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講究「紅事禮到人不怪,白事禮到人不收」,為啥白事人必須到

2020-11-30 農村小毛

對於農村的印象,每個人的感受都是無拘無束的愜意生活,但是這僅僅是城裡人對農村表面的一些了解,生活在農村的人都知道,在農村有許多約定俗成的規矩,一旦有誰觸碰到這些規矩,則會被人們認為不懂規矩,甚至受到一些白眼。

即使在新時代的當下,規矩越來越簡、講究越來越少,但一些原則性、根深蒂固的東西還在,其中不乏許多有意義的。

就拿蓋房方面的來說,在農村講究東高不算高,西高壓斷腰,其意思就是說,兩家在一起蓋房,東邊那家可以比西邊高上一點,但是西邊則不能比東邊高,因為在農村看來,西邊的房屋高的話,會壓住旁邊鄰家的運勢。另外有些地方更是講究,一排房子要是多高都是多高,如果有誰家超出那個高度的話,避免不了和鄰居吵吵鬧鬧。

當然這些規矩在一些思想陳舊的老人們眼中比較講究,而年輕人們對此並不是很在意,畢竟這沒有一些科學依據。不過有一些規矩,不管是老人還是農村的年輕人都對此十分講究,雖不是強制性的規矩,但是每個人都會遵守。那就是關於紅白事方面的紅事禮到人不怪,白事禮到人不收」

我國歷來講究「禮尚往來」,特別是紅白事方面更是重視,送個禮,吊個唁,幫個忙,既表明雙方的一種「雙重尊重喪」,又能體現出親戚朋友,鄰裡同事間的關心和溫暖。

不過紅事講究的「不請人不到,禮到人不怪」。意思是說,辦紅事這家如果沒請對方,對方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去隨禮,幫忙的。這是因為辦紅事,主家基本上都提前把該忙的忙完了,當天需要忙的一切事都分配好了,即使當天有一些突發情況,自家人也能參與。因此喜事通知到你,你只要把禮金送到,如果沒時間當面或者電話告知可以不去的。

而遇到白事則又是另外一種說法,講究的是「人不請就要到,人不來禮不收」。意思是說,誰家辦白事,主家不通知,人一帶上份子錢必須的到吊個唁,而隨的份子錢不能讓旁人順道捎來。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大多數主家都不會收你的禮。

在農村還有句老話叫做,擺酒容易請酒難,白事不用主家說的,如果逝者人緣好又高壽全村人都會到的,自發到喪者家上香的,而喪主一家是不用費神的只要守靈就行。

那麼為啥白事人必須得到呢?其實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紅事都是提前看好的日子,七七八八的大小事基本上提前幾星期,幾個月前都安排好了,有的只是瑣碎的小事。但白事就不同了,誰也不知道哪天會發生,而突然發生了白事,全家人都沉浸在悲痛之中。許多繁雜之事根本無暇顧及,而此時缺的就是人手。如果這個時候你只是把禮送到人不到,主家會認為,我差你的一點禮錢?

第二,死者為大。在農村講究的是「死者為大」,「人生除死無大事」,哪怕你在做生意還是上班,不論你在天南還是海北,只要你知道,必須馬不停蹄地趕回來。這是作為對死者的尊敬。

第三,替別人考慮就是替自己考慮。確實,誰家沒老人,誰家不走人,要知道辦白事有許多的講究和規矩,扯白布,弔唁,做飯,打掃衛生,貼對聯,挖坑,抬棺,記帳等等。如果你不來幫忙,那麼等到你家有事時,恐怕也沒人去幫忙。

