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荷包蛋媽媽。
「蛋媽,寶寶的數學啟蒙要怎麼做呀?」
「我家寶貝2歲多就可以數到100了……」
「能不能分享幾個學數學的遊戲啊?」
我在後臺經常會收到寶媽的留言,問我關於數學啟蒙的事。所謂啟蒙,主要是培養興趣,激發寶寶的好奇心,就像建房子一樣,打好地基最重要。
而數學啟蒙的地基,則是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了。
我之前在文章裡跟大家聊過,數數只是數學啟蒙裡很小的一部分,它還包括形狀、尺寸、空間、組合、運算等。
在教育部發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對數學認知方面,給學齡前兒童給出了三個明確的目標:
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理解數量及數量關係;感知形狀與空間關係。
今天我就來跟大家聊一聊,在早期的數學啟蒙中,如何幫寶寶感知形狀和空間關係,打好幾何思維的基礎。
認識形狀,從日常生活開始
數學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科學,因此,做數學啟蒙的第一點,其實是把抽象的數學生活化。
認識形狀,是寶寶觀察力和認知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從1歲多的時候開始,我們就可以有意識地去引導了。
生活中有各種各樣形狀的物品,長方形的書本、電視機、快遞盒,圓圓的蘋果、玻璃杯,橢圓形的雞蛋、三角形的風箏、西瓜……
我一般看到這些東西,會帶著蛋姐去觀察——
「海洋球圓圓的,摸上去很光滑。」
「三角形有三條邊,風箏是三角形的。」
然後走在路上,也會帶著蛋姐一起「尋寶」,「我們來看看,路上有哪些形狀?」
這其實是帶寶寶認識形狀,建立最初對形狀的概念,寶媽平時帶寶寶也可以這麼做。
在寶寶對形狀有了基礎的認識後,就帶著她一起玩遊戲了。我給大家介紹幾個簡單的小遊戲,既能認識形狀,又可以消磨時間。
遊戲1:形狀配對
玩法:把彩紙剪成各種形狀,然後在紙上描出形狀,讓寶寶把彩紙擺在相應的位置上,這對寶寶的認識能力和動手能力,非常有幫助。
玩這個的關鍵點在於,指出這些形狀的具體特徵,讓她感受不同形狀的特點。
遊戲2:圖形變變變
玩法:把不同形狀的磁力片放在一起,然後讓寶寶發揮創造力,把它們組合拼成不一樣的圖案。
拼圖遊戲是一項有趣又放鬆的親子遊戲,還能讓寶寶明白幾何的基本概念,原來圖形是可以靈活變化的。
掌握空間關係,多用語言引導
其實,寶寶對空間關係的理解,從一出生就開始了。
往前爬、向後退、疊高高、扔出去、躲貓貓、到處鑽來鑽去……這些都是寶寶在體驗空間。
蛋姐到現在還是這樣,很喜歡鑽到箱子裡,偷偷露出一個頭, 「媽媽,我在箱子裡面。」
我們平時在跟寶寶交流的時候,可以多使用方位詞,像常見的上面、下面、左邊、右邊、裡邊、外邊。
這樣持續不斷地引導,是在幫寶寶建立豐富的空間詞彙庫,之後她才可以慢慢地輸出。
除了語言上的引導,還可以帶著寶寶一起做搭建類遊戲,去培養她的空間思維能力。
遊戲1:紙杯疊疊樂
玩法:準備紙杯和小紙片,然後讓寶寶把紙杯疊起來,並且要想辦法保持平衡,不能讓紙杯倒下來。
寶寶玩這個的時候,必須全神貫注,要控制好手部力度,還要去考慮平衡性的問題,真的還蠻有挑戰的。
遊戲2:百變磁力片
玩法:準備好磁力片,就可以開始玩了。因為磁力片很百搭,上手操作非常簡單,各種創意都可以搭出來。
給大家看看,我和蛋姐一起搭建的小房車~
偷偷說一句,磁力片還挺好玩的,我準備趁蛋姐上學去了,再多玩幾次。
坦白來說,做數學啟蒙,真的不是讓寶寶學會數數和計算。
對學齡前的寶寶來講,是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各種玩具遊戲,體驗和感知數學,激發好奇心。
幫助寶寶建立好基礎概念,培養她的思維能力,等到寶寶進入幼兒園、小學,真正開始學習這些知識時,她會想起曾經的點點滴滴,很快便能順利掌握相關的知識點了。
大家平時是怎麼教寶寶學數學的呢?更多有趣的小方法,歡迎來留言補充哦~
最後,一定記得轉發給更多寶媽,一起輕鬆帶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