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遺韻傳古今——富麗堂皇的清代掐絲琺瑯賞析

2020-12-17 意環璧璋

網絡配圖

掐絲琺瑯即通常所說的嵌琺瑯,它是在金屬胎體上用細而薄的金屬絲或金屬片掐成各種小花紋,並將其焊著在圖案輪廓上,再於花紋內外充填各種顏色的琺瑯原料,經過燒制、打磨、鍍金而成,器物外表既有琺瑯燒出的斑斕色彩,又有金屬鍍金的華麗光輝,整個琺瑯器呈現出富麗堂皇的特殊效果。

圖24 清 掐絲琺瑯百花葫蘆瓶

清掐絲琺瑯百花葫蘆瓶(圖24)清中期,銅胎掐絲琺瑯制。高93.3、口徑14.3、足徑30.5釐米。

網絡配圖

清中期陳設品。該瓶為上小下大葫蘆樣式,小口,細頸,束腰,底足微向外撇。口部、底足均鎏金,各鏨刻一圈回紋;葫蘆束腰部位有裝飾性綬帶,飄然垂下,表面施以鎏金,飾暗紅色細碎雲紋。

網絡配圖

此瓶除口沿下部有藍、粉色如意頭圖案外,通體以掐絲琺瑯滿飾五色繽紛的百花紋,效果遠勝於瓷胎粉彩萬花紋工藝。該葫蘆瓶體量巨大,造型美觀,琺瑯天成,花卉自然,充分反映出清代乾隆年間琺瑯製造技術的高超水平。

圖25 清 掐絲琺瑯八寶魚耳罐

清掐絲琺瑯八寶魚耳罐(圖25)清晚期,紅木,玉,銅胎掐絲琺瑯制。全高21、罐高14.6、口徑18.1、腹徑19.6、足徑12釐米。

網絡配圖

清晚期宮廷陳設品、實用器。該罐為廣口寬腹,口部安有後配木蓋,罐兩側為鯉魚形雙耳,罐下部為圈足。上蓋為紅木雕刻製成,光潔素麵,外沿有一圈弦紋,蓋頂為方型玉雕獸鈕。罐口沿、底足均為素麵鎏金;左右兩側雙魚耳鏨刻精細花紋,造型生動,亦施鎏金,金光燦爛。

網絡配圖

全罐為淺藍色地,口沿下部有藍色、粉色如意頭紋;罐身滿飾深藍色六角圖案,六角內有黃色六片花瓣,形成全罐表面的錦地圖案;罐腹部中央有團花開光6處,開光內以紅、粉、藍、綠色分別描繪八寶紋圖案。此罐造型優美,紋飾莊重,金色的雙魚和紅木罐蓋相得益彰,為清晚期宮內陳設器中的別致之器。

圖26 清乾隆款 嵌琺瑯勾蓮圓盒

清乾隆款掐絲琺瑯勾蓮圓盒(圖26)清中期,銅胎掐絲琺瑯制。全高5、口徑7、足徑5.2釐米。

網絡配圖

清中期宮內文房實用品,亦為印盒的一種。總體呈圓形,子母口,高足外撇。盒身由尺寸相近的兩個半球組成,盒蓋、盒身上下扣及足沿均為鎏金素麵;通體以藍色琺瑯為地,盒蓋、盒身滿飾勾蓮紋,底款為「大清乾隆年制」。該盒做工精細,色彩華麗,是清宮原藏文房用具。

