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間彌生,日本前衛藝術家
在草間彌生天才的創造後面,經歷的是苦難的童年。她出生在一個經營種子生意的富裕家庭,父親是上門女婿,經常在外面拈花惹草,母親個性強悍,近乎歇斯底裡。兩人不斷爆發激烈的爭吵,家無寧日。
△ 童年家庭照,右二是草間彌生
生活在這樣近乎精神分裂的家庭裡,草間彌生自幼就心智扭曲,形成了孤獨的性格。她在 10 歲前後患上綜合性視聽失調症,開始被大量幻覺所困擾,甚至企圖自殺。
為了躲避無時無刻不籠罩著她的幻覺魔網,草間彌生開始用重複的圓點和網格描繪她的幻視和幻聽。她將這些圓點理解為細胞和分子,是來自宇宙和自然的信號。這些圓點使不同事物之間產生奇妙的連續性,營造出一種無限延伸的空間,讓人無法確定真實與幻境之間的邊界。
△ 草間彌生為母親畫的畫像
1945 年,16 歲的草間彌生的畫作入選了在家鄉舉辦的「第一屆全信州美術展覽會」。當時母親堅決反對草間彌生學畫畫,她希望女兒將來成為一名商人而不是藝術家。為此,草間彌生經常遭受母親的虐待。恐懼感和叛逆情緒反而讓草間彌生迸發出更強大的繪畫激情,她發誓決不放棄自己喜愛的藝術。她一如既往地畫著自己心目中的精神圖畫,並開始萌生出國的念頭。
也是在這個時期,草間彌生開始畫了大量後來成為她作品符號之一的南瓜。她後來說:「南瓜是人類生存的糧食,在戰爭年代,由於食品不足,我吃過很多南瓜……我看到這些南瓜有一種親近感,就用南瓜畫了許多作品。」
△ 日本直島上的南瓜裝置
1952 年,草間彌生在家鄉的公民會館舉辦了兩次畫展,這兩次畫展使她收穫了諸多名家的理解,他們成為了草間藝術之路上最重要的支持者。
促使草間彌生遠走美國的另一個因素就是來自美國著名藝術家喬治亞·歐姬芙的鼓勵。在戰後不久的一天,一心想去美國的她在家鄉的舊書店裡偶然看見一本喬治亞·歐姬芙的畫冊,馬上被深深吸引住了。她滿懷熱情地給歐姬芙寫了一封信,並附上了幾幅自己的水彩畫。
△ 喬治亞·歐姬芙的畫作
當時,歐姬芙是名震全球的藝術大師。「絕對不會有回信的。」草間彌生當時這麼想。但出乎意料的是,歐姬芙居然回信了,她們後來還有多次書信往返,這給年輕的草間彌生以莫大的鼓舞。「與喬治亞·歐姬芙畫冊的相遇,成為連接我和美國的契機。」她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
1957 年 11 月 18 日,草間彌生登上了飛往美國的航班。當時沒有收入的草間彌生很快就陷入了極端貧困的境地。但即使在最饑寒交迫的日子裡,草間彌生也沒有放棄自己的藝術夢想。有一次,草間彌生連續三天三夜不吃不睡,忘我地沉浸在她的「網」中,結果導致心跳過速,被急救車送到醫院。醫生檢查之後對她說:「你的病我們這裡治不了,要到精神病醫院去。」
草間彌生回憶道:「在紐約這個人間地獄,每個人從精神到生活都像打仗一樣。我當時在這個戰場上不是生就是死,必須每天戰鬥般地全身心地投入創作……當我登上紐約的世界最高樓朝下看時,深深體會到在這裡一切都是可能的,是通往成功世界的門戶。雖然我現在兩手空空,但總有一天,我要在紐約擁有我所希望的一切。」
1959 年 10 月,她在紐約的布拉塔畫廊舉辦了第一次個展,展出五幅幾乎與牆面等大的作品,每幅作品都是在黑底上用白色畫滿網狀的圖案,視覺效果極其奇妙。個展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草間彌生在歷經無數的苦難之後,終於一躍躋身國際現代藝術的最前沿。
1962 年,草間彌生在紐約綠畫廊舉辦展覽,展出她最初的立體作品。她以布和填充物為材料製作的類似男性生殖器的突起物,密集地覆蓋著椅子、沙發、梳妝檯等,草間彌生將這類作品稱為「軟雕塑」,這是她自幼以來全部靈感的終極發展。那次展覽之後不久,安迪·沃霍爾就打來電話,問能不能借用草間彌生作品的圖片來製作絲網版畫,結果被草間彌生婉言拒絕。
1967 年之後,草間彌生的活動不僅限於藝術的目的,在時代背景的影響下,她還投身到反對越南戰爭的和平運動中。從繪畫到軟雕塑,再到裝置、影像、行為,草間彌生在紐約幾乎嘗試了她所能做到的所有藝術形式,給紐約現代藝術界留下了強烈印象,影響深遠。
在反對越戰的高潮期,草間彌生不斷呼籲「反對戰爭,構築和平的時代」。她在距離紐約兩個小時車程的藝術家村伍德斯託克登記成立了一所名為「草間企業」的藝術機構,這裡聚集著一群天真的理想主義者,是在戰爭與暴力的漫天烽火中,建立的一個「愛與和平」的藝術烏託邦。
美國藝術家約瑟夫·康奈爾的出現,也書寫了草間彌生的人生經歷中一段浪漫篇章。自 20 世紀 60 年代在紐約相識之後,兩人共同生活了十餘年。1972 年,康奈爾因病去世,這給草間彌生造成了沉重的精神打擊。
△ 草間彌生與約瑟夫·康奈爾
1973 年,草間彌生返回東京。在參加了幾次展覽之後,便於 1977 年獨自一人住進東京新宿的精神療養院,遠離藝術家、評論家和媒體,開始執筆寫小說,陸續出版了含自傳在內的十幾本書。
△ 草間彌生自傳《無限的網》
20 世紀 80 年代之後,草間彌生又逐漸回到公眾視野。她作為旅外藝術家被編入日本戰後美術史,作品陸續出現在各種大型回顧展上。她真正被重新發現是在 20 世紀 90 年代,年輕一代審美趣味的轉變也使草間彌生的藝術再度走紅。
草間彌生的作品,描繪著人類的尊嚴與幸福,對抗著戰爭與不幸,依舊走在時代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