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漫畫是溝通繪畫與文學的畫種

2020-12-17 人民網

原標題:豐子愷:漫畫是溝通繪畫與文學的畫種

  豐子愷:漫畫是溝通繪畫與文學的畫種

  豐子愷 《千家山郭靜朝暉》,2012年以690萬元成交,成為其畫作中拍賣最高的作品

  豐子愷:漫畫是溝通繪畫與文學的畫種

  回顧中國漫畫史,它不過百年。始於清末,盛於民國。而落點到民國漫畫之大家風採,莫過於敢站在時代大浪中的弄潮兒。他們或是先驅者,或是創始者……無論歷史的年輪如何碾過,我們仍無法忘卻他們。他們用寥寥數筆,為後人還原一段塵封的歷史。

  簡介

  豐子愷

  1898-1975,浙江桐鄉人。原名潤,號子覬,後改為子愷。師從弘一法師(李叔同),以中西融合手法創作漫畫及散文而著名。

  沈泊塵

  1889-1920,現代漫畫先驅。浙江桐鄉人。擅長寫意和工筆人物、仕女及戲劇人物畫。尤以漫畫創作最有成就。

  深受陳師曾和竹久夢二影響

  提起漫畫,現代最有名的當屬豐子愷。儘管他一再強調,中國漫畫非由其開啟,但後人仍將他敬稱為「中國抒情漫畫的創始者」。1924年,他憑著一幅古詩新畫《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一舉成名。評價子愷漫畫時,國內專注收藏子愷漫畫、民國漫畫理論研究者吳浩然認為,其古詩新畫與兒童相兩大題材最佳,影響力亦最大。

  豐子愷自幼喜歡繪畫,十二三歲即臨摹《芥子園畫譜》。十六歲考入浙江省第一師範學校。他的繪畫及文學則得到了李叔同、夏丏尊等名師的指導 ,這一特殊際遇,為他今後從事藝術道路打下了深厚的根基。

  追根溯源,其抒情漫畫受誰的影響?吳浩然指出,一個是近現代書畫大家陳師曾,一個是日本明治和大正時期的抒情畫家竹久夢二。豐子愷曾在《我的漫畫》一文中寫道:「我小時候,《太平洋報》上發表了陳師曾的小幅簡筆畫《落日放船好》等,寥寥數筆,餘趣無窮,給我很深的印象。」據他的後人透露,豐喜愛之餘,便對陳的簡筆畫加以臨摹。後來亦臨摹了同題漫畫《落日放船好》,足見陳師曾對他喜愛上「漫畫」的啟迪。而正式吸引他走進漫畫世界的人,卻是竹久夢二。

  1921年春,豐子愷東渡日本,遊學期間,他迷戀上日本漫畫家竹久夢二的簡筆畫。他曾如此回憶,「回想過去所見的繪畫,給我印象最深而使我不能忘懷的,是一種小小的毛筆畫。記得二十餘歲時,我在東京的舊書攤上碰到一冊《夢二畫集·春之卷》,我當時便在舊書攤上出神……這寥寥數筆的一幅小畫,不僅以造型的美感動我的眼,又以詩的意味感動我的心……」回國後,豐子愷在浙江上虞白馬湖畔春暉中學任教時,開始嘗試這種簡筆畫的創作。

  1933年春,在他的家鄉石門灣建成緣緣堂,豐子愷則專心於讀書、作畫及著述的閒居生活,開始了他創作的黃金時代。

  談起他的《子愷漫畫》,及其在中國漫畫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力,後人認為他開創了中國抒情漫畫的先河。而他的漫畫題材,包羅萬象,有古詩新畫、兒童相、學生相、社會相、都市相、戰時相等方面。但吳浩然認為,子愷漫畫中成就最大,且最有影響力的當屬兩大題材,即古詩新畫和兒童相。

  吳浩然指出,豐子愷的古詩新畫,說白了就是一種翻譯,是把古典詩詞中的佳句畫成與此內容相近的漫畫。唯一的區別就是,畫上題的是古詩詞句,而畫的都是現代人物,所以稱「古詩新畫」。而把古詩譯成畫,需要畫家了解詩詞旨意,還要用簡潔的筆墨恰如其分地勾畫出詩詞的意境,看似容易,其實需要很深厚的文學修養和熟練的繪畫技巧。所以,豐子愷十分重視文學對繪畫的影響,他認為「漫畫是溝通繪畫與文學的畫種。」這一點,完全體現在他的漫畫中。

