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寫給友人的信《七月一日帖》

2020-12-22 書畫相約

這是一帖七月一日王羲之寫給友人的信,具體的年份已經不得而知了,從文中的內容判斷,這應該是王羲之晚年所書。褚遂良的名字出現,說明此帖為其唐代之臨本。縱27.7釐米,橫25.8釐米,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帖有刻本於北宋《淳化閣帖》法帖第七,刻本與臨本略有出入,最後兩行排列字數不統一,刻本字行或是為王著入刻時所改。

王羲之《秋月帖》

釋文:七月一日羲之白:忽然秋月,但有感嘆。信反,得去月七日書,知足下故羸疾問。觸暑遠涉,憂卿不可言。吾故羸乏,力不一一。王羲之白。用現在的文說那就是:七月一日羲之道,忽然感覺到秋夜來臨了,特別的感嘆。信送回來了,那是您上個月七日寫給我的,知道您身體虛弱患病的消息。在那麼大熱的天氣還要走那麼遠的路,使我對你的擔心不言而喻。而我也身體虛弱,乏力,就不一一講了。

此帖行筆是以提為主的一氣呵成,第一眼看去的感覺是那種王氏之書的「小清新」風格。隨意自然卻不失嚴謹風度,墨韻神思躍然紙上。開篇的「七月一日」的首字組與「羲之」的次字組,皆以輕按為大的面貌出現,並用字間的連筆增加其字組感。「白忽然」三字明顯的變小而字距加大,與上面兩個字組形成強烈的不同對比。次行的「秋月」二字其走筆和字形與首行的「七月」幾乎完全一樣,所唯一的不同就是筆提速了。隨即的順下至「反」,拉大了間距而書「得」,與首行的「然」一樣形成單字吊空,並列成伴。三行之首的「去月」與「七月」、「秋月」也是一樣的筆法之行,不同的是字形的縱感愈加明顯了。「七日書」、「知足下」、「故羸疾」這幾個字組以尖鋒利毫在紙上快速的轉動,字小而筆疾。

《秋月帖》局部

四行的首五字以輕按到漸提,字距為密。後三字「憂卿不」提度更加,卻將字距加大,字形小而筆畫簡,最後一字又形成吊空的感覺。五行的「可言」二字特別的小與四行形成大小對比,「吾」字起筆的牽絲若隱若現,可知書寫的提度幾乎離紙了。往後的字組明顯度很高,從行而視,字形成前後小,中間大的漸變。最後頂款,「王」字小,「羲之白」連筆收。

