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傳承挖掘非遺「富礦」

2020-12-14 中國經濟網

  每周六早上7點20分,「80後」平面設計師竇雅麗就要從家出發,輾轉乘坐1個多小時的地鐵,在9點前趕到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長椿街9號的西城區非遺傳習基地。在這裡,作為一名傳承志願者,她每周有一次與麵塑代表性傳承人張寶琳當面學活兒的機會。

  這個機會來自北京市西城區的非遺傳承志願者項目。從2014年起,西城區每年都會推出「民間瑰寶 記憶西城」西城區非遺傳承志願者招募活動。每次推出5個非遺項目,招募總人數不超過50名志願者,與傳承人學習傳統技藝,留下一段特殊的非遺記憶。

  「不做不知道,麵塑在色彩搭配、空間結構上都很有特點。看老師做得很輕鬆,真自己操作就會覺得非常難。」竇雅麗一直很喜愛傳統文化,當她在網上看到麵塑招募傳承志願者,就立刻報了名。最後,她和另外5名志願者通過篩選,有幸留了下來。

  「做麵塑要有很強的動手能力,一個麵塑的小人只有10釐米高,刻畫五官需要特殊的工具。我們的工具都是老師自己打磨出來的。」經過3個月學習,竇雅麗已經可以獨立完成一個麵塑的仕女作品。

  除了麵塑,今年7月,西城區面向社會招募志願者的5個非遺項目中還有京繡、大悲拳、藥香製作和彩蛋繪製。入選的志願者可以與這些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學習24課時。11月初,傳承人的教學課件在「西城非遺」公眾號上發布,供更多非遺愛好者學習。

  為什麼要打造這樣一個志願者項目?西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楊飛告訴記者,西城區是非遺「富礦」,有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36項,市級非遺保護項目67項,區級非遺保護項目208項,非遺資源約佔北京的三分之一。但數量眾多的非遺項目也面臨著代表性傳承人年齡偏大、傳承人數量較少的問題。

  他們按照傳承人群人數的多寡、項目瀕危度,開展了不同的保護措施。「傳承志願者」針對的是傳承人群少於3人,或多於3人但需要群體操作的次瀕危非遺項目。與傳統的師徒相授不同,志願者不必拜師,傳承人也不必教授核心技藝,雙方在寬鬆的環境中教學相長。

  2014年,非遺傳承志願者招募活動首次啟動,北京宮毯織造技藝、北京刻瓷、裕氏草編、泥塑彩繪臉譜、戲曲盔頭製作技藝5個非遺項目公開招募志願者。這次嘗試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原本每個項目計劃招收5人,短短幾天就有1000多人報名,經過現場考核,最終45名學員入圍。

  「我們創造條件,讓志願者全面了解項目的歷史,具有基本的動手能力,會欣賞、能傳播,埋下一顆文化傳承的種子。」7年來,西城區已經為36個非遺項目招募308名傳承志願者。

  有了志願者的加入,更多非遺項目實現了師徒傳承,獲得了新生。京派內畫鼻煙壺傳承人楊志剛借著招收志願者的機會,收了8個徒弟;山東女孩周曉明跟陳永昌學習刻瓷後,研發出不掉色顏料,讓以往遇水掉色只能遠觀的藝術品變成手邊的實用器……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志願者招募活動在傳承人和愛好者之間架起一道彩虹橋。「一路幹下來,一路有收穫。」提到未來,楊飛說,他想打造一個沒有院牆的非遺傳習基地,讓人們在非遺文化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楊學聰)

(責任編輯:王炬鵬)