  沈泊塵被譽為「中國諷刺漫畫的先驅者」

  對今天的人們來說,沈泊塵這個名字無疑是陌生的,甚至就連一些專業研究者都感到有些茫然。這固然與其英年早逝有關,但也與對其研究偏少不無關係。葉淺予曾言:「在中國諷刺畫史上可以大書特書的人到現在為止只有三個,即上世紀初的沈泊塵、上世紀20年代的黃文農和自上世紀30年代一直從事諷刺畫創作至今的華君武。」但後人對其給予了中肯的認可,認為沈泊塵是「五四」時期頗具代表性的畫家之一。

  讓時間回流到民國時期的上海灘,當年的沈泊塵,曾盛極一時。一生勤於繪事,發表了近千幅漫畫,是個多產的畫家。他的作品在民國初年,尤其是五四運動時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從其作品來看,如1912年7月在《民權畫報》上刊登的《搜檢秋瑾》和《秋風(微博)秋雨愁煞人》,描繪了女革命家秋瑾臨刑前所書遺言的意境,成為思想性較高的作品。對於自古流傳延續的仕女畫,沈泊塵也大膽革新、與時俱進、另闢蹊徑,在《新新百美圖》等作品中嘗試西洋畫的表現技法,完全採用鋼筆繪製,注重遠近透視關係,近似西洋畫的速寫,開一時風氣之先。

  民國時期沒有專門的漫畫雜誌,一些漫畫家創作的漫畫作品,都零星地發表在一些報紙上。1918年9月1日,沈氏兄弟在上海創辦了漫畫專門刊物《上海派克》(月刊),也是目前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專門的漫畫刊物。每個月的1日出版一期。以發表漫畫作品為主,沈泊塵是主筆。當時最有影響力的《申報》曾評論:「《上海派克》產生以後,其第一期即在長江一帶銷行1萬餘冊,其中中英文著作皆出自一時名手,琳琅滿目,美不勝收,為近現代中國月刊中別開生面之傑作也。」不過,《上海派克》也並非完全以辛辣諷刺漫畫題材為唯一題材,當時,也刊登了少量描寫上海現實生活的趣味性漫畫,連畫裡的對話,用的都是上海方言。如《姨太太及小姐們喜看梅蘭芳》、描寫女子爭相用望遠鏡看唱戲的梅博士;《土老兒喜聽來啥來啥之聲》則摻有打情罵俏的意味。

  然而,《上海派克》轟轟烈烈一時,在出版完第四期後,因沈的英年早逝,而被迫休停。吳浩然認為,「這無疑是中國漫畫界的一大憾事」。已故漫畫理論家黃遠林亦曾撰文《沈泊塵漫畫創作初探》,並對其作出了幾點中肯的評價,「其一,在漫畫的社會功能上,他有自己的比較明確的主張;其二,他的漫畫有著較高的思想性,受當時漫畫界的推崇;其三,他在漫畫技法上中西貫通,運用自如;其四,潑克風行於歐美、日本,其在中國尤為創舉。」

