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因口音難懂200年沒出大官,古代人說「普通話」有多難?

2020-12-01 騰訊網

在如今社會,天南地北的中國人相互交流基本上是不成問題的,但在古代,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原因也很簡單——古代絕大多數人根本不可能說通用話。

會說國家通用語,這在現代社會是一個公民最基本的要求,而且也不難達到。但這是工業社會後,國家生產力、社會組織力、人員流通性都大大提高的結果。但是在古代的農業社會,普及語言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任何政權都沒有那個條件和能力,即使是天然有著追求統一特徵的中國,秦始皇也只能做到「書同文」,而不能做到「語同音」。

即使是今天,南方非官話區的一些方言和普通話差別都是相當大的,甚至到了完全不能互通的地步。當然,在古代大多數情況下,這個問題影響也不大。封建社會天然抵制人口流動,大部分人一輩子都出不了縣,甚至出不了村。一輩子種田,也不需要太多地社會交流,所以會當地方言就夠了。

不過,中國畢竟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一般小民這樣是夠了,但是對於國家工作人員,會說通用語那還是必須的。可是,他們的普通話真的流利嗎?

當然不可能!不用說別的,即使是共和國時期,毛主席和小平同志也是不會說普通話的,一直到第三代領導人開始,普通話才算慢慢普及。臺灣地區也是一樣,蔣介石的講話在現在都需要配上字幕。要知道,第一代和第二代領導人在當時已經算是高級知識分子了,他們都不會說普通話。古代的官員當然也如此。

現在的漢語地區,能說普通話的都是經過統一教育的,比如大陸,臺灣(光復後國民黨政權推廣國語)和馬來西亞(馬來西亞老一輩華人教育界前輩通過艱苦努力,硬是打造了華語教育體系);而沒有經過這一階段的地區,比如香港、澳門、南洋等地的華人圈,地方方言可能才是主流。

所以,古代這些體制內人員的語言交流問題,確實挺頭疼的,北方和川蜀可能還好點,畢竟都是官話區,但是閩粵贛浙這些地方出生的官員,怎麼辦呢?

當然是必須更加努力地學習了,但沒有現在這種學習條件,所以效果嘛也不太理想!清朝時期,皇帝和京城官員就發現了,廣東、福建一帶官員的口音非常詭異。雍正六年,皇帝特別下旨:官員有責任讓「其語言必使人人共曉」。雍正還特別點名了福建和廣東:「朕每引見大小臣公,凡陳奏履歷之時,惟有福建、廣東兩省之人仍系鄉音,不可通曉。夫伊等以現仕籍之人赴部演禮之後,其敷奏對揚,尚有不可通宵之語;則赴任他省,又安能與宣讀訓諭?」

是的,官員是必須會說官話的,但古代官員帶南腔北調的口音非常非常常見,福建和廣東出身的官員,尤其如此,容易導致交流問題。所以雍正皇帝尤其強調他們需要好好學習。

令福建朋友「震怒」的調侃

其實語言問題嚴重影響了福建人的官運,《明史》記載:「閩人入閣,自楊榮、陳山後,以語言難曉,垂二百年無人。」若是有南方人官話說的好,很可能會被「高開一等」。比如《明史》記載有一個江西貴溪人夏言,談吐流暢,不帶口音,這非常難得,讓皇帝想重用他。

不過,畢竟客觀條件在這裡,不是人家閩粵人不願說,是沒那個條件。從離我們稍微近一點的晚清,咱們能看出這些人的官話水平有多差。福建人林則徐一口官話讓人目瞪口呆,有著:「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林則徐說官話」的俗語;而梁啓超去見光緒帝的時候,他的發言人家光緒一句話都聽不懂。

當然,有的政權比較特殊,讓方言取代了官話。這裡點名太平天國,太平天國的高級領導人都是客家人,所以客家話幾乎有一種「官方語言」的地位,於是打到南京等長江中下遊地區後,朝廷上必須配備翻譯,這些翻譯的官職還都挺高。

這裡說的都算是大官,官場交流必須說官話,但還有另一種情況也很難辦——父母官、地方官怎麼辦?

大家知道,為了避嫌,中國歷來是有異地當官的規矩的,知縣、知府等父母官都是外地人來當。那麼這些外地人來當地任職,能和當地人交流嗎?

