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咱們中國人一直以來獨有的飲品,西方國家的茶也是中國流入過去的,茶自古以來一直受到文人騷客的追捧,是他們離不開的夥伴。咱們近現代著名的畫家豐子愷也是一個愛茶之人。
豐子愷(1898-1975),浙江桐鄉人,中國畫家、文學家、美術和音樂教育家,諸藝兼擅,曾被日本學者吉川幸次郎稱為「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美學大師朱光潛稱頌他「從頂至踵,渾身都是個藝術家」。豐子愷的文與畫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特別性,曾經令許多人好奇。
豐子愷1914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受業於李叔同和夏丐尊,1921年東渡日本留學,學習美術和音樂。1923年,浙江宿儒經亨顧創辦春暉中學,豐子愷回國後受聘於該校擔任美術和音樂教員。子愷漫畫的誕生地就是白馬湖畔的春暉中學。
何謂漫畫?一般是指使用簡單而誇張的手法來描繪生活或時事的圖畫。20世紀30年代,中國漫畫刊物如雨後春等,出現了一批優秀的漫畫家和漫畫作品。我國一些著名的漫畫家都有關於茶事的作品,如陳師曾的《牆有耳)(北京風俗人物譜之一)葉淺予的《茶樓侍者)、方成的《陸羽夜寫茶經圖》和《功夫茶》、丁聰的《茶館畫舊》(組畫之一)等。這類茶漫畫在中國茶文化史上確實值得一書。
子愷漫畫誕生在浙江上虞白馬湖畔的春暉中學。當年他與夏丐尊、朱自清、劉薰宇、朱光潛等人都是春暉中學的同事,大家都愛好文藝,後來被文壇稱為白馬湖派。他們興趣相同、意氣相投,常在一起聚會,喝酒品著,茶餘酒後,豐子愷高興起來就拈上一張紙,作幾筆漫畫,片刻後完成,同事間傳看,各人心中歡喜,也不多加評語,要是誰覺得有味道就贈送給誰,豐子愷就在畫上籤上自己名字的英文縮寫TK。
最早拿豐子愷的漫畫去公開發表的人是朱自清。1924年7月朱自清、俞平伯合編的《我們的七月》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公開出版,其中發表了豐子愷的漫畫《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這幅漫畫印刷精美,引起了鄭振鐸的注意。翌年,鄭振鐸主編的《文學周報》開闢專欄刊登豐子愷的漫畫,專欄的標題為「子愷漫畫」,這是我國出版物第一次正式使用「漫畫」這個名稱,命名者是鄭振鐸。子愷漫畫集曾由文學周報社發行過單行本,初版比較簡陋,後再版,仍由文學周報社出版,改由開明書店發行。
值得注意的是,為《子愷漫畫)寫序跋的當代文人有夏丐尊、朱自清、鄭振錘、丁行庸、劉薰宇、俞平伯。更讓人注目的是,夏丐尊寫的《(子愷漫畫)序》發表於《文學周報》,朱自清的《子愷漫畫)代序》發表於《語絲),鄭振鐸的《(子愷漫畫》序》發表於《(小說月報》,這三種雜誌都是當時新文學的主流刊物。《子愷漫畫》是序和跋最多、最好的一本書,創下了中國現代出版史上之「最」。
《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是豐子愷公開發表的第一幅漫畫。這是一幅以茶事為題材的漫畫,巧的是,子愷漫畫最早便是與茶結緣。這幅茶漫畫的畫面是鄉間一簡陋的茶樓,臨窗一角的八仙小方桌上有茶壺把、茶盅三隻。茶客走了,嘈雜的茶居已回歸寂靜,窗外新月初上,月亮的清輝酒布茶桌,從窗口眺望,唯見天如水、月如鉤,好一派靜謐景色。
畫茶室、茶具而不畫茶客,讓觀者充分發揮豐富的想像力,正是豐子愷漫畫藝術的特色。圍繞這張茶桌的三位茶友,可能是良朋好友優雅小的,說盡傻話痴語;可能是文壇舊友一起商討醞釀新作。它讓觀者展開想像的雙翼,自由飛翔,去填補畫家留下的「空白」。待到窗外一彎新月爬過山頭,旭日從山巔升起,這家茶樓又坐滿了喝茶的人,人聲鼎沸,雜喧。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人生也就是如此周而復始地循環。豐子愷把月亮和茶放在一起,兩者無疑是一種妙不可言的對應,如同天造地設,把物我兩忘的境界凝聚為茶人的最高境界。
豐氏作漫畫喜用古詩詞為題,所謂「古詩新畫」,他在《<畫中有詩>自序》中說:「餘讀古人詩,常覺其中佳句,似為現代人生寫照,或竟為我代言。……餘每遇不朽之句,諷詠之不足,輒譯之為畫。不問唐宋人句,概用現代表現。」《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用的是宋代詞人謝無逸《千秋歲·夏景》結尾兩句,全詞如下:楝花飄砌,簌簌清香細。梅雨過,萍風起。情隨湘水遠,夢繞吳山翠。琴書倦,鷓鴣喚起南窗睡。密意無人寄,幽恨憑誰洗?修竹畔,疏簾裡。歌餘塵拂扇,舞罷風掀袂。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