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自認「中華文化正統」 設書院爭文化論述權

2020-12-21 騰訊網

臺灣素以「中華文化正統」自居,設立書院也被認為有「爭取文化論述權」意味。圖為今年9月28日,臺北市孔廟依古禮舉行祭孔儀式。新華社

醞釀三年後,由臺灣當局資助成立的臺灣書院10月14日在美國紐約、休斯敦、洛杉磯等三大城市揭幕成立。在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設想中,他希望讓外國人了解到,從傳統到創新,從巷弄到故宮(微博),臺灣是國際社會了解中華文化的好地點,「臺灣書院就是他們入門的開端」。

言下之意,雖然馬英九在多個場合強調臺灣書院不是要與大陸孔子學院抗衡,但其對臺灣書院的特殊寄意令臺媒也直言,臺灣書院將是臺灣未來在國際社會發光發熱的「文化外交」利器。換句話說,臺灣期盼能藉此重掌「海外華文教育主導權」。

不過,從籌備成立到未來運作,臺灣書院的路似乎不大順利。

一波三折,費心「突圍」

其實不光馬英九,島內上下素以「中華文化正統」自居。而馬英九本人,從小精讀四書五經,更認為臺灣才是「保留中華文化精髓的寶地」。

正是在他的授意下,「文建會」開始籌辦臺灣書院。2010年年底,「文建會」選定在洛杉磯和休斯頓的「駐美代表處僑教中心」掛牌臺灣書院,不料,書院成立儀式一拖再拖。

今年4月,臺灣媒體曝料稱,臺灣書院一直無法落實緣於美方沒有同意。「美國在臺協會」(AIT)執行理事今年年初曾致函臺當局,提出三項說明:強調組織、架構完整的語言教學不被美國視為「文化活動」;華語教學不能直接由「駐美代表處」人員處理;不能使用「駐美代表處」場地設施辦理,更不能收取費用。

為了「突圍」,臺當局一度以書法、茶藝、花藝等課程取代華語教學計劃。但臺灣書院正式落成之後,臺北在洛杉磯的「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龔中誠則表示,美方當初只提出過一項質疑:臺灣書院如果開設華語教學,是否會有收費營利之事。而在了解臺灣書院運作程序後,美方已完全同意臺當局的作法,並於今年上半年正式去函「駐美代表處」表示同意。

不論過程有無媒體報導般曲折,臺灣書院延遲一年後才得以成立確是不爭的事實。為了慶祝這一文化「大規劃」終於從書面走向實踐,臺當局的宣傳攻勢也頗費心思。

10月14日當天,馬英九夫人周美青、「駐美代表」袁健生、「文建會主委」盛治仁親自為設在紐約的臺灣書院揭牌,現場邀來百名嘉賓觀禮。臺當局還特別邀請了一批臺灣小學生現場表演古謠傳唱;周美青會後還為紐約華僑中文學校及臺灣小學生們「看圖說故事」:依中國古畫主題,講解蘇武牧羊、王昭君出塞等典故,以呼應臺灣書院華文教學宗旨。

盛治仁則在記者會上申明,設立臺灣書院任重道遠,臺灣要做的正是扮演「中華文化的領航者」。

成立源於臺灣的「失落」?

至此,臺灣書院帶有對外宣傳和「爭取文化論述權」的意味眾目共睹。

在島內,馬英九此舉契合了不少民眾「失落」的心理。一位臺灣學者告訴《國際先驅導報》,上世紀五十年代,臺灣曾是外國年輕人了解中華文化、學習中文的聚集地。眾多學子在臺灣學習中文後,返回母國多成為了「友臺」的中堅份子。

然而,隨著大陸的經濟崛起,臺灣壓力徒增。在臺灣看來,大陸透過「漢辦」在國際上廣設「孔子學院」,推廣漢語教學,在推動中文成為國際主要語言的同時,也將中華文化推向國際社會。

民進黨時期為了因應大陸此舉,2005年臺灣「教育部」曾積極推動各種管道,廣邀外國人來臺學中文,總計提供100多個名額的獎學金,讓獲得獎學金的外國學生趁暑假,到臺灣師範大學國語中心上課。另外,也透過接待家庭安排外國學生到日月潭、福隆、花蓮等地遊覽,實際體驗臺灣的生活環境。

今年10月,臺灣書院成立之際,馬英九推出的「文化白皮書」上清楚界定:「臺灣是華人文化重鎮,舉凡儒教、佛學、禪宗、文學、建築、工藝、傳統民俗等,均得到較其他華文地區較為完整的保存與發揚。有系統地與歐美國家與地區合作設置『臺灣書院』,開設哲學、文學、藝術等相關課程。」