《秋月帖》局部

相關焦點

  • 聽見博物館|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王羲之《行草書秋月帖》
    央廣網上海7月14日報導(記者周洪 林馥榆)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朝花夕拾》報導,前兩天,我們走近了「書聖」王羲之因為肚子痛,無法赴約而寫下的「請假條」《上虞帖》。今天,我們再次跟著總臺央廣記者周洪、林馥榆走進上海博物館,走近出自王羲之的另一件鎮館之寶《行草書秋月帖》,聽聽他和江南的故事。
  • 美輪美奐的王羲之手札墨跡二十八帖(附釋文)
    王羲之頓首,頓首。」《姨母帖》最古樸,是王羲之早期的行草作品。《遠宦帖》釋文:省別具,足下大小問為慰。多分張.念足下懸情,武昌諸子亦多遠宦。足下兼懷,並數問不?老婦頃疾篤,救命,恆憂慮。餘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 從山東館存《唐人雙鉤十七帖》裡探究「書聖」王羲之
    邢侗於萬曆十四年辭官歸隱後(36歲),在其讀書處來禽館習字、讀書、接待友人,從這時起,他以大量精力精研二王筆法,樂此不疲,在弘揚王書上最大的貢獻是雙鉤了《來禽館帖》,其中以《唐人雙鉤十七帖》最為有名,成為傳世著名叢帖之一。在山東臨邑縣邢侗紀念館,完整保存著來禽館《唐人雙鉤十七帖》,為人們學習和理解古代法帖提供了全新的思維角度和可行方法,也為探尋王羲之的內心世界和書法發展脈絡提供了清晰的範本。
  • 王羲之《袁生帖》 古韻穆然 神採奕奕 朱色猶新
    (1) 「政和」、「宣和」璽是徽宗內府的鑑藏印記,徽宗敕撰並親自過目修改的《宣和書譜》卷十五著錄的王羲之草書帖目,就有《袁生帖》。(2)吳升說墨本「右邊鈐宣和、圓雙龍璽」,「左邊鈐政和、宣和連章璽」,又有「月白絹籤金書晉王羲之袁生帖七字」,在藤井有鄰館《袁生帖》墨本上都一一見到,但「晉」字已漫漶。
  • 王羲之所有字帖,一帖盡覽(收藏)
    武則天嘗求王羲之書,王羲之的九世重孫王方慶將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書跡十卷進呈,編為《萬歲通天帖》。南朝齊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門之後,有法書錄入。釋智永為羲之七世孫,妙傳家法,為隋唐書學名家。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王羲之書聖地位的確立,有其演變過程。
  •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賞析
    「《快雪時晴帖》為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創作的行書書法作品,紙本墨跡,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全文4列,28字。屬於信札的方式隨筆而作,其實就是書信。內容大意:大雪初晴時以愉快心情對親朋友人的問候。其中書體筆意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富有獨特的節奏韻律。
  • 王羲之《大觀帖/太清樓帖》
    刻成之後置於太清樓下,又稱《太清樓帖》,也有稱《大觀太清樓帖》者。石刻成後拓本用以賜給,因此流傳較少。北宋匯刻叢帖《大觀帖》全 10卷,為大觀三年 (1109)宋徽宗因《淳化閣帖》板已斷裂,出內府所藏墨跡,命蔡京等稍加釐定,重行摹勒上石。款署「大觀三年正月一日奉聖旨摹勒上石」。各帖標題與各捲款識皆蔡京手書。刻工精良,勝於《淳化閣帖》。
  • 被書家稱為「書中龍象」的王羲之十七帖,草書的上上之範本
    王羲之《十七帖》為一組書信,據考證是寫給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撫的。書寫時間從永和三年到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時間長達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書法發展的重要資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徵》一文可以參考。《十七帖》是一部匯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凡27帖,134行,1166字。
  • 試以王羲之草書《十七帖》譯文
    草書圭臬 帖中神品——試以王羲之草書《十七帖》譯文文/張文翰(甘肅)【摘要】:東晉王羲之草書法帖《十七帖》,是後人學習書法的範本,千百年被書法界尤為推崇。藉此機會,筆者試以東晉王羲之《十七帖》作了新的譯文,未必準確,以便閱讀參考,順理讀懂此帖大義。【關鍵詞】:王羲之 草書 《十七帖》 譯文
  • 王羲之兩種《近得書帖》比較及賞析
    王羲之書法中,有一份名為《近得書帖》的信札。信中寫道:「廿二日羲之報:近得書,即日又得永興書,甚慰,想在道可耳。吾疾故爾沉滯,憂悴解日。面近,不具。羲之報。」此信大意是說:近日收到你的來信,二十二日又得永興所寄書信,想來你在路上安好,心中甚慰。我的老毛病還是沒有好轉,只能憂心度日。不日相見,見時再聊。因信中提到了「永興」的來書,因此此帖又名「永興帖」。
