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與《六祖壇經》

2021-02-19 象州六祖

袁宏道(1568-1610),明代著名文學家,字中郎,號石公,湖北省公安縣長安裡人,萬曆二十年(1592)登進士第。他與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人稱「三袁」。袁宏道在「三袁」之中文學成就最為傑出,他主張文學重性靈、貴獨創,其作品清新清俊、情趣盎然,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他受佛禪文化影響很大,對《六祖壇經》亦頗有研究,曾作《六祖壇經節錄》《壇經節錄引》等。

袁宏道像

  一. 袁宏道具有深厚的佛禪底蘊

  受到佛教的輪迴理論的影響,在當時有「袁宏道為蘇軾後身」之說。袁宏道在《識雪照澄卷末》云:「小修有夢中遇老僧,謂餘為坡公後身。」明代文學家雷思霈在《公安縣誌序》中有 :「餘友中郎始有《公安志》,傳聞中郎為子瞻後身,嗟呼!子瞻不敢作三國史,而中郎能為一國志,豈隔世精靈乃更增益耶?」袁氏三兄弟都勤於研習佛禪文化,其中長兄宗道研習佛教較早。袁宏道二十一歲時受其兄的影響,浸身於佛禪之學中,「索之華、梵諸典」,極力參究「性命之學」。他在《金屑編自敘》中自謂曾「遍參知識,博觀教乘,都無所得,後因參楊岐公案,有所發明。」後又稱「唯禪宗一事不敢多讓」。《珊瑚林》《金屑編》是袁宏道的兩部禪學著作。《珊瑚林》是他仿照禪宗語錄語問答體形式闡述自己禪宗思想,《金屑編》則是他自己參禪修行的心得。

  袁宏道對唐代禪門居士龐蘊極為推崇,以師尊之,稱「白首龐公是我師。」後來他研習永明延壽所著《宗鏡錄》,「逐句丹鉛,稍汰其煩復,攝其精髓」,著成《宗鏡攝錄》一書,推崇禪淨合一。其云:「永明既悟達磨直指之禪,又能致身於極樂上品,以此解禪者之執情,以此為末法之勸信,是真大有功於宗教者。」受晚明四大高僧之一雲棲祩宏的影響,袁宏道最後歸心於淨土,並撰成專著《西方合論》。《西方合論》晚明時期一部重要淨土宗的著作。當代高僧聖嚴法師贊其「氣勢澎勃,涵蓋廣大,乃明末淨土諸書中,最具氣魄的一種。」明代高僧智旭在《淨土十要》卷十所寫的《評點西方合論序》中說:袁中郎少年穎悟,坐斷一時禪宿舌頭,不知者,以為慧業文人也。後復入法界,歸心極樂,述而《西方合論》十卷,字字從真實悟門流出,絕無一字蹈襲。又無一字杜撰。雖臺宗堂奧,尚未詣極,而透徹禪機,融貫方山、清涼教理無餘矣。或疑佛祖宗教,名衲老宿未易遍通,何少年科第,五欲未除,乃克臻此,不知多生薰習非偶然也,使聞三袁是宋三蘇後身,噫!中郎果是東坡,佛法乃大進矣。

  二. 袁宏道節錄《六祖壇經》

  袁宏道研修禪學,自然是對禪宗六祖慧能及《壇經》特別重視。他對各個版本的《壇經》進行了認真的比較和研究,認為流傳的《壇經》中有的內容是後人偽造的(「頗有贗者」),有些內容又煩瑣冗長。因此他決定對《壇經》進行重新節錄,並「略刪其贗與其俚」,並取其書名為《六祖壇經節錄》。

  袁宏道節錄的內容主要是選擇《壇經》中能體現禪之要義的部分,而對《壇經》中帶有事情經過(故事)的內容多數進行刪削。其節錄後的版本分為五個部分(五品),即《機緣第一》《示眾第二》《參叩第三》《付囑第四》《碑碣第五》。在此特將《六祖壇經節錄》(以下簡稱「節錄本」)的五個部分與主要流通的宗寶本《壇經》(以下簡稱「原本」)相比較而略列其下:

