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中二氧化碳濃度變化對海洋生物的影響

2020-12-27 騰訊網

在最近的氣候變化流行中,二氧化碳對許多生態系統(包括海洋系統)都具有負面影響。大氣中有害酸濃度的變化使海洋變得更加酸性,而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對地球的生物多樣性也有不利影響。因此,許多物種正在發現其棲息地發生了變化,從而導致物種資源減少。例如,具有精緻碳酸鹽殼或骨架的生物會因海洋酸平衡的輕微變化而減弱,從而導致物種減少。目前在海洋中發生的過程是酸化,這是一種物質的pH值低於正常值的情況。最近,已經認識到,使地球變暖的更高的大氣二氧化碳是以改變海洋化學性質為代價的。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海水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如何影響海洋生物?

海洋水質

海洋酸化是由於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導致地球海洋pH的持續降低。當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洋中時,就會形成碳酸。諸如二氧化碳之類的酸會增加氫離子的濃度。當氫離子濃度較高時,pH下降。隨著時間的流逝,地表水中pH值的迅速下降逐漸混入深水中,從而影響了海水的化學成分。海水的範圍從鹼性到鹼性,海洋酸化涉及向酸性條件的轉變。由於海洋化學的快速變化,海洋生物沒有時間適應pH值海水的變化。這會對海洋生物產生有害影響,影響化學通訊,繁殖和生長。

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氣體溶解到海水中時,它會變得更酸性。海洋生物的骨骼構造對酸度特別敏感。這種較高的酸度對海洋生物造成了可怕的影響,例如,軟體動物發現很難建造貝殼,微小的動物和珊瑚礁死亡。

如前所述,海洋是弱鹼性的,pH值為8.06。碳酸鈣是與氫離子結合的海洋貝殼的關鍵成分。二氧化碳與海水反應形成碳酸時會形成碳酸鈣,導致碳酸氫根離子增加,海水的pH值降低。這導致較高的酸度,從而抑制了海洋生物的生長,因此影響了生物的繁殖。

研究表明,如果以當前的速度繼續使用二氧化碳,到本世紀末,海洋的pH值已從8.2降至8.1,並且有望進一步下降0.4 pH單位。這是一個重大變化,例如pH 4的酸性是pH 5的十倍,酸性是pH 6的100倍。

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導致海洋的pH值降低。從1990年到2008年,pH值已從大約8.13下降到8.08。這是由於溫室氣體的增加,導致更多的二氧化碳被吸收到海洋中。

隨著二氧化碳水平隨著時間增加,海洋的pH值有明顯的下降趨勢。

由於海洋酸度,海洋生物的豐度降低了。這是他們成長,發展和生存技能變化的結果。因此,海洋生物必須學會生存和適應,因為周圍的水具有越來越高的氫離子濃度。海洋貝殼是受其棲息地pH降低影響的許多生物之一。

這是海洋酸化的有害影響之一。類似於軟體動物,珊瑚必須能夠獲取海水中的鈣以建立其堅硬的骨骼。珊瑚由碳酸鈣組成,並由於海洋酸化而經歷相同的化學分解過程。這導致珊瑚經歷了適應性變化,例如變得更加脆弱並且對降低的pH值具有適應性,以便在不斷變化的海洋生態系統中生存。

海水中pH值的下降影響了許多生物,但是並非所有人都有數據來證明它們是否與所發現的信息相符。這是因為海洋遼闊,並非所有生物都已被正式記錄或發現。該研究沒有考慮到未發現的海洋生物的局限性以及海洋酸化對其的影響。

不同的海洋物種具有不同的體內穩態水平(Biology for Kids,2018)。在該報告中也沒有討論降低pH值的效果在生物之間如何變化。

海洋酸化的問題在於變化的持久性,因為風險來自終生暴露於較低pH值的環境。酸化的快速步伐將影響鈣化生物體適應的程度。

酸二氧化碳對海洋生物的生存有害,並具有改變海洋生態系統中海水正常鹼性條件的能力。這是由於海洋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增加了氫離子,從而降低了pH值並引起了海洋酸化。

通過人工方法(例如添加化學藥品)減少海洋酸化的能力尚未得到證實。這些技術充其量只能在非常局部的規模上有效,並且還可能對海洋環境造成破壞。應該採取協調一致的措施來監測溫室氣體對海洋的影響。還必須建立包括pH值在生物體和生態系統範圍內影響的模型。減少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是一種最大程度地減少海洋大規模和長期變化的風險的有效方法。