  民國漫畫家

  米谷 1918-1986,原名朱祿慶,學名朱吾石。現代傑出的畫家、漫畫家。浙江海寧人。是中國政治諷刺漫畫的代表人物之一。

  黃堯 1914-1987年,現代漫畫家。浙江嘉善人。所繪漫畫形象「牛鼻子」與張樂平的「三毛」並稱。

相關焦點

  • 豐子愷漫畫:一鉤新月天如水,畫筆皆是人情味!
    漫畫藝術的特點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並加以放大,常用寥寥數筆勾勒,卻有飽滿的畫面和豐厚的內容。豐子愷不是漫畫的創立者,但他的子愷漫畫是對這門藝術的強力推動,他的文人品質為後人褒揚。兒童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畫品即人品」—藝術家之人格、性情、思想,無一不展現在作品中—之美學觀。其次「抒情」是中國文化美學主流,豐氏作品以此為主要表現方式。
  • 原來豐子愷是中國漫畫之父 也是與魯迅「撞車」的翻譯家
    1921年,豐子愷東渡日本遊學,目的是學習繪畫、音樂和外語。在日本,豐子愷參觀圖書館、博物館,聽音樂會、歌劇,淘舊書店,用他的話來講,是「在10個月內充分呼吸東京的藝術空氣」。一日,他在地攤上買到竹久夢二早期作品集《春之卷》,從此對藝術有了新的理解。「他曾說,竹久夢二的作品,形體是西洋畫,筆法是東洋畫,最主要是裡面有詩意,感動了他的眼、他的心。」豐子愷外孫宋雪君如是介紹。
  • 「中國現代漫畫之父」豐子愷,因病去世留下7個子女,後來怎樣?
    在這誕生的諸多大師中,有一位開創了中國現代漫畫先河,被稱為「中國現代漫畫之父」,他就是豐子愷。1919年,年僅21歲的豐子愷創辦《美育》雜誌,並創建了中國第一所藝術類師範學校——上海專科師範學校。1921年,豐子愷前往日本留學。由於明治維新等相關原因影響,日本的繪畫界以西洋畫為主流,不過在眾多西洋畫風畫家中,有一位喜好用東方筆法進行創作的漫畫家竹久夢二,這種既有東方傳統筆法,又有像西洋畫一樣先進新穎的風格讓豐子愷十分著迷。
  • 豐子愷畫教科書,葉聖陶手寫文字,這樣的名家設計上哪兒找去
    1898年出生的豐子愷,被譽為「中國現代漫畫鼻祖」,是中國現代漫畫事業的先驅,他一生致力於漫畫藝術研究,看他的那些漫畫是很有趣的,各種題材,詩畫結合,幽默風趣。豐子愷出身於書香門第,從小就喜歡繪畫,1921年,豐子愷留學日本,在那裡遇到了著名漫畫家竹久夢二,並被他的漫畫深深吸引,在他的漫畫中,豐子愷找到了日後繪畫的方向。
  • 豐子愷:長大後再也無心吃個螃蟹,就兩碗米飯
    其中文學小說第一名是美國新晉作家塔拉·韋斯特弗的處女作《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第二名是劉慈欣的《三體》,第三的豐子愷先生的《萬般滋味,都是生活》。豐子愷先生被譽為「中國漫畫鼻祖」「現代中國最藝術的藝術家」,是20世紀中國藝壇上不可缺席的重量級人物。
  • 紀念| 豐子愷誕辰120周年,西子湖畔重溫「人間情味」
    器識文藝豐子愷的三位老師,基本奠定了他一生發展的基調和品質。夏丏尊先生的教授,為豐子愷打下了堅實的文學基礎與從事文學翻譯的功力。李叔同先生提倡「先器識而後文藝」,使豐子愷在人格上終生保持君子坦蕩蕩的行為準則,同時啟蒙著他對繪畫與音樂的興趣與熱愛。
  • 豐子愷的畫掩蓋了音樂教育家散文家和翻譯家的光芒
    豐子愷是一位真心喜歡孩子的父親,從《爸爸不在家》《阿寶兩隻腳,凳子四隻腳》等畫中就可以看出來,那種愛不僅是慈愛,而且是無比的欣賞。豐子愷自稱他是兒童的崇拜者,他說這句話絕不是矯情,而是針對社會上爾虞我詐,成人大都已經失去本性的現象,只有兒童天真爛漫、人格完整,這才是豐子愷期待的「真正的人」。豐子愷非常喜歡貓,喜歡花草樹木。
  • 豐子愷的人間情味,讀懂已不再少年
    每天上午準時與您分享兩篇優質文章~本文共計1635字,閱讀僅需3分鐘~豐子愷的個人藝術風格在中國獨一無二,特別是他的繪畫作品中所體現出的現實主義的批判精神,有著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他的許多作品都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尤其是他貼近現實又充滿生活情趣的漫畫作品,深受國人喜愛,伴隨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成長。
  • 人生不開懷,需讀豐子愷
    很多人愛看豐子愷的漫畫。愛他筆下看似隨隨便便,但卻妙趣橫生,常常蘊含著大大哲理的漫畫。一輪新月,一棵垂柳,三兩孩童,往往就是一副明媚的作品。我們喜歡豐子愷,是因為不管是寫散文還是畫漫畫,他都能看到平淡生活中最溫柔,最深遠的部分。
  • 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豐子愷的茶漫畫
