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佳話「朱張會講」-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09 光明數字報

    【中華文化溯源·嶽麓書院】

 

    11月4日,「張栻朱熹與儒家會講傳統——紀念朱張會講85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湖南大學嶽麓書院開幕,來自美國、德國、日本和中國大陸及臺灣地區的70餘名專家學者赴會。

 

    公元1167年,理學家朱熹不遠千裡,偕弟子從福建崇安來到長沙,與嶽麓書院主教張栻講學論道兩月有餘,留下了千古佳話——「朱張會講」,開創了中國書院史上不同學派之間會講的先河,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山長張栻

 

    嶽麓書院山長張栻,是南宋時期的理學家,與當時思想家朱熹、呂祖謙講學為友,史稱「東南三賢」。張栻又是教育家,南宋乾道元年主教嶽麓、城南兩大書院,達八年之久。

 

    他對嶽麓書院懷有深厚的感情,曾自述說:「為愛其山川之勝,棟宇之安,徘徊不忍去,以為會友講習,誠莫此地宜也。」

 

    在他主教下,嶽麓書院人文薈萃。其後,嶽麓書院雖興廢無常,但後學溯先賢之教思,莫不流連慨慕。對於張栻主教嶽麓的貢獻和業績,自宋以來,史家屢有稱道。

 

    朱熹在《委教授措置嶽麓書院牒》中記載:「故前帥樞密忠肅劉公,特因舊基,復刷新館,延請故本司侍講張公(栻)往來其間,使四方來學之士,得以傳道授業解惑焉。此意甚遠,非世俗常見所到也。」陳傅良在《重修嶽麓書院記》中記載:「某嘗獲侍講張先生(栻)所為記,及於治心修身之要,湖湘之後亦既知所指歸。」

 

    至元代,理學家吳澄在《嶽麓書院重修記》中敘述朱熹、張栻會講嶽麓事時說:「自此之後,嶽麓之為書院,非前之嶽麓矣,地以人而重也。」

 

    張栻在教育和學術上的影響,居嶽麓書院歷屆山長之首。雖然在張栻之後,嶽麓書院不斷發展,歷千年不衰,然若追根溯源,誠如吳澄所說:「豈不以先生經始之功不可以廢而莫之續也乎!」

 

    特別是張栻淵源濂洛,危微嗣續,坐皋比而授經,在嶽麓書院奠定了在理學陣營中頗具特色的湖湘學派規模,更是對湖湘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湖南大學歷史學教授陳谷嘉在其主編的《嶽麓書院名人傳》中評論張栻:「湖湘學重經世致用,愛國傳統千年相繼,學術昌明於世,影響至今,張栻確有經始之功。」

 

朱張會講

 

    「朱張會講」是中國學術史上的一件大事。

 

    朱熹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家、經學家之一,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南宋「閩學」的創始人。他是繼孔子後的另一座高峰,其精神影響之深遠、傳播之廣泛在中國乃至世界均為罕見。

 

    是什麼原因促成了朱熹的湖南之行呢?根據朱熹《中和舊說序》的記載,朱熹此行有他明確的目的。

 

    朱熹的老師李侗死後,他在學術上遇到了對《中庸》之義不解的疑難,從而萌生了湖南之行的念頭。

 

    當時,朱熹在中庸之義問題上最感困惑的是師說不一,也就是說,在已發未發問題上,二程(程顥、程頤)和其門生弟子間的觀點並不是一致的,且程頤本人的解釋是前後不一貫的。

 

    正當朱熹苦於無人指點迷津時,適聞張栻得衡山胡氏(胡宏)學,使他萌發了對張栻「往從而問焉」的願望。

 

    一言以蔽之,與張栻切磋學術是促成朱熹湖南之行的根本原因。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湖湘學在朱熹心中的地位和影響。

 

    除此之外,作為湖湘學派基地的嶽麓書院在學術教育界的影響,可能也是促成朱熹湖南之行的原因之一。嶽麓書院的歷史與湖湘學的發展是分不開的。嶽麓之名聞天下,成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曾是湖湘學派活動的基地。當時士子們「以不得卒業於湖湘為恨」。可見,當時學者以從學湖湘嶽麓為榮。

