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豐子愷的茶漫畫

2020-12-17 百家號

茶,是咱們中國人一直以來獨有的飲品,西方國家的茶也是中國流入過去的,茶自古以來一直受到文人騷客的追捧,是他們離不開的夥伴。咱們近現代著名的畫家豐子愷也是一個愛茶之人。

豐子愷(1898-1975),浙江桐鄉人,中國畫家、文學家、美術和音樂教育家,諸藝兼擅,曾被日本學者吉川幸次郎稱為「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美學大師朱光潛稱頌他「從頂至踵,渾身都是個藝術家」。豐子愷的文與畫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特別性,曾經令許多人好奇。

豐子愷1914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受業於李叔同和夏丐尊,1921年東渡日本留學,學習美術和音樂。1923年,浙江宿儒經亨顧創辦春暉中學,豐子愷回國後受聘於該校擔任美術和音樂教員。子愷漫畫的誕生地就是白馬湖畔的春暉中學。

何謂漫畫?一般是指使用簡單而誇張的手法來描繪生活或時事的圖畫。20世紀30年代,中國漫畫刊物如雨後春等,出現了一批優秀的漫畫家和漫畫作品。我國一些著名的漫畫家都有關於茶事的作品,如陳師曾的《牆有耳)(北京風俗人物譜之一)葉淺予的《茶樓侍者)、方成的《陸羽夜寫茶經圖》和《功夫茶》、丁聰的《茶館畫舊》(組畫之一)等。這類茶漫畫在中國茶文化史上確實值得一書。

子愷漫畫誕生在浙江上虞白馬湖畔的春暉中學。當年他與夏丐尊、朱自清、劉薰宇、朱光潛等人都是春暉中學的同事,大家都愛好文藝,後來被文壇稱為白馬湖派。他們興趣相同、意氣相投,常在一起聚會,喝酒品著,茶餘酒後,豐子愷高興起來就拈上一張紙,作幾筆漫畫,片刻後完成,同事間傳看,各人心中歡喜,也不多加評語,要是誰覺得有味道就贈送給誰,豐子愷就在畫上籤上自己名字的英文縮寫TK。

最早拿豐子愷的漫畫去公開發表的人是朱自清。1924年7月朱自清、俞平伯合編的《我們的七月》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公開出版,其中發表了豐子愷的漫畫《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這幅漫畫印刷精美,引起了鄭振鐸的注意。翌年,鄭振鐸主編的《文學周報》開闢專欄刊登豐子愷的漫畫,專欄的標題為「子愷漫畫」,這是我國出版物第一次正式使用「漫畫」這個名稱,命名者是鄭振鐸。子愷漫畫集曾由文學周報社發行過單行本,初版比較簡陋,後再版,仍由文學周報社出版,改由開明書店發行。

值得注意的是,為《子愷漫畫)寫序跋的當代文人有夏丐尊、朱自清、鄭振錘、丁行庸、劉薰宇、俞平伯。更讓人注目的是,夏丐尊寫的《(子愷漫畫)序》發表於《文學周報》,朱自清的《子愷漫畫)代序》發表於《語絲),鄭振鐸的《(子愷漫畫》序》發表於《(小說月報》,這三種雜誌都是當時新文學的主流刊物。《子愷漫畫》是序和跋最多、最好的一本書,創下了中國現代出版史上之「最」。

《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是豐子愷公開發表的第一幅漫畫。這是一幅以茶事為題材的漫畫,巧的是,子愷漫畫最早便是與茶結緣。這幅茶漫畫的畫面是鄉間一簡陋的茶樓,臨窗一角的八仙小方桌上有茶壺把、茶盅三隻。茶客走了,嘈雜的茶居已回歸寂靜,窗外新月初上,月亮的清輝酒布茶桌,從窗口眺望,唯見天如水、月如鉤,好一派靜謐景色。

畫茶室、茶具而不畫茶客,讓觀者充分發揮豐富的想像力,正是豐子愷漫畫藝術的特色。圍繞這張茶桌的三位茶友,可能是良朋好友優雅小的,說盡傻話痴語;可能是文壇舊友一起商討醞釀新作。它讓觀者展開想像的雙翼,自由飛翔,去填補畫家留下的「空白」。待到窗外一彎新月爬過山頭,旭日從山巔升起,這家茶樓又坐滿了喝茶的人,人聲鼎沸,雜喧。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人生也就是如此周而復始地循環。豐子愷把月亮和茶放在一起,兩者無疑是一種妙不可言的對應,如同天造地設,把物我兩忘的境界凝聚為茶人的最高境界。