    他們興趣相同、意氣相投,常在一起聚會,喝酒品著,茶餘酒後,豐子愷高興起來就拈上一張紙,作幾筆漫畫,片刻後完成,同事間傳看,各人心中歡喜,也不多加評語,要是誰覺得有味道就贈送給誰,豐子愷就在畫上籤上自己名字的英文縮寫TK。最早拿豐子愷的漫畫去公開發表的人是朱自清。
  • 豐子愷的人性與佛心:變幻無常中,始終保持自由自在的精神
    他認為像自己這種只有一點西洋畫基礎,且對文學有著濃厚興趣的人,最適合從事這類富有詩意的抒情漫畫創作,那何樂而不為呢?」 豐子愷自己從不諱言異國前輩對他的影響,他在《繪畫與文學》一文專門談及夢二的漫畫,「這種畫的畫題非常重要,畫的效果大半有了畫題而發生。」「畫題用得巧妙,看了也勝如讀一篇小品文。夢二先生正是題畫的聖手……他的畫善用對比的題材,使之互相襯託。加上一個巧妙的題目,猶如畫龍點睛,全體生動起來。」豐子愷也同樣注重標題,或詩或文,或諧或莊,文成畫眼。
  • 豐子愷的這幾幅漫畫 畫的都是啥「月」?
    有問必答提個醒 豐子愷的這幾幅漫畫畫的都是啥「月」? 答: 請根據豐子愷的漫畫來判斷農曆的大致日期和時間。漫畫中月相的畫法是否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
  • 豐子愷的「文學相」 可暫時脫離塵世的「白日夢」
    經豐子愷翻譯「注釋」的日本漫畫家北澤樂天《樂天全集》,因為抄家前被借走而得以保存。這套漫畫集反映了當時日本的社會生活,書裡的日文都由豐子愷翻譯成中文,端端正正寫在書邊空白處。版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18年2月《小故事》作者:豐子愷 版本: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8年5月我們熟知的,是畫家豐子愷,但豐子愷並不只有畫家一個面相,在漫畫的基底背後,是他由師從夏丏尊開始萌發的文學誌趣
  • 如何有效的學習畫漫畫?繪畫經驗分享
    如何有效的學習畫漫畫?繪畫經驗分享!畫漫畫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首先是人體結構,這要求把人體各個肌肉骨骼,角度透視等掌握好;再來是服裝設計,需要掌握人體著裝結構,布料質感表現和款式設計,包括裝飾品,道具,刀劍武器等的設計;接下來分鏡頭:這要求對攝影,鏡頭角度編排等的知識。
  • 豐子愷畫集《阿咪》將面世 收錄超4000幅漫畫
    ■本報記者 傅盛裕  從1925年的第一本漫畫集《子愷漫畫》,到1971年「今生畫緣盡於此矣」的《敝帚自珍》,豐子愷的漫畫裡常有貓的身影。明年1月,新經典文化的新書《阿咪》行將面世。  這本書的策劃,源自「新經典文庫·豐子愷作品」系列責編楊宇聲的一個念頭:豐子愷寫貓、畫貓、養貓,留下好幾幅有貓相伴的照片,關於貓的書卻從未出版過。
  • 漫畫大師豐子愷談構圖法八則
    一直以來,豐子愷先生是為人所喜歡的漫畫大師,他以中西融合的畫法開創中國漫畫時代,俞平伯曾如此評價:他的畫實是中國一創格,既有中國畫風的蕭疏淡遠,又有西洋畫法的活潑酣恣,他的畫是無字的散文,無聲的詩歌,是牽動人思想行走的小說。
  • 8歲女生用豐子愷式漫畫小品「寫日記」
    原標題:8歲女生用豐子愷式漫畫小品「寫日記」 …這是著名的豐子愷漫畫小品的特色。   記錄生活,每幅畫裡都有故事   長江日報記者在紅鋼城小學見到了8歲的王書涵和她的「繪畫日記」。王書涵將這些畫裝在5個文件夾裡,每個文件夾能裝100幅畫,其中有4個已經裝滿,剩下的一個已經裝了一半。王書涵作畫的材料很豐富,除了用得最多的宣紙外,卡紙、彩紙和一次性小餐盤上也畫有她的作品。
  • 一鉤新月天如水 豐子愷漫畫逐漸進入大眾視野
    這是1981年后豐子愷作品在上海首次大規模集中展示,匯集了上海市美術家協會的珍貴藏品以及豐子愷家人私藏,共呈現豐子愷書畫作品200餘件(套)、裝幀設計書籍封面168幅  ■本報記者 李婷  在中國近現代海派畫家中,豐子愷無疑是最具煙火氣的一位。他用中西融合的獨特「豐氏」畫技,真切反映百姓生活的甜酸苦辣和人心的善惡美醜,其作品雖經近百年滄桑卻魅力不減。
  • 「家常畫」裡的深永韻致
    青年時期他師從李叔同學習音樂、繪畫,師從夏丏尊學習國文。經歷了社會變革更涉身於文化大潮中,他的作品不僅展現了傳統中國畫的精髓,更為中國畫開創了新風。充滿古趣的畫中人物不僅穿上了現代人的衣裝,有的畫作題署還直接寫上了英文,這些人間的「現代相」,於平淡中見深沉,於日常中寓哲理。  1924年,時年26歲的豐子愷畫了一幅《人散後 一鉤新月天如水》,刊載在《我們的七月》雜誌上。
  • 往事|豐子愷初見曾「疑為自己所作」的次愷漫畫
    豐子愷在《漫畫概說》中曾說:「吾國今日盛行漫畫,亦皆西洋之漫畫,惟趙望雲有中國風,次愷學吾筆意頗得真似。能充實是內容,則不難養成『中國』漫畫家也。」豐子愷讚賞的次愷是誰、其漫畫最早何時發表、他與豐子愷有何往來、漫畫之外,他又緣何被稱為「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