 

    朱熹對嶽麓書院是有感情的,後來上任潭州知府時,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興學嶽麓,剛赴任便在《潭州到任謝表》中提出「學兼嶽麓,修明遠自前賢,而壤達洞庭」,表示「假之師帥之職,責以治教之功」。

 

    按照當時朱熹的安排,他與張栻會講嶽麓本應在乾道二年(1166)夏進行,是年湖南安撫史劉珙曾遣人迎接朱熹赴潭州相會,但因天氣炎熱未能成行,延到次年才如願。

 

    朱熹與張栻「講究此道」雖然早已進行,但像此專與張栻嶽麓切磋學術,進行會講則還是第一次。朱熹在潭州(長沙)停留兩個月,受到了張栻的熱情接待,討論了理學中的一些重大問題。朱、張嶽麓會講,是結成朱熹與嶽麓書院之特殊關係的一件大事。同時,也使得嶽麓書院講堂之中的那兩把普普通通的座椅,幾乎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神壇。

 

    此後的紹熙四年,朱熹出任潭州荊湖南路安撫史。在任期間,朱熹除「降武備,戢奸吏,抑豪民」外,把興學作為從政的大事,在「本州州學之外,復置嶽麓」。

 

薪火傳承

 

    朱熹訪張栻期間,常晨起登麓山觀日出,名嶽麓山頂曰赫曦。張在山頂築一臺以詠嘉遊,朱題額「赫曦臺」。在此後600年間,山頂的赫曦臺漸漸湮沒於歷史的長河之中。

 

    公元1790年,書院山長羅典在嶽麓書院大門前坪建一臺,曰前亭。羅典之後的第四任書院山長歐陽厚均發現赫曦臺原碑刻,為存朱子故址,更改前亭名為赫曦臺。

 

    如今,進入嶽麓書院的頭門,赫曦臺便橫亙在人們眼前。嶽麓書院裡不同時代下文化標誌性人物的紀念碑,告訴來到這裡的每一個人:從這裡出發的文化名宿,一直跨越時空進行對話,讓激烈的辯駁匯成有力的融合。

 

    從「朱張會講」出發,今天,作為唯一「活著」的中國傳統書院,「會講」的傳統仍在這裡延續。

 

    早在20世紀末,嶽麓書院就與湖南衛視、湖南經視等媒體合作設立「湖湘論壇」,邀請杜維明、余光中、黃永玉等文化名家,在國內舉辦面向社會公眾的電視講學活動,引起了廣泛而強烈的社會反響。之後,嶽麓書院又相繼推出了系列講學活動,如「明倫堂講會」「嶽麓書院講壇」等。眾多海內外名家會集書院,從不同側面和維度闡揚人文傳統、理解人類精神、回應時代主題、彰顯中國智慧。

 

    嶽麓書院院長肖永明說:「在今天,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發掘傳統文化的精髓,這仍然是嶽麓書院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嶽麓書院將自覺地繼承張栻『傳道而濟斯民』的教育理念,承擔起國學研究、教育、傳播的重任。」

 

    這座「活著」的千年書院,它的過去和現在,正是中國文化傳統自成體系、獨具特色、生生不息的一面鏡子。

 

    而今,嶽麓書院三五成群捧書閱讀的學子,正通過書籍、通過這座庭院從時光深處散發的氣韻,與千年名宿對話。他們頭頂,是層林盡染的麓山秋景,更是千年間燦爛的文化星河。

 

    本文圖片均由嶽麓書院供圖

 

    (本報記者 禹愛華 龍軍)

 

