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素以「中華文化正統」自居,設立書院也被認為有「爭取文化論述權」意味。圖為今年9月28日,臺北市孔廟依古禮舉行祭孔儀式。新華社
醞釀三年後,由臺灣當局資助成立的臺灣書院10月14日在美國紐約、休斯敦、洛杉磯等三大城市揭幕成立。在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設想中,他希望讓外國人了解到,從傳統到創新,從巷弄到故宮(微博),臺灣是國際社會了解中華文化的好地點,「臺灣書院就是他們入門的開端」。
言下之意,雖然馬英九在多個場合強調臺灣書院不是要與大陸孔子學院抗衡,但其對臺灣書院的特殊寄意令臺媒也直言,臺灣書院將是臺灣未來在國際社會發光發熱的「文化外交」利器。換句話說,臺灣期盼能藉此重掌「海外華文教育主導權」。
不過,從籌備成立到未來運作,臺灣書院的路似乎不大順利。
一波三折,費心「突圍」
其實不光馬英九,島內上下素以「中華文化正統」自居。而馬英九本人,從小精讀四書五經,更認為臺灣才是「保留中華文化精髓的寶地」。
正是在他的授意下,「文建會」開始籌辦臺灣書院。2010年年底,「文建會」選定在洛杉磯和休斯頓的「駐美代表處僑教中心」掛牌臺灣書院,不料,書院成立儀式一拖再拖。
今年4月,臺灣媒體曝料稱,臺灣書院一直無法落實緣於美方沒有同意。「美國在臺協會」(AIT)執行理事今年年初曾致函臺當局,提出三項說明:強調組織、架構完整的語言教學不被美國視為「文化活動」;華語教學不能直接由「駐美代表處」人員處理;不能使用「駐美代表處」場地設施辦理,更不能收取費用。
為了「突圍」,臺當局一度以書法、茶藝、花藝等課程取代華語教學計劃。但臺灣書院正式落成之後,臺北在洛杉磯的「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龔中誠則表示,美方當初只提出過一項質疑:臺灣書院如果開設華語教學,是否會有收費營利之事。而在了解臺灣書院運作程序後,美方已完全同意臺當局的作法,並於今年上半年正式去函「駐美代表處」表示同意。
不論過程有無媒體報導般曲折,臺灣書院延遲一年後才得以成立確是不爭的事實。為了慶祝這一文化「大規劃」終於從書面走向實踐,臺當局的宣傳攻勢也頗費心思。
10月14日當天,馬英九夫人周美青、「駐美代表」袁健生、「文建會主委」盛治仁親自為設在紐約的臺灣書院揭牌,現場邀來百名嘉賓觀禮。臺當局還特別邀請了一批臺灣小學生現場表演古謠傳唱;周美青會後還為紐約華僑中文學校及臺灣小學生們「看圖說故事」:依中國古畫主題,講解蘇武牧羊、王昭君出塞等典故,以呼應臺灣書院華文教學宗旨。
盛治仁則在記者會上申明,設立臺灣書院任重道遠,臺灣要做的正是扮演「中華文化的領航者」。
成立源於臺灣的「失落」?
至此,臺灣書院帶有對外宣傳和「爭取文化論述權」的意味眾目共睹。
在島內,馬英九此舉契合了不少民眾「失落」的心理。一位臺灣學者告訴《國際先驅導報》,上世紀五十年代,臺灣曾是外國年輕人了解中華文化、學習中文的聚集地。眾多學子在臺灣學習中文後,返回母國多成為了「友臺」的中堅份子。
然而,隨著大陸的經濟崛起,臺灣壓力徒增。在臺灣看來,大陸透過「漢辦」在國際上廣設「孔子學院」,推廣漢語教學,在推動中文成為國際主要語言的同時,也將中華文化推向國際社會。
民進黨時期為了因應大陸此舉,2005年臺灣「教育部」曾積極推動各種管道,廣邀外國人來臺學中文,總計提供100多個名額的獎學金,讓獲得獎學金的外國學生趁暑假,到臺灣師範大學國語中心上課。另外,也透過接待家庭安排外國學生到日月潭、福隆、花蓮等地遊覽,實際體驗臺灣的生活環境。
今年10月,臺灣書院成立之際,馬英九推出的「文化白皮書」上清楚界定:「臺灣是華人文化重鎮,舉凡儒教、佛學、禪宗、文學、建築、工藝、傳統民俗等,均得到較其他華文地區較為完整的保存與發揚。有系統地與歐美國家與地區合作設置『臺灣書院』,開設哲學、文學、藝術等相關課程。」