豐氏作漫畫喜用古詩詞為題,所謂「古詩新畫」,他在《<畫中有詩>自序》中說:「餘讀古人詩,常覺其中佳句,似為現代人生寫照,或竟為我代言。……餘每遇不朽之句,諷詠之不足,輒譯之為畫。不問唐宋人句,概用現代表現。」《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用的是宋代詞人謝無逸《千秋歲·夏景》結尾兩句,全詞如下:楝花飄砌,簌簌清香細。梅雨過,萍風起。情隨湘水遠,夢繞吳山翠。琴書倦,鷓鴣喚起南窗睡。密意無人寄,幽恨憑誰洗?修竹畔,疏簾裡。歌餘塵拂扇,舞罷風掀袂。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

相關焦點

  • 一鉤新月天如水 豐子愷漫畫逐漸進入大眾視野
    :一鉤新月天如水  ■豐子愷與上海有著深厚的緣分,這座城市是其一生中工作生活時間最長的地方,也是其創業、成名的福地。  成名作在上海發表,豐子愷漫畫逐漸進入大眾視野  此次展出的豐子愷作品大多創作於1946年至1949年之間,為其藝術生涯中的精品,其中不少為首次公開亮相。比如,位於展廳入口處的,是豐子愷公開發表的第一幅漫畫《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的重新創作版。據史料記載,豐子愷漫畫創作始於浙江上虞白馬湖畔的春暉中學。
  • YU 茶事 | 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
    木心說,從前的車、馬、郵件都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 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
    一天傍晚,我在花園漫步,偶然抬頭看到了西北方向青色的天空掛著一彎月牙。我仰頭痴痴的看著,豐子愷的漫畫「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立刻浮現眼前。有歌詞道,有些人走著走著就散了,有些事看著看著就淡了。成長的過程也是個不斷告別的過程。
  • 科學網—一鉤新月天如水
    惹得詩心清到骨,送茶滋味比茶濃。」 沈泊塵字伯誠,筆名蝸牛,浙江桐鄉烏鎮人。葉淺予說中國漫畫史上有三位大師,20世紀初的沈泊塵,20年代的黃文農,30年代的華君武。沈泊塵先是臨摹《點石齋畫報》,20歲拜海上畫派大畫家錢慧安、潘雅聲為師,筆下《新新百美圖》和戲曲人物名噪一時,也畫《紅樓夢圖詠》,體弱肺病,1920年辭世,才32歲。
  • 【名家新作】吳仲堯:一鉤新月天如水——訪豐子愷故居小楊柳屋
    一鉤新月天如水 ——訪豐子愷故居小楊柳屋 吳仲堯 作者簡介:吳仲堯,現為中國散文家協會、浙江省散文學會、紹興市作家協會會員
  • 一鉤新月天如水
    看了很多畫,西洋的、中國的、古典的、現代的,林林總總,豐子愷的那一幅小品尤為觸動我心:珠簾輕卷,窗外,新月一鉤;窗內,釅茶一壺。題字: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  看豐子愷的畫是離不開他的文的。他可以用最平白的文字,說最日常的事情,卻是寧靜通脫,讓人擷得生活中所蓄的詩意和藝術感。
  • 一鉤新月天如水?
    一、豐子愷風格獨特的漫畫作品影響很大,深受人們的喜愛。他的作品內涵深刻,耐人尋味。但他有一幅畫,有知識性的錯誤。
  • 《陳情令》之魏無羨: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
    豐子愷先生的一幅畫,配句「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真美。《陳情令》魏無羨的遭遇,亦是「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但,蒼涼。魏無羨帶領溫氏一族寄身亂葬崗,師姐產子,蘭陵金氏大宴天下。藍忘機提出:「既然金凌滿月禮邀請所有長輩,那麼魏嬰,也是他的長輩。」
  • 人文|永遠的春暉中學: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
    如果把教育當作手段,其目的不外乎名和利;結果不僅不利於學生的「發榮滋長」,而且還會「兩敗俱傷,一塌糊塗」。那麼,什麼是教育的目的呢?教育有改善人心的使命。如果學校太「重視學業,忽略了做人」,學校就成了「學店」,教育就成了「跛的教育」,而跛的教育是不能行遠的,正如跛的人不能行遠一樣。教育者須先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對於教育,須有堅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
  • 圖話茶事——豐子愷
