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夢妮
本月初,草間彌生在美國切爾西的畫廊裡搭建了一個「鏡屋」。衣帽間大小的房間裡到處都鋪滿鏡子,75個彩色LED燈泡時暗時明,置身其中的人仿佛置身於一個私密又無限的宇宙奇觀。
鏡子所代表的「無限觀感」在近日於上海當代藝術館(MoCA)開幕的「草間彌生——我的一個夢亞洲巡展」當中也有類似展現。《無限鏡屋》尺寸很小,參觀者可以站在外部、從兩扇方形小窗朝裡探望:成排的小彩燈、鏡子,以及鏡面中的自己和另一個探頭張望的人。《天堂之梯》在展廳角落一個黑屋子裡,發光的梯子頂天立地站在中央,天花板和地板都裝著兩面圓形鏡子。無論是向上還是向下,執著地想要看到那個「盡頭」的觀者最後總會迷失在錯覺造就的無限空間之中。
而草間彌生最為著名的「波爾卡圓點」符號也暗合著「無盡」的主旨。大畫幅的圓點作品,兩三種飽和度極高的色彩,均勻分布在背景之上、用對比色仔細畫出的一個個圓——直盯數秒幾乎頭暈目眩,但是欲罷不能。
人們試圖從這些出自精神疾病患者腦海的圖畫中找到隱喻。「個人與大無限的宇宙」、「生命的可控與非可控」等等,這個日本怪婆婆所展現的一切都仿佛是寫給成人世界簡單卻深刻的童話故事。
本次展覽是草間彌生在中國首次的大型個展, 也是在中國的唯一一站。總共展出一百多件作品, 包括她的影像視頻、繪畫、絲網印刷作品、標誌性的巨型南瓜雕塑、大尺幅的裝置等等。從早期初到紐約的代表作品「無限的網」系列, 到藝術家最為人熟知的圓點圖案作品,以及後期以新媒材製作的大型裝置,人們可以從中梳理出草間彌生六十年來的藝術脈絡。
1929年,草間彌生出生在日本松元市長野縣。她從10歲起便罹患神經性視聽障礙,伴有幻聽與幻視,後來令她成名的「圓點」當初其實也是痛苦的病症之一。28歲時,她抱著「再也不回國」的決絕心態去了紐約,融入西方世界60年代文藝大爆炸的洪流,並迅速取得世界級的藝術成就。
正如此次展覽的策展人金善姬所言,「那些特定圖案和元素的反覆、增生、繁殖,其實也是她把充斥在腦海裡的影像傾瀉出來,所以,強迫症或是幻象症是她創作的源頭,而藝術成了她自我治療的方式」。
展覽開幕的發布會上播放了一段草間彌生的視頻。現年84歲的老太太頂著粉紅色假髮、塗著大紅色口紅、穿著黃黑相間的波紋衣衫,對著鏡頭說話時幾乎毫無表情。她說:「藝術讓我在人生迷宮裡持續奮鬥到現在,我的一個忠實信念就是愛。希望所有人在和平與愛的前提下,快樂地活下去。」
這個怪裡怪氣的日本女人將命運施予的不幸轉化為細密紛繁的藝術力量,這樣的人生歷程本身其實就已經是一個令人敬畏的勵志故事。
(責任編輯:周忠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