相關焦點

  • 皇室權貴——清代掐絲琺瑯
    清代初期,清政府成立了最大的「皇家工廠」——造辦處,下設幾十個作坊,琺瑯作是其中規模較大的作坊之一。此外,揚州、廣州、九江、北京等地也製作具有地方風格的掐絲琺瑯。清宮舊藏。康熙朝掐絲琺瑯基本有三種風格:其一是具有晚明風格的大器,如故宮博物院藏龍紋大盤、仿漢壺等,這部分器物過去一直定為明晚期,但在造型、釉色上已是清代康熙風格;其二是康熙時期的掐絲琺瑯料顏色更純、更鮮豔,雖然還是用的明代的一些剩料,但是純度上更有提高。比如這時期掐絲琺瑯器上一種藍色,就是康熙朝特有的顏色。
  • 銅胎掐絲琺瑯當稱國之重器
    明清兩朝歷經百載,文化至今讓世人敬仰,其中誕生了富麗堂皇的景泰藍工藝文化,景泰藍又名銅胎掐絲琺瑯,是一門僅為帝王家享有的獨特工藝。   「銅胎掐絲琺瑯」,顧名思義,是指在銅胎上,用細薄的扁銅絲掐成花樣,再在銅絲立面圍成的小隔間填充琺瑯釉彩,經過反覆燒制、鍍金、打磨而成一件件光彩爍目的琺瑯器皿。
  • 傳統丨清代掐絲琺瑯(景泰藍)色彩研究
    目前學界認同的署有雍正款的藏品只有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掐絲琺瑯鳳耳豆」一件(圖1.2)。該鳳耳豆通體施以穩重而寧靜的大綠釉色,契合雍正皇帝青睞簡約素雅的色彩嗜好心理。雖然雍正年間存世的景泰藍遺物不多,但文獻記載卻相當詳盡,為後世洞悉雍正,乃至清代景泰藍色彩的發展歷程提供了寶貴史料。清宮造辦處《活計檔》記載:雍正六年「五月初五日……其仿景泰藍琺瑯瓶花不好,欽此。」
  • 清代掐絲琺瑯現在市場收藏價值價格是多少
    「景泰藍」這個稱謂最先見於清宮造辦處檔案。清雍正6年(1728)《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記載:「五月初五日,據圓明園來貼內稱,本月四日,怡親王郎中海望呈進活計內,奉旨:……琺瑯葫蘆式馬褂瓶花紋群仙祝壽,花籃春盛亦俗氣。今年琺瑯海棠式盆再小,孔雀翎不好,另做。其仿景泰藍琺瑯瓶花不好。欽此。」
  • 景泰藍銅胎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膽瓶_晟德文化經久耐用
    掐絲琺瑯獅紋環尊儘管掐絲琺瑯在清宮中的地位是十分崇高的,代表著宮廷藝術的品位、水準和成就,然而它們在拍賣市場中的價格現狀卻略顯尷尬。為了表宮裡與民間的不同,也為了顯示這種瓷器的出處,有人就將「胡」字拆開,將專為宮中燒的這種琺瑯彩瓷器叫做 「古月軒」。它興起於明代,是在銅胎上以藍為背景色,掐以 銅絲,再填上紅、黃、藍、綠、白等色釉燒制而成的工藝晶。景泰藍銅胎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膽瓶, 我們今天熱追的清宮琺瑯彩瓷,其實它在中國陶瓷史中的興起時間很晚,是清代康熙朝晚期才出現的一個新品種。
  • 馬繼東:被贗品毀掉的掐絲琺瑯市場
