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是寶寶後天性心臟病的「隱形殺手」

2020-11-10 光明網

寶寶反覆高熱不退,可能不是單純的感冒發燒,一定要提高警惕!

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種在小兒中發病率較高的,也是寶寶後天性心臟病的「隱形殺手」——川崎病!

什麼是小兒川崎病

川 崎 病又叫皮膚黏膜淋巴結症候群,好發於嬰幼兒,是以急性反覆高熱,皮膚、黏膜、淋巴結受累為特徵的疾病。

因容易引起全身性嚴重心血管併發症而引起人們的重視,尤其是冠狀動脈炎,若未經正規治療,患兒的發生率高達25%,甚至可引起冠狀動脈瘤,因冠狀動脈瘤破裂而猝死,或因冠狀動脈狹窄、閉塞而致心肌缺血而遺留長期心臟後遺症。

川崎病的病因基於流行病學及臨床調查研究發現,可能是由於一種或多種病原體感染而引起的一種免疫異常反應。其中病毒感染是常見誘因之一,也有環境因素及遺傳因素等可能。

川崎病的症狀表現:

● 無明顯誘因出現發熱,體溫波動在38-40℃之間,持續時間1—2周,退熱藥短暫退熱,有的熱退1-2天又反覆發熱,抗生素治療無效。

●雙側眼結膜充血,白眼球紅紅的,無膿性分泌物。

● 口腔及咽部黏膜有充血,口唇乾燥皸裂,發紅,舌乳頭突出,舌頭呈楊梅樣。

● 急性期手足紅腫,手腳指(趾)端硬腫等;恢復期出現甲床皮膚交界處特徵性脫皮,部分患兒有肛周脫皮。

● 出皮疹主要在軀幹部,呈斑丘疹,多形紅斑樣或猩紅樣,無癢感,無水泡或痂皮。

頸部淋巴結腫大,直徑超過1.5cm,局部皮膚無明顯發紅,無化膿。

● 高發人群主要是6個月以上至5歲以下的嬰幼兒,男孩患病率是女孩的1.5倍。

得了川崎病如何應對?

一旦患兒確診川崎病,家長們也不要過於慌張,一般10天內及時治療,患兒預後良好。

01

發熱護理:

寶寶持續反覆高熱,應定期監測體溫,每4小時測量一次,儘量物理降溫,多飲水,額頭貼降溫貼,溫水擦浴,當腋溫>38.5℃時口服退熱藥。禁忌酒精擦浴及捂熱出汗。

02

飲食護理:

早期口腔黏膜充血明顯易並發黏膜糜爛,給予易消化、營養豐富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食物不要過燙,應給予溫的食物,少量多餐;體溫恢復正常後應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飲食。避免食用煎炸、硬的堅果水果類食物,以免造成口腔黏膜損傷。

03

皮膚護理:

寶寶出現皮疹且出現指(趾)端脫皮,應保持皮膚清潔,對於半脫皮處不能強行撕脫,應待其自然脫落,以免引起出血及感染。肛周皮膚發紅,每次便後清洗臀部,保持清潔,防止感染。

04

藥物治療:

人免疫球蛋白(IVIG):早期及時給予IVIG,可降低冠狀動脈瘤併發症的發生率,發病5-10天內應用效果好,10天後冠狀動脈瘤發生機率增加,一般用藥後1-2天患兒體溫即降至正常。

提醒:切不可因人免疫球蛋白是血液製品擔心副作用而拒絕使用,否則將增加冠脈瘤的風險。

阿司匹林:其具有抗炎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早期大劑量口服,一天3次,連續14天,以後減量頓服,或熱退後3天減為小劑量口服。若對人免疫球蛋白治療效果不佳的情況下再考慮應用激素治療。

急性期後治療主要是針對冠脈殘留病變的患兒,需要長期口服阿司匹林抗凝治療。

日常注意事項

1、患兒出院後仍要遵醫囑口服阿司匹林預防血栓治療,不可自行停藥。阿司匹林有出血傾向的可能性,儘量避免磕碰。

2、出院後定期隨訪,隨訪頻率基於患兒有無冠狀動脈受累以及嚴重程度,包括心血管危險因素評估,篩查血脂異常,促進心臟健康飲食及運動等方面。

3、無冠狀動脈受累的一般於發病後1月、2月、3月、6月、1年及發病後5年內每年各複查1次,日常注意監測血壓變化,沒有必要進行運動限制。

4、川崎病患兒應接種所有常規兒童期疫苗,推薦6月齡以上的兒童進行流感免疫接種,尤其是需要長期使用阿司匹林治療的患兒,因阿司匹林與流感並發Reye症候群(急性腦病)有關。

5、如果接種活病毒疫苗(包括麻疹、風疹、腮腺炎和水痘疫苗)接種時間應至少推遲11個月,否則會影響疫苗接種效果。

早期小兒因發熱就診於兒內科,若發熱持續5天以上考慮川崎病時應轉至小兒心內科專科治療。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北京114預約掛號