相關焦點

  • 最新研究揭示遠古時期二氧化碳與氣候變化關係
    而在《科學》發表的另一篇論文則認為,2.5億年前存在一系列的火山大爆發,不僅釋放了足夠的二氧化碳才徹底將地球變暖,同時也使得海洋變酸,90%的海洋物種死亡,三分之二的陸地生物隨之滅絕,這也就是大滅絕時代。 兩篇文章都顯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對地球氣候的影響是巨大的,所以可推知即使我們現在排放的少量二氧化碳也會對地球環境產生顯著影響。
  • 全球二氧化碳濃度未顯著降低
    經濟日報日內瓦訊 記者楊海泉報導: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布公報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各國為抗擊疫情採取了封鎖限制措施,但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並未因此顯著降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仍保持在創紀錄水平。疫情封鎖限制措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許多汙染物和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但並未對因歷史累積和當前排放形成的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產生顯著影響。實際上,疫情期間的碳排放波動並不比正常年份更大。據全球碳項目估計,在疫情封鎖限制最嚴格時期,受人口流動限制影響,全球每天二氧化碳排放量或減少17%,全球年排放量將減少4.2%至7.5%。
  • 《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 全方位聚焦氣候變化影響
    《聲明》強調了氣候變化呈現的明顯自然跡象,例如陸地和海洋熱量的增加、海平面上升加速和積冰融化等,記錄了天氣和氣候事件對社會經濟發展、人類健康、人口遷徙和流離失所、糧食安全以及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
  • 室內多少PPM二氧化碳濃度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室內外二氧化碳濃度一般是多少?當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正常的時候,它對人體無危害,但超過了一定含量之後會影響人們的呼吸系統,因為血液中的碳酸濃度增大,酸性增強,並產生酸中毒。那麼,多大含量是正常的?一般在室內和大自然環境二氧化碳濃度是多少呢?在大自然環境裡,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正常含量是0.04%(400 PPM),在大城市裡有時候達到500 PPM。室內沒有人的情況下,二氧化碳濃度一般在500到700 PPM左右。二氧化碳濃度標準:多少PPM對人體有危害?人體對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增長非常敏感,二氧化碳含量每增加0.5%會導致人體的明顯反映。
  • 冷血動物變「熱」,海水升溫讓海洋動物無處逃逸,局部消失正發生
    事實證明,它們沒有能力適應不斷上升的海水溫度,而且它們無法像陸地動物那樣,通過「逃離」的方法躲在陰涼處或洞穴中,所以它們被暴露在了「高溫」的海水中。由於冷血動物需要依靠周圍環境來調節體溫,相對穩定的海洋生態系統是它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基礎,也因此它們對海水溫度的變化極其敏感,也保持著高度的警惕。雖然海洋溫度依舊遠遠低於陸地溫度,但是對這些冷血動物來說已經「太熱了」。
  • WMO:2015年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創歷史新高
    中國氣象報記者郝靜報導 世界氣象組織24日發布《溫室氣體公報》稱,全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平均濃度在2015年首次達到400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創下新紀錄。
  • 西安科學家發現:我市PM2.5與二氧化碳濃度在下降
    最近,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周衛健院士帶領的團隊以西安市長期(2011–2016年)大氣觀測為主,進而將觀測擴展到全國15個主要城市,通過碳14示蹤準確定量了我國主要城市大氣二氧化碳的濃度水平,分析了其在不同城市之間的差異;並研究了盆地城市二氧化碳的來源和傳輸。
  • 疫情下二氧化碳濃度仍保持創紀錄水平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沒有...
    自1990年以來,長期存在的溫室氣體的總輻射強迫(對氣候變暖的影響)增加了45%,其中二氧化碳佔五分之四。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最新《溫室氣體公報》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表示,二氧化碳在大氣中存在幾個世紀,在海洋中停留更長時間。
  • 科學匯|海底萬米深淵和海洋生物體內都出現了它!為什麼塑料讓海洋...
    海洋塑料垃圾不僅破壞海洋生物棲息地,更重要的是它在環境中的持久性,科學家推測每個塑料製品可能會在環境中留存長達400~1000年,被認為是海洋動物面臨的最難解決的人類威脅之一。海洋塑料汙染已成為與氣候變化、臭氧耗竭、海洋酸化並列的全球重大環境問題。為什麼塑料會如此難纏?這是因為,塑料其實是高分子的一種。那高分子是什麼?