儘管避免了白紙黑字,但馬英九希望透過臺灣書院「抗衡大陸孔子學院」的動機隱晦其中。於是也難怪,但凡提到「臺灣書院」的島內媒體,都不免把之與大陸「孔子學院」相提並論。

推動繁體字不被看好

臺灣書院的運作初期擬定四年建設計劃,經費共36億元新臺幣。其中,30億元新臺幣是由臺灣各「部門」的經費相互勻支。目前,書院的運作是由「文建會」整合「外交部」、「教育部」、「國科會」、「僑委會」等14個機關的現有資源共同推動而成。

在具體規劃上,臺灣書院不光推動中文,還將透過各項文藝特展、數字典藏、漢學研究等活動,「將臺灣多元文化介紹給國際友人」。方式上,書院會運用臺灣信息及數字科技,整合華語文教學、臺灣研究及漢學研究等。未來,書院將設置臺灣獎助學金,整合「外交部」與「教育部」現有不同名目獎學金,經費約6億多元新臺幣,只要來臺灣的學生、學者都可申請。

美國洛杉磯「僑教中心主任」簡許邦表示,臺灣書院與孔子學院完全不同。臺灣書院教繁體字,孔子學院教簡體字。孔子學院直接撥款給合作的對象,臺灣書院設立獎學金,與合作的學術教育單位籤約設立「聯絡點」,派出經過培訓的義工免費到小區去進行文化導覽。

據介紹,書院落地美國之後,臺灣「文建會」將考慮在歐洲與亞太地區繼續設置臺灣書院。「文建會」稱,臺灣當局將另外增設8個海外文化中心。與臺灣書院打造「廣、淺」的平臺不同,這些文化中心以「窄、精」為特點,將協助文化交流活動。

雖然馬當局對「臺灣學院」期許甚深,但臺內部面對資金充沛、人力豐富的「孔子學院」,仍傳顯得有點底氣不足。

質疑聲之一來自對推廣繁體字的憂心。臺灣書院的五大職能中,前三項都是和「漢語教學」有關,後兩項為提供中華文化、教育及經社訊息、開展當代中國研究。由於近年中國崛起的中文熱,簡體字和漢語拼音已成為美國中文教學主流。所以臺灣書院獨樹一幟地推動繁體字,實際成效不被外界看好。

另一方面的質疑是,臺灣書院的組織迭床架屋。相比孔子學院由大陸「國家漢辦」主其事,多與國外大學合作設立,指揮操作相對單純。而臺灣書院則標榜由14個機構「整合運作」,調子雖高,但官僚系統的合作表現並不令人樂觀。

目前臺灣書院的客觀困難是:人錢俱缺。以紐約臺灣書院為例,名義上「文建會」、「教育部」、「僑委會」派駐人員「共管」書院,預算「共享」,但臺灣書院在美實際運作由「文建會」主導,其還須兼管加拿大的其他機構,人力捉襟見肘,亟待補強。

不過,「文建會」本身對書院的未來並不悲觀。盛治仁認為,臺灣書院初期規劃充分且完善,沒欠缺經費或人力不足的疑慮,課程規劃會在臺美協調確認後,對外公開。

學者籲與孔子學院合作

眼下,「臺灣書院」成立的構想是參考了大陸的「孔子學院」——基本已是輿論界共識。而著眼於未來發展,不少臺灣學者呼籲書院能與孔子學院進行合作。

鑽研兩岸文教發展的臺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楊景堯表示,臺灣書院與孔子學院從內容設置上其實沒有關係。臺灣書院應該是輸出「臺灣精神」、「臺灣價值」等臺灣「軟實力」的前哨站,而不是要與大陸的孔子學院打對臺或是成為「兩岸文化競爭」的平臺。他說,錯誤認知與缺乏創意,就會形成山寨版、華語教學為主的「臺灣書院」,不光浪費精神與金錢,還讓臺灣背負「大話、空話」的負面形象。

臺大教授張亞中則建言,抗衡沒有出路,兩岸應攜起手來,共同在海外弘揚中華文化。張亞中表示,臺灣繼承了中華五千年文化,也較早接觸西方思想,塑造出中華文化在臺灣特有的多元、豐富面貌,臺灣文化成為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大陸方面,有較雄厚的經濟實力以及外交條件,如果兩者能很好結合,必定能創造雙贏的局面。