    在中國藝術品交易市場上,掐絲琺瑯器已經沉寂兩年了——這項發端於元明,並深受清代宮廷鍾愛的藝術門類,是在金胎或銅胎上用金屬絲掐出圖案輪廓再依次填上各色進口珍貴琺瑯礦料的產品,製作工藝極為複雜,其珍貴性也可見一斑。
  • 東方藝術中的絕品——烏金釉掐絲琺瑯
    銅胎掐絲琺瑯,又稱「景泰藍」,是一門僅為帝王家享有的獨特工藝。「銅胎掐絲琺瑯」,顧名思義,是指在銅胎上,用細薄的扁銅絲掐成花樣,再在銅絲立面圍成的小隔間填充琺瑯釉彩,經過反覆燒制、鍍金、打磨而成一件件光彩爍目的琺瑯器皿。它有著青銅器的氣勢、絲綢織錦的色彩和瓷器一般明亮潤澤的質感。
  • 東方藝術中的絕品——烏金釉掐絲琺瑯(組圖)
    銅胎掐絲琺瑯,又稱「景泰藍」,是一門僅為帝王家享有的獨特工藝。「銅胎掐絲琺瑯」,顧名思義,是指在銅胎上,用細薄的扁銅絲掐成花樣,再在銅絲立面圍成的小隔間填充琺瑯釉彩,經過反覆燒制、鍍金、打磨而成一件件光彩爍目的琺瑯器皿。它有著青銅器的氣勢、絲綢織錦的色彩和瓷器一般明亮潤澤的質感。
  • 傳承力量 | 掐絲琺瑯之美,雍容華貴,為時間留色
    我國現存最早的掐絲琺瑯器,是考古挖掘出的唐代吐蕃時期的金胎掐絲琺瑯牌飾。由此可見,琺瑯工藝的發展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元代掐絲琺瑯纏枝蓮象耳爐到了元代,琺瑯工藝的發展更趨成熟。明早期至景泰年間,即1450年到1456年,掐絲琺瑯工藝發展到了歷史的一個頂峰。
  • 清乾隆銅胎掐絲琺瑯賞瓶 — 掐絲琺瑯市場價值
    掐絲琺瑯掐絲琺瑯,中國傳統工藝品,屬於琺瑯器品種之一,一般特指銅胎掐絲琺瑯,又稱「景泰藍」。使用其他金屬做胎的,如金胎掐絲琺瑯等。掐絲琺瑯的製作工藝也稱為掐絲琺瑯。掐絲琺瑯,其製作一般在金、銅胎上以金絲或銅絲掐出圖案,填上各種顏色的琺瑯,之後經焙燒、研磨、鍍金等多道工序而成。
  • 中國琺瑯藝術,元代掐絲琺瑯研究,我國最早的掐絲琺瑯實物為元代
    【我國最早的掐絲琺瑯實物為元代製品】由於掐絲琺瑯在元代的引進、明初生產和使用情況文獻>和具款實物缺失的緣故,曾經使得對於元代和明代早期掐絲琺瑯製品的認識局限很大。通過故宮幾代人的艱辛努力,以相關的歷史文獻為佐證,對清宮舊藏掐絲琺瑯器進行排比、分析和研究,成果表明我國最早的掐絲琺瑯實物為元代製品。
  • 清乾隆掐絲琺瑯器,裝飾富麗堂皇,具有濃重皇家氣派,為傳世精品
    【掐絲琺瑯蟠螭紋四輪香車通體以天藍色琺瑯釉為地,飾掐絲琺瑯色勾蓮紋和羽毛紋。瑞獸尾部為寶藍釉鏨胎填金刷毛紋,腹中部飾寬粉色花帶,胸下陰文有「乾降年製楷書款。此瑞獸以掐絲為主,局部鏨花,工藝上掐絲、鏨胎相結合,使紋飾更顯形象生動,是乾隆時期所特有的掐絲琺瑯作品。
  • "北京東方藝術品博覽會"開幕 清代掐絲琺瑯器將展
    銅鎏金掐絲琺瑯百鹿尊、銅鎏金掐絲琺瑯鳥籠、銅鎏金掐絲琺瑯荷塘盆景……第二屆「北京東方藝術品博覽會」定於7月3日至6日在北京展覽館正式開幕,主辦方推出極具代表性的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宮廷御用掐絲琺瑯器專區,為廣大收藏家及社會各界帶來一場典雅的藝術享受。
  • 明代掐絲琺瑯三足香爐賞析
