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北方食餃、南方吃粑,冬至狗肉香天下」,是至今還在流傳的冬至風俗。
在我國廣大地區,流傳著「冬至餃子夏至面」的習俗,特別是在北方地區,這一習俗傳承千百年至今未變。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
而在我國南方的很多地區,冬至則有著吃湯圓的習俗。 古人曾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這裡的「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因此對於南方人來說冬至吃湯圓,象徵家庭和諧、吉祥。湯圓象徵天圓,吃湯圓意為祭天。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
在不少地方,冬至有吃羊肉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現在山東滕州一帶,人們會在冬至前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圖個好兆頭。
而不少地區在冬至這天則有吃狗肉的習俗。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在浙江寧波的傳統習俗中,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一年的黴運全部「翻」過去。湯果,跟湯糰類似,但個頭要小得多,而且裡面沒有餡。
在浙江杭州,冬至這天人們吃的是年糕,而且他們一日三餐吃的年糕都是不同的,早上吃的白糖拌年糕,中午吃的是炒年糕,晚上吃的就是年糕湯了,意思就是年年長高的意思。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
廣西的壯族冬至吃南瓜飯,此與北方冬至吃水餃、餛飩的寓意相同。並且,南瓜飯的營養價值很高,能清火去熱,對糖尿病、肝病等均有一定的療效。
廣西玉林人過冬至,幾乎家家必包米粽,一些當地人乾脆叫冬至為「米粽節」。
玉林米粽以精鹽、南乳、豉油、五香粉等為調料,再選以豬肉、海味、綠豆、荷包豆、粟子、花生等作餡,熬熟後香味四溢,是玉林人最喜歡吃的一種食品之一。冬至吃米粽還有「糯米補氣」的說法,寄寓了勞動人民補益力氣,以待來年的樸素願望。
還有些地方,人們在冬至節前要理髮。有句順口溜:「擔冬擔矮小,擔年擔富貴」。意思是,如果頭髮沒有修理,就「擔」著頭髮(即「頂著頭髮」)過冬的話,就不會長高,會變得矮小。如果「擔」著頭髮過年,就能富貴。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