  1.《機緣第一》,其內容基本與原本中的《行由第一》相同,刪削去的內容主要有兩個地方。一是刪去原本中開頭的韋刺史等人入山請六祖至城中大梵寺說法這一小段。二是刪去原本中五祖送慧能至九江驛邊後,在船上的經過及「迷時師度,悟了自度」等對話內容。

  2.《示眾第二》,其內容主要錄自原本中的《般若第二》、《定慧第四》、《坐禪第五》等三品。而將原本中的《疑問第三》、《懺悔第六》等兩品整品刪削未錄。

  3.《參叩第三》,其主要錄自原本中的《機緣第七》、《頓漸第八》、《宣詔第九》等三品諸人請法說法的內容。但刪削去了原本中無盡藏、方辯及神會三個主要人物的內容。

  4.《付囑第四》,其內容僅錄自原本《付囑第十》中法海請問六祖身後之事的部分,而刪削去了原本中「三科法門」、「三十六對」、法脈傳承史及慧能圓寂前後之事等等大多數內容。

  5.《碑碣第五》,其內容錄自原本中附錄柳宗元所撰《賜諡大鑑禪師碑》、劉禹錫所撰《大鑑禪師第二碑》及《佛衣銘並序》,但卻未將王維所撰《六祖能禪師碑銘》錄入。

  將《壇經》節錄完成以後,他還特地寫下了《壇經節錄引》一文,即為:古今譚禪者皆祖是經,數傳之後,燈分派別,若不可詰,而智者了之唯是一法。初祖曰: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大鑑曰:本來無物,何用掃除。是即祖師門下金剛圈棘慄蓬之前麾也。一切五位三句玄要料揀,總不離是。夫扃篋閉鑰,以防盜也。而盜之竊篋也,唯恐鑰之不堅。我以幹櫓御,而彼即竊吾幹櫓以來。故曰:為之符璽,以防之彼,並吾符璽竊之。或銅或竹,或龜或魚,或科斗或乕瓜,以示不可測而偽滋甚,然終不淂廢符。唯智者善通其變以救一時之詐,而所淂符乃益多。後來者見方圓之各異,黑白之各不相入,以為古法廢盡,而不知本一符也。其用在可為信,不在符之同異也。孔子曰:殷因於夏,損益可知。今之讀《尊宿語錄》及提唱綱宗者,以為古人如是平常。後人如是奇特,疑謗取捨,囂然百出,而不知世道之機,實使之然,祖師無是也;且世道何過,法立而敝生,敝更而法移,法與敝自相乘除。要之世道,亦無是也。世不信不淂已而有符,道不信不淂已而有法,法豈有寔哉。壇經,符之始也,中頗有贗者,夫披沙而見金,不若純金之愈。故略刪其贗與其俚,而復者要以天下有道,守在四夷,雖符亦無所用之矣。

  三. 慧喜禪師與《六祖壇經節錄》的流布

  與當時流傳的《壇經》相比較,袁宏道的《六祖壇經節錄》既保持了《壇經》的主旨和真意,又更加精簡方便,因此其成稿以後便引起時人的關注,被先後傳抄,後來刻印成書而流布。此從嚴調御所寫的《袁中郎壇經節錄序》一文中可略知一二。

  嚴調御,字印持,明末餘杭人。以高才為諸生祭酒,博雅好古,與弟武順、敕齊名,並稱「餘杭三嚴」。又與餘杭徐行恕、仁和張卿子合稱「城東三髙士」。有《廢翁詩稿》、《苕溪真寂禪院聞谷大師遺語》、《作朋集》等著作傳世。

  嚴調御在《袁中郎壇經節錄>序》文中說道:

  .從吳中得讀中郎所攝宗鏡,則甚快已,又從寒灰老和尚得讀中郎所莭《壇經》,則又大快。蓋老和尚之於中郎,如元禪師之於坡老,皆以心宗相遊戲。每見餘贊歡中郎,必曰:子見其書,未見其人,其人摩天俊鶻也,其所搏擊,直斷物命根,區區印板上物,何足竟中郎哉。一日,手一編摩娑竹窻間,則中郎《壇經節錄》也。餘戲曰:師亦愛印板上中郎耶?師大笑回曰:此餘曩所抄著囊中者,偶法侶馮去佞見而悅之,遂至流布.。