不存在,這些方言人家外地的大人哪能聽懂啊?又不像現在普通話普及了,所以他們也必須學當地語言,清政府就規定:所有土話與官話歧異縣分,知縣到任,著延方言師一人,每日從學土話兩點鐘,成而止。

當然,學好算是天分,閩粵地區難學的方言學不會的大有人在,怎麼辦?怎麼辦?帶翻譯呀,電視劇中經常出現的師爺,其實很多情況下就兼任翻譯這麼一個職務。

作者:雲帆

相關焦點

  • 福建人為什麼說不好普通話?這都是有原因的
    據說,困擾福建人的最大難題,就是如何說好普通話!不然,你讓他們念一念「蜂花護髮素」「服氣」「自己」看看。根據福建某高校普通話測試站的測試數據,最近三年近三萬的測試人數中,普通話一級通過率不超過3%,而同在民間排行榜上墊底的香港,平均一級的通過率都在7.5%以上。所以,為什麼福建人說不好普通話呢?
  • 古代人說什麼樣的「普通話」?
    想起前幾天憨憨曾疑惑說:「古代大臣來自全國各地,他們在一起開會是各自講各自的方言嗎?那多熱鬧……」  emmmm,這道題沒超綱,墨醬會。在古代,也有類似「普通話」的一種語言,方便來自不同地區的人交流。  這種對語言的統一,通常與統治階級的現實需求有關。
  • 福建閩南地區說的方言也是閩南語,但說普通話的口音和臺灣人...
    X 徐老師,請問為什麼臺灣人說國語的時候會帶有一種特殊的口音呢福建閩南地區說的方言也是閩南語,但說普通話的口音和臺灣人還是有些不同的
  • 為什麼浙江有許多方言,但是浙江人說普通話沒有特別濃的口音?
    其實浙江人說普通話,也是帶有口音的,特別是在北方人聽來,帶有明顯的南方味道,而之所以感覺浙江人說普通話,沒有特別濃的口音,大概率源自浙江母語方言語速比較慢、輕,不容易給人留下「噼裡啪啦」的急躁感。所以方言為吳語的人,在說普通話時,自然而然也會比較輕、慢,不會給人留下「太硬」的感覺,也就被我們理解為口音不濃。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河南話屬於正宗中原官話,因為使用比較普遍,且接近於普通話,所以單純講河南方言與浙江方言,肯定是河南話更容易聽懂,河南人在浙江打工,講家鄉方言,相信浙江人也能聽懂,而浙江人講方言,河南人就聽不懂了。
  • 古代人說普通話嗎?古代人都是怎麼溝通的呢?漲知識了
    古代人說普通話嗎?古代人是如何交流的這樣的問題。中國北方方言之間最大的差異是語調。普通話是以北方方言(普通話)為基本方言,以現代白話為典型語言的現代普通話。然而,古代漢語分為古代漢語、中古漢語和近古代漢語。它們是商朝到金朝,南北朝到宋朝,元明和清初。隨著時間的變化,語音和語調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即使在一百英裡內,語音、語調和語義也同時存在差異。
  • 「胡建人」、「留奶」,福建和四川的口音,誰離普通話更遙遠?
    「胡建人」、「留奶」,福建和四川的口音,誰離普通話更遙遠?全國有600多個城市,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各地方言也有很大的區別,有些地方的普通話都帶著自己家鄉的獨特「味道」,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普通話以北京的語音為標準,然而不少南方地區的普通話真是讓人憋出內傷!
  • 誰說福建人說不好普通話?我們說的是唐朝官方語言!
    看的人多,批評的人也相應更多,因為我把塌方念成了「塌慌』,捂臉……最後我只好把這條視頻忍痛撤回了!其實在我們福建,大部分人都是把『f"發成「h"的。福建人不但"h"與"f"分不清,而且不會發翹舌音,"zhi"說成"zi";也沒有鼻音,」n"總是說成「l」,"r"也是說'l";沒有後鼻音,「ang"念成」an"。痛定思痛,那麼,福建人為什麼說不好普通話呢?
  • 古代人說普通話嗎?古代人都是怎麼溝通的呢?長知識了
    應該不少古代人是說古言的吧,光是那些文言文都令人頭疼。古代人說普通話嗎?古代人都是怎麼溝通的呢?長知識了。語言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其實語調,語音等變化是不大的,只是有些名詞稱謂變化大。比如:小二,我們現在叫服務員,客官,我們現在叫先生,這些問題都不大。大家現在看《水滸傳》、看《西遊記》,基本不存在閱讀困難。各地方言最大的不同,就是語調的不同。
  • 為什麼福建話那麼難懂?
    文 | 小咖說吧 其實不僅福建話,南方語系中的潮州話、溫州話、粵語等都被很多網友視為很難懂的語言。譬如潮州話的發音,僅韻母就有59個,而其中的聲調也多達8個。
  • 普通話最「不標準」的4個地方,四川省光榮上榜,說普通話太彆扭
    因為我國幅員遼闊,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方言,會造成溝通障礙,所以國家一直在推廣普通話,但一些省份的人因為普通話說得不標準,不願意說普通話。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中國說普通話最不標準的4個省份。第1個就是福建,福建一般說的都是閩南話,而閩南話可以說是最難懂的方言了,同樣的他們說普通話也很不標準,在自我介紹時經常說的一句是「大家好,我來自胡建」,如果你們讓他說「標準」,你肯定會覺得很好笑,他們的發音特別搞笑,說句不好聽的,可能福建人在罵你的時候你都不知道他們嘴裡到底說的啥。但有一點福建人特別團結,無論在哪福建人都喜歡「抱團」,互相合作,共同進步。