那麼你對此怎麼看呢?歡迎在評論區告訴我們。

相關焦點

  • 農村人講究「紅事禮到人不怪,白事禮到人不收」,這是為啥?
    隨著冬天的到來,農村的紅白事也多了起來,農民最講究「禮尚往來」,所以當別人家有紅白事的時候不僅會去幫忙,還要送上禮錢,在農村中關於紅白事的講究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紅事禮到人不怪,白事禮到人不收」,那麼這是為啥呢?
  • 在農村講究「紅事禮到人不怪,白事禮到人不收」,這是為啥呢?
    導讀:在農村講究「紅事禮到人不怪,白事禮到人不收」,這是為啥?隨著小雪節氣的到來,冬季也正式地拉開了帷幕,冬季一到農村的紅白喜事明顯的增多了起來。酒席的置辦數量也開始達到全年的最高峰值。農村舉辦紅白喜事也是有很多講究的,也被叫做三裡不同規,十裡不同俗。各地都有自己獨特的一套紅白喜事習俗。但大體上都有紅事禮到人不怪,白事禮到人不收的講究,一般來說,舉辦婚禮等喜事,是要一一通知給親朋好友和街坊鄰居的,但遇到白事之後,一般情況下不需要通知,大家也會自發的前來幫忙。
  • 農村人講究「紅事禮到人不怪,白事禮到人不收」,你們聽說過沒?
    如今,我國大部分農村的農活都結束了,農民也進入了一個閒暇農季。寒冬來臨,鄉村裡的紅白事也多了起來,農民最講究的就是「禮尚往來」,所以人家家裡有紅白事不但要幫忙,還要送錢給人家,在鄉村裡,有很多紅白事講究的,比如今天要講的俗話,「紅白事到人不怪,白事到人不收」,這是為什麼呢?
  • 農村習俗「紅事禮到人不怪,白事禮到人不收」,什麼意思?
    了解三農大百科,來自我們身邊的農村事,大家好,我是鄉村小小欣!和你們一樣關注農村事件。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就進入12月,天氣也一天比一天冷。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村農活已經告一段落,農民也進入了休養生息的農閒季節。
  • 農村老話「紅事禮到人不怪,白事禮到人不收」啥意思?該怎麼送禮
    在農村隨禮是一種增進「親情」的一種最直接的方式,以前農村人多的時候,誰家有什麼事都是全村人都幫忙,現在咱們農村很多人都走了,雖然也熱鬧但相對過去還是差遠了。熱鬧勁少了其實最大的問題就是現在這隨禮方式有些特別了,有的可以通過網絡隨禮,有的會選擇讓別人捎禮,大多情況就是人不到禮到,其實這個方式對於紅事還行,但對於白事來說,禮就算到了,人也不會收的,這是為什麼呢?
  • 農村習俗:「紅事不幫忙,白事多遠都回去」,這是為啥?
    農村人對紅白喜事很是重視,結婚、過大壽、滿月酒等,該有的禮俗總不能少,即便是到了今天,農民也講究紅白喜事上的儀式感。 不過在農村也有「紅事禮到心意到,白事禮到人不收」的說法,也就是說,紅事如果抽不開身,可以將禮錢送過去,主家不會介意,改天主家會邀約客人再喝上一場酒。
  • 農村怪現象「喜事不來禮要到,白事不來禮不收」,這有啥講究嗎?
    農村是一個講究人情世故的地方,當然農村也是有很多的講究,畢竟在農村裡,幾乎是沒有多少外人能見到,在村裡都是本村的人,或者是親戚之類的人,所以農民在處理一些事情方面也是想的很周到,畢竟農村的風俗不同,所以規矩也是有很多的講究,就拿現在的農村來說吧,有的事情就是需要大家的捧場,在農村裡第一是人情,
  • 在農村,清明上墳講究「兩不去」,孕婦不去,孩子不去?為啥
    眼看著清明節的假期沒幾天就到了,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因此很多人已經開始了清明節的計劃,有人計劃出去旅遊踏青,而有人計劃回鄉祭祖。
  • 農村俗語「人到三十六不提,過了七十三不說」,有什麼講究?
    農村俗語「人到三十六不提,過了七十三不說」,有什麼講究?在農村的那些老人中間,他們經常會說一些俗語,而且有些俗語都是非常有意思的。其中一句俗語是這麼說的「人到三十六不提,過了七十三不說」。這句話聽起來很神秘的樣子,是什麼意思?有什麼講究嗎?
  • 農村紅白喜事「怪相」,寧肯請服務隊也不找人幫忙?這是為啥呢
    導讀:農村紅白喜事「怪相」,寧肯請服務隊也不找人幫忙?這是為啥呢過去的農村,尤其是到秋季之後,紅白喜事就開始多了起來,冬季也是農閒之際,大家農田也沒有了什麼活,富裕人手比較多,這時候舉辦紅白喜事是很容易找人來幫忙的,尤其是舉辦白事,更是不用通知,大家都會自發的前去幫忙,場面也是熱鬧得很,但這幾年的農村舉辦紅白喜事,就有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寧肯請服務隊也不找人幫忙,這是因為什麼呢?
  • 清明還沒到,農村卻流行提前祭祖,風俗為啥說變就變?其中有講究
    清明還沒到,農村卻流行提前祭祖,風俗為啥說變就變?其中有講究大家好!歡迎來到「獵奇大本營」,帶你了解更多最新資訊,如果想持續了解最新資訊,關注小編的每天動態!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清明還沒到,農村卻流行提前祭祖,風俗為啥說變就變?
