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在說自己孤獨,說自己孤獨的人,其實並不孤獨。孤獨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遺棄,而是無知己,不被理解。」這段話賈平凹在《自在獨行》說的,我覺得說得很好。
為什麼呢?第一、能說出來的孤獨,是需要人陪,不是孤獨。第二、真正的孤獨是沒有知己,沒有人懂。這兩點,我是十分認同的。
一、能說出來的「孤獨」,是需要人陪,不是真正的孤獨。
生活中常常聽到有人說,自己很孤獨,沒有伴。而一旦有人陪伴的話,這種孤獨立馬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這類「孤獨」,其實算不上孤獨,只是需要人陪。
這類的「孤獨」具有3種特徵:1、持續時間短;2、只要有人陪、有事做,「孤獨」就會消失;3、陪你的人,不需要懂你,只是各取所需。
比如,沒有人一起吃飯、逛街、看電影、聊天等。只要這時有人陪,不管這個人是否懂你,這種「孤獨」立馬就沒有了。
這類的「孤獨」,只是需要人陪,並不是真正的孤獨。那什麼是真正的孤獨呢?
二、真正的孤獨,是沒有知己,沒有人懂。
「人生難得一知己 ,千古知音最難覓」,一個人的一生能有一個知己,真的是莫大的幸福。就像伯牙和子期,算是知己的典範了。
想必大家都聽過「伯牙絕玄」這個典故,這個典故是講的是知己難求的一個故事。伯牙和子期是一對千古傳誦的知己,伯牙演奏的音樂,只有子期能聽懂、會意。
後來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萬分,認為這世上,再也不會有人像子期一樣能懂他了。所以就把自己最心愛的琴摔碎,挑斷琴弦,終生不再彈琴。
這世上,唯一懂我的人,已經死了,留著琴,只會睹物思人、徒增悲傷,還不如毀了算了,這才是真正的的孤獨。
三、我們為什麼渴望有知己?渴望有人懂?
因為我們是人,是情感動物。是情感動物,就會有情感訴求。
我們都希望在得意的時候,能有個知己一同分享喜悅,而不是招來冷嘲熱諷;在失意的時候,能有個知己溫暖自己,而不是招來落井下石。
知己,就像自己肚子裡的「蛔蟲」, 他知道你怎麼想的、為什麼會這麼想、他知道怎麼去開導你。而且每一句話都說到你的心坎裡,每句話都能給予你「如沐春風」的感覺。
有個知己,有個懂自己的人,是一件極其幸運的事情。但是知己可遇不可求,如果沒有知己的話,我們又該怎樣排遣自己的孤獨呢?
四、如何排遣自己的孤獨呢?
排遣自己的孤獨有一個秘訣,就是讀史書,一是可以借鑑古人的排遣方法;而是可以和古人做知己。
時代一直在變,但是人性不會變。你現在經歷的孤獨,在幾千年前就有人經歷過,甚至他的孤獨感比你更加強烈。
1、借鑑古人的方法。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是李白的孤獨,那他怎麼排遣呢?寄情山水。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這是李清照的孤獨。那她怎麼排遣呢?飲酒、寫詞。
2、和古人做知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有時候讀到謀篇文章或者某句話,會覺得這個作者「很懂我,簡直就是我的知己。」
如果是這樣的話,恭喜你,你找到了自己的知己。以後要是覺得孤獨的話,就讀這個作者寫的文章就夠了。
結語
就算找不到知己的話,也希望各位能像賈平凹說的那樣——「走向孤獨的人,不需要憐憫和同情」,能夠「自在獨行」。
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地生,也註定要孤獨地死。所以每個人註定,要和孤獨打交道。人生是一場自我修行,希望每個人都能夠「自渡」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