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中的佛法僧,又被稱作「三寶」,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平日我們經常見到善男信女,帶著香花、水果進寺院禮敬三寶,培福修慧。可是你知道嗎?眾多的供品當中,有一種形式最為特殊的供養,那就是以「水」供佛。
可能很多人覺得,用隨處可見的水做供養,能有什麼功德可言。其實不然,佛門中所講的功德,並不是因供品的價值而定,而是看眾生的發心。佛前的一切供品,並不是供諸佛菩薩「享用」的,它們的作用在於提醒眾生,時刻住於正念,不忘修行。比如,花朵和水果就用來提醒我們,要牢記因果不空的道理,平日應斷惡修善。同樣的道理,供水也是如此,供養若只重外在的形式,不能參悟其中的真諦,自身受益就十分有限。佛前供水時,注意以下「禁忌」,如理如法地供養三寶,定能受益無窮。
其一,水不宜過滿,人生不可貪多。
佛前供水,不宜過滿,杯中的水,離杯口寸許即可。因為,「水滿自溢,人滿自矜」,溢出的水,在表意上有些不妥。可能有人覺得,佛前供水,難道不是供水越多,表示自己越虔誠嗎?實際上,這種想法只是我們凡夫的分別心作怪,在多和少之間起分別,才會貪得無厭。須知,人活在世間,有時少一些,才能好一點。
過去山中有位修行的僧人,每天都提著兩隻木桶,到山腳下挑水。但是,他的兩隻桶裡,每次都只裝半桶水。周圍的香客見狀,便建議僧人多挑一些,那樣就不用每天下山。僧人回答,擔水之道就如做人,挑得夠用就好,一味貪多,反而適得其反。香客不信,便自告奮勇,替僧人擔了兩桶水上山。結果,山路崎嶇,磕磕絆絆。走到山頂,水灑了一半,自己也累得要命。坐在廟門前,望著剩下的半桶水,香客終於若有所悟。
其二,水不必每日供奉,人要懂得量力而行。
對佛法有了解的善信,想必對「水」在佛門中的表法意義,有著很深的體會。可以這樣說,在佛門經典中,水的意象幾乎隨處可見。比如,極樂淨土蓮花池中有八功德水,觀音菩薩手執淨瓶,以楊柳枝灑淨水,澆滅世人的煩惱。另外,水還象徵了平等、清淨,佛前供水長養的是自己的平等智。
既然水有如此功德,是不是每天都要供奉呢?這裡要告訴大家,佛前的一切供養,都要隨緣量力,不必每日供奉。量力而行,實際也是放下對「自我」執著的過程,或隔三日,或隔五日,供水都是如法的。我們經常不能認清自己,給自己定下太高的目標,不能達成時,信心反而因此受挫。很多佛子最初非常精進,發願每日供水,結果堅持幾日,就有些厭倦,修行的熱情大減。人生應懂得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才能走得更穩、更遠。
其三,供養貴在恆心,人生貴在堅持。
眾所周知,佛家有八萬四千法門,用來對治眾生的八萬四千煩惱。佛前供水,也是一門修行的功課,稱作「供養」。我們自身的煩惱習氣,並非一天兩天養成的,故而要通過修行對治煩惱,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經典中講,從初發心求道,直至圓滿佛果,中間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
總而言之,做人也好,學佛也好,首先要有耐心,世間事沒有耐心做不成,佛法沒有耐心,就學不好。比如在佛前供水,最初可能發心勇猛,每天都供水,供著供著,那份禮佛的心提不起來,自己就洩氣了。做修行,就是要磨自己的耐心,不要只把眼光盯在結果上,結果自然成。水滴雖微,漸盈大器。我們都知道大海廣闊無垠,然而它也是一滴一滴的水匯聚而成。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為第一。牢記在佛前供水時的諸多「禁忌」,做到如法如理,定能福慧雙增,圓滿人生。願大眾法喜充滿、六時吉祥。感恩閱讀分享,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