  從以上的序文可知,嚴調御是從寒灰老和尚那裡讀到《壇經節錄》的;而寒灰老和尚與袁宏道則是非常好的朋友,就好比宋代之時的佛印了元禪師與蘇東坡的關係一樣,兩「皆以心宗相遊戲」;袁宏道的《壇經節錄》成書之後,寒灰老和尚當時手抄了一份,後又有道友馮去佞見而歡喜,進而刻板印刷流行,嚴調御為之而作《袁中郎壇經節錄序》。

  序文中所指的「寒灰老和尚」是何許人也?其即嵩山少林寺第二十七代住持慧喜禪師。

  釋慧喜,字心悅,號寒灰,俗姓劉,保定滿城人。少時從普濟和尚出家,十六歲至盤山習禪,後相繼師從於慈雲、松谷、淨淵等大德。又至少林寺,得正道禪師教誨,於言下悟入,納為法嗣,為曹洞宗第二十七世,掌少林寺法席。崇禎六年(1633年),主法於開封相國寺。崇禎十二年(1639年)冬,辭歸少林,寂於寺內,法嗣有海寬等。門人為其立有《少林二十七代欽依傳法住持寒灰喜公禪師碑記》。

  《少林寺志·藝林·僧碑》([清]葉封、焦欽寵原輯 施奕、焦如蘅補輯)中載有焦源溥(萬曆四十一年(1613)進士,明朝末期政治人物)所撰的《喜公碑銘》,其文中有:

  師名慧喜,字心悅,號寒灰,世籍滿城,劉氏子。淳誠企道,幼安禪,謁無言道公為弟子。蓄養深腆,緇素繫心。道公示寂,遵故事牒,授為少林住持禪師。歷代住持紀實鐫珉鑿石豎碣,裁音播傳。

  《五燈會元續略》([明]淨柱輯)亦有載:嵩山少室心悅慧喜禪師。保定滿城劉氏子。始落髮於普濟。偶閱傳燈錄,至僧問玄沙:如何是無縫塔?沙曰:者一縫大小。廓然省悟。遂謁無言禪師。久而徹證。言付以偈曰:密法無法付,當傳何以傳;無傳無付處,明暗妙同參。尋匿燕墅。會言示滅。登封令金臺劉君請主少室。

  袁宏道與慧喜禪師的交往,從其尚存的作品中可管窺一二。他在《瀟碧堂集》卷十三《遊德山記》記有「甲辰(萬曆三十二年(1604))夏月,餘與衲子寒灰、冷雲、雪照、及居士張明教、小僧習之、弟小修,習靜荷葉山中。」 袁宏道在《遊少林寺記》一文中也曾提及慧喜禪師的師父正道禪師。

  正是由於袁宏道有心及用心的編錄,《六祖壇經節錄》一書得到了當時的禪門高僧慧喜禪師等人的高度認可及推廣,加上嚴調御等諸人的努力,此書終於流布天下並流傳至今。(成稿於2020年3月7日下午)特別提示:未經本人同意,媒體、網絡等不得轉載!