在合作模式上,他表示,兩岸可以共同教學、師資共享,必要時,也可以一起辦活動。孔子學院已在全世界遍地開花,大陸可以在孔子學院的資源配備上讓臺灣參與進來。而臺灣方面則要以一種合作的心態來傳播中華文化,而不是現在的抗衡。若雙方都能以這樣的心態、方式進行合作,臺灣書院的前景將非常可觀,不僅可以把中華文化傳播出去,也能真正實現兩岸雙贏。

相關焦點

  • 繁體字與簡體字,到底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統
    繁體字和簡體字之爭,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已經爭論了一百多年了。這些年來,又有人開始鼓吹繁體字,早在2008年,鬱鈞劍、宋祖英、黃宏、關牧村等21位文藝界的政協委員聯名遞交《關於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後來導演馮小剛提議恢復部分繁體字並放到小學課本中,以加強傳統文化教育。
  • 將書院文化精髓發揚光大
    將書院文化精髓發揚光大——訪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中國書院學會副會長鄧洪波11月24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指導,光明網、湖南大學承辦的「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網絡傳播活動在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啟動。
  • 中國書院學會副會長:將書院文化精髓發揚光大
    光明網、湖南大學承辦的「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網絡傳播活動在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啟動。活動將通過豐富的形式,來挖掘和展現書院的文化基因、時代內涵和社會價值,進一步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那麼,書院文化有何內涵,今天如何去粗存精、發揚光大?記者日前就有關問題,採訪了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中國書院學會副會長鄧洪波。
  • 廣西中華文化促進會新舉措中華文化書院成立
    彭匈在進行講座本報訊(記者 李宗文 文/圖)昨日,「廣西中華文化促進會中華文化書院」成立儀式暨首期「中華文化大講壇」在廣西大學舉行。此次活動由廣西中華文化促進會主辦。據悉,「廣西中華文化促進會中華文化書院」將舉辦「中華文化大講壇」「中華文化公開課」「中華文化讀書班」「中華文化微電影大賽」等一系列活動。書院還將積極參與國家實施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包括「中華經典誦讀工程」「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工程」等。首任院長由著名文化學者和全民閱讀推廣人曹光哲擔任。
  • 中國書院與中國文化
    在此情況下,張之洞、劉坤一兩位總督聯名上疏,請求將書院改為學校。同年9月14日,清廷正式頒布了書院改學堂的諭令。下令將全國各地的書院分別改為大中小學堂,諭旨稱:「人才為政事之本,作育人才,端在修明學術……除京師已設大學堂,應行切實整頓外,著各省所有書院,於省城即改設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均改設中學堂,各州縣均設小學堂,並多設蒙養學堂。
  • 蔣介石撤離大陸帶走的三大國寶,他們代表著中華文化正統的傳承
    古語云:「得民心者得天下」,蔣介石作為當時中華大地的主宰者,他發動了兩次內戰想要進行自己的獨裁統治,我軍在廣大人民的支持下,1949年12月,蔣介石已無力回天,戰敗逃亡。蔣介石先生算了一卦,算命先生說:「勝不離川,敗不離臺」。
  • 中日韓誰才是正統中華文化的繼承者?
    周邊的朝鮮和日本也是一直崇拜中華文化,保持著向我們學習的姿態。可是明朝覆滅,清朝入侵後,由於中原地區穿著和禮儀和以前明朝差異太大,文明有所倒退,讓長期被儒家文明薰陶的朝鮮和日本難以接受,於是它們認為中華地區的文化已被蠻夷毀滅,而它們才是正統的中華文化的繼承者,代表先進的文明,他們雖表面上敬畏清政府,其實打心裡看不起清朝。
  • 文脈頌中華 千年書院如何以文化人?
    文化薪火,書院相傳。書院起於唐,至南宋時發展成熟,經元、明、清直至近代,其文脈貫穿古今,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源頭和載體。書院源出於唐代私人治學的書齋和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門,開展藏書、讀書、教書、講書、修書、著書、刻書等活動。古代書院與學術的一體化,始於宋代理學和書院的結合。
  • 正統之爭只為一統華夏
    兩者其實都是為了樹立北魏的正統形象,贏得最廣泛的支持,進而廓清海內,一統華夏。  北魏的正統化努力,始自太祖拓跋  ,但一直在矛盾和搖擺中進行,追求正統,卻拒絕漢化。在重重矛盾中,孝文帝毅然前行,將正統化向徹底漢化推進。  從正統化到漢化  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出現了一個奇特的文化現象:南朝和北朝都自稱「中華」。
  • 尼山書院:「圖書館+書院」模式 打造傳統文化平臺
    策劃舉辦學術講座外,省圖書館尼山書院也舉辦展覽。在奎虛書藏樓開設了「永奠和平——濟南青島德州地區受降展」和「翰墨書香——百年館史展」兩個主題展室,在二樓設齊魯先賢英模展,自開展以來接待參觀者達2萬餘人次。
  • 今兒咱逛逛書院,感受中國文化精神
    南宋初期,張栻、朱熹、呂祖謙、陸九淵等學者開始修復書院,並成為學派活動基地及講學的場所。理宗(1224~1264)即位後,將理學定為正統學說,書院教育成為朱熹等理學大師的遺產被官府繼承。景定元年(1260)起,正式通過科舉考試或從太學畢業的官員才能成為每個州的書院山長,朝廷藉此控制書院。