相關焦點

  • 非遺保護傳承要補齊三個短板
    ■ 林德培記者近日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歷時一年多時間,目前我市已完成第一階段市級非遺傳承人搶救性保護計劃,對第一批次5位市級非遺傳承人進行了全方位記錄工作,其中包括非遺傳承人的口述片、實踐片、教學片和綜述片等。(見《梅州日報》8月24日1版)梅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人文底蘊深厚,是非遺項目的「富礦」。
  • 乾縣非遺文化志願服務項目引領文明實踐新風尚
    日前,中央文明辦在貴州舉辦的文明實踐志願服務工作培訓班上(西部地區),就西部十七省的案例、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項目進行了集中展示交流。其中,陝西省鹹陽市乾縣乾州「蛟龍轉鼓」非遺文化傳承志願服務項目入選。圖為陝西鹹陽乾縣乾州「蛟龍轉鼓」非遺文化傳承志願服務項目入選全國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項目展示交流。2009年乾州「蛟龍轉鼓」被列入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乾州「蛟龍轉鼓」屬於明代嘉靖年間的宮廷樂舞,據當地的《梁氏族譜》記載,乾縣王村鎮的梁氏家族在第七代出了一個宦官梁忠,他在宮廷裡學會了朝賀樂舞和轉鼓藝術。
  • 陝西乾縣非遺文化志願服務項目引領文明實踐新風尚
    日前,中央文明辦在貴州舉辦的文明實踐志願服務工作培訓班上(西部地區),就西部十七省的案例、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項目進行了集中展示交流。其中,陝西省鹹陽市乾縣乾州「蛟龍轉鼓」非遺文化傳承志願服務項目入選。
  • 單霽翔:故宮要挖掘「富礦」 開放更多區域辦更多展覽
    中新網海口10月13日電題:單霽翔:故宮要挖掘更多「富礦」 開放更多區域辦更多展覽記者 洪堅鵬「我們要開放更多區域,舉辦更多的展覽,要依靠網際網路技術、數位技術將故宮打造成為億萬級、十億萬級的博物館。」13日,故宮博物院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亮相海南海口作講座時說,故宮還有很多青銅器、甲骨文、老照片等「富礦」,有待挖掘。「開放」一詞在單霽翔兩個多小時的講座中出現了近50次。單霽翔介紹,故宮在2014年至2016年,利用三年時間進行環境整治,一方面清理室內雜物、修復家具,另一方面對室外進行大掃除,向雜草「宣戰」。
  • 湖南省常寧市:傳承"非遺"技藝 書寫文化扶貧新實踐
    攝影:央廣網記者 堯遙  這是常寧市構建穩定健康的「非遺+扶貧」模式的一個生動縮影。在文旅融合不斷深化、脫貧攻堅持續發力的背景下,常寧市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挖掘非遺文化價值,將傳統非遺的發展與廣闊市場密切對接,設立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基地和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助力精準脫貧。   常寧版畫從上世紀60年代發展至今擁有深厚的歷史。
  • 乾縣:非遺文化進校園 志願服務來幫忙
    為了更好地弘揚中華傳統武術文化,全面推進武術進校園活動,充分利用乾州紅拳「非遺」資源,發揮乾州紅拳代表性傳承人志願服務社會的積極作用。近日,鹹陽市乾縣姜村鎮康家小學舉辦了一場乾州紅拳展演活動。圖為乾縣姜村鎮康家小學學生正在進行「乾州紅拳」表演近年來,省級非遺「蛟龍轉鼓」和市級非遺「乾州紅拳」在乾縣校園得到了廣泛傳承。據悉,2015年6月,乾州紅拳被鹹陽市列入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官山鎮:「非遺」民歌唱出廉政「好聲音」
    在黨風廉政建設宣教活動中,丹江口市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呂家河民歌為「切入點」,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閃光點」,以民歌中廉潔、向善、孝親、正義等元素為「興奮點」,以「非遺」文化根植於群眾、百姓喜聞樂見為「共鳴點」,讓民歌唱出廉政「好聲音」。
  • 「國際志願者日」前夕,「拾夢非遺」蒙山踐行傳承使命
    12月4日上午,在第35個國際志願者日到來之際,由中國志願服務基金會「志願城市·太原」基金支持,太原市羅城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寺底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主辦,山西尚善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承辦,太原市智慧社區發展中心協辦的「拾夢非遺」志願者日主題體驗活動暨項目總結表彰大會在太原市晉源區寺底村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舉辦。
  • 南理工學子舉辦「探訪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華夏文明」志願活動
    您的位置:龍虎網 &gt新聞中心 > 南京新聞 > 南理工學子舉辦「探訪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華夏文明」志願活動
  • 喜報︱金鄉縣非遺傳承再出佳績
    這是今年繼我縣戲曲、曲藝原創作品在濟寧市群眾藝術優秀新創作品匯演中榮獲多項榮譽後,我縣非遺項目取得的又一佳績。近年來,金鄉縣文化和旅遊局積極挖掘非遺資源,著力在挖掘、傳承和弘揚戲曲、曲藝非遺文化上下功夫,目前有國家級非遺項目
  • 陝西乾縣:志願服務來幫忙 非遺文化進校園