相關焦點

  • 小兒家長請注意:川崎病已經成為兒童後天性心臟病的主要誘因
    5月以來,美國及歐洲多地的一些兒童出現了高燒、皮疹、淋巴結腫大、精神不好等類似「川崎病」的全身炎症反應症候群。醫生在這些患兒體內檢測到新冠肺炎病毒,但與典型川崎病症狀不同的是,這些孩子出現嚴重呼吸困難,不少住進了重症病房,甚至需要ECMO搶救。目前,尚無確切證據表明這種「類川崎病」就是川崎病。
  • 5歲以下幼兒最近高發川崎病 專家:注意5大發病症狀
    這名患者今年已經28歲了,1992年患上川崎病,當時很多醫生不太認識這個病,直到出現心臟問題才來朱醫生這裡看病,被確診為川崎病冠狀動脈瘤。但是,由於病情延誤,再接受規範的治療也無效了。  他目前在杭州做銷售,因為心臟偶有不適,去成人醫院一檢查,發現心臟上的血管瘤已經長到1.4cm。追根究底就是小時候患了川崎病,沒在最佳治療期內治療。
  • 寶寶反覆發燒,當心這種高危病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一言不合就發燒。上午還活蹦亂跳元氣十足,下午就開始沒精神渾身滾燙,吃不下睡不好,都表情都是一臉冷漠。而發燒,往往可能預示著手足口、皰疹性咽峽炎、腦膜炎、急疹和各種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炎症。如果發燒反覆不退,麻麻要小心近來逐年多發的「川崎病」,被稱為寶寶心臟第一殺手。
  • 川崎病,發燒事小心臟事大
    孩子心臟第一殺手 川崎病對孩子的危害並不在於發燒、出皮疹以及淋巴結腫大等外在症狀,而其真正的危險在於對心臟等臟器的危害。部分川崎病患兒可並發心、腦、肝、肺、腎等多臟器損害,其中,心血管損害最為突出,大多發生於發病後2—3周,可持續數月到數年。 川崎病並發心血管損害的類型包括冠狀動脈瘤、冠狀動脈擴張、冠狀動脈狹窄或閉塞等。
  • 寶寶高燒不退,難道是川崎病?網上搜索率高的疾病,不可不慎!
    什麼是川崎病?誰比較容易得到川崎病?症狀與影響分別有哪些?川崎病較易與哪些疾病混淆?曾經得過川崎病,就永遠不會再次得了嗎?一旦得過川崎病,治癒後也必須持續追蹤?什麼是川崎病?到目前為止,川崎病確切的引發原因仍不明。
  • 川崎病早期易被誤診為感冒 --大河網
    經檢查,孩子被確診為川崎病。家長很是自責,因為自己的疏忽讓孩子遭受這麼大罪。其實,生活中很多家長會把川崎病和感冒、發燒混淆,導致寶寶病情越來越重。□見習記者 梁露露  川崎病可引發動脈瘤  河南省兒童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周麗介紹,寶寶感冒時如果有發熱情況,一般發熱3天左右體溫會逐漸下降,但如果是川崎病引起的發熱,就會持續很久,基本都在5天以上,體溫會在38℃以上。
  • 川崎病――怪異的病名,不怪異的疾 (下)
    聽到川崎病這個名字,是不是你也感覺非常陌生?但是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不少家長在群裡討論說自己孩子得了川崎病,發病急,高燒不斷舌頭髮紅,後來確診為川崎病。所以,川崎病是個什麼病呢?川崎病――怪異的病名,不怪異的疾 (下)。在臨床上,醫生碰到不明原因發熱超過3~5天的寶寶,醫生會向家長提到「需要除外川崎病」。家長都會一頭霧水「川崎病?
  • 高燒不退起紅疹,警惕川崎病
    這段時間,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心內科門診每天都會接診十幾個川崎病的孩子,這是一種常見的後天性心臟病。  浙大兒院心內科副主任解春紅主任醫師說,現在是病毒活躍的季節,也進入了兒童心血管疾病高發的階段。一旦孩子出現相應的症狀,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
  • 孩子「紅眼睛」 患上川崎病
    本報訊(通訊員 吳靖 李妍妍)長沙1歲的軒軒因眼睛發紅、持續發燒被家人送到湖南省人民醫院兒童醫學中心就診,經過檢查,醫生告訴軒軒的父母,孩子出現這些症狀,是患上了川崎病,這是一種血管炎症候群,可發生嚴重的心血管病變,是我國小兒後天性心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少數可引起血栓而猝死。
  • 孩子「紅眼睛」,警惕川崎病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4月27日訊(記者 李傳新 通訊員 吳靖 李妍妍)長沙1歲的軒軒(化名)近日因眼睛發紅、持續發燒被家人送到省人民醫院兒童醫學中心就診,經過檢查,確診孩子患上了川崎病。省人民醫院兒童心血管科副主任醫師劉麗萍介紹,川崎病是一種血管炎症候群,又稱皮膚黏膜淋巴結症候群,可發生嚴重的心血管病變,是我國小兒後天性心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少數可引起血栓而猝死。常見的臨床表現為反覆發熱超過5天,伴有眼結膜充血、楊梅舌、全身多形性皮疹、頸部淋巴結腫大、手指(腳趾)末端腫脹。
