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豐子愷:漫畫是溝通繪畫與文學的畫種
豐子愷:漫畫是溝通繪畫與文學的畫種
豐子愷 《千家山郭靜朝暉》,2012年以690萬元成交,成為其畫作中拍賣最高的作品
豐子愷:漫畫是溝通繪畫與文學的畫種
回顧中國漫畫史,它不過百年。始於清末,盛於民國。而落點到民國漫畫之大家風採,莫過於敢站在時代大浪中的弄潮兒。他們或是先驅者,或是創始者……無論歷史的年輪如何碾過,我們仍無法忘卻他們。他們用寥寥數筆,為後人還原一段塵封的歷史。
簡介
豐子愷
1898-1975,浙江桐鄉人。原名潤,號子覬,後改為子愷。師從弘一法師(李叔同),以中西融合手法創作漫畫及散文而著名。
沈泊塵
1889-1920,現代漫畫先驅。浙江桐鄉人。擅長寫意和工筆人物、仕女及戲劇人物畫。尤以漫畫創作最有成就。
深受陳師曾和竹久夢二影響
提起漫畫,現代最有名的當屬豐子愷。儘管他一再強調,中國漫畫非由其開啟,但後人仍將他敬稱為「中國抒情漫畫的創始者」。1924年,他憑著一幅古詩新畫《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一舉成名。評價子愷漫畫時,國內專注收藏子愷漫畫、民國漫畫理論研究者吳浩然認為,其古詩新畫與兒童相兩大題材最佳,影響力亦最大。
豐子愷自幼喜歡繪畫,十二三歲即臨摹《芥子園畫譜》。十六歲考入浙江省第一師範學校。他的繪畫及文學則得到了李叔同、夏丏尊等名師的指導 ,這一特殊際遇,為他今後從事藝術道路打下了深厚的根基。
追根溯源,其抒情漫畫受誰的影響?吳浩然指出,一個是近現代書畫大家陳師曾,一個是日本明治和大正時期的抒情畫家竹久夢二。豐子愷曾在《我的漫畫》一文中寫道:「我小時候,《太平洋報》上發表了陳師曾的小幅簡筆畫《落日放船好》等,寥寥數筆,餘趣無窮,給我很深的印象。」據他的後人透露,豐喜愛之餘,便對陳的簡筆畫加以臨摹。後來亦臨摹了同題漫畫《落日放船好》,足見陳師曾對他喜愛上「漫畫」的啟迪。而正式吸引他走進漫畫世界的人,卻是竹久夢二。
1921年春,豐子愷東渡日本,遊學期間,他迷戀上日本漫畫家竹久夢二的簡筆畫。他曾如此回憶,「回想過去所見的繪畫,給我印象最深而使我不能忘懷的,是一種小小的毛筆畫。記得二十餘歲時,我在東京的舊書攤上碰到一冊《夢二畫集·春之卷》,我當時便在舊書攤上出神……這寥寥數筆的一幅小畫,不僅以造型的美感動我的眼,又以詩的意味感動我的心……」回國後,豐子愷在浙江上虞白馬湖畔春暉中學任教時,開始嘗試這種簡筆畫的創作。
1933年春,在他的家鄉石門灣建成緣緣堂,豐子愷則專心於讀書、作畫及著述的閒居生活,開始了他創作的黃金時代。
談起他的《子愷漫畫》,及其在中國漫畫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力,後人認為他開創了中國抒情漫畫的先河。而他的漫畫題材,包羅萬象,有古詩新畫、兒童相、學生相、社會相、都市相、戰時相等方面。但吳浩然認為,子愷漫畫中成就最大,且最有影響力的當屬兩大題材,即古詩新畫和兒童相。
吳浩然指出,豐子愷的古詩新畫,說白了就是一種翻譯,是把古典詩詞中的佳句畫成與此內容相近的漫畫。唯一的區別就是,畫上題的是古詩詞句,而畫的都是現代人物,所以稱「古詩新畫」。而把古詩譯成畫,需要畫家了解詩詞旨意,還要用簡潔的筆墨恰如其分地勾畫出詩詞的意境,看似容易,其實需要很深厚的文學修養和熟練的繪畫技巧。所以,豐子愷十分重視文學對繪畫的影響,他認為「漫畫是溝通繪畫與文學的畫種。」這一點,完全體現在他的漫畫中。
沈泊塵被譽為「中國諷刺漫畫的先驅者」
對今天的人們來說,沈泊塵這個名字無疑是陌生的,甚至就連一些專業研究者都感到有些茫然。這固然與其英年早逝有關,但也與對其研究偏少不無關係。葉淺予曾言:「在中國諷刺畫史上可以大書特書的人到現在為止只有三個,即上世紀初的沈泊塵、上世紀20年代的黃文農和自上世紀30年代一直從事諷刺畫創作至今的華君武。」但後人對其給予了中肯的認可,認為沈泊塵是「五四」時期頗具代表性的畫家之一。
讓時間回流到民國時期的上海灘,當年的沈泊塵,曾盛極一時。一生勤於繪事,發表了近千幅漫畫,是個多產的畫家。他的作品在民國初年,尤其是五四運動時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從其作品來看,如1912年7月在《民權畫報》上刊登的《搜檢秋瑾》和《秋風(微博)秋雨愁煞人》,描繪了女革命家秋瑾臨刑前所書遺言的意境,成為思想性較高的作品。對於自古流傳延續的仕女畫,沈泊塵也大膽革新、與時俱進、另闢蹊徑,在《新新百美圖》等作品中嘗試西洋畫的表現技法,完全採用鋼筆繪製,注重遠近透視關係,近似西洋畫的速寫,開一時風氣之先。
民國時期沒有專門的漫畫雜誌,一些漫畫家創作的漫畫作品,都零星地發表在一些報紙上。1918年9月1日,沈氏兄弟在上海創辦了漫畫專門刊物《上海派克》(月刊),也是目前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專門的漫畫刊物。每個月的1日出版一期。以發表漫畫作品為主,沈泊塵是主筆。當時最有影響力的《申報》曾評論:「《上海派克》產生以後,其第一期即在長江一帶銷行1萬餘冊,其中中英文著作皆出自一時名手,琳琅滿目,美不勝收,為近現代中國月刊中別開生面之傑作也。」不過,《上海派克》也並非完全以辛辣諷刺漫畫題材為唯一題材,當時,也刊登了少量描寫上海現實生活的趣味性漫畫,連畫裡的對話,用的都是上海方言。如《姨太太及小姐們喜看梅蘭芳》、描寫女子爭相用望遠鏡看唱戲的梅博士;《土老兒喜聽來啥來啥之聲》則摻有打情罵俏的意味。
然而,《上海派克》轟轟烈烈一時,在出版完第四期後,因沈的英年早逝,而被迫休停。吳浩然認為,「這無疑是中國漫畫界的一大憾事」。已故漫畫理論家黃遠林亦曾撰文《沈泊塵漫畫創作初探》,並對其作出了幾點中肯的評價,「其一,在漫畫的社會功能上,他有自己的比較明確的主張;其二,他的漫畫有著較高的思想性,受當時漫畫界的推崇;其三,他在漫畫技法上中西貫通,運用自如;其四,潑克風行於歐美、日本,其在中國尤為創舉。」
民國漫畫家
米谷 1918-1986,原名朱祿慶,學名朱吾石。現代傑出的畫家、漫畫家。浙江海寧人。是中國政治諷刺漫畫的代表人物之一。
黃堯 1914-1987年,現代漫畫家。浙江嘉善人。所繪漫畫形象「牛鼻子」與張樂平的「三毛」並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