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這「慈不掌兵,義不守財,善不坐堂」, 簡短卻蘊含大道理!

2020-12-13 鄉間老農民MP

中國的文字真的是博大精深呀,一個字其實可以表達多種意思,有時候自己也會搞混什麼時候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因此外國人覺得中文實在是太難學了。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句農村中的俗語,那就是「慈不掌兵,義不守財,善不坐堂」。雖然說,這就是簡單的12個字,可是卻蘊涵著大道理呢!

首先,慈不掌兵,形容的是一個很仁慈的將領,是沒有辦法掌握好自己的軍隊,也就是沒辦法帶好自己的軍隊。就打個比方的,大家知道嶽飛嗎?知道的話,那麼自然明白嶽飛對自己的士兵是沒有好的,可是這支軍隊就真的好了嗎?可想而知,不可能。

接著,義不守財,形容的是一個仁義的,是沒有辦法守住自己的錢財的。因為都說了仁義,那麼當自己的朋友問自己借錢的時候,是沒有不借的道理,就算是其他人需要幫忙,你也會義不容辭的借,早晚有一天會吃虧的。

最後,善不坐堂,形容的是一個善良的人,是沒有辦法做官去審理案件的。因為在以前每一個案件都會有著合理的地方,要是都按照自己的內心去看待,會出事的。也許根據人情來看,是沒錯的,可是在法律上卻不允許。

這十二個字是不是蘊含著大道理呢?我們不可以過於仁慈,不可以過於仁義,不可以過於善良?是不是就真的要這樣呢?