  • 孩子發熱、出疹別把川崎病當感冒
    經檢查,彤彤被確診為川崎病。彤彤媽有些驚訝:「以為孩子只是普通感冒,沒想到是川崎病。」    什麼是川崎病?川崎病如何早期發現?    川崎病會對心血管造成損傷    河南省兒童醫院心血管內科負責人馮迎軍介紹,川崎病是一種以全身血管炎為主要病變的急性發熱出疹性小兒疾病,多見於兒童(尤其是5歲以下兒童)。
  • 川崎病是種什麼病
    醫生在這些患兒體內檢測到新冠肺炎病毒,但與典型川崎病症狀不同的是,這些孩子出現嚴重呼吸困難,不少住進了重症病房,甚至需要ECMO搶救,目前尚無確切證據表明這種「類川崎病」就是川崎病。川崎病的名字大家聽上去可能比較陌生,但其實在兒童中的發病率並不低。今天我們為大家介紹一下被喻為「兒童特殊心臟病」的川崎病。
  • 孩子莫名發燒,幼兒心臟隱形殺手,川崎病
    此文是我家樂樂患川崎病的親身經歷,為人母的我焦急萬分,我希望大家的寶貝都健健康康長大,永遠別得這病,但若是發現他人有異樣,能多點警覺心提醒他人,把握黃金治療時間。什麼是「川崎病」?(九) 疫苗的接種,如寶寶有接受免疫球蛋白注射時,至少 6-9 個月後,才可接受疫苗注射(如麻疹、脊髓灰質炎疫苗等),若不了解建議諮詢醫生。(十) 川崎氏症會侵犯動脈血管,引發心臟的併發症,出院後需長期追蹤心臟功能至青春期。
  • 小兒高燒不退須防川崎病
    作者:   川崎病是一種免疫系統疾病,目前發病原因不明,考慮和炎症感染、自身免疫功能紊亂等有關,患病的大都是5歲以下的孩子。
  • 科普:川崎病是種什麼病 怎麼判斷
    5月以來,美國及歐洲多國和地區的一些兒童出現了高燒、皮疹、淋巴結腫大、精神不好等類似「川崎病」的全身炎症反應症候群。醫生在這些患兒體內檢測到新冠肺炎病毒,但與典型川崎病症狀不同的是,這些孩子出現嚴重呼吸困難,不少住進了重症病房,甚至需要ECMO搶救,目前尚無確切證據表明這種「類川崎病」就是川崎病。川崎病的名字大家聽上去可能比較陌生,但其實在兒童中的發病率並不低。
  • 歐洲川崎病患者大增
    「持續高燒超過5天」是川崎病臨床診斷症狀之一新冠病毒肆虐全球,有醫生發現,歐洲各地除了新冠肺炎之外,還同時出現嬰幼兒發燒、血管水腫等「川崎病」而住院。義大利和英國專家表示,將研究新冠病毒和川崎病兩者是否有關聯性。衛生大臣漢考克(Matt Hancock)表示,非常擔心這樣的情況,醫療當局正在密切的關注中。
  • 「川崎病」男孩冠狀動脈受損 滬專家「螺螄殼」裡搭橋
    【新民網·最新報導】1967年由日本發現的「川崎病」,在我國每年都有新發現病人,它造成兒童冠狀動脈受損,並成為醫學救治的難題。日前,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宣布,成功完成一名9歲「川崎病」男孩的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孩子心功能恢復到正常水平,不日即將出院。
  • 小兒川崎病早期「像感冒」 出現併發症很兇險!
    家長應高度警惕,孩子可能是患上了兇險的川崎病。川崎病好發於5歲以下男孩「川崎病又稱為皮膚黏膜淋巴結症候群,是一種以全身血管炎為主要病變的急性發熱出疹性小兒疾病。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醫師首先報導該病,並以他的名字命名,發病原因不明。」重醫兒童醫院風溼免疫科張志勇副主任醫師介紹,這種病好發年齡為5歲以下的嬰幼兒,男孩多見。
  • 發燒、皮疹、草莓舌...感冒和川崎病分不清,後果很嚴重
    前兩天,覺得不放心的媽媽帶玲玲來到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就診,醫生認真查體後,以「川崎病」收入院,入院後玲玲做了心臟彩超,提示冠狀動脈輕度擴張。經過醫生精心的治療後,目前,玲玲的病情已經穩定,今日即可出院。川崎病可引發嚴重併發症「川崎病又稱為皮膚黏膜淋巴結症候群,是一種以全身血管炎為主要病變的急性發熱出疹性小兒疾病。
  • 立秋後感冒的孩子不少,高熱不退當心川崎病
    現在寶寶的白細胞這麼高,首先考慮感染。」朱亞非主任建議寶寶住院治療。可一聽醫生的診斷,張女士立刻緊張起來,「醫生,我們家寶寶估計是幼兒急疹,這麼小就要住院掛鹽水,那可不行。育兒網上都說抗生素副作用很大。」聽到這番話,朱醫生有些哭笑不得。門診中,她常遇到年輕家長喜歡通過手機和網際網路來學習育兒知識,容易斷章取義和偏聽偏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