道,仍還是聚焦的形態。這一點,它類似非常類似谷歌。後者自2004年以來落實了大小140多起併購,主要就是圍繞基礎搜索、人工智慧、數字廣告、開放生態而展開,這與谷歌的定位確實非常吻合。多年來,它能維持這這種地位,有它的「點線面」的生成邏輯。
當然,曾鳴提出是「點線面體」,還有「體」。我們認為,真正達到「體」的階段的企業,鳳毛麟角。你能看到,我們描述阿里新零售布局時,認為它正在朝「體」的形態邁進,就是說,它也沒有真正到達這個階段。
「體」。它是由許多「點線面」組成的一套生態系統。它具有多維、自足自洽、自組織、敏捷、靈巧、有機化的能力,它比只呈現為「點線面」的組織具有整合更大範疇資源、更穩健、更適應波動與不確定性的特徵,抗風險能力也更強。實際上,它與我們之前強調的充滿社會化協作精神的生態組織與「經濟體」相近。這類組織或企業,參與競爭或提供服務,不是僅靠單一環節,每個單元其實都帶有全息化的風格,它們彼此共生。
阿里雖然之前提出過所謂「經濟體」,那更多還是側重規模與影響力,只是夸克眼中的「體」的關鍵表徵。但是我們認為,在中國乃至全球諸多網際網路企業中,阿里是少見的已經具有「體」形態的商業組織。之前我們分析過阿里「五新」,曾經給出這樣的觀點:它們其實也都是五種基礎設施,它們之間目前還處於獨立狀態,但未來根本無法切割,真正的所謂供應側變革、新零售革命,其實建立在多種基礎設施充分連結、高度協同的基礎上。
從點到線到面再到體的過渡,阿里新零售乃至五新戰略,展示了中國新舊經濟融合的歷程。這也是中國現代企業、商業組織形態重塑的過程。
關於第三點,其實也是非常關鍵的一點。過去一年多,很多人只是關注阿里在新零售業態上的布局,而沒有或者有些漠視了阿里集團為之匹配的許多組織體系的變革。
這一周期,阿里集團的業務架構、組織管理、公司治理結構、人事調整,非常密集。老實說,過去我們喜歡看跨國公司的所謂「戰略」,好像一次性變革就能解決幾十年的問題,商學院的書裡,有許多看上去一勞永逸的案例。比如《基業長青》、《執行》等就描繪了許多案例。但遺憾的是,它描繪的大部分企業早已日暮西山,有的甚至已消失。
阿里這一年多的高頻調整,也包括最近的人事變化,顯示出中國當代企業尤其是新舊經濟轉換周期的企業,已經成為全球管理學富有遠見的創新案例。只是很多方面還沒有來得及總結。但多年之後一定會沉澱為其他區域市場效仿的案例。這點夸克深有信心。
記得去年雙11結束之後,我特意問了逍遙子,圍繞新零售乃至五新戰略,是否還會有所謂的組織架構調整,他說這種調整都是匹配業務的行動,沒有那種架構事先規劃而定,阿里的發展過程裡,遇到太多問題,而阿里人就是擅長「在發展中解決問題」。
我個人認為,一年多來,阿里的自信,既填在戰略、模式層面,也體現在組織與管理、團隊、激烈以及文化方面。
第四點,阿里的資本市場故事邏輯越來越清晰。
相信很多人容易忽視這一邏輯。我記得,2017年,阿里投資者大會上,逍遙子與CFO武衛用簡潔的形式講了阿里投資價值。有一個等式就是:「阿里巴巴=谷歌+亞馬遜+Facebook」。
這是一種簡潔的描述方式,有利於投資者形象地對標,觀察阿里,體會它的成長性與投資價值。它更多體現在數據維度的優勢。確實,阿里是全球罕見的維度豐富的企業。
但是,這個描述雖然簡潔,甚至也好玩,卻並不能真正反映的成長性。因為它畢竟是一家技術與數據驅動的商業組織,歸約到數據與技術層面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它的主要服務形態。
一年多來,阿里的新零售故事邏輯,從最初提出遭遇強烈質疑甚至上綱上線的批判,到2017年年中被普遍接受,再到去年下半年成為業內人士言必稱的詞彙,這個邏輯建立在它上述艱苦的探索之中。
