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在微博上貼出多張佛像被「重繪」的照片,這些佛像看起來像被畫了濃妝。這種以修之名,行破壞之實的案例在國內外不在少數。專家表示,雖然塗裝顏料可以清洗,但也存在破壞文物的可能。
網友譴責四川佛像被濃墨重彩塗抹
上周,備註為敦煌研究院榆林窟講解員的微博網友「許鑫NixUx」發布了一系列照片,顯示四川省資陽市安嶽縣峰門寺石窟造像被重新彩繪。從對比圖可以看出,該佛像在修復前已有色彩剝落,但除右掌斷掉,其餘部位沒有明顯損壞。而修復後的佛像全身覆蓋鮮豔的紅、藍、黃、綠等顏料。
峰門寺位於安嶽縣高升鄉雲光村,開鑿於南宋,現存摩崖造像3龕23尊。該處造像1988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曾多次重繪、培修。
隨後,該網友又發布了數條信息,顯示廣安市金鳳山摩崖造像、安嶽淨慧巖造像,內江市資中縣東巖造像等多處文保單位造像均遭到彩繪。
「許鑫NixUx」的微博一發出,被多家媒體和眾多網友轉發。隨後,金鳳山摩崖造像和峰門寺摩崖造像管理部門相繼發布公告。
8月5日,安嶽縣文物管理局發布聲明稱,1995年6月,當地群眾自發捐資對峰門寺進行培修,聘請工匠對龕內主尊造像進行重繪,後被制止,其餘造像未被重繪,至今仍保持原貌。廣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社會事業局就宋代金鳳山摩崖造像(俗稱水月觀音)被重繪作出說明,稱1994年3月,當地信佛群眾自募資金擅自修補造像的殘缺部位,並塗上了紅、藍、青三色油漆。2015年,當地信佛群眾又對文物保護單位附近自建佛像部分進行重繪。
據四川資陽市文物愛好者李文(化名)反映,在四川資陽這種「毀容式」破壞很普遍。根據李文提供的照片,資陽多地摩崖石刻均有重繪現象。其中,省級文保單位庵堂寺摩崖造像、騎龍坳唐代大佛、報國寺大蜀廣政年間摩崖造像、寺山門清代西遊記石雕等被通體彩繪,省級文保單位半月山唐代大佛佛足遍布遊人刻字,唐代密簷式磚塔塔頂搭建了「屋頂花園」。
李文介紹,當地文物分布密集,但其中有很多長期缺乏保護,甚至被盜。李文老家資陽市中和鎮涼風鄉有一處建於明代的羅漢洞,上世紀90年代被列入縣級文保單位,他曾數過,洞內共有200餘個羅漢造像、建築構件、柱礎、九層鏤空香爐等文物。但2000年開始,文物陸續被盜,目前只剩下西方三聖造像、石獅等,三聖造像也被擅自粉刷金漆。
資陽市忠義鎮騎龍坳唐代大佛被重繪。
資陽市丹山鎮唐代密簷式磚塔,頂部未按原狀重修,底部佛像被重繪。
顏料可以清洗,但可能破壞文物
顯然,濃墨重彩的塗裝已經改變了文物的本來面貌,從外表看,已經失去了文物應有的年代感,僅剩下嶄新的色彩外表。
那麼,問題來了,上述被濃妝豔抹的佛造像,有沒有可能恢復原狀?