  • 農村人為啥「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有啥講究嗎?
    ,畢竟你不知道誰能來參加宴席,現實生活當中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就是,很多人你想像不到他來了,很多人你以為他一定了,可他恰恰裝作了不知道。農村人為啥「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有啥講究嗎?在農村卻是有這樣一個說法,如果孩子結婚,閨女出嫁或者是家裡生孩子滿月酒,如果擺宴席一般都是會電話通知對方,而如果是老人去世,或者是三年拜祭,那麼一般都是不通知人的,這在過去一直都是一個傳統,至於為什麼出現這樣一個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 農村親情日漸淡薄,興起了一種怪風氣,不是攀比,但更讓人寒心
    過年了,親戚這個詞在過年過程中出現的最多,為啥呢?過年是個團圓的時刻,作為親戚,那都是打斷骨頭連著筋,從廣義上來看,都是一家人,要在古時候,那就是一個「家族」。在農村,親情是鄉村的紐帶,甚至臨近的幾個村裡住的人都是自己的親戚,這也是很常見的現象。
  • 「賒雞不下蛋,來年不收錢」,農村這群賒雞人講究「誠信」兩字
    而每到飯後或農閒時刻,就會有這樣一群人來到村子裡「做生意」,與其說做生生意,不如說賒東西。而說到賒東西,想必大家都能想到「賒刀人」。這群人似乎能看到未來,可以預算很多科學解釋不了的東西,未來將發生之事等,他們賒出去的刀和剪子,不會讓你立刻付錢。
  • 農村風俗,「喪事不請自到,喜事不請不到」,有什麼講究嗎?
    特別是在農村,還保留著很多的傳統習俗風俗和習慣。比如說大年初一不能幹活,這一天都要盡情地玩耍。因為大年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在這天幹活代表著全年都是勞碌命。農曆七月十五不能隨便出遠門,因為這天是鬼節。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風俗就是:喪事不請自到,喜事不請不到。
  • 農村俗語:「人到36不提,過了73不說」,是個什麼講究?
    「八十四不講,一百歲要藏」,很多時候我們都不能理解,這些俗語到底是為什麼就這麼篤定自己講的是正確的,其實這只是人們心中的一種構想罷了,是人們在很多時候不能講出來其科學依據的一種經驗之談。同理,農村還有一句俗語:"人到36不提,過了73不說「,這說的是什麼道理呢?為什麼三十六歲的年紀不能提?又為何七十三歲的人就不能說?這與人們生活的經驗又有一定的聯繫了,仔細觀察,這句話的關鍵點就是三十六歲和七十三歲這兩個節點,這兩個節點上到底有什麼特殊性呢?
  • 為啥多數農村人結婚都選臘月,其他日子不好嗎?其實是有原因的!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為啥多數農村人結婚都選臘月,其他日子不好嗎?其實是有原因的!在農村中,大家的生活質量已經迎來了很大的改善,生活的水平也在不斷的提升。在新農村不斷改變的同時,農民的淳樸風氣卻依舊保存下來,過去的傳統習俗也沒有消失。比如說農村的孝子矮三輩這個說法,在戴孝期間見到給逝者燒紙的親友,孝子會以跪拜的方式感謝。而在農村中還保留著春節期間給長輩們拜年的方式,為的就是能夠感謝長輩一年的付出。在農村人的眼中,結婚大事還是十分重要的,其中總有很多的講究,在外人的眼裡,這些都是規矩,每個人都要守護著。
  • 農村人講究「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這是為啥?看完懂了
    每年在入冬後,農村的紅白喜事會增多,對於一個家庭來說,紅白事事人的一生中十分重要的事情,所以也特別受農民的重視。農村人最講究「遠親不如近鄰」,所以當別人家有紅白事的時候,人們都會去幫忙,等到自己家中有事情需要別人來幫忙時,其他人也會來自家幫忙。
  • 昔日農村「人到禮到」,現如今是「人不到禮到」?其中有何隱情
    農村是一個大雜燴,在其中有很多的人文文化、家長裡短。在其中或許讓很多網友都百思不得其解,但這真實存在農民生活當中的事情。在農村最講究的是一個情字,鄰居關係都非常好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一旦鄰居出了事,周邊的鄰居都會伸出援助之手,畢竟都是一個村莊住了很多年的老鄰居之間都會有一點感情。
  • 冬至到了,農村老人說「關門蒸冬,揚場有風」為啥要關門蒸冬
    今天中午我回老家看望老爹,老爹和鄰居幾個老人坐在門口聊天,我聽他們幾個老人在講究冬至節吃什麼。東鄰居嫂子說,現在吃什麼也不香了,也沒有什麼想吃的東西。過去天天都巴望著過節,過節才能吃頓飽飯。冬至能吃兩頓好飯,中午吃包子,晚上吃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