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更多科技資訊盡在「圈聊科技」。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目前半導體領域新型材料中,呼聲最高的就是碳基晶片了,那碳基晶片是否能夠替代矽基晶片呢,其中存在哪些難點,真的能夠繞開EUV光刻機實現量產嗎?
在華為受到相關限制之後,間接暴露了目前晶片領域存在的問題,為了解決這種困境,尋找可替代的半導體材料也提前擺上了議程,再加上由美國研發的矽基晶片,也即將達到摩爾定律的上線,能否實現2nm的工藝也成為了一個疑問,因此目前所有國家都在尋找可替代的材料。
而目前由北大彭練矛教授團隊提出的碳基晶片,已成為了呼聲最高的可替代材料。在今年的5月份,該團隊把一篇關於碳基晶片的論文刊登在了美國知名雜誌《科學》上,「高密度碳納米管」的提取和組裝方法也首次被提及,這種方法也已經經過了理論論證,是可以提取出碳納米管用於製造晶片。那是否正如業界所傳的那樣,能夠繞開EUV光刻機呢?
目前用於晶片製造的為矽基材料,而碳基晶片一旦成功製取之後,無論是在成本、性能還是功耗上都要優於矽基晶片。根據實驗認證,28納米的碳基晶片,就能夠達到7nm矽基晶片的相關性能,所以在碳基晶片研發成功之後,我們只需要28nm的光刻機就夠了,也就意味著是可以繞過頂尖的光刻機,實現目前所需要的晶片主流配置,我們也將有能力實現自主的國產化。
這樣看來花那麼大精力去研發碳基晶片,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目前能夠掌握碳基納米管制取技術的,也只有北大彭練矛教授的團隊。目前臺積電已經能夠實現矽基晶片5nm的製取工藝,目前也在致力於突破3nm的製造工藝,不過3nm的製取工藝已經無限接近於摩爾定律,能否實現兩納米的工藝目前還是一個未知數。
受到本身的物理性質的影響,矽基晶片要想實現更小的製程工藝,其中的電晶體也要相應縮小,但其中會存在一個漏洞,如果電晶體太小的話,會出現漏電效應以及短溝道效應等等一系列問題。而碳基晶片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碳基晶片由於在相關性能上表現的較為突出,就不用想方設法去實現工藝極限,就能夠實現同等的性能。隨著科技發展,對於晶片的相關性能要求也越來越高了,矽基晶片已經滿足不了未來科技發展的需求。
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也為碳基晶片創造了無限的可能,而中國不能再錯失這一次機會了,這絕對是中國半導體領域翻身的一次機會,當然我們也要理性看待碳基晶片的研發進度,不能操之過急。
目前有北大彭練矛教授帶領的團隊,已經證實了碳基晶片存在的可能性,90納米碳基CMOS先導工藝的開發也將在3年內實現,在完成90納米碳基晶片的製取之後,在相關性能上就已經能夠媲美28納米的矽基晶片,在實現之後我們也將邁入碳基晶片的基礎門檻。
雖然目前華為已經有能力設計出5nm的晶片了,但是由於缺少了關鍵設備光刻機,並不能實現最終的製造成型。一旦碳基晶片研發成功之後,就可以很好的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不過目前對於碳基晶片的研發,也只是在晶片材料提取的起步階段,後續還要很多的製作步驟,最終的成型仍然需要用到光刻機,不過就目前而言,國內的技術也足夠使用了。
中國目前擁有了碳基晶片的主導優勢,只要朝著這個方向一直走下去,我們終將扭轉在半導體領域的不足,只不過要有足夠的時間去研發,還要對晶片設計,製造以及最後的封裝環節,進行全產業鏈的布局,如果最終整個半導體行業都選擇了碳基晶片,那麼我們的優勢就更加的明顯了。
當然我們對於科研人員的要求也不能過於苛刻,不能只沉醉於馬上就能實現彎道超車的幻想之中,雖然目前已經證實了碳基晶片的可行性,但是要想在短期之內解除華為的晶片困境,很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光靠彭練矛教授的團隊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靠國內各大半導體企業,共同攻克整條產業鏈的相關技術,把技術牢牢拽在自己手上,歷史才不會再次重演,對此你們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