相關焦點

  • 「朱張會講」850周年 這是真正的學術盛況
    1167年(乾道三年)九月初八,朱熹到達潭州,拉開「朱張會講」序幕。 2017年10月27日,星期五,農曆九月初八。時光荏苒,朱張會講開講已850周年。 不論朱張會講時,「飲池水立涸」是否有些勉強,但當時的熱鬧場景是可以肯定的。 強大影力波 嶽麓書院內有崇道祠,也叫朱張祠。 朱張會講時朱熹在潭州只呆了兩個多月,但這並示影響會講強大的引力波。
  • 傳承與發展書院文化意義重大-光明日報-光明網
    據光明網數據新聞工作室統計,近一個月來,相關話題討論量近2萬條。    多數網友認為,古代書院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與現代大學所追求的辦學理念一致。網友「用裡先生」表示,書院具有極強的社會開放性和包容性,它能夠接納各種身份、不同學派的人群,促進思想碰撞,相互借鑑經驗。    部分網友提出,「千年書院」為中國文脈傳承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報社概況_光明日報報業集團
    2012年12月,光明網被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評為「輿情工作先進集體」,光明網員工榮獲「先進個人」稱號。2012年12月,光明網榮獲黨的十八大網際網路宣傳管理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吳小京同志榮獲黨的十八大網際網路宣傳管理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12年12月,光明圖片和《光明日報》軍事版聯手合作。
  • 光明網-《光明日報》
    朱子在講到「義理之怒不可無」時,又補綴一句:「如勇決剛果,雖不可無,然用之有處所。」因為怒氣一旦發作,往往如強弩之發,當事者會陷入思維混亂狀態,感情衝動難以控制,所謂「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這就必然帶來種種不理智的失範行為,甚至產生極端惡果。古書上說,「天子一怒,伏屍百萬,匹夫一怒,血濺三尺」,所以,孔老夫子語重心長地說:「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 光明日報 2019年12月30日 星期一
    本報北京12月29日電(光明網記者趙豔豔)12月29日,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結果在京揭曉。    「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由光明日報社主辦、光明網承辦,至今已連續舉辦三年,旨在盤點過去一年中為非遺保護傳承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標誌性人物,梳理一年中非遺領域的重大事件,記錄非遺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自啟動以來,得到廣泛關注。
  • 用「有血有肉」的文字記錄時代-光明日報-光明網
    我是張璋,一個大學畢業剛滿兩年的光明網編輯。很多媒體人知道我,是從去年9月6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喊著「下盤石」,我們哭了!》開始的;很多讀者、觀眾知道我,是從今年5月由社科院林燕平老師和我發起的「援夢西海固」活動開始的。
  • 第二屆「中國十大婦幼天使」徵選揭曉-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3月17日電(光明網記者李然、李丹)由光明網與搖籃網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十大婦幼天使徵選活動」,17日在光明日報社揭曉結果。     光明日報副總編輯陸先高在致辭中談道:「在大家抱怨掛不上號、排不上隊、看不起病的同時,也該替這些看似穩如泰山、實則心力交瘁的醫生想一想,他們其實也是普通人,脫下白大衣之後,一樣是為人妻、為人父、為人子女,我們每年做這個活動,就是要讓廣大受眾能夠更加關注、理解和愛護這個群體。
  • 追憶父親主持《光明日報》橫排版設計-光明日報-光明網
    他曾於1949年《光明日報》創刊至1961年在該社擔任編輯工作,每日晚飯後上班,直至次日凌晨看到報紙的清樣沒有問題後才能回家休息。    1992年夏天,父親80大壽。全家子女到天津父親的寓所聚會表示慶賀。其間,我們問起父親《光明日報》是怎樣從豎排改為橫排的。通過父親興奮的講述,我們了解到了當時的情況。
  • 2018「中國非遺年度人物」30位提名候選人產生-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12月26日電(記者張玉玲)由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指導,光明日報社、光明網主辦的2018「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活動已產生30位提名候選人,現向社會公示。近日,經過光明日報非遺傳播專家委員會投票、評議,活動組委會綜合考慮候選人區域、類別、構成等多種因素,充分衡量候選人的標誌性、引領性、創新性、示範性及年度代表性,從100位候選人中確定了30位提名候選人。其中,傳承人22位,研究者5位,管理者、策展人、企業家各1位。22位傳承人涵蓋非遺十大類別中的八類,國家級傳承人18位,省、市級4位。
