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龍2」號完成南大洋普裡茲灣科考作業

2020-12-19 新華社

新華社「雪龍2」號12月8日電(記者劉詩平)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隊員7日下午在南大洋普裡茲灣北側將布放的浮遊生物垂直拖網回收至「雪龍2」號後甲板,這標誌著「雪龍2」號完成了在普裡茲灣海域的多學科科考作業。

「雪龍2」號目前向西航行,將展開中國在南大洋太空人海海域的首次綜合科學考察。

「雪龍2」號本月3日結束中山站相關作業任務後,告別中山站和「雪龍」號,在普裡茲灣海域展開了物理海洋、海洋化學、海洋生態、海洋地質等學科的科考作業。

連日來,科考隊員回收了兩套第34次南極考察時布放的潛標,布放了3套新的潛標。同時,做了多個站位的CTD(海水溫鹽深剖面儀)採水作業和浮遊生物垂直拖網等作業。

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首席科學家何劍鋒說,隨著科考隊員和「雪龍2」號不斷磨合,期待太空人海的科考作業能更加順利和富有成果。

普裡茲灣海域是中國南極考察的傳統調查海域,而太空人海則是中國南極考察隊首次展開綜合科學考察的海域,也是國際上科學認知相對缺乏的海域。中國科考隊員將在太空人海海域展開物理海洋、海洋化學、海洋生態、地質和地球物理等方面的綜合科考作業。

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南極作為對氣候變化最為敏感的區域,是全球科學家研究的重點區域。持續、多學科對南大洋展開科考,是研究南大洋對全球氣候變化響應與反饋的重要基礎。(完)

