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聖雄甘地,有一點兒歷史知識的人都會想起一個詞,「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20世紀40年代,甘地憑藉著這一整套思想和行為方式,不費一槍一彈,就把偌大的英帝國給趕跑了,這在人類歷史上也是從來沒有過的,非常了不起。
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甘地的履歷。他於1869年出生在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邦,古吉拉特邦相當於中國的上海,是西方文明最先抵達東方文明古國的港口,到今天為止仍然是印度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甘地是印度種姓的第三等級出身,叫吠舍。印度種姓的第一等級是婆羅門,第二等級是剎帝利,第三等級就是這個吠舍,商人、公務員通常都是這個級別的人。他家非常有錢,要不然他也不會有錢到英國留學。
1888年,19歲的甘地乘船到了英國,在英國倫敦大學法律系讀了三年書。我們現在了解的甘地通常是這樣的形象:一個典型的東方老頭兒,瘦骨嶙峋,身上披著一件很簡單的衣服,手裡拿著一根拐杖。實際上甘地年輕的時候,可是一個翩翩佳公子,來自大英帝國殖民地,然後又跑去倫敦鍍金。他在倫敦的三年,十分嚮往當時的西方文明,穿西服、打領結、抹美髮油、學跳交誼舞、學當時時髦的法語,等等。他的成績非常優秀,畢業之後成為了一個很好的律師。
後來,1893年,甘地來到南非,在南非的22年,甘地把印度教毗溫奴(即印度教唯一至尊的上帝)派的仁愛、素食、不殺生、的主張同《聖經》、《古蘭經》中的仁愛思想結合起來,逐漸形成「非暴力主義思想」提出來非暴力抵抗的主張。甘地認為,暴力孕育暴力,「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報復原則只能導致人類喪失理智。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甘地以一個捍衛印度的東方傳統、向整個西方文明開戰的民族英雄的形象再次回到印度,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甘地的形象。甘地在印度的地位到底有多高?給大家舉個例子,印度這幾十年歷史上有兩個叫甘地的總理:英迪拉·甘地和拉吉夫·甘地。這兩個甘地跟聖雄甘地有什麼關係?完全沒有血緣關係,他們都是尼赫魯的子孫。
尼赫魯雖然以甘地的學生自居,但畢竟不是親兒子,甚至這兩個甘地的英文拼法都不一樣。尼赫魯-甘地家族的甘地是Gandhy,而聖雄甘地是Gandhi,根本就是兩個姓。只不過英迪拉·甘地嫁給了一個叫甘地的年輕人——費羅茲·加汗吉爾·甘地(Feroze Jehangir Gandhy),所以就獲得了甘地這個姓,僅此而已。
但是尼赫魯家族對此從來是諱莫如深,至少不會去主動澄清。在印度那麼大一個國家,一個人口上了10億規模的國家,很多貧苦的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政治人物、選舉、投票,他們沒有起碼的政治常識。但一聽說是甘地,馬上就投票給他,這就是甘地在印度民間的真實威望所在。僅僅是「甘地」這兩個字就留下了一種魔力,可以穿越四五十年的時光,在印度的政治生態中發揮作用,可見甘地的威望有多高。甘地認為,英國殖民者用機器生產取代傳統的印度手工織布,致使印度人民陷於實業和貧困之中。他認為恢復傳統的手工織布勞動是振興廣大農村的關鍵。為此他倡導土布運動,並身體力行,每天抽出半個小時用來紡線,從不間斷。至此以後,他堅持身穿傳統的土布衣服——「拖地」,再為更改過。為了印度的獨立和民族的進步,甘地身穿「拖地」,週遊各地,宣揚非暴力抵抗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