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一篇名為《四大名著或不適合孩子》引起廣泛熱議,圍繞「四大名著」的閱讀問題再掀波瀾。不少論者不認同作者的看法。最近,鄭州外國語中學高三學生對此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呼籲「請多給孩子一些自主選擇的權利和空間,讓他們自主決定讀什麼樣的書……」(10月17日《中國青年報》)
四大名著是否適合孩子,在近段時間內一直飽受爭議。雖說各方立場看似水火不容,但爭議的焦點無非就是圍繞在四大名著的適宜性方面上。有人認為「孩子有權選擇閱讀書籍」,也有人質疑四大名著對兒童身心會有負面影響,這看似是一場無休止的觀點博弈,其實不過是拋棄了「喜好自定」的原則,而做出的「單方面」爭執。因為,這些爭執並沒有真正考慮孩子是否願意讀四大名著。
當然,高中生駁斥北大教授的這篇文章,很大程度上也只是「一家之言」。可關鍵問題在於,在以往的爭論中,我們看到的是一些專家學者佔據著言論高地,沒有一些代表「基層」的質疑聲發出來。以至於形成了一種成人審美價值觀,嫁接於兒童世界的畸形態勢,不客氣地說,這偏離了「自由閱讀,自主選擇」的中心。其實,「四大名著不適合孩子閱讀」,這一論點在立論之初就存在明確邏輯硬傷。因為,形而上地講,包括四大名著在內的所有經典書籍,都沒有明確的「適合與否」的判別標準。
傳統觀念認為,一些經典名著正逐漸脫離主流文化,稍不注意,會給孩子的啟蒙教育起到誤導作用。雖說這樣的說法存在一定合理性,但放在孩子眼裡,這畢竟是成人世界的條條框框,不算是一種積極的價值觀引導。正如質疑北大學者的這位高中生所說:現實中的低俗,其實比四大名著更甚。確實,在我們的教育領域中,不斷提倡的「積極健康式閱讀」,很大程度上都是我們自我標榜的「積極與健康」,以成人世界為中心建立起來的培育理念,極其容易走偏。
此外,「厚黑學」「權謀之術」以及「公關秘籍」之類的書籍尚且能夠大行其道,為何四大名著就沒有立身之處呢?退一步說,就算四大名著內存在某些不當內容,但歸根結底,我們也曾經得益於四大名著而長大。有人甚至會因為一本書,或者書中的一個人物形象,轉變了自己的人生觀念嗎?所謂各有所喜、各有所悟,傳統經典的內涵,就真的不適合主流文化嗎?
可以說,看待高中生駁斥北大學者的這篇文章,不應簡單地停留在「四大名著是否適合孩子閱讀」的常態爭議中。所謂「四大名著是否適合孩子閱讀」的爭議,其實只是不同價值觀之間的碰撞。碰撞可以,但顛倒是非卻不可以,一些自持專業權威的觀念,非但沒有給孩子們一個良好的閱讀空間,反而還限制了他們的閱讀興趣。事實上,讀過四大名著的人都知道,這四部書所帶來的,不僅是四部傳統經典名著,更是中華文化傳承的一部分,並且是具有代表性和辨識度的文化符號認同。
我們都是生活在社會中的獨立個體,也漸漸形成了一套獨立客觀的評價體系,「四大名著是否適合孩子閱讀」,相信在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不同的答案。但正因如此,我們更應珍惜孩子們對四大名著的憧憬與嚮往,從而為我們的教育期待,找到一處寧靜的心靈港灣。
總之,當傳統和潮流開始碰撞,當時尚與經典出現價值裂痕,需要的是人們恪守住內心的底線,不需要過多地爭議「四大名著是否適合孩子閱讀」,而是拷問自己:我還願意讀四大名著嗎?
文/宋瀟(西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