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誠品書店創辦人、董事長吳清友,因心臟病於臺北去世,享年67歲。作為臺灣地區著名的文化產業坐標之一,誠品書店自1989年創立以來,本著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初衷,目前已經擴張到出版、畫廊和策展等諸多行業,至今已經開了49家書店,大陸首家旗艦店位於蘇州。
取名「誠品」,代表著誠品書局對美好社會的追求與實踐。誠品是「城市人的集體創作」,連鎖而不複製的經營模式,尊重各地文化特質,透過「人、空間、活動」的互動積累,發展出不同的場所精神和經營內容,塑造了城市中不同角落、不同內涵的文化氛圍。近年來,大陸複合型書店看似蒸蒸日上,實則舉步維艱。誠品模式是否可以複製尚無定論,但吳清友和誠品書店對文化的堅守,始終激勵著所有愛書人和書店人。
單向空間創始人之一許知遠:
誠品開創了整個書店業的新時代
對於我們所有開書店的人來說,誠品都是我們最初的非常重要的榜樣。誠品開創了整個書店業的一個新時代,重新想像了整個行業,製造了一個新的標準,這個標準是我們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面都難以達到的。
書店不僅僅是一個書店,它應該是一個展覽空間,是一個思想交流空間,是一個人和人相聚的空間。這也是單向街一直想試圖做到的,它應該變成青年人的生活的一部分,不同的人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更希望我們這個書店本身能產生新的內容,然後包括我們做大量的沙龍的活動,我們希望是一個產生理念的空間,而不僅僅是一個傳播理念的空間。
我對實體書店的未來當然很樂觀了,我覺得新一波這些連鎖書店都是深受誠品影響,可能比我們十多年前開始辦的時候更明確,比如方所、言幾又、轉型後的西西弗,我想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季風書園董事長於淼:
許多實體書店學到的只是「形」
誠品是到後期才逐漸形成它目前的模式,一方面是經驗和教訓的積累,一方面是伴隨城市大眾對文化生活需求不斷提升的一種順勢而為。其中難能可貴的是吳先生對文化、對城市文化空間、對美的理解。只是在急功近利的、缺乏創新基因的環境下,許多實體書店學到的僅僅是形,能做的也就是山寨。
國內實體書店目前情況貌似不錯,特別是大型連鎖書店,原因其一是和商業地產項目聯姻而取得的優惠條件,其二是政府文化補貼,但這種聯姻或補貼只是短期的一種相互利用,很難看到長遠;網絡書店的殺傷力持續增強,而且是不可逆的;所謂模式創新大多是不倫不類的拼湊,缺乏內涵,而且離書、離思想越來越遠;對於書業這樣一個帶有公共性和公益性的行業,政府的扶持也是缺乏誠意的。基於以上種種,目前格局下的國內實體書店很難在市場上獨立發展,大多是寄生性生存。
青島如是書店聯合創始人安東:
誠品的成功源于堅持和求變
誠品模式從2000年前後,影響了中國無數家實體書店。但是誠品模式又不是一成不變的,大陸的書店業,一度簡單粗暴地將其概括為「圖書+咖啡+創品」,至今仍有人這樣認為。但如果去蘇州的誠品書店看一看,就知道目前的誠品模式,早已不是這樣簡陋了。書店早已不是單純的賣書、讀書的地方,電商平臺的衝擊、時間的成本的無限提高,讓每一次出門不可能只有一個目的。每個城市的書店,都越來越像一個公共的文化空間。還是以蘇州誠品為例,從閱讀和看展,從咖啡到吃飯,甚至涵括了琴棋書畫、菸酒糖茶、衣食住行的每個方面。當你去Shopping Mall看電影、吃飯的目的超越購物的目的時,去書店為什麼只能是去買書呢?一樣的道理。
誠品的成功,堅持和求變,二者缺一不可。現在每個城市每年都有大量的新書店開業,但不出意外,未來的幾年將會有一次洗牌,那些缺乏誠意和耐心的書店,是很難持續生存下去的。實體書店的未來,屬於那些深耕這個行業的人、真正有情懷也有能力做好這一行的人。
卡夫卡獨立書店創辦人許多餘:
書店要有不同的主題和方向
誠品為城市建立了某種隱秘的標尺:一個城市若想有品質,必須得有幾家好書店。但說實話,誠品模式並不值得我們學習模仿。其實是學習不了,誠品的格調、渠道、合作商、資本,都是長期堅持所建立的信譽,一般的書店人是沒法短期內擁有的。
吳先生曾反覆強調,誠品不是一個好的商業模式,但不是說誠品不是一個成功的模式。吳先生其實是在善意地提醒大家,不要模仿誠品,他能做成功,不代表你能做成功。我們能從吳先生身上學到的,僅僅只是專注和堅持。
現在,很多地方政府都開始對書店進行支持,越來越多的地產商和綜合體意識到書店的重要性,並願意為此付出實際行動,這是好事。但所有依賴政策紅利都不會長久。我們把每一個書店都當成一件作品,傾盡心血,竭盡所能。我們必須探索獨立書店不同的主題和方向,實現其自身持久的盈利能力,如此,書店才算是擁有了自己的生命。 馮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