——————————————————————————

版權所有,請尊重智慧財產權。

歡迎轉載,未經作者同意,不得更改,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六祖壇經
    慧能(638—713)被禪宗奉為直承弘忍之後的六祖,記述慧能的生平事跡和語靈的《六祖壇經》,是中國人佛教著作中唯一被奉為「經」的文獻,是禪宗所依據的重要經典,主張人人生來具有與佛一樣的本性,只要能夠自我體認自性就能達到解脫,所謂「識心見性,自成佛道」。
  •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釋門正統》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皆被焚」等語,似宋遼時期此書已入經錄。現有明清諸藏本、房山石經本及流通本等。1976年日本影印《六祖壇經諸本集成》,匯集各種版本《壇經》十一種。
  • 六祖壇經,文化的傑出代表,禪宗,壇經,六祖慧能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壇經,禪宗六祖的創新精神對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任何一種民族、思想、文化要求得發展,就必須具有創新精神。六祖壇經,六祖慧能,壇經,禪宗大師說:「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這裡所指的禪,是指由六祖慧能創立的禪宗。為什麼六祖創立的禪宗能代表中國佛教的特質呢?這跟六祖的創新精神不無關係。
  • 《六祖壇經》簡介
    六祖慧能大師《六祖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是佛教禪宗祖師惠能說《六祖壇經》是「中國第一部白話作品」。《六祖壇經》分三部份,第一部份即是在大梵寺開示「摩訶般若波羅蜜法」。第二部分,回曹溪山後,傳授「無相戒」,故法海於書名補上「兼授無相戒」。第三部分,是六祖與弟子之間的問答。《六祖壇經》是一部以惠能講經為核心、經惠能弟子以及其他僧俗在200多年間集體完成的著作。
  • 六祖壇經|修習《法寶壇經》
    惠能說,我所說法,有抄錄流行於世,名為《法寶壇經》。你們可守護壇經,相傳相授,度化眾人。能夠依照《法寶壇經》所說,即是正法。我為你們說法,但不託付法衣,是因為你們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此外,根據達摩祖師所傳授的偈語,法衣也不需要再傳了。達摩祖師的偈語是: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 六祖慧能與《壇經》
    留傳《壇經》,以顯宗旨,興隆三寶,普利群生。  寶林禪寺,即現在南華禪寺,六祖肉身像至今供奉於寺內六祖殿內。唐憲宗元和十一年,朝廷下詔諡六祖慧能為「大鑑禪師」。北宋時,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又分別加諡,其諡曰:「 大鑑真空普覺圓明禪師」。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佛法,無相,論說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金剛經》中說到真能得見如來,得其法要的,重在於不能在相上錯誤的認知和執著貪念。所謂「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佛教中國化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吸收了「孝」的儒家倫理規範思想,將一家一戶的小「孝」闡發為普度眾生的大「孝」,
  • 壇經,自性,六祖慧能,禪宗,以心傳心,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慧能,俗姓盧,祖籍範陽,三歲喪父,出身寒微,不識文字,是唐代著名的佛教改革家,禪宗的主要創始人,被尊為禪宗六祖。慧能的生平事跡和佛教思想主要體現在《壇經》中,慧能提出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和思想被譽為對傳統佛教的偉大突破和創新,其蘊含的戒律思想更是佛教戒律史上的重大革新。
  • 《六祖壇經》與禪宗 一
    《六祖壇經》與禪宗 一為什麼我說六祖惠能堪稱東方如來呢?六祖39歲時,步行十多天從翁源到廣州的光孝寺,請印宗長老為他落髮,正趕上印宗大師在為大眾說法。當時印宗長老相當於現在廣東省佛協會長,堪稱長老。因為六祖不識字,通常說法都是用日常生活中大家耳熟能詳的事情來比喻,所以人們很愛聽。後人說《六祖壇經》是「農民的經」,所談的禪是「農民的禪」。毛澤東、蔣介石、蔡元培三人非常推崇《壇經》。正因為《壇經》步步到位,深入淺出,所以人見人愛,後人幾乎熟讀能誦。當年,六祖原打算在此弘法,結果因緣轉到了曲江寶林寺。
  • 《六祖壇經》的中心思想
    《六祖壇經》(敦煌本)的中心思想,一是「見性成佛」,二是「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為宗」。一是「見性成佛」,什麼是性?什麼是佛?《六祖壇經》(大正48·341中-下):「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
