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書店的美術館,與雨果重逢,讓巴黎聖母院不朽的他竟如此鍾愛...

2020-12-11 中國青年報

在上海連演30場的法語音樂劇《巴黎聖母院》8月11日晚剛剛落下帷幕,12日起,「維克多·雨果:天才的內心」展覽在明珠美術館與市民見面,帶領讀者走進這位偉大文學家的內心世界。

「《巴黎聖母院》自1831年問世即取得巨大成功,當時的聖母院狀況不佳,岌岌可危,但由於小說的成功,政府隨即下令修復巴黎聖母院……此後,巴黎聖母院的形象始終與維克多·雨果緊密聯繫在一起……」將近200年後,當巴黎聖母院再度面臨困境,人們想起的何嘗不是雨果的不朽之作?「維克多·雨果:天才的內心」展覽不僅聚焦《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九三年》等雨果代表作,還以繪畫、雕塑、攝影、書籍、書信手稿、室內裝飾、日常用品等逾200件雨果創作及相關作品,呈現大師更為豐富的面向。

「這是雨果主題在中國的第一個全方位大展,明珠美術館是一個充滿書香氣、與書店相伴的美術館。人們在這裡能看到雨果的作品、談論雨果的書籍,這太美妙了。美術館本身的建築就像一顆『明珠』鑲嵌在一個充滿生活氣息、具有商業氛圍的街區,這和我們在巴黎看到的美術館完全不同,也是十分吸引我的一點。」開幕式上,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館館長、雨果展聯合策展人熱拉爾·奧迪內說。

「實在超出想像,雨果故居博物館竟然把這麼多藏品帶到上海,其中部分珍品是在巴黎都看不到的。」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翻譯家、雨果研究專家程曾厚感慨。事實上,這一展覽籌備時間長達3年,在明珠美術館尚在建設之時,熱拉爾·奧迪奈就走訪了搭著腳手架的現場,希望把雨果帶到上海。原因就是,雨果對中國有著濃烈的情結,而中國讀者也十分鐘愛這位大文豪。

雨果曾將自己的一生分為三個階段,以「流亡」為重要分界點。「維克多·雨果:天才的內心」展覽也遵循時間與重要作品的脈絡梳理,分五大展區:「流亡前」、「流亡中」、「流亡後」、「榮耀」、「雨果與中國」,按雨果人生的時間軸,一線貫之,一條路徑走完即可概覽雨果的一生。

展覽不同展區以不同牆面色彩區分,綠色、紅色、棕色、藍色、米色,均內含深意。入口序章「維克多·雨果其人」首先揭幕的是《維克多·雨果畫像》,白髮白須的思考者雨果,出自畫家裡歐·博納之手,也是大眾最為熟知的雨果形象。這一序章是雨果的生平簡述,展出雨果不同時期的畫像、相片,還有他的手模、發束、法蘭西學院院士服等,瞬間拉近參觀者與這位中等身材的十九世紀天才的內心距離。其中,《行走的雨果》青銅雕像與展覽尾聲處「榮耀」展區最為珍貴的展品——羅丹所作雨果青銅雕塑遙相呼應,這兩個展區的牆面色彩也是同樣的典雅綠色,取自雨果青銅雕像的色彩,象徵了雨果不朽的成就。

序章之後的第一展區「流亡前(1802-1851)」,展示了雨果的家庭生活,他早期的詩歌與戲劇相關畫作、演出道具等,與雨果同時代的不同畫家為《巴黎聖母院》小說創作的系列畫作是這一區域的重點。牆面色彩採用熱情洋溢的紅,代表雨果在巴黎時澎湃的創作熱情,帶有與他的戲劇創作相匹配的戲劇性,也來自他最愛的大女兒萊奧波爾蒂娜肖像畫中的紅裙子。

「流亡前」時期的「畫家雨果」聚焦區域,特別採用棕色為牆面背景,這種棕黃提取自雨果的繪畫原作,他偏好用水墨、咖啡漬作畫,畫作往往呈現棕黃色,令人不禁聯想到中國水墨畫,亦是雨果熱愛、嚮往中國的一種證據。