    他有一次跟我說花了幾萬元找了一個一級工匠仿造一件乾隆掐絲琺瑯大圓盒,送到新加坡一間拍賣公司拍賣,估值六十多萬坡幣,最終以接近四十萬坡幣成交。一件貨賺的錢足夠支付他一年的生活費。掐絲琺瑯大圓盒我在他的店鋪見過,工藝一流,琺瑯彩的顏色仿到九成相似,做舊的手法也專業,難怪可以騙倒半桶水的炒家。
  • 故宮琺瑯彩收藏賞析
    紫檀木嵌玉鈕蓋為清代後配。 統觀掐絲琺瑯工藝品,從明至清,獅戲球紋的裝飾寥寥可數,勾蓮紋則是一以貫之的主要裝飾花紋。原因之一,蓮花為中國廣泛流行和使用的紋樣,與佛教又有不解之緣,因此廣受喜愛。原因之二,纏枝的枝蔓可根據設計的需要作任意的延展和彎曲,使掐絲可布滿器身,從而起到固定釉料的作用,這是掐絲琺瑯製作工藝上的需求。
  • 皇家之器:銅胎掐絲琺瑯標準器
    到了乾隆以後,掐絲琺瑯可以說不惜工本,大量燒造,數量之大,超出想像,從掐絲琺瑯製作工藝看,在金屬胎上用細而薄的金屬絲焊出圖案輪廓,再在其內外充填各種不同顏色的琺瑯藥料,經燒制打磨鍍金,就知道製作一件掐絲琺瑯要耗費極大的財力物力人力,其製作成本極其昂貴,所以乾隆晚期國力被其虧空耗盡,我們當今看到的基本是乾隆時期製作的掐絲琺瑯。
  • 典雅雄渾、繁花似錦——明清掐絲琺瑯器精品賞析
    紋飾採用了渲染滲透的手法,使枝葉表現出由綠漸黃,又由黃至枯的變化,增加了藝術效果,掐絲精緻,為清代乾隆時期宮廷造辦處所制。 清代掐絲琺瑯只有宮廷能擁有,在乾隆時期的皇帝萬歲節時,掐絲琺瑯器餐具只有皇帝能用,臣子使用瓷器,可見其等級非常高。掐絲琺瑯在清代由宮廷內務府、各地皇家織造局製造,民間不允許生產。
  • 掐絲琺瑯:復興的宮廷時尚
    「銅胎掐絲琺瑯」,顧名思義,是指在銅胎上,用細薄的扁銅絲掐成花樣,再在銅絲立面圍成的小隔間填充琺瑯釉彩,經反覆燒制、鍍金、打磨而成一件件光彩爍目的琺瑯器皿。   掐絲琺瑯自元代從西亞阿拉伯地區傳入中國,有著伊斯蘭教藝術繁複綿密、極重線條和設色的特點,而中國傳統美學是一種忽略色彩與形似的美學。掐絲琺瑯的繁麗生動、輝煌燦爛,對國人尤其士大夫階層,造成了審美上的衝擊與反動。
  • 掐絲琺瑯螭紋方奩
    掐絲琺瑯螭紋方奩,清乾隆,通高27.3cm,口徑16x17cm,底徑6x17cm。清宮舊藏。     奩弧形蓋,直壁,方形圈足,足四邊中部各有一半圓形孔,蓋面至足部施八道銅鍍金齒狀出戟。
  • 絢麗華貴的清代宮廷掐絲琺瑯珍品
    銅鎏金掐絲琺瑯甪端 清乾隆、甪端體態豐滿,四肢粗壯有力,昂首向上,雙目炯炯。前胸以粉紅色花紋裝飾,掛有纓和鈴鐺,身體用深淺不一的藍色鱗片和深紅色火焰紋裝飾,鬃毛以斑斕條紋表現。御製銅鎏金掐絲琺瑯彩鶴銅鎏金掐絲琺瑯翼獸 清乾隆、造型生動有趣,頭轉向一邊,張大嘴巴,露出鮮紅的舌頭。頭上兩角彩色條形紋飾,特別的是背上有雙翼。全身由紅、藍、黃、白等色琺瑯裝飾,以極細掐絲勾邊表現毛髮之感覺。銅鎏金掐絲琺瑯勾蓮紋爐 清、三足為男孩造型,鎏金。爐身飾勾蓮紋,上下邊鎏金乳釘紋飾,木質雕花爐蓋,蓋鈕鑲嵌碧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