    窗外新月如鉤,室內茶杯幾隻,人的一生,遇上過多少個一鉤新月天如水的夜?豐子愷,師從弘一法師(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畫法創作漫畫以及散文而著名。豐子愷一生有四位良友:煙、酒、茶和唱機。「四友」經常出現在他的各種小畫中,只簡練的幾筆,就保持了友情的溫度。自古茶與畫淵源深遠,這位漫畫大師的書畫中也在不經意間流露著茶的閒適與趣味。
  • 豐子愷漫畫:一鉤新月天如水,畫筆皆是人情味!
    漫畫藝術的特點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並加以放大,常用寥寥數筆勾勒,卻有飽滿的畫面和豐厚的內容。豐子愷不是漫畫的創立者,但他的子愷漫畫是對這門藝術的強力推動,他的文人品質為後人褒揚。兒童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畫品即人品」—藝術家之人格、性情、思想,無一不展現在作品中—之美學觀。其次「抒情」是中國文化美學主流,豐氏作品以此為主要表現方式。
  • 豐子愷的這幾幅漫畫 畫的都是啥「月」?
    有問必答提個醒 豐子愷的這幾幅漫畫畫的都是啥「月」? 答: 請根據豐子愷的漫畫來判斷農曆的大致日期和時間。漫畫中月相的畫法是否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
  • 豐子愷:春風啼曉鴉,閒情無過是吾家
    坐在窗臺前,將書置在一邊,架起爐子,燒水煮茶。這個時候已經是懸燈夜半,加上手邊的閒書,想來一不待客,二不邀友,只是興之所至,茶知我心,從柴米油鹽的瑣碎中脫身出來,深夜無人,與茶為伴,此時茶是說話人,也是知己,人與茶再無秘密,茶水經過衝泡,一出茶香,主人的風雅也就呼之欲出。
  • 重溫豐子愷多才多藝的一生,竟發現他與魯迅相識的一段往事……
    外孫宋雪君介紹,有一次豐子愷正在翻譯《苦悶的象徵》,剛開始並不知道魯迅先生也在翻譯這本書,巧的是幫魯迅那本書做封面的人正是豐子愷的學生,豐子愷才得知與魯迅「撞車」了。豐子愷當時鼓起勇氣去見了魯迅。魯迅接待他們時說,在日本同一本書很多人翻譯是很正常的,你翻你的,我翻我的,各自出版。 後來魯迅還專門跟北新書局的人打招呼:我這本慢點出版,讓豐子愷的先出。
  • 一鉤新月待秋涼
    「立秋後,天就分早晚了,早晚之間明顯就會涼一些的。」這是父親在秋老虎當道的時候常說的一句話,像父親安慰自己的一句話,也像是父親在鼓勵我的一句話,言外之意是炎熱的天氣就要熬過去了,天終將會漸漸涼下來的。夜裡在外納涼的鄉親也漸漸少了,我躺在竹床上,常是獨自望天,看天上星星繁密,看一彎淡月和月下的樹影,想著自己的心事。隔著不遠處的鄉親們也聊著,但話語稀落了,他們手上蒲扇的搖動也慢了下來,連聊天的內容、語速和腔調也緩和了下來。我感覺到了一絲微涼,伸手在竹床上的空處一摸,露水早就下來了。天,真的就涼了。清晨,月落處,露水已經濃重,露珠覆蓋了草葉和塵土,鄉村就有了晶瑩的詩意。
  • 豐子愷的人間情味,讀懂已不再少年
    於是豐子愷進入浙江一師讀書,並且在那裡遇到了後來人生中最重要的兩位老師:一位是李叔同,也就是後來的弘一法師;另一位是夏丏尊。李叔同是我國最早一批留日的先賢,他在浙江一師教音樂和繪畫,有一次他對豐子愷說:「你在我所有的學生裡進步最快。」這句話給了豐子愷莫大的鼓勵和觸動,從此奠定了他要成為一名畫家的理想。
  • 豐子愷作品欣賞:一個心有童真的老玩童
    豐子愷(Zikai·Feng,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光緒二十四年生,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石門鎮人。原名豐潤,又名仁、仍,號子覬,後改為子愷,筆名TK,以中西融合畫法創作漫畫以及散文而著名。
  • 原來豐子愷是中國漫畫之父 也是與魯迅「撞車」的翻譯家
    3月1日下午,滬上眾多文人雅士齊聚克勒門文化沙龍,以「一鉤新月分外明——海上『豐』採豐子愷」為主題,回憶、探討他們記憶中的豐子愷。而「一鉤新月」幾字正是取自豐子愷的一幅重要畫作,這幅作品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中國「漫畫」的誕生。邂逅日本畫家竹久夢二豐子愷與漫畫的邂逅,歸因於日本畫家竹久夢二。
  • 豐子愷:漫畫是溝通繪畫與文學的畫種
    而落點到民國漫畫之大家風採,莫過於敢站在時代大浪中的弄潮兒。他們或是先驅者,或是創始者……無論歷史的年輪如何碾過,我們仍無法忘卻他們。他們用寥寥數筆,為後人還原一段塵封的歷史。   簡介   豐子愷   1898-1975,浙江桐鄉人。原名潤,號子覬,後改為子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