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早有蜻蜓立上頭啊」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其一)寒雨連江夜人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①芙蓉樓:在潤州(江蘇鎮江)城西北。辛漸,王昌齡友人。②吳:古吳國領地、指芙馨樓所在的潤州。③楚:古楚國領地,指辛漸北行途中將行經之地。④暗引鮑照《白頭吟》:「清如玉壺冰」。
此詩寫作的背景,有兩種說法,一認為作於任江寧丞期間,即第一次被貶之後,相當於開元末年;另外有人認為,詩作於由龍標貶所歸吳之際,即第二次被貶之後,相當於天寶末年。兩說相差十餘年,但有一點相同,即作者寫此詩時並非春風得意,而是含冤負屈,據有關史料記載,官方認為王昌齡「不護細行」「謗議沸騰」,即輿論對他很不利。他被貶出京城,自與「謗議」相關。詩作的主旨在於表白自身的高潔,即出於這樣的背景。
不過,詩作系年雖難確考,所寫節令則可確知為深秋,因原作共二首,另一首是寫頭一天晚上飲酒餞別的情狀:「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詩句點明此別正在深秋季節。秋來生寒,更兼一夜細雨,平民起來送客,江更寒,雲更深,於是引發作者的滿腔感慨。
詩的前二句,是由送別之地,聯想到友人將行經之地。「寒雨連江夜入吳」,點明送別在吳地的江沿;「平明送客楚山孤」,點明友人將走入楚地群山之中。「寒雨連江」之「連」字,一是說雨聲一夜不止,連綿不絕;一是說秋雨注入大江,江水汪洋一片,更顯寬闊。「楚山孤」之「孤」字,一是說陰雲重重將群山遮斷,只能看見最近一座孤零零的峰頭;一是說友人將獨自進入雲遮霧罩的群山之中,該是多麼孤單。「連」與「孤」用字精確,極富表現力。兩句詩句畫出典型的江邊送別圖,十分生動真切。
詩的後二句,是表白個人心跡。大約辛漸此行目的地是洛陽,所以才有「洛陽親友如相問」之句,實則不必局限於「洛陽」之地,據說王昌齡籍屬長安,實際生在太原,總之故鄉在北方,關懷他的親友應多在北方,因此力託北上之人向親友解釋。我還想,「洛陽橋」是古詩中常見的送別之地,早成為泛指的意象,此處之「洛陽親友」,實指故鄉「京兆親友」,即當年作者遭貶時送他南下的親友。而「一片冰心在玉壺」,暗引鮑照詩句「清如玉壺冰」,述說自己心地的高潔。
而且,在意境上更勝於鮑詩,不僅指心地高潔,兼指行為無瑕,因為不只心是瑩澈的「冰心」,而且處在晶瑩的「玉壺」之中,表裡一樣純淨。這對於沸騰的「謗議」,是嚴正的回擊;對「不護細行」的說法,也是針鋒相對的批駁。導致作者遭謗的具體事件已不可考,但作者有如此自信,顯然「謗議」實系冤屈,作者相信親友會了解他的。從語氣來看,「一片冰心在玉壺」句不僅有自雪讒言之意,還有我行我素的挑戰之意,不是消極的辯白,而是積極的宣示,寫得自信充溢,意氣風發。
前人評解此詩,多依從沈德潛《唐詩別裁集》所評:「言己之不牽於宦情也。」其實,詩人的高潔之心,哪裡僅只是不圖俗世富貴呢?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評曰:「按:此用鮑詩以明己雖被貶而心地光明如玉壺冰也,不便質言,故託之比喻。」這才比較準確地揭示了詩作意蘊。由於這一喻象生動形象,渾然天成,傳誦極廣。據說王昌齡、高適與王之渙同在旗亭飲酒,鄰座歌女演唱的第一首歌,便是這首詩,可見其流行盛況。
參考資料
《芙蓉樓送辛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