一名上海博物館文物修復師表示,但凡只是在表面加塑與塗裝(沒有雕鑿),都可以恢復到原狀,「現在原狀造像被封印在塗裝外殼內情況還算穩定,待制定好修複方案定能重見天日」。該修復師稱,任何彩繪添加材料都是可以去除的,但不同顏料需要不同的去除劑,尚不知被曝光的石刻用的是什麼彩繪材料。雖然可以後期清洗去除,但由於四川地區多砂巖,容易滲透和吸附顏料,過度清洗會造成表面巖層顆粒脫落。
法律規定修繕文物不應改變原狀
國家文物局特聘專家付清遠表示,各地政府應該強化文物管理經費的財政保障,確保文物保護有投入、有管理、有責任,文物出了問題,要問責相關責任人。
我國《文物保護法》規定,對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修繕,應當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報相應的文物行政部門批准。對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修繕、保養、遷移,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並且明確,擅自修繕不可移動文物,明顯改變文物原狀的,若尚不構成犯罪,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門責令改正,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款。
摩崖石刻均位於山崖上,距離城市往往較遠。國家文物局相關工作人員此前曾告訴記者,此類田野文物是文物保護中的薄弱環節,尤其是散落田野的造像和石刻,缺乏有力的保護措施。
國家文物局要求石窟修繕要控制色彩
2014年,國家文物局在安嶽石窟圓覺洞窟前保護性設施建設工程立項批覆中提出,工程應遵循 「最小幹預」原則,其體量、色彩、形制應與文物環境相協調。同年,國家文物局對安嶽石窟臥佛院(經文洞)摩崖造像防滲搶險保護工程要求,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最小幹預」等原則,保護文物及其歷史環境的真實性和完整性。2015年12月,國家文物局針對安嶽石窟(臥佛院摩崖造像)保護規劃提出,要明確建設強度、體量、形式、色彩等方面的控制要求。
2017年,17名全國人大代表提出《關於搶救保護中國石窟之都安嶽石窟的建議》,建議加強安嶽石窟的搶救性保護、支持窟簷建設、加大環境整治項目支持力度等。國家文物局答覆該建議時明確,後續要重點加強安嶽石窟文物本體保護工作,將在「十三五」時期川渝石窟保護工程推進過程中,考慮將安嶽石窟納入重點項目範疇,在資金、技術和政策等方面加大傾斜和支持力度,及時組織專家赴現場進行檢查指導。
毀容式修復文物案例
實際上,在國內外,這種毀容式文物修復的案例不在少數。
西班牙老奶奶把耶穌畫成卡通畫
由於博爾哈鎮當地氣候潮溼,名畫《戴荊冠耶穌》上的顏料局部脫落,顯露出斑斑白跡。2012年當地一名叫塞希莉婭希梅內斯(Sesilija Himenes)的老太太悄悄買來了顏料和畫筆,未徵得教堂和文物保護部門的同意,便擅作主張地自行動手開始了「修復」工作。原作中耶穌的面部筆觸細膩,如今卻被她粗魯地「塗鴉」,把耶穌「修」成四不像,原本戴著荊棘頭冠的耶穌,修補後頭冠跟頭髮合為一體,酷似一頂「猴皮帽」,像極了猿猴,眼神變得呆板,嘴巴糊成一團,臉部更是整個變形。
古堡「變」碉堡
西班牙的馬德雷拉古堡位於全牙西南部城市卡迪茲(Cádiz),千年以來輪番受到摩爾人與基督徒的猛攻,加上大自然風雨的侵蝕,雖然僅剩斷瓦頹垣,但珍貴的歷史價值,1985年受西班牙政府列為文化遺產。時間和戰爭都沒有摧毀的古建築,2017年,工人們直接在磚頭的縫隙中抹上了水泥。把古堡儼然修成了碉堡。
亂塗聖喬治
2018年5月,西班牙埃斯特利亞鎮老教堂聖喬治雕像i一位當地工藝老師「修復」,不僅威武的形象失去了,還看上去就像一副卡通畫。
長城修成水泥牆
2014年,遼寧綏中錐子山長城大毛山段被水泥抹平。
盲目修文物,不如不修
對歷史遺蹟特別是建築物文物的修復,要根據文物本身的年代及主要組成成分進行合理的恢復與修葺。如此來看,如前所述,國內外修復裸露文物的現狀並不樂觀。原因一方面是由於修復工藝、修復人才的缺失與斷代,以及用人制度的僵化。這使得很多有著傳統文物修復技術的工匠無法真正參與其中,而一些工人則未經系統培訓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進行修復工作。
除此之外,缺乏對文物遺存狀態的動態調查和記錄,也是導致文物被破壞的原因。很多文物處於荒山野嶺,且點多面廣,這使得保護工作變得尤為艱難,讓很多盜取者有了可乘之機。另外普通民眾對文物知識匱乏,對於文物價值的認知有限,有時甚至「好心辦了壞事」。
文物修復的意識是好的,但是文物修復也要有專業的知識和技術支撐,盲目地修復,導致破壞,甚至無法復原,得不償失,不如不修,以保留一種對文物不叨擾的尊重。
本文部分內容來源新京報、新京報評論
文 編輯 | 王慶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