第二展區「流亡中(1852-1870)」,集中展現雨果與家人的海島流亡時期生活,作品聚焦這一時期創作的小說《悲慘世界》,展出《悲慘世界》的首版插圖,讓今天的讀者看到這部小說剛出版時,珂賽特、沙威爾等經典角色在當時歐洲人心目中的形象。這一展區以極具力量感的藍色為牆面背景,源自流亡中雨果所居住的海島景觀。大海是雨果創作的重要靈感源泉,此同時也暗示了他在根西島家中收藏的眾多中國青花瓷。

「裝飾家雨果與高城居」是「流亡中」展區的重要篇章。與「畫家雨果」一樣,「裝飾家雨果」也是這位廣博天才在作家身份之外鮮為人知的側面。雨果身處十九世紀的法國,卻一直關注東方文化,他的視覺藝術創作集中體現了對中國的嚮往與熱愛。雨果親自裝飾設計的根西島居所「高城居」如同一座琳琅滿目的中國藝術陳列館,他還為朱麗葉·德魯埃所住的「高城仙境」創作了一組「中國題材畫」,以此圖案製作木刻彩繪漆板裝飾室內。這些雨果創作的木刻彩繪漆板在1902年從根西島「高城仙境」移至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館後從未挪動,直到這次來到上海,令中國觀眾得以一睹精選原件。「高城居」的360度全景影像及修繕訪談視頻,也在這一區域展出。

展廳裡米色牆面分布在各展區,成為名作插畫展現的背景色,比如第一展區的《巴黎聖母院》插畫背景、第二展區的《悲慘世界》插畫背景,以及第三展區「流亡後(1870-1885)」重點作品《九三年》系列插畫的背景。選取這三部小說重點呈現,因為它們是雨果在這三個階段的重要文學創作,也是雨果在中國最廣為人知的小說作品。

「進入文學有很多途徑,可以直接通過文字,可以從電影、音樂劇,或是藝術作品,比如一件雕塑、一幅繪畫、一張插圖或照片,都會開啟精神上的愉悅旅程。」明珠美術館執行館長、雨果展聯合策展人李丹丹說,明珠美術館是一個有書店的美術館,在這樣的背景下舉辦雨果展,貼切展現了文學與藝術相互滋養的理念,希望引發閱讀與思考。

以打造「無牆的美術館」與「流動的藝術學院」為理念,明珠美術館在雨果展期間策劃了豐富多彩的雨果主題活動。除了與上海書展聯動,8月14日至8月20日推出「雨果上海七日行」系列活動,展覽期間還將持續開展講座、論壇、音樂會、翻譯大賽、戲劇工作坊等多樣活動,從上海拓展至長三角地區,包括長三角三城五校高校巡講活動,圖文並茂的「『維克多·雨果:天才的內心』作品精選展」也將走入多家上海鄉村與城市圖書館。

展覽還邀請歌手尚雯婕出任藝術公益大使,為展覽錄製中英法三語語音導覽,喜馬拉雅APP搜索「明珠美術館」即可收聽導覽詳情。畢業於復旦大學法語系的尚雯婕自認是一位典型的雨果的閱讀者,「讀過雨果的不少作品,不算陌生。通過這次展覽對雨果藝術的全面性有了更多認識,他的才華覆蓋面遠遠超過想像。」

