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哪個人沒有問過自己:我為什麼要做某件事?我的一切努力能帶來改變嗎?比如,改變某個人;改變某種局面;改變某個結果。如果不能改變這一切,我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今天的文章,麥格拉思一開始就拋出了四個關鍵問題,並在全文加以探討。關於意義的問題,你能否發現「意義的驚現」?
關於生命意義的理論,社會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Roy Baumeister)最近提出了一種很有價值的分析。他指出,要找到人生真正的意義,我們必須首先來面對並探討一些主題。他認為,如果某種思想可以稱得上是對「人生意義」的解答,它就必須有力地回答四個根本性的問題:這些問題並不屬於經驗的範疇,因此,自然科學在面對這些問題時顯得無能為力。我們看到,這些問題已經超越了自然科學的理性範疇和方法論領域。儘管如此,我們生命的一舉一動都無法離開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我們不應幻想存在著某種「中立」的公共領域,事實上,人類的所有領域都是由有關人生意義的各種理論所構成的,其中也包括了基督教信仰。基督教信仰除了讓我們能夠認識這個世界之外,更向人類傳達了一種意義和價值。我們是否具備改變世界的能力?現在,我們要來思考最後那個非常重要、但卻常常被忽略的問題:我所做的是否重要?抑或,是否我過於渺小、力量微弱,我的存在與否對於這個世界無關緊要?自己是否具備影響、改變世界的能力——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他們尋求人生意義和目的時必須要回答的問題。人們會這樣想:如果我不能給世界帶來任何改變,那麼我存在於這個世界,也就沒有任何意義。這裡的關鍵問題在於,我們是否被授予一種能力。我們是否具備那種給世界帶來改變的能力?或者說,我們是否需要被賦予能力,才能給世界帶來改變?從基督教信仰的視角來看,人性因為罪的玷汙而敗壞了。因此,一旦他離開上帝的幫助,便無法將自身潛在的功能充分發揮出來。聖經新約對這一點有多次談論,特別是在保羅書信中。在本書之前的內容中,我們看到,保羅向上帝承認自己是一個被罪所捆綁的人,自己無力從各種局限和軟弱中掙脫出來。比如,保羅寫道:「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作。」(羅7:18—19)面對如此情形,我們能做些什麼?最後,保羅找到了他的答案:「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感謝神!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這樣看來,我以內心順服神的律,我肉體卻順服罪的律了。」(羅7:24—25)奧古斯丁對人性的軟弱和破碎擁有極其敏銳的洞見,他對這個主題作出了進一步的闡釋。奧古斯丁認為,人類因著罪性的玷汙而完全敗壞了,罪就像一種遺傳病,世世代代都無法擺脫。這種原罪破壞了我們的人性,並且這種狀況是任何人無法通過自己的努力得以恢復的。然而,基督親自道成肉身,成為我們大能的醫治者,「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賽53:5)借著上帝的恩典,我們的生命得以恢復。我們因此認識了上帝的信實,並且我們的意志對他所賜下的諸般恩典能夠產生回應。奧古斯丁還指出,罪具有一種轄制我們的能力,我們無法靠自己脫離其捆綁。人類的自由意志被牢牢控制在這種罪的權勢之下,唯有靠上帝的恩典才能得著釋放。基督之所以是我們的拯救者,是因為他是我們拯救的源泉,唯有他能打破罪的權勢。在奧古斯丁看來,罪還顯為一種良心的虧欠或道德的汙損,人類世世代代都活在其籠罩之下。基督的道成肉身,就是為了向我們賜下上帝的赦免和饒恕。通過這種描述,奧古斯丁以震撼人心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人性因為罪的捆綁,陷入到一種毫無盼望的軟弱當中,然而上帝卻用他的恩典醫治拯救了我們。《意義的驚現》,上海三聯書店出版。書中指出:「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不是教會我們如何來「解釋事物」,因為在知識和生命、信息和意義之間,還存在著天壤之別。基督教信仰不是停留在讓我們對事物有更深理解的地步,而是完全改變我們的命運。」基督信仰是完全改變我們的命運基督徒的人生,實際上是在意識到自身有限和軟弱的前提下,靠著上帝賜下的各種能力,去追尋理想的過程。這是一種對問題有著清醒認識的人生,從此我們發現,我們對人類存在的認識是以一個更高的真理為標準的。基督徒對上帝恩典的認識,構成了他們對一切生命經驗最根本的神學表達,這也是新約聖經最深刻的主題:即使在最黑暗、最孤獨的處境中,上帝向我們的慈愛也永不止息,他時刻眷顧並託住我們;他必與我們同在,他的應許永遠不會落空。基督教信仰生活的核心並非只是一系列關於現實的命題(儘管這樣的命題本身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是要將我們引向對上帝的信靠,在此基礎上重塑我們的人生態度。對於一個基督徒而言,他一方面對自己生命的殘缺和軟弱有著清楚的認識,另一方面他也將上帝視為完美的唯一來源。因此,上帝的同在意味著他將全然翻轉我們當下的狀態,而非只是幫助我們看清某些問題。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不是教會我們如何來「解釋事物」,因為在知識和生命、信息和意義之間,還存在著天壤之別。基督教信仰不是停留在讓我們對事物有更深理解的地步,而是完全改變我們的命運。通過基督教信仰的視角,我們會發現自己活在一種需要醫治、沒有自由的光景中,它同時也可以幫助我們對現實作出解釋。然而,這種表明事物真實情況的知識本身,並沒有改變生命的能力。我們看到自己的生命處在殘缺、軟弱之中,但僅憑這種知識,我們還是無法被醫治,它只能引導我們進入到尋求幫助的狀態中。然而,只要我們開始了這種尋找,我們便會發現,那位真正的幫助者就在我們身邊。一首美國黑人傳統的聖詩唱道:(本文摘自《意義的驚現》,上海三聯書店,2014.07)
相關閱讀:
1、幫助你讀經的9本書
2、路德:讀懂聖經不可能只依靠學習和技巧
3、如何讀經才能確信神是對自己說話?
今日薦書,點擊訂購。
橡樹對橡果的來稿一直堅持熱切歡迎和支持態度!但由於來稿較多,橡樹無法保證一一回復是否採用以及何時採用。為不消滅橡果們寶貴的熱情,橡樹決定做此通告。橡果投稿三個月後若無收到用稿通知,可郵件詢問是否收到稿件,以避免郵件丟失情況;或者發郵件提出稿件轉投其他平臺,以避免造成一稿多用。
購買《信仰與信經》等麥格拉思著作,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