儘管避免了白紙黑字,但馬英九希望透過臺灣書院「抗衡大陸孔子學院」的動機隱晦其中。於是也難怪,但凡提到「臺灣書院」的島內媒體,都不免把之與大陸「孔子學院」相提並論。
推動繁體字不被看好
臺灣書院的運作初期擬定四年建設計劃,經費共36億元新臺幣。其中,30億元新臺幣是由臺灣各「部門」的經費相互勻支。目前,書院的運作是由「文建會」整合「外交部」、「教育部」、「國科會」、「僑委會」等14個機關的現有資源共同推動而成。
在具體規劃上,臺灣書院不光推動中文,還將透過各項文藝特展、數字典藏、漢學研究等活動,「將臺灣多元文化介紹給國際友人」。方式上,書院會運用臺灣信息及數字科技,整合華語文教學、臺灣研究及漢學研究等。未來,書院將設置臺灣獎助學金,整合「外交部」與「教育部」現有不同名目獎學金,經費約6億多元新臺幣,只要來臺灣的學生、學者都可申請。
美國洛杉磯「僑教中心主任」簡許邦表示,臺灣書院與孔子學院完全不同。臺灣書院教繁體字,孔子學院教簡體字。孔子學院直接撥款給合作的對象,臺灣書院設立獎學金,與合作的學術教育單位籤約設立「聯絡點」,派出經過培訓的義工免費到小區去進行文化導覽。
據介紹,書院落地美國之後,臺灣「文建會」將考慮在歐洲與亞太地區繼續設置臺灣書院。「文建會」稱,臺灣當局將另外增設8個海外文化中心。與臺灣書院打造「廣、淺」的平臺不同,這些文化中心以「窄、精」為特點,將協助文化交流活動。
雖然馬當局對「臺灣學院」期許甚深,但臺內部面對資金充沛、人力豐富的「孔子學院」,仍傳顯得有點底氣不足。
質疑聲之一來自對推廣繁體字的憂心。臺灣書院的五大職能中,前三項都是和「漢語教學」有關,後兩項為提供中華文化、教育及經社訊息、開展當代中國研究。由於近年中國崛起的中文熱,簡體字和漢語拼音已成為美國中文教學主流。所以臺灣書院獨樹一幟地推動繁體字,實際成效不被外界看好。
另一方面的質疑是,臺灣書院的組織迭床架屋。相比孔子學院由大陸「國家漢辦」主其事,多與國外大學合作設立,指揮操作相對單純。而臺灣書院則標榜由14個機構「整合運作」,調子雖高,但官僚系統的合作表現並不令人樂觀。
目前臺灣書院的客觀困難是:人錢俱缺。以紐約臺灣書院為例,名義上「文建會」、「教育部」、「僑委會」派駐人員「共管」書院,預算「共享」,但臺灣書院在美實際運作由「文建會」主導,其還須兼管加拿大的其他機構,人力捉襟見肘,亟待補強。
不過,「文建會」本身對書院的未來並不悲觀。盛治仁認為,臺灣書院初期規劃充分且完善,沒欠缺經費或人力不足的疑慮,課程規劃會在臺美協調確認後,對外公開。
學者籲與孔子學院合作
眼下,「臺灣書院」成立的構想是參考了大陸的「孔子學院」——基本已是輿論界共識。而著眼於未來發展,不少臺灣學者呼籲書院能與孔子學院進行合作。
鑽研兩岸文教發展的臺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楊景堯表示,臺灣書院與孔子學院從內容設置上其實沒有關係。臺灣書院應該是輸出「臺灣精神」、「臺灣價值」等臺灣「軟實力」的前哨站,而不是要與大陸的孔子學院打對臺或是成為「兩岸文化競爭」的平臺。他說,錯誤認知與缺乏創意,就會形成山寨版、華語教學為主的「臺灣書院」,不光浪費精神與金錢,還讓臺灣背負「大話、空話」的負面形象。
臺大教授張亞中則建言,抗衡沒有出路,兩岸應攜起手來,共同在海外弘揚中華文化。張亞中表示,臺灣繼承了中華五千年文化,也較早接觸西方思想,塑造出中華文化在臺灣特有的多元、豐富面貌,臺灣文化成為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大陸方面,有較雄厚的經濟實力以及外交條件,如果兩者能很好結合,必定能創造雙贏的局面。
在合作模式上,他表示,兩岸可以共同教學、師資共享,必要時,也可以一起辦活動。孔子學院已在全世界遍地開花,大陸可以在孔子學院的資源配備上讓臺灣參與進來。而臺灣方面則要以一種合作的心態來傳播中華文化,而不是現在的抗衡。若雙方都能以這樣的心態、方式進行合作,臺灣書院的前景將非常可觀,不僅可以把中華文化傳播出去,也能真正實現兩岸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