相關焦點

  • 不朽的《巴黎聖母院》
    原標題:不朽的《巴黎聖母院》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天下樓閣萬千,王勃選擇了滕王閣。   「首先要談談聖母院的門臉兒,建築史上再也沒有比這更為絢麗的篇章了。」瑰瑋的教堂萬千,雨果選擇了巴黎聖母院。   文章與建築的緣分,就在字裡行間悄然展開,不被時光所衝淡,不被災害所侵擾。
  • 雨果小說《巴黎聖母院》引關注 巴黎部分書店售空
    雨果小說《巴黎聖母院》引關注 巴黎部分書店售空
  • 雨果,《巴黎聖母院》永遠不朽的「果」
    高中時期,開始閱讀世界的文學作品時,維克多·雨果的《悲慘世界》一書中的內容深深地打動了我。一個偷麵包而被判刑的冉阿讓,從窮苦逆襲為一個樂善好施的英雄人物,也曾成為我最喜愛的人物之一。卻不知道小時候看的電影《巴黎聖母院》,也是維克多雨果的作品。
  • 雨果小說《巴黎聖母院》引關注 巴黎部分書店該書已售空
    【解說】當地時間4月15日,法國巴黎聖母院突發火災,造成三分之二的屋頂被損毀,標誌性的塔尖倒塌。火災發生後,與巴黎聖母院相關的文學、影視等作品也再度引發人們關注。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就是如此。  4月18日,在巴黎聖母院附近的聖米歇爾廣場上的吉貝爾·熱娜(Gibert Jeune)書店裡,該書已經銷售一空。售貨員表示,要再過一周,讀者才有望買到此書。
  • 跟著雨果遊覽巴黎聖母院(圖)
    在170多年前的某一天,雨果在巴黎聖母院的北鐘樓的一個暗角裡,發現牆上刻著一個希臘單詞:命運。這個單詞觸動了他的靈魂,激發了他的靈感,於是寫下了《巴黎聖母院》這部與這座教堂一樣不朽的著作。於是,巴黎聖母院就與卡西莫多和艾斯美拉達的故事一起駐留於人們的腦海,成為人們欲罷不能的嚮往。
  • 書展7|餘中先:從《巴黎聖母院》能看到怎樣的雨果
    1988年10月,34歲的餘中先已經在《世界文學》編輯部工作4年,他通過考試獲得國家教委出國獎學金,前往巴黎第四大法國文學系攻讀博士。到巴黎沒幾天,他便去了心嚮往之的「用千萬種形式表達出來的勞動者的幻想」——巴黎聖母院。此時,離他在插隊時狼吞虎咽地看這本小說已經過去了很多年。 如同展示珍寶,餘中先層層揭示,和現場近三百位聽眾分享他眼裡的巴黎聖母院。
  • 尋找雨果筆下的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是一座位於塞納河畔西岱島東南端的哥德式教堂建築,河對面莎士此亞書店,可以步行到聖日耳曼大街。教堂地處整個巴黎城的中心,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古老巴黎的象徵。
  • 餘中先:巴黎聖母院與《巴黎聖母院》
    雨果的一生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社會的動蕩變革,他的創作歷程超過60年,幾乎橫跨整個法國現代化的過程,作為中國讀者最熟悉的世界級文豪,雨果一生著述甚豐,「如果有誰的名字,跟十九世紀的法國文學乃至法國的社會生活聯繫得如此緊密的話,那麼這個人肯定就是雨果。」餘中先說。《巴黎聖母院》作為雨果的第一部引起轟動效應的浪漫派小說,於1831年出版問世。
  • 小說家雨果與巴黎聖母院
    小說家雨果感受到了封建統治的黑暗與殘忍,創作出《巴黎聖母院》,借15世紀的巴黎社會反映他所出的現實生活。 小說標題所指正是故事的發生地——巴黎聖母院。 小說《巴黎聖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
  • 《巴黎聖母院》中的醜陋的敲鐘人是誰?雨果筆下的他賺足了眼淚!
    年少時因為電影《巴黎聖母院》讓我知道了法國有一個巴黎聖母院,知道了世界上竟有一個如此美麗的女人艾斯米拉達,也知道世界上還有這麼一個醜陋無比,但內心卻無比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從此巴黎聖母院成為了我心中想要朝拜的聖地,在雨果的筆下這個敲鐘人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性格人物呢?他憑什麼讓人印象深刻呢?
  • 巴黎聖母院與《巴黎聖母院》的相互造就