  • 在現代書院立德樹人中堅定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信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高校堅持德樹人的「根脈」。高校現代書院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育人氛圍的可以使其成為傳承中國傳統教育精粹的重要場所。實踐證明,現代書院針對當代大學生行為特點,開展的誦讀國學精典、厚植愛國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培養奮鬥精神、堅守精神家園、提高踐履能力的育人工作,能夠在堅持立德樹人中堅定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信。
  •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 2019-03-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  作者:李銳  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特別強調「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
  • 文化建設應該支持文化書院 學術書店的發展(圖)
    在清朝,除了體現中國文化傳統的書院之外,來華基督教傳教士也曾創辦過傳播西學的書院,如英國來華基督教傳教士傅蘭雅等人於1876年創辦的格致書院等就頗為有名。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華文化的自我意識得以甦醒,人們開始研習國學,除了少數名牌大學的國學院或國學研究中心之外,弘揚國學最給力的就要數民間興辦的文化書院了。
  • 馬英九:只有在臺灣才能學正統漢字與中華文化
    馬英九稱「正統中華文化」只在臺灣才有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撰稿人韋博報導,馬英九昨天(21日)參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林口校區僑生先修部春節祭祖大典。他講話稱歷史證明,華僑是臺灣的的重要資源,臺灣五十幾年來的僑教政策非常成功,希望未來做得更好。
  • 從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看炎帝陵正統之爭
    2018/5/28日上午,國新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通過對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陝西石峁等眾多遺址開展大規模考古發掘,以豐富的考古資料,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一張關於「中華文明演進過程」的年表逐漸浮出水面,中華文明初期的氣象逐漸清晰:距今6000至5000年前後,是社會複雜化和文明起源進程開始時期,呈現「滿天星鬥」的態勢。到距今5000至4000年之間,逐步進入古國文明時代,生產和經濟技術進一步發展,區域文化整合明顯,出現了都邑性聚落或都城。到距今4000年之後的夏商周時期,進入早期王朝文明時代。
  • 為什麼說中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正統文化?
    不僅三代之君都中原,而且自西漢至北宋正統王朝建都也全在中原,所以說中原地區一直為帝王都,是幾千年的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逸周書·度邑解》記載:周武王伐紂滅商後,曾瞻望中原,指出「自洛汭延於伊汭,居陽無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過於三塗,我北望過於有嶽,丕願瞻過於河,宛瞻於伊洛,無遠天室。」天室就是中嶽嵩山。為什麼要在中嶽附近營建帝都?《史記·周本紀》說:「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意。
  • 中國書院的文化價值
    中國古代書院是獨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機構。從唐中葉至晚清,書院作為一種主要的文化教學組織延續了一千多年之久。書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制度和精神,對中華文明作出了重大的歷史貢獻。從世界文明的宏觀視野考察,中國書院既是世界教育體系中的一種獨特教育模式,同時也是東亞儒教文明的典型形態,要充分認識中國書院的獨特文化價值。
  • 書院文化流淌在歷史長河中
    自唐宋以來,書院文化崛起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陣地。尤其到了宋代以後,漸漸由開始時期的民間性質過渡到官辦性質,星羅棋布地分布在各地山林湖邊幽靜之地的一個個書院,紛紛走出山林的幽靜,走到文化發展與普及的前臺。一直到明清時代,書院始終都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脊梁,是中華文明書香漫溢的地方。   書院是高等教育機構
  • 兩岸書院山長的「中華文化大客廳」之約
    兩岸書院山長的「中華文化大客廳」之約 2018-06-12 20:林春茵 攝   中新網福州6月12日電 (記者 林春茵)由臺灣社區整體營造團隊推動建成廈門市青礁村院前社的社區書院,成為留守兒童學習國學的「四點鐘課堂」。中國書院學會副會長王立斌將之稱為「最接地氣的兩岸『中華文化大客廳』」。這樣融合臺灣經驗的書院,幾乎遍布廈門市所有社區,有200餘所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