相關焦點

  • (第34次南極科考)「雪龍」號完成普裡茲灣作業再次前往恩克斯堡島
    新華社「雪龍」號1月7日電(記者白國龍)搭載中國第34次南極科考隊的「雪龍」號極地考察船6日完成在南極普裡茲灣的大洋科考作業,再次向羅斯海恩克斯堡島方向航行。  自4日離開中山站後,「雪龍」號開始在南極普裡茲灣開展大洋科考作業。
  • 中國第36批南極科考隊駕駛「雪龍2」號在普裡茲灣進行科考作業
    而為了真正探究這一片地區,數百年來各國在南極洲建立了數十座科考站。為了能夠在極地附近的海面上行走,人們建造了「破冰船」這類在極端條件下也能航行的船隻。近期,中國的破冰船「雪龍2」號就正好在南極附近進行科考。
  • 南極考察隊圓滿完成普裡茲灣考察任務 「雪龍」船滿載科考成果返程...
    」號極地考察船穿越南緯66°33′南極圈,一路向北,返程回國。Ka-32直升機完成了200桶航煤和2個貨櫃鑽孔液至內陸冰蓋出發基地的吊運作業,並將存放在印度站多年的142桶航煤和4個半高貨櫃吊運回站。
  • 南極普裡茲灣綜合考察作業全面啟動
    時30分),中國第33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船抵達南極普裡茲灣作業區,全面啟動該海域綜合科學考察作業。    大洋隊隊長葉瑛告訴《中國海洋報》記者,按照現場實施計劃,此次南極普裡茲灣綜合考察作業將分3個階段進行,計劃在3
  • 中國科考隊在南極普裡茲灣成功回收錨碇式潛標
    中國科考隊在南極普裡茲灣成功回收錨碇式潛標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2-17 13:06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雪龍」號12月16日電(記者 朱基釵)16日凌晨,「雪龍」號在南極普裡茲灣航行時,中國第32次南極科考隊大洋隊成功回收了一套錨碇式潛標系統,該潛標系統包含的時間序列沉積物捕獲器,採集了2015年2月至12月期間極為珍貴的13個沉降顆粒物樣品。
  • 中國將自主建造首艘極地科考破冰船助力"雪龍"號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導,中國自主建造的首艘極地科考破冰船或將在2013年建成。這就意味著,今後我國極地科學考察將擺脫單兵作戰,破冰船助力「雪龍」號,在極地展開完美探索。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黨委書記秦為稼告訴記者,目前這一項目已得到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覆,即將向國內外開展設計招標,並將在國內自主建造。
  • 「雪龍2」號大洋科考第一課:克服惡劣環境海上回收潛標
    目前「雪龍2」號和「雪龍」號已經各奔東西,「雪龍2」號已經駛出了中山站外圍的固定冰區域,來到了南大洋的普利茲灣開始大洋科考。目前,大洋考察隊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收回兩年前布放的潛標。「雪龍2」號剛剛駛出中山站外圍的固定區域,來到一片清水區域,這裡有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時布放的潛標。「雪龍2」號首席科學家 何劍鋒:這幾套回收的標,已經進行了兩年,所以說我們今年必須把它回收。潛標主要是它布放在水下,主要是為了防止冰山對它的破壞作用。
  • 自然資源部海洋二所完成「雪龍2」號科考設備海試航次
    據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消息,6月27日,該所完成了「雪龍2」極地科考船科考儀器設備海試航次。據悉,「雪龍2」號新配備的240道電纜的海洋數字地震系統、2臺20立方/時的空壓機和4000米級遙控無人潛水器等是我國極地科考裝備的重大提升,該所參航隊員完成了震源收放試驗、震源激發試驗、震源特性檢查和綜合導航聯機試驗,成功採集了260 km的多道地震數據,經檢驗,多道地震系統性能符合預期指標。
  • 吳剛 相伴「雪龍2」號十年,繪「極地科考利器」
    2019年7月11日,「雪龍2」號總設計師吳剛在江南造船廠碼頭。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吳剛 中船集團第七〇八研究所民航部主任助理、研究員,科考船設計專家,擔任「科學號」副總設計師,「向陽紅01」「向陽紅03」「東方紅3」「雪龍2」號「中山大學新建科考船」等多型國內頂尖科考船總設計師。
  • 南極考察隊動員部署普裡茲灣大洋作業 遇強氣旋
    1月31日下午,中國第31次南極考察隊召開全體會議,對即將開始的普裡茲灣大洋作業進行動員部署,強調作業安全,做到人不傷、物不損,確保考察任務順利完成。自1月20日從紐西蘭克萊斯特徹奇出發後,「雪龍」船途經西風帶,遭遇兩次強氣旋天氣。
  • 習近平慰問中澳南極科考人員並考察中國「雪龍」號科考船(多圖)
    照片中,習近平已經攜夫人彭麗媛登上「雪龍」號。「雪龍」號是中國最大的極地考察船,也是中國唯一能在極地破冰前行的船隻。1994年10月首次執行南極科考和物資補給運輸以來,「雪龍」號已先後11次赴南極,至2012年已5次赴北極執行科學考察與補給運輸任務,足跡遍布五大洋,創下了中國航海史上多項新紀錄。
  • 「雪龍」和「雪龍2」號雙龍成功穿越西風帶
    電話:010-68047618網址:中國自然資源報微信平臺投稿郵箱:mnrnews@163.com11月12日下午,「雪龍」號成功穿越西風帶,此次穿越總共花費了3天時間。目前,「雪龍」與「雪龍2」相距僅100海裡左右。
  • 不睡覺剃光頭 是什麼支持南極科考隊員不眠不休?
    是什麼支持南極科考隊員不眠不休?第36次南極科考正在進行中。「雪龍2」號搭載89名隊員,全程168天。離開中山站後,「雪龍2」號首次來到了南大洋的太空人海,截至目前,「雪龍2」號首次實現了在極地海域的中水層魚類的拖網調查、首次在南極利用「雪龍2」號的月池系統取得了海水樣品、首次在南極打破了我國在南大洋沉積物柱狀採樣長度的記錄。
  • "雪龍"號科考船越過南緯66度33分緯線進入南極圈
    新華社「雪龍」號11月28日電(記者 黃小希)船時28日13時35分左右(北京時間28日16時35分左右),「雪龍」號科考船越過南緯66度33分緯線,進入南極圈。    據介紹,南極圈指南緯66度33分緯線圈。它是南半球發生極晝、極夜現象最北的界線,也是南溫帶和南寒帶的分界線。
  • 如皋黑塌菜登上「雪龍」號!助力北極科考,乘風破浪~
    7月8日上午,一輛裝載50箱如皋黑塌菜的冷鏈車從如皋中皋農產品冷藏基地出發,經過三個多小時路程,最終抵達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早已做好裝載準備。贈送交接儀式「『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即將赴北極開啟新一輪科學考察之旅,我們特地趕來贈送營養豐富的黑塌菜,為極地科考的科學家們提供健康綠色補給,為遠洋科考貢獻長壽之鄉的農業力量。」在贈送交接儀式上,市委常委馬金華深情地說。
  • 「雪龍2」號迎來破冰能力大考,「雙龍」挺進普利茲灣!
    電話:010-68047618網址:www.zrzyb.net中國自然資源報微信平臺投稿郵箱:mnrnews@163.com11月19日上午,「雪龍」號進入密集冰區,厚達1米以上的巨大浮冰成為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前往中山站的第一個攔路虎。面對浮冰,「雪龍2」號身手初顯,為「雪龍」號破開一道順暢的航行通道。
  • 城事|十年寒窗迎考:我國自製「雪龍2」號即將開啟南極首航
    【首艘自主建造「雪龍2」號正式交付】7月11日是中國「航海日」,我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在上海正式交付,即將開啟南極首航。「雪龍2」號是世界上第一艘採用船艏、船艉雙向破冰技術的極地科考破冰船,具有連續破1.5米冰加0.2米積雪的能力,可突破極區20米當年冰冰脊,滿足無限航區包括極區航行和作業的需求。【首艘自主建造「雪龍2」號正式交付】駕駛艙內景。設計建造這樣一艘全新的極地科考破冰船,歷經整整十年。
  • 中國第34次南極科考隊乘「雪龍」號啟航
    根據航行計劃,「雪龍」號出發後,第一航段將以15節的航速晝夜不間斷航行,約18天後抵達紐西蘭基督城進行補給。隨後一路南下,直奔位於羅斯海西岸的恩科斯堡島。在那裡,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將為中國建設第5個南極考察站做前期準備工作。
  • 這位如東人曾登上「雪龍2」號,執行南極考察任務!
    上月底, 中國國家海洋局極地研究所所屬 科考船「雪龍2」號結束了75天的 近日, 回到家鄉如東探親的他接受記者採訪, 講述了他與「雪龍2」號的不解之緣。 去年10月23日,我國首次以「雪龍」號、「雪龍2」號科考船「雙龍探極」模式組織實施笫36次南極考察任務,其中「雪龍2」號為首航南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