    為了更好地弘揚中華傳統武術文化,全面推進武術進校園活動,充分利用乾州紅拳「非遺」資源,發揮乾州紅拳代表性傳承人志願服務社會的積極作用。近日,陝西省乾縣姜村鎮康家小學舉辦了一場乾州紅拳展演活動。圖為乾縣姜村鎮康家小學學生正在進行「乾州紅拳」表演近年來,省級非遺「蛟龍轉鼓」和市級非遺「乾州紅拳」在乾縣校園得到了廣泛傳承。據悉,2015年6月,乾州紅拳被鹹陽市列入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赤水「非遺」竹藝生花志願服務項目斬獲金獎
    近日,在貴州省志願服務文化周暨第二屆志願服務項目大賽上,赤水市「竹藝生花」志願服務項目通過微信投票、項目答辯、現場路演、專家評議等環節,從全省151個項目中脫穎而出,斬獲大賽金獎。今年1月至4月,赤水市農業農村局牽頭組建「赤水市竹藝工匠志願服務隊」,招募100餘名志願者,在全市17個鄉鎮辦設點辦班,教授竹編基礎技術、竹燈籠、竹盤子、竹籃子等編織技術,完成了1000人次(其中,婦女594人次,貧困戶347人次)的培訓任務,學員完成作品近3000件,實現創收10多萬元。
  • 傅顯明強調:更精準有效做好人才工作 深入挖掘東陽籍人才富礦
    東陽市委書記傅顯明強調,要從方向、政策、環境等方面著手,提高人才工作的精準性、有效性;要深入挖掘人才富礦,做好東陽籍人才這篇大文章,匯聚起東陽發展的磅礴力量。東陽市領導樓琅堅、胡勇春、柳尊科、許克寧出席會議。
  • 桐城著力推動非遺保護傳承
    近年來,桐城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積極挖掘整理文化遺產資源,加強非遺宣傳,完善非遺保護體系,開展非遺四進活動,推進非遺產業創新發展,推動非遺傳承保護利用工作再上新臺階。    該市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微信公眾號、抖音號普及非遺知識,年辦非遺課堂6期,常態化開展非遺進村居、進單位、進企業、進校園等活動,出版《桐城歌研究論文集》《桐城六尺巷》等書籍,組織參加中國(黃山)非遺傳統技藝大展等,舉辦「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加強對非遺傳承保護引導。
  • 打造有深度的風景——三峽人家風景區「旅遊+非遺」發展路徑探析
    近年來,宜昌各地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和傳承,通過「非遺+文化」「非遺+旅遊」「非遺+體育」的形式,讓非遺文化從書本上走出來,從牆壁上走下來,融入廣大群眾的經濟生活之中,使古老傳統的非遺文化真正「活」了起來。
  • 收徒拜師 傳承非遺
    昨日,非遺匠人籤約暨師帶徒儀式在清江浦文創公司舉行,淮安市非遺傳承人姜長芳、張美蘭、徐善芳、孫永林、徐迎成、季雲華、戴武林、羅桂金、唐玉娟、裴紅現場籤約收徒。近年來,清江浦區深入挖掘傳承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讓非遺文化在新時代展現獨特風採。■融媒體記者 王 昊
  • 馬明超調研「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
    10月13日,周口市政協副主席、淮陽區委書記馬明超到邵波泥泥狗工作室調研「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要充分挖掘文化內涵,加大宣傳力度,大力推動淮陽文創產品「走出去」,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淮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西安非遺傳承又添新力量!
    》,共同為「長安區非遺傳承人才培養基地」進行揭牌。60多名非遺傳承人,其中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才2人、省級非遺傳承人才6人、市級非遺傳承人才5人、區級非遺傳承人才30餘人。培養好非遺傳承人才對於保護、傳承和利用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地域特色文化、推進文化興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北京:支持外地非遺在京傳承傳播
    ,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戰略定位,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及《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履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緊緊圍繞「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總體框架,以「科學保護、提高能力、弘揚價值、發展振興」為主要任務,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推動非遺活態傳承,完善非遺保護傳承體系,深入挖掘非遺蘊含的有益價值,提升非遺保護傳承水平,擦亮北京文化金名片
  • 非遺論壇提出以科技手段為主體傳播傳承非遺
    光明網訊 (記者 張倩)9月7日,由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委員會主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明互鑑論壇」(以下簡稱「非遺論壇」)以線上會議的方式舉行。非遺論壇是本屆服貿會文化服務專題的活動之一,主要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提出以科技手段為主體,傳播、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樹立文化自信,讓世界真正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合於世界文明的海洋中。論壇以視頻的方式介紹了錯金銀和傳拓兩項非遺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