    在親臨巴黎聖母院瞻仰勝跡之前,翻譯家餘中先早已熟讀法國大作家雨果的同名著作,小說中雨果對巴黎和聖母院的描述給餘中先造成了揮之不去、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即便這般,當他第一次親眼見到巴黎聖母院的偉大建築奇觀時,還是被這首宛如巨石譜寫的交響樂深深地攝住了心靈。
  • 雨果《巴黎聖母院》優美句子 《巴黎聖母院》對卡西莫多的描寫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  《巴黎聖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
  • 讀雨果《巴黎聖母院》思考什麼是般配的愛情?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作家雨果的長篇小說,同名改編電影《巴黎聖母院》與小說同樣精彩,直擊心靈,感染情緒,滲入思想,給人留下抹不去的經典映像。去年巴黎聖母院著火讓電影又火了,當然那是一樁悲傷的事件。作家雨果在十九世紀群星燦爛的法國文壇,維克多·雨果可以說是最璀璨的一顆明星。
  • 有課│餘中先:巴黎聖母院與《巴黎聖母院》
    我很高興在這給大家講巴黎聖母院和《巴黎聖母院》,從雨果的《巴黎聖母院》到真正的巴黎聖母院,這是我走過的第一步,因為我去法國看到巴黎聖母院之前已經讀了漢譯的小說譯本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的漢譯本。對我來說是先有小說,再有建築,對我個人來說,確實是這樣。沒有看到巴黎聖母院的時候腦子裡的印象就是雨果的那部小說,給我一種想像,一種固定的形象,可以說揮之不去。
  • 偶遇巴黎聖母院,走進雨果打造的浪漫主義世界!
    近期,再次拜讀了雨果先生的作品《巴黎聖母院》,不禁感慨萬分。雨果用他那融匯著浪漫與現實的筆尖,創作出了這些各色的非凡人物和獨特的社會場景。那真正的巴黎聖母院又是怎樣的呢?巴黎聖母院大教堂位於風景秀麗的塞納河畔、法國巴黎市中心、西提島上,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堂。
  • 雨果的筆下巴黎聖母院,是一首龐大而宏偉的「石頭交響樂」
    今天最牽動人心的一則大新聞就是巴黎聖母院著火!即便是沒去過巴黎的人,也大都知道巴黎聖母院這個響亮而莊嚴的名字,因為這座雄偉的建築和一個法國作家的名字緊緊相連,他就是維克多·雨果以及他著名的作品《巴黎聖母院》。
  • 你們這樣議論巴黎聖母院,問過雨果嗎?
    然而159年過去,雨果當年期盼的歷史的公正依然沒有實現。從今天早晨開始,巴黎聖母院的一場火引發了中國輿論場的一場火。最新的輿論是,對那種把巴黎聖母院和圓明園聯繫在一起的聲音嚴加批判,他們說,這兩者不能混為一談,以歷史的名義發洩自己的情緒,是狹隘的民族主義和「義和團」。
  • 孤獨圖書館:雨果到底為什麼要寫《巴黎聖母院》?
    雨果引為知己,很快與之成為了無所不談的密友,甚至把他引進了自己的家庭,這就為日後的一切埋下了禍根。在雨果寫作期間,聖伯夫用溫馨順從以及詩歌情書打動了雨果妻子阿戴爾的芳心,紙裡包不住火,雨果很快得知自己引狼入室,聖伯夫竟和自己深愛的妻子私通!這讓他極度痛苦,他內心的掙扎都投射在這部長篇小說裡了。
  • 巴黎聖母院,讓人最期待的是最頂層,雨果筆下的鐘樓
    巴黎聖母院,讓人最期待的是最頂層,雨果筆下的鐘樓聖母院最期待的是最頂層,雨果筆下的鐘樓。從北側一個入口進去,爬上387級的旋轉階梯,來到樓頂,從鐘樓可以俯瞰整個有歐洲古典及現代感建築的巴黎。鐘樓脊上的飛簷和野獸都有自己的風格,看起來非常可愛。聖母院全部採用石材建造,立面風格獨特,結構嚴謹,看上去十分雄偉莊嚴。從左邊看,整座建築向天空延伸,莊嚴壯麗。從側面穿過塞納河,有更多的浪漫色彩。看來你可以把眼前的一切都化成黑白。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巴黎聖母院美麗的彩繪玻璃窗。
  • #文末有福利#「維克多·雨果:天才的內心」展覽明珠美術館重磅開展
    全方位立體展現天才人生首次集中呈現雨果繪畫原作文學外的豐富圖像展示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館珍貴館藏多件作品首次在巴黎外展出 上海明珠美術館於2019年8月13日至12月1日,攜手巴黎博物館聯盟(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館),聯合舉辦「維克多·雨果:天才的內心」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