  • 王羲之《雨後帖》、《二謝帖》高清大字
    王羲之《雨後帖》,紙本,行草,25.7×14.9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為五行草書尺櫝,末款「羲之」,本幅有「世南」、「貞觀」二墨印,又有「志東奇玩」、「四代相印」、「紹興」小璽及清內府諸藏印。 書法密碼微店
  • 【讀帖】王朝賓:讀《遠宦帖》(一)
    (一)■王朝賓   《遠宦帖》是王羲之寫給好友益州刺史周撫的信。  信中「武昌」指鎮守武昌的陶侃,他是益州刺史周撫的妹夫。「老婦」是王羲之對其妻郗璇的稱呼。  《遠宦帖》是王羲之著名法帖《十七帖》中的一帖。據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載,唐太宗購求二王書,大王書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與言語以類相從綴成卷。《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關中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
  • 王朝賓:讀《遠宦帖》要注意摹本與刻本的區別
    讀《遠宦帖》(一)■王朝賓《遠宦帖》是王羲之寫給好友益州刺史周撫的信。信共6行,53字。文如下:省別具,足下小大問為慰。多分張,念足下懸情,武昌諸子亦多遠宦。足下兼懷,並數問不?信的大意是:看到足下你的另一來信,問候我家中的大大小小,甚是感謝。大家多分散各地,感念你的掛念之情。武昌(陶侃)諸子亦多遠在各地作官,足下亦同時關懷多次問訊。我老妻近來疾病加重,常常為救命憂慮。其他大致平安。感念你的深情厚意。信中「武昌」指鎮守武昌的陶侃,他是益州刺史周撫的妹夫。「老婦」是王羲之對其妻郗璇的稱呼。
  • 試以王羲之草書《十七帖》譯文 文/張文翰
    (甘肅) 【摘要】:東晉王羲之草書法帖《十七帖》,是後人學習書法的範本,千百年被書法界尤為推崇。藉此機會,筆者試以東晉王羲之《十七帖》作了新的譯文,未必準確,以便閱讀參考,順理讀懂此帖大義。【關鍵詞】:王羲之  草書  《十七帖》 譯文
  • 王羲之書法手札全集(帶釋文)賞析
    謝安為王羲之至友。謝安於昇平四年(公元360年)出山為桓溫西司馬,時41歲。王羲之此信應寫於此年,次年,即昇平五年逝世。因此,此書應是其末年書。評者都認為,王羲之書法到末年,才達到極致,於此帖可以臨略其末年書法妙處。此帖書體遒勁妍潤,沉著流動,寫時好像毫不費力,體現王羲之晚年書法高度成熟,水到渠成,極致妙處。
  • 開卷有益:王羲之書法精品欣賞
    是王羲之病中寫給友人的簡訊。該帖筆意神採超逸,書風沉著勁健,曾刻錄於《淳化閣帖》之中,是流傳有序的藝術珍品。 十七帖▼ 《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跡早佚,現傳世《十七帖》是刻本。
  • 27字的《遠涉帖》彰顯諸葛亮暖男情懷,王羲之也敬重他的書法水準
    諸葛亮留下的作品並不多,文章主要有《出師表》和《誡子書》,書法作品也只有《遠涉帖》,不過,從這些文章和書法的字裡行間,我們還是能夠看到這位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另一個側面——文人諸葛亮和常人諸葛亮。《遠涉帖》是諸葛亮寫給哥哥諸葛瑾的一封報平安的家書,只有27個字,但書短情長,殷殷切切。諸葛亮早年無子,哥哥諸葛瑾就將自己的兒子諸葛喬過繼給他做養子。
  • 上海博物館直播「江南春」,鏡頭下欣賞王羲之、文徵明精品
    此次展覽亮點和看點紛呈,跟隨著直播鏡頭,由上博工藝研究部副研究館員谷嫻子帶領導覽,深度解析了諸如宋拓本王羲之《行草書秋月帖頁》、文徵明《江南春詞意圖卷》、任薰《愙齋汲古圖卷》、《康熙南巡圖的粉本》、《姑蘇繁華圖》,以及南宋吉州窯木葉貼花盞、明代朱稚徵的「竹雕高士圖筆筒」、計元儒琴等重點展品。
  • 王羲之《袁生帖》
    《袁生帖》為唐摹本,硬黃紙。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卷十《右軍書記》著錄九十七字。此摹本草書三行二十五字,是著錄全文的四分之一(詳見本志《書跡目錄》)。至宋入宣和御府,《宣和書譜》著錄。《袁生帖》摹本鈐有『政和』、『宣和』、雙龍等印多方。泥金書標籤『王羲之袁生帖』出自宋徽宗之手。帖後有明文徵明、民國褚德彝題跋。明時藏吳興嚴震直家,散失後由沈維時購得, 轉藏華中甫,並撫刻於《真賞齋帖》中,後入清內府。紙汙暗,不為人重。《袁生帖》大約在一九二五年左右流入日本,為京都藤井有鄰館所藏。一九四二年收入《有鄰大觀》,但無人注意。
  • 碑帖乾貨丨臨王羲之的《十七帖》,竟然還能學日語?
    《十七帖》是王羲之的草書代表作,因卷首「十七」二字而得名。唐蔡希綜在《法書論》中說道:「晉世右軍,特出不群,穎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創立制度,謂之新草,今傳《十七帖》是也。」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它在草書中的地位可以相當於行書中的《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