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帖七月一日王羲之寫給友人的信,具體的年份已經不得而知了,從文中的內容判斷,這應該是王羲之晚年所書。褚遂良的名字出現,說明此帖為其唐代之臨本。縱27.7釐米,橫25.8釐米,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帖有刻本於北宋《淳化閣帖》法帖第七,刻本與臨本略有出入,最後兩行排列字數不統一,刻本字行或是為王著入刻時所改。
釋文:七月一日羲之白:忽然秋月,但有感嘆。信反,得去月七日書,知足下故羸疾問。觸暑遠涉,憂卿不可言。吾故羸乏,力不一一。王羲之白。用現在的文說那就是:七月一日羲之道,忽然感覺到秋夜來臨了,特別的感嘆。信送回來了,那是您上個月七日寫給我的,知道您身體虛弱患病的消息。在那麼大熱的天氣還要走那麼遠的路,使我對你的擔心不言而喻。而我也身體虛弱,乏力,就不一一講了。
此帖行筆是以提為主的一氣呵成,第一眼看去的感覺是那種王氏之書的「小清新」風格。隨意自然卻不失嚴謹風度,墨韻神思躍然紙上。開篇的「七月一日」的首字組與「羲之」的次字組,皆以輕按為大的面貌出現,並用字間的連筆增加其字組感。「白忽然」三字明顯的變小而字距加大,與上面兩個字組形成強烈的不同對比。次行的「秋月」二字其走筆和字形與首行的「七月」幾乎完全一樣,所唯一的不同就是筆提速了。隨即的順下至「反」,拉大了間距而書「得」,與首行的「然」一樣形成單字吊空,並列成伴。三行之首的「去月」與「七月」、「秋月」也是一樣的筆法之行,不同的是字形的縱感愈加明顯了。「七日書」、「知足下」、「故羸疾」這幾個字組以尖鋒利毫在紙上快速的轉動,字小而筆疾。
四行的首五字以輕按到漸提,字距為密。後三字「憂卿不」提度更加,卻將字距加大,字形小而筆畫簡,最後一字又形成吊空的感覺。五行的「可言」二字特別的小與四行形成大小對比,「吾」字起筆的牽絲若隱若現,可知書寫的提度幾乎離紙了。往後的字組明顯度很高,從行而視,字形成前後小,中間大的漸變。最後頂款,「王」字小,「羲之白」連筆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