  • 手機光明網開通
    本報北京9月27日電光明網在國慶節前夕正式推出手機光明網。從今天起,手機用戶可以通過訪問手機光明網(網址:wap.gmw.cn),隨時隨地了解當天發生的國內外大事,掌握思想理論學習最新動態。手機光明網的推出是光明網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獻上的一份禮物。
  • 基層是記者的福地-光明日報-光明網
    我來光明日報工作後了解到,莊電一同志作為光明日報這支優秀記者編輯隊伍中的佼佼者,實際上很早就開始關注環境問題。1998年從黎明村發出的第一篇報導,並不是他關於生態環境的最早報導;對黎明村的系列報導,也不是他對環境問題的唯一報導。在此前後,他還採寫了大量揭露環境問題、呼籲保護環境的稿件。其中,《濫挖甘草事件》《甘草瀕危,沙暴頻來》等重點稿件還在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也曾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 擦亮思想文化研究傳播的「光明品牌」-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社啟動實施的思想理論融媒體傳播工程與光明智庫建設,既各有指向又相互融通,既各具特色又內在一致,是光明日報打造有格調、有品位、有見識、有情懷思想文化大報的一體之兩翼。
  • 陳祖武:經世致用 以文化人-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訪名家】      日前,記者一行前去探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著名歷史學家陳祖武。    1943年出生於貴州貴陽的陳祖武,少時萌生讀史喜好,遂篤嗜文史。    「早在幾十年前,我就是《光明日報》的作者了。」光陰荏苒,歲月如梭,從年輕學者到史學大家,陳祖武在《光明日報》先後發表《讀史可以知興替——談施琅與清廷統一臺灣》《漫談清代學術》《高尚之人格不朽之學術——紀念顧亭林先生誕辰四百周年》《〈清史稿儒林傳校讀記〉舉要》等諸多作品,與《光明日報》結下不解之緣。「讀《光明日報》是我幾十年的老習慣了。
  • 光明網法律聲明
    光明網法律聲明   光明網版權聲明  1、作者向光明日報及其子報子刊投稿或寄送約稿,一經採用即視為作者將該作品的發行權、複製權、信息網絡傳播權、彙編權等權利長期授予光明日報及相應子報子刊,並許可光明日報主辦的光明網在網際網路及移動網際網路上使用投稿或約稿作品。
  • 以傳統力量弘揚文化自信 海內外專家齊聚嶽麓書院紀念朱張會講850年
    11月4日上午,「張栻朱熹與儒家會講傳統——紀念朱張會講85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湖南大學嶽麓書院開幕。湖南大學校長段獻忠教授致辭。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陳來教授致辭。湖南大學嶽麓書院院長肖永明教授主持研討會。
  • 光明日報副總編輯劉偉:傳播正能量是媒體人的責任
    原標題:光明日報副總編輯劉偉:傳播正能量是媒體人的責任   光明網北京12月14日電( 胡連娟)以 「傳播正能量,共築中國夢」為主題的「2013中國企業領袖與媒體領袖年會「今天在京開幕。政府官員、企業家代表、媒體負責人共300多人,分享了對企業和媒體社會責任的思考。
  • 光明日報哲學版·論點摘編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07日15版)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光明日報2007年大事記
    編委會下發文件:《光明日報社關於做好督促檢查工作的暫行規定》。  2月8日-10日  報社召開2007年工作會議。總編輯苟天林代表編委會講話,回顧報社2006年的工作,部署2007年的工作任務。  2月10日  《我的2006 光明日報家書》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天林總編輯專門作了《關懷 教誨 鼓舞》的序言。
  • 演講信息-光明日報-光明網
    演講信息 《 光明日報 》( 2009年08月06日  11 版)
  • 「相向而行」之誤用-光明日報-光明網
    「相向而行」是數學課講「相遇問題」時必然涉及的內容,意思是「相互向著(對方)行走」。兩人相向而行,相遇之後繼續行走則是「相背而行」。《現代漢語詞典》中對「相向」的解釋為「向著對方的方向」。顯然,「相向」是「相對」,即「面對面」的意思。相向而行,就是面對面而行,必然越走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