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六早上7點20分,「80後」平面設計師竇雅麗就要從家出發,輾轉乘坐1個多小時的地鐵,在9點前趕到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長椿街9號的西城區非遺傳習基地。在這裡,作為一名傳承志願者,她每周有一次與麵塑代表性傳承人張寶琳當面學活兒的機會。
這個機會來自北京市西城區的非遺傳承志願者項目。從2014年起,西城區每年都會推出「民間瑰寶 記憶西城」西城區非遺傳承志願者招募活動。每次推出5個非遺項目,招募總人數不超過50名志願者,與傳承人學習傳統技藝,留下一段特殊的非遺記憶。
「不做不知道,麵塑在色彩搭配、空間結構上都很有特點。看老師做得很輕鬆,真自己操作就會覺得非常難。」竇雅麗一直很喜愛傳統文化,當她在網上看到麵塑招募傳承志願者,就立刻報了名。最後,她和另外5名志願者通過篩選,有幸留了下來。
「做麵塑要有很強的動手能力,一個麵塑的小人只有10釐米高,刻畫五官需要特殊的工具。我們的工具都是老師自己打磨出來的。」經過3個月學習,竇雅麗已經可以獨立完成一個麵塑的仕女作品。
除了麵塑,今年7月,西城區面向社會招募志願者的5個非遺項目中還有京繡、大悲拳、藥香製作和彩蛋繪製。入選的志願者可以與這些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學習24課時。11月初,傳承人的教學課件在「西城非遺」公眾號上發布,供更多非遺愛好者學習。
為什麼要打造這樣一個志願者項目?西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楊飛告訴記者,西城區是非遺「富礦」,有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36項,市級非遺保護項目67項,區級非遺保護項目208項,非遺資源約佔北京的三分之一。但數量眾多的非遺項目也面臨著代表性傳承人年齡偏大、傳承人數量較少的問題。
他們按照傳承人群人數的多寡、項目瀕危度,開展了不同的保護措施。「傳承志願者」針對的是傳承人群少於3人,或多於3人但需要群體操作的次瀕危非遺項目。與傳統的師徒相授不同,志願者不必拜師,傳承人也不必教授核心技藝,雙方在寬鬆的環境中教學相長。
2014年,非遺傳承志願者招募活動首次啟動,北京宮毯織造技藝、北京刻瓷、裕氏草編、泥塑彩繪臉譜、戲曲盔頭製作技藝5個非遺項目公開招募志願者。這次嘗試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原本每個項目計劃招收5人,短短幾天就有1000多人報名,經過現場考核,最終45名學員入圍。
「我們創造條件,讓志願者全面了解項目的歷史,具有基本的動手能力,會欣賞、能傳播,埋下一顆文化傳承的種子。」7年來,西城區已經為36個非遺項目招募308名傳承志願者。
有了志願者的加入,更多非遺項目實現了師徒傳承,獲得了新生。京派內畫鼻煙壺傳承人楊志剛借著招收志願者的機會,收了8個徒弟;山東女孩周曉明跟陳永昌學習刻瓷後,研發出不掉色顏料,讓以往遇水掉色只能遠觀的藝術品變成手邊的實用器……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志願者招募活動在傳承人和愛好者之間架起一道彩虹橋。「一路幹下來,一路有收穫。」提到未來,楊飛說,他想打造一個沒有院牆的非遺傳習基地,讓人們在非遺文化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楊學聰)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