  • 莫黑我福建口音 福建方言源於唐朝的普通話
    福建方言地圖海峽都市報(微博)訊(海都網(微博)記者 林新榕) 這兩天,2015年央視春晚的兩大福建元素被福建網友熱傳。可大家更覺得委屈,紛紛吐槽說自己普通話很標準。網友「老榕」發帖稱,「胡建人」都覺得節目臺詞是模仿廣東話發音,而廣東人都認為這不知道哪裡話。網友「閒情漫記」發帖說,福建人的普通話未必不行,哪怕福州人到了北京,除了少些京味兒,普通話不比其他省份差。
  • 廣東人學「普通話」有多難?雍正做過嘗試,十七年後朝廷就認慫了
    雍正,改土歸流,整頓財政,耗羨歸公,何等雷厲手段,做了多少大事,怎麼會給廣東人認慫呢,事情其實是這樣的。現代有普通話,古代當然也有,上古稱之為雅言,明清以後,稱之為官話, 雖然經過千年發展,但基本上還是以北方發音為基礎。解決的就是「官民上下語言不通,影響政令推行」的問題,否則,朝堂上天南地北,你說你的,我說我的, 誰受得了啊。
  • 四川人VS福建人,誰的普通話更差勁?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生活在幅員遼闊的中國,不同方言區少不了互嘲口音,比如北京人的「胸是炒雞蛋」、蘇州人的「好奔潰」、四川人的「裡喲熱淚盧」、福建人的「喔細胡建稜」。作為n/l不分重災區的四川,和f/h不分代言人的福建,誰離普通話更遠?
  • 福建大學宿舍最難懂方言排名出爐!第一名竟然不是閩南語?
    咱們福建有閩北方言閩南方言閩東方言莆仙方言閩贛方言閩中方言客家方言官方言等。舉個慄子閩北方言你要是在建甌那我說松溪話和你就不太一樣你就可能有點懵逼  @bunny_lepetitprince:這個是福州方言,純福州方言哈哈哈哈哈!!!和閩南話什麼的也不太一樣。
  • 福建人為什麼讀不出防護服三個字|漢語|李如龍|方言|普通話_網易新聞
    福建人,不只是h、f不分。他們其實是發不出f的音。他們不會把「普通話」說成「普通發」,但會把「防護服」說成「黃戶胡」。不僅如此,胡建普通話還特產變扁的翹舌音、消失的後鼻音等諸多魔幻口音,令人聽了也茫然。「防護服」這種特殊場合才要用到的名詞也就算了,福建人外地旅遊點菜,為了一句「我要呲紅搔漏和隨煮魚」,大概都得比劃半天。更絕的是,不光人們聽不懂福建人的一口閩普,連福建人自己也想吐槽同省老鄉們講的是什麼鬼。隔了一山一河,竟然就有難以克服的溝通障礙。
  • 為什麼很多外地人都說南寧人的普通話口音很重?其實是有原因!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相同的種子在不同的地區生長,結出了有明顯差異的果實,是不是覺得很奇怪呢?同一種語言,由不同地區的人說,也會有顯而易見的不同。普通話是我國全面推行的語言,那為什麼很多人會說,南寧人的普通話口音很重呢?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普通話排行榜」福建倒數第四 「轉究郎」很淡定
    你的普通話如何呢?福建人的普通話名列全國倒數第四,你服不服?近日,一個「全國普通話排行榜」在網上熱傳。根據這張網友自編的排行榜,普通話最好的是河北承德,「京片子」屈居第二,廣東墊底。福建名列倒數第四,被指「福建人永遠擺脫不了閩南語的影子,所以福建人說普通話就像臺灣人講普通話,發音不標準」。
  • 他們是純正的漢族人,人口有1億,只說正統漢語,雖難懂,但好聽
    中國的語言種類非常的多,目前為止是使用標準語也就是北京官話的人是最多的。但其實在所有語言來說有一些語言經過長時間的流傳漸漸與傳統的古漢語脫離了,直到現在有這麼一群人才算是說正宗漢語的漢族人,這類漢語比較難懂,但是聽起來還是很好聽的。
  • 就怕福建人說普通話……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龔衛鋒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福建人說普通話!昨晚播出的《山海情》中,就出現了這樣一幕:寧夏的馬得福(黃軒飾),給福建的陳金山(郭京飛飾)當翻譯,沒想到土生土長的西北小夥子實在聽不懂帶了福建口音的「普通話」,疑惑的小眼神真實再現了「問號臉」!
  • 中國「最難懂」的方言,普通話不是一個體系,僅有58萬人會說
    中國「最難懂」的方言,普通話不是一個體系,僅有58萬人會說,由於中國地大物博,已經在我國範圍內劃分了許多省份,而且各省之間有自己的發展特色,方言成為這些文化特色中最顯著的一個,普通話是我國的標準語言,但並不是所有地方都說普通話,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語言,這被稱為方言,和普通話區別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