  • 《六祖壇經》的文化影響
    《壇經》為什麼稱為「壇」? 唐高宗儀鳳元年(公元676年)二月八日,六祖慧能大師即在此壇受具足戒,並在這棵菩提樹下開始傳佛心印,因此弟子們將六祖前後語錄的匯集統稱為「壇經」。 太虛大師說「中國漢傳佛教的特質在禪」,這正是《六祖壇經》的最佳註腳。
  • 《六祖壇經》與生活禪
    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六祖壇經》的一些根本問題,這個三無是《六祖壇經》裡的根本思想,如是住、如是念、如是相就是中道。我對這幾天的講法,就作這一簡單的小結。下面我用很短的時間,講講「《六祖壇經》與生活禪」。這次生活禪夏令營授課的內容是圍繞《六祖壇經》來展開的。我在七、八年前就說《六祖壇經》是佛法的一個大寶藏,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智慧,也是指導我們人生生活的寶典。
  • 再讀《六祖壇經》
    禪宗,又稱佛心宗,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壇經》,佛教禪宗典籍,禪宗代表著作之一,亦稱《六祖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 禪,六祖慧能,六祖壇經,壇經,慧能,禪宗
    禪,六祖慧能,六祖壇經不唯對佛教,中國傳統的儒道思想亦受禪宗之影響,而形成儒教禪、道教禪。六祖壇經,壇經,慧能,禪宗禪對於文人墨客來說,是閒情詩意的文化情感;對藝術家來說,是創造作品的靈感源泉;對思想家來說是無限超越的形上學
  • 慧能大師與《六祖壇經》
    慧能大師是禪門六祖,是中國的佛陀,慧能大師的《六祖壇經》是佛門唯一的一部由中國人宣說的經典,這是教界公認的。印度佛教傳至中國,變成了禪,禪是真正的中國佛教,也是地道的中國文化,這種轉換的樞紐便是慧能。《六祖壇經》是慧能大師禪學思想的集中體現,也是「中國特色的佛教」一一禪法之根本經典,因此研究《六祖壇經》,吃透《六祖壇經》,是了解慧能思想和實踐慧能禪法的最佳途徑。
  • 六祖壇經|以惠能為師
    六祖惠能講完《自性真佛偈》,對眾弟子說,你們各自好住。我滅度之後,不要像世俗一般悲傷哭泣,身披孝服,讓人弔問,這並非是我的弟子,也並非是我教授的正法。只要能夠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
  • 《六祖壇經》的般若思想!
    自四祖後,《金剛經》逐漸取代了《楞伽經》的地位,據記載,四祖道信便常勸人念「摩訶般若波羅蜜」(《指月錄·道信傳》)。五祖弘忍創東山法門,更普勸僧俗讀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見《六祖壇經·行由品》)。傳至六祖惠能,與《金剛經》的因緣就更為密切了。六祖惠能依金剛般若思想,建立起完整的禪宗修證體系,內容主要體現在《六祖壇經》中。本文擬依禪宗宗寶本《壇經》,談談《壇經》的般若思想。
  • 六祖壇經,真如在佛教裡是個非常重要的名詞,六祖慧能,壇經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禪宗中國人的傳統之一就是喜歡簡易直截,所以,通過不知多少代高僧的摸索,終於把浩如煙海的佛法歸納成為三條綱領,一般人學修時就容易掌握了。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禪宗六祖壇經,慧能,相信自己就是佛,把自己作為佛來要求來看待,這麼一來就把信仰提升到一個最高的層次,六祖惠能的自信就是這麼來的。
  • 六祖壇經,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六祖慧能,大智慧
    壇經,六祖慧能,禪宗,佛《壇經》中,六祖惠能曾為無盡藏比丘尼宣說《大般涅槃經》妙旨,後在廣州法性寺聽聞印宗法師講《大涅槃經》。又如聖嚴法師所述:「壇經的思想系統,雖用般若經,實則是沿襲如來藏的觀點,用般若的空慧,實 證真如佛性,即是明心見性。 」《壇經》中,六祖慧能,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闡提等亦有佛性。」說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就連同罪根深重的一闡提也能成佛。
  • 六祖慧能,禪宗,壇經,六祖,慧能,佛
    六祖壇經,六祖說,正見名出世,出世是什麼意思呢,慧能在大梵寺授無相戒之後,接著向信眾講般若波羅蜜法,將他經過深思熟慮體悟出來的道理講解授給信眾。六祖壇經,六祖說,正見名出世,出世是什麼意思呢,他還對自己的寄坐禪於日常修行和生活的「無念」、「定慧等」的禪法作了詳細的講述。他在講述中,特別強調:凡夫與佛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界限,關鍵在迷、悟之間,凡夫一念覺悟便可立即成佛,並且說修行不必遠離現實生活,即使在充滿煩惱的世俗環境也可以達到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