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為政》中有云:「子曰:君子不器。「意思是:孔子認為君子不能像某種器具一樣,只有一個用途,君子應學識廣博、技能廣泛。古代對於君子學識和技能的要求,具體來說就是要精通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也就是「君子六藝「。
「君子六藝「最早出自《周禮》:「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下面我們來詳細介紹一下「君子六藝」:
1禮
「君子六藝」中的五禮是: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周朝講究「以禮安邦」,禮儀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制度,在國家宗廟祭祀上,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和禮儀,朝廷設立專門負責禮儀的部門和官職,「禮」就成為國家的制度規程,也就成為禮制。《周禮》中不僅制定了國家大典和宗廟祭祀的禮儀,對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婚嫁、喪娶、入學、酬賓、拜師等,也都有一套固定的流程和禮節,久而久之,這就變成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行為準則。
2樂
「君子六藝」中的六樂是指六套樂舞,分別是:《雲門大卷》、《鹹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樂是禮的延伸,因為在祭祀活動中要有渲染氣氛的音樂和舞蹈,例如:《雲門大卷》用於祭祀天神;《鹹池》祭地神;《大韶》祭四望;《大夏》祭山川;《大濩》祭周始祖姜嫄;《大武》祭祀周代祖先。在舉行祭祀活動時,人們就用這六套樂舞來表達自己的虔誠之心。
3射
「君子六藝」中的五射是指: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這是五種不同的射箭方式,其中「白矢」是指箭射穿標靶且箭頭髮白,代表著弓箭的力道強勁;「參連」是指前放一箭,後三箭連續而去,就像連珠一樣,指連續射擊速度非常快;「剡注」是指快射,就是瞄準時間非常短,箭放在弦上馬上就射並且射中目標;「襄尺「是指臣與君射,臣與君並立,讓君一尺而退,說的是和國君一起射箭時的禮儀;「井儀」是指連續四箭命中靶心,要求命中率非常高。
4御
御指的是駕駛馬車、戰車的技能,並不是指騎馬。五御是指: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鳴和鸞是指車上的鈴鐺在車走動時要響的諧調;逐水曲是指駕車經過曲折的水道時不墜入水中;過君表是指在經過國君位置的旗幟時要有禮儀;舞交衢是指車子在過交叉路口時能驅馳自如,就像人跳舞一樣有節奏且美觀;逐禽左是指在驅車追趕禽獸時,可以把禽獸阻攔在車子左邊,以便射獵。這一系列的要求很像我們考駕駛證時各個項目的考核,目的就是讓人可以熟練地掌握駕車的技能。
5書
「君子六藝」中,《周禮》對「六書」沒有詳細的記載,在西漢劉歆所著的《七略》中有對六書的解釋:「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管國子,教之六書,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劉歆認為六書是六種造字的方法,即: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
6數
君子六藝中九數是指《九章算術》,但這個「數」不僅是指計算和算術,還指理數和氣數,即陰陽五行生剋的自然規律。「數」可以詮釋為自然科學和理性思維,包括邏輯判斷、分析力、推斷力、想像力、運籌學等。
由此看來,周朝時期的教育還是很全面的,不僅有語文、數學、體育、音樂,還有駕駛和社交禮儀課等,當然這些只是貴族子弟和一些讀書人才能享受的權利,普通的平民百姓是沒有權利享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