相關焦點

  •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老祖宗的智慧財富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句話出自《增廣賢文》,《增廣賢文》是中國古代兒童啟蒙讀物,該書廣泛搜集押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彙編成冊。那麼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和了解下《增廣賢問》以及這句話所包含的涵義!
  •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是什麼意思?
    也就是說,這本來就是一本收集金句的語錄,其中有「慈不掌兵,義不掌財」兩句話。這兩句話的真實作者是不可考的,就好像咱們鄉裡民間流傳的一些處世哲學金句。至於為什麼變成「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很明顯是民間對楊素的這六句又進行了再加工。對於老百姓來說,「監國」是不可企及的事情,多提無益,因此刪掉不講。
  • 「慈不掌兵、善不為官、情不立事、義不理財」,你是怎麼理解的?
    今天閒來無事,且把經典放到一邊,跟大家聊一句很有意思的民間俗語,叫「慈不掌兵、善不為官、情不立事、義不理財」。要說古人對世態人情的理解,不得不令人佩服,這短短16個字,就把做人做事的道理講透了,下面我們一起品味一下: 一、慈不掌兵 這個很好理解,一個慈愛、慈悲的人是統帥不好士兵的,也是打不好仗的。
  •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是什麼意思?
    也就是說,這本來就是一本收集金句的語錄,其中有「慈不掌兵,義不掌財」兩句話。這兩句話的真實作者是不可考的,就好像咱們鄉裡民間流傳的一些處世哲學金句。這就很明顯地進行了職能領域的區分。前兩句說行商,中間兩句說當官,後面兩句說將相。至於為什麼變成「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很明顯是民間對楊素的這六句又進行了再加工。
  • 古人智慧: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
    古人智慧: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作為古代諺語和文獻佳句的集大成者《增廣賢文》書中諸多膾炙人口的俗語流傳深遠其中有一句「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受用至今。
  • 慈不掌兵,義不理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是何用意?
    想必大家都聽說過這幾句話「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古訓,是值得每一個人都好好體會和領悟的。所謂「慈不掌兵」,是一句統兵古訓,用孫子的話說,就是:「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可見,掌兵不是不能有仁愛之心,而是不能仁慈過度。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關鍵的時候,統帥必須要有堅強的意志和果斷的決心,絕不能因心軟而壞了大事。
  •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的出處及道理是什麼?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的出處及道理是什麼?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幾千年來,無數先輩們為我們留下了許多文化和精神財富,《增廣賢文》就是其中之一。「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四句話常被今人引用。慈不掌兵仁慈者是無法帶兵的。帶兵打仗不能心慈手軟。戰場上瞬息萬變,戰機稍縱即逝,如果不能嚴明軍紀,做不到軍令如山,就會貽誤戰機,可能導致己方處於危險之中,甚至全軍覆沒,後患無窮。
  • 為什麼說「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
    另外,在為人處事方面,有趣的俗語就更是多如牛毛了,像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一串細細想來很有意思的俗語,那便是:「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這句俗語提到了五種人分別不適合、不應做的五件事或五個方向,那麼,它到底有著怎樣的道理,是否對如今的我們有借鑑意義呢?
  • 老祖宗智慧: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究竟何意
    就例如《增廣賢文》上所收錄的,都是金玉良言,其中也就是說關於教人們為人處世的道理,這是值得每一個人好好看看,並且認真領會運用的。而說到「慈不掌兵、義不理財」這兩句,相信很多的人都是曾經聽說過的,那麼你可知道還有其他兩句嗎?合在一起就是「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而這思路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俗語「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出自哪裡?
    慈不掌兵這一句非常容易理解錯,慈不掌兵不是不能有仁愛之心,而是不宜仁慈過度。孫武接受吳王考驗時,專門挑選了一批宮中的美女訓練,大家嘻嘻哈哈以為是遊戲都不重視,孫武三令五申以後仍舊不起作用,於是下令將兩個美女隊長斬首示眾,吳王求情也不好使。
  • 老話說:「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後半句更實用,讀懂終生受益
    有些俗語淺顯易懂,有些俗語意味深長,但我們若能明白其中所蘊含的道理,必定能受益終生。小編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俗語「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的含義。第一,慈不掌兵。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統兵的將領一定不能有仁愛之心,而是說在統兵的過程中不能仁慈過度。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何意
    《增廣賢文》內容的覆蓋面很廣,幾乎涵蓋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一句話說得非常直白且蘊含著做人的大智慧——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咱們不妨聊一聊這句古訓背後的現實意義。慈不掌兵咱們看電視或讀文史類的書籍,經常會聽到一句話「一將功成萬骨枯」。
  •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啥意思?老實人要謹記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啥意思?老實人要謹記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小編就看到了一本書叫做《增廣賢文》,不知道各位聽說過這本書沒有,這一本書裡記載了不少的諺語以及一些很好的格言,對人是很有教育意義的,今天小編就從這本書裡給大家分享一句比較有有意義的話:「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句話是啥意思?老實人要謹記,為什麼老實人要謹記,我們一起來看是什麼意思。
  • 「慈不掌兵,義不養財」 後面還有什麼?
    而到了明朝,又有人撰寫了《增廣賢文》,慈不掌兵,義不養財 這句話就出自此書。後來又有人補充了幾句 ,一起來看看吧。慈不掌兵 仁慈的將領不適合帶兵打仗。常言道「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強將手下無弱兵」。
  • 「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有何深意
    其中有一句「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受用至今。「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有何深意慈不掌兵指的是仁慈的人不適合帶兵打仗義不養財指的是一直注重道義的人,是賺不了錢的。古往今來那些會賺錢的商人都是逐利的,在他們眼裡,利益是擺在第一位,在利益面前他們也顧不上什麼道義了。
  •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句老話過時了嗎
    在被普遍認可的民間處世哲學中,有一句話是: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句話源自《增廣賢文》,原句只有8個字:「慈不掌兵,義不掌財」。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和發展,最終形成16字的經典。戰爭不相信眼淚,不接受仁慈,就是鮮血和殺戮。如果司馬穰苴對監軍的行為稍有放縱,後果不堪設想。歷史上有個最著名的仁慈掌兵者——宋襄公。他在戰爭最危險的時刻,還恪守著仁義之師的規矩,幻想以德服人,不搞乘人之危那一套老黃曆,最終只能無奈的接受失敗。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人生的制勝法寶
    文/加塵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人生的制勝法寶或許有人聽說過一本書,《增廣賢文》,這是一部古訓集,還有民間的一些俗語、諺語都收錄在其中,大家平常看到的俗語,或許就有一部分出自這本書
  • 古訓「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是什麼意思?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這兩句話是來自於《增廣賢文》。原本的意思是心腸軟的人不適合領導軍隊,因為沒有威嚴,軍隊不能做到令行禁止,而後一句說的是一個人太講義氣了,不容易守住財富。完整版應該是: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是我國古人長時間總結出來的規律,這些道理都是很有道理的。義不掌財其實解釋起來也就是四個字:仗義疏財!一針見血。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老實人該看看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啥意思,有何深意?老實人該看看!在古代的時候就很注重教育了,在很早之前就編寫了一些啟蒙讀物,像很多的小孩子在小時候就會背誦《三字經》、《百家姓》、《道德經》等等。
  •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你認同嗎
    常言道: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也就是說太過仁慈的人不適合帶兵;感情用事的人成不了大事;滿腦子江湖俠義的人理不了財,過於善良的人不適合做官。對生死關頭不聽命令貪生怕死者必嚴懲不貸,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軍法從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諸葛亮先生的揮淚斬馬謖。馬謖不遵照諸葛亮的戰場布置,擅自作主將軍隊駐紮到山上,直接導致街亭失守,原本是一場勝利在望之戰,結果一敗塗地,蜀軍損失慘重,此時如果一念之仁不殺馬謖,軍威何存。做大事不能太感情用事。人與之間相處,不能一味地強調情感而忽視原則。老好人,和稀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