夸克認為,當阿里的新零售從點到線到面,再朝體過渡的進程中,它已經非常自然地對外展示了成長性,這種故事邏輯不是刻意撰寫,也不是包裝,而是探索出來的。老實比「1等於3」要自然得多。我們看到,過去一年,阿里股價、市值的提升非常壯觀,固然有大勢與行業板塊烘託,但歸根結底還是阿里新零售在微觀層面的探索,有了成效,已被資本市場接受、認同。
可以這麼說,面對資本市場,阿里集團的新故事,已從2016、2017年略顯迎合的姿態走向一個獨立自主的敘事階段。這裡之所以用「獨立自主的敘事」,就是著眼於它在新零售領域獨立探索的價值。當然,這麼說,並不意味著,阿里接下來的股價就一定很牛逼,只是想說,獲得多重自信的阿里,應該不會出現過山車一樣的波動。
插播一句,很多人老是對比阿里與騰訊等企業的新零售路徑、方式。其實在我們看來,兩家公司的路徑都有可取之處。阿里的投資風格,雖然顯得有些強勢,但不要忽視這個周期新零售探索的決策、組織、效率保障問題,如果只是鬆散的合作,很多戰略合作很難在微觀的數據、技術等層面做到開放、共享、協同。騰訊的路徑勝在連結力,勝在快速覆蓋,但它在單一業態探索上,幾乎難以做到精耕。它與許多夥伴的合作,價值鏈並不長。很多時候,騰訊給人一種髒活苦活留給別人、自己更像一種寄生的模式。當然我們這不是否定連結的價值,畢竟騰訊也有諸多資源。只是說,這個周期,阿里們比它更具落地精神,更願下到具體行業、企業的深處,真正將服務落地。
當然,阿里新零售「點線面體」的探索,雖然獲得了這個階段的優勢,但也談不上成功。這不僅因為新零售沒有固定的形態,還要考慮到,餓了麼完全融入阿里,其實也意味著,阿里接下來將面臨更多考驗:
一、它當然不會放棄資本擴張,但隨著餓了麼全面融入阿里新零售,我們判斷,未來一個周期,阿里內部新零售版圖之間的開放與協同,如何搭建起更具敏捷效應的體系,將成為一大表徵。同時,它對阿里的內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阿里要為新一輪大規模開放做準備。
主要由投資併購促成的發展路徑,並不意味著阿里會走向高度管控的風格。恰恰相反,它不可能一直依靠收購落地探索。在新零售走向面、體的進程中,它會圍繞技術、商業、行業、零售實踐,場景開發出各種產品與解決方案,為未來走向新一輪大規模開放奠定基礎,這也是新零售在本地大規模複製的過程。
三、關於競爭。
我們沒有展開,但這裡還是要做提醒,阿里的探索仍只是諸多路徑之一。那個充滿野心的美團,事實上也在圍繞自身核心部分試圖完成戰略合攏。我確實還是相信王興有他強大的力量。餓了麼融入阿里,形式上能獲得比美團生態還豐富的支撐,但短期也不要樂觀地認為,在本地生活戰場,就能真正挑落美團的地位。要看到,美團也在建構更加豐富的生態支撐體系。還不排除大規模涉足阿里立足的主業,即有形商品的交易。屆時,它也會變得非常強大。而未來更大的挑戰,還是整體趨勢。夸克認為,隨著5G時代的ICT基礎設施逐漸滲透、升級,隨著新零售乃至「五新」理念成為常識,它會經歷祛魅的過程,在偌大一輪開放的周期裡,阿里一定還會再度經歷有如電商版圖之前經歷的一幕,那些垂直的競對再度崛起。
四、外部環境正在變化,本土市場幾乎每一步都是深水區的探索,波及的鏈條越來越長,範圍越來越廣,對於社會層面的影響也越來越深。而全球市場,許多方面變得非常敏感,川普針對亞馬遜的批判,以及貿易保護主義裡,有對新經濟發展模式的某種壓制。美國如此,全球其他市場也不會好到哪裡去,它意味著,阿里的國際化探索不可能直接照搬本土探索的案例,每一步都會充滿挑戰。
不過,針對這一點,夸克仍然要表明態度,那就是在全球範圍內,新舊經濟的融合進程,中國在許多方面已經領先,不僅體現會形態變化,更是有著思想理念的革新。你對比一下中美國家領導人對於網際網路乃至整個ICT的價值判斷,就能明白許多。
夸克點評。覆蓋百家、今日頭條、UC頭條、一點號、創事記、搜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