  • 臺灣科學家研究氣候變化會否造成珊瑚滅絕
    臺灣科學家最近研究發現,海水酸化、溫度上升會影響珊瑚生長,但某些珊瑚依然能夠適應變化存活下來。  目前,全世界超過三分之一的珊瑚礁嚴重退化。海水溫度升高、海洋酸化、海水汙染、紫外線輻照增加、破壞性漁業和海上工程騷擾等,都是珊瑚礁退化的肇因。曾有科學家預言珊瑚將在50年內從地球消失,引發整個海洋生態系統崩潰。
  • 利用紅外二氧化碳傳感器解決地鐵CO2濃度高的問題
    打開APP 利用紅外二氧化碳傳感器解決地鐵CO2濃度高的問題 工採網 發表於 2020-12-22 14:10:24 地鐵場所擁擠,流動性大,涉及面廣,影響大。一些城市開展了地鐵環境衛生調查。此外,作為地鐵重要設備系統之一的「空調通風系統」,車站的空氣流通、淨化和調節都依賴於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因此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衛生直接關係到乘客的健康和安全。 長時間呆在地鐵裡會對我們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脅。
  • 美媒: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創新高
    參考消息網6月5日報導 據美聯社6月5日報導,科學家們表示,儘管新冠疫情讓碳排放量有所下降,但全球大氣中吸熱的二氧化碳濃度仍創下新高。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表示,5月份(即空氣中的碳水平達到峰值的月份)在夏威夷冒納羅亞觀測站,主要由人類產生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平均測量結果為417.1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比一年前上升了2.4ppm。報導稱,儘管4月份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了17%,但這一降幅非常短暫。
  • 海水提鋰有進展!美國學者利用鋰電池電極提高海水中鋰濃度
    但海水中的鋰含量極低,海水提鋰難度很大,始終未能投入大規模應用。不過,美國學者最近一項成果,對於海外提鋰的推進具有重要的意義。據估計,海水中擁有1800億噸鋰,而目前全球每年鋰的需求超16萬噸,即使未來十年內需求增長10倍,海水中的鋰資源供應亦是綽綽有餘的。不過,海水中含鋰僅百萬分之二,而且與鈉、鎂等金屬共存,提取鋰的難度相當大。
  • 別讓超標的二氧化碳影響你的孩子和你!
    這可不是因為別的,僅僅是因為從你口中呼出的這種氣體——二氧化碳。人體呼出的二氧化碳氣體,本身是沒有毒性的,但在封閉環境中,隨著人體呼吸,氧氣含量逐漸下降,二氧化碳含量則逐漸上升。當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讓人產生頭疼、耳鳴、血壓升高等症狀,使人產生頭腦昏沉、心慌氣短、注意力下降,學習和工作的效率則隨之降低。其實這個問題很好解決,最簡單的,通一會風就好了。但是呢,秋冬季節天氣比較冷,再加上霧霾天氣多,大部分人都不願意打開窗戶,這就非常容易導致室內二氧化碳濃度超標。這個時候,就該新風系統登場啦。
  • 分析大氣二氧化碳全球分布圖
    自工業革命開始以來,由於燃燒化石燃料和砍伐森林,人類一直在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這些被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增高了地球的溫度,並產生廣泛的影響。  二氧化碳是既不是最強有力的,也不是最豐富的溫室氣體,但它是一個最負責改變全球氣溫。鑑於氣候和碳之間的密切聯繫,研究人員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保持著緊密的跟蹤。
  • 二氧化碳檢測儀用於變電站內氣體濃度監測
    主要包括帶油設備配置的油中溶解氣體在線監測、六氟化硫氣體絕緣開關設備氣體壓力和溼度在線監測、電氣設備局部放電的在線監測、避雷器的在線監測、斷路器機構狀態及三相分合閘同期性的監測。其中第一種是指變壓器等油浸設備油中的溶解氣體(含微水),若要對變壓器進行在線監測,氣體採集檢測過程至關重要。
  • 科普:聯合國氣候峰會,為什麼要「死磕」二氧化碳?
    不論是進入人體的碳還是變成能源的碳,最終都變成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氣當中。在如今越來越擁擠和工業化的世界中更是如此。人類不僅僅會被二氧化碳含量不斷增加的空氣所影響,從更深層次講,我們就是空氣汙染源。而縱觀整個地球,同樣被包裹在一個巨大的,頂部不斷起伏變化的二氧化碳氣膜當中。地球各處的二氧化碳濃度並不均勻。目前,地表大氣中每百萬個空氣分子中大約有400個二氧化碳分子,但在深林附近,大約只有360個,在那些高度工業化的城市裡,會增加到700~800個。
  • 如果海水突然消失,地球會怎樣?看完你就清楚了
    地球海水的總容積大約有13.2億立方千米,而一立方千米的海水重量是10億多噸。即便是中大型水庫突然潰壩,都會引起很大的災害,壓力驟變,嚴重的話會引起地震。三四十億年前,隨著海洋生命的出現,海底就開始積攢了海洋生物的碎片和代謝分解物質,所以如今海洋底部的淤泥裡含有大量的甲烷。如果海水全部消失,沒有了水壓,這些沉澱在海底的甲烷便會沸騰著進入大氣,爆炸將會接二連三地發生。
  • 北冰洋酸化愈加嚴重,很多貝殼受溶解,影響整個北極的食物鏈
    在21世紀,對全球的生物來說,二氧化碳是一種麻煩的東西。因為人類活動和永久凍土層的解凍,大量的二氧化碳被釋放到大氣中,不僅造成全球變暖,導致氣候變化,而且還會導致海洋酸化。我們知道當二氧化碳溶於水時,會生成HCO,即碳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