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甘地親校本中文版《甘地自傳》上市 還原一個真實的聖雄

2021-03-02 禪林網

近日,記者從果麥文化獲悉,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甘地自傳》上市。《甘地自傳》是印度著名人物「聖雄」甘地於1925年所寫的自傳,副書名為「我體驗真理的故事」。

據本書編輯劉碧蓉介紹,翻譯底本採用1940年馬赫德夫·德賽的英譯本,該譯本曾獲得甘地的親自訂正,被視為最權威的版本。為方便讀者閱讀,本書對於印度文化專有術語等做了詳盡註解。

從這部自傳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怯懦、笨拙、具足凡人所有弱點的男孩,是如何憑藉對真理的體驗與追求,逐漸成長為一代聖雄的。

提起甘地,大多數人都會想到「非暴力」、印度獨立運動、素食、禁慾等等。然而,甘地並非生來如此。小時候的甘地,曾經偷偷吃肉,一度迷戀抽菸,還嘗試過自殺;他十三歲就結了婚,長期沉淪於肉慾和嫉妒。寫作這本自傳的時候,甘地已是眾所欽敬的公眾人物,然而他卻原原本本地坦陳了這些事情,毫無遮掩,唯有坦誠與謙卑。

儘管在政治上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聲名遠播世界,然而在甘地自己看來,「它們的意義不大,由此獲得的『聖雄』稱號則更加不值一提。這個稱號常常使我陷入痛苦,並且在我的印象中,也從未給我帶來片刻歡愉。」

劉碧蓉表示,《甘地自傳》所講述的不是英雄的傳奇人生,而是一位慈祥長者,平實、坦誠、毫無保留地與讀者分享自己一生體驗真理的故事。誠如甘地本人在自傳中所言:「我的本意並不是要寫一部真正的自傳,而只是想將我探索真理的眾多故事講述出來。」

甘地說:「我希望告訴那些想要了解的人,我是如何漸漸認識到絕對真理的;並且,如果可以的話,讓他們分享我的體驗和信仰。我越來越有理由相信,那些可以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甚至也可以發生在一個孩子身上。……我一直堅信,如果我可以實現這一目標,那麼人人都能實現。」

翻譯底本採用1940年馬赫德夫·德賽的英譯本,該譯本曾獲得甘地的親自訂正,被視為最權威的版本。

書名:甘地自傳

作者: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 - 1948),生於印度古吉拉特邦;領導印度獨立運動;推進印度教徒與穆斯林團結合作;被全世界尊稱為「聖雄甘地」;他的「非暴力」思想 對今天的人們依然具有啟發意義。

譯者:吳曉靜,1987年生,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英國謝菲爾德大學語言學碩士,現從事圖書出版業。

外文書名:An Autobiography: The Story of My Experiments with Truth

出版社:雲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1

相關焦點

  • 當全世界都在反法西斯時,「聖雄」甘地建議中國放棄抗日,憑什麼
    而被泰戈爾稱之為「聖雄」的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印度國父,卻公開聲明:「假如中國人有我這樣的非暴力信念,就不需要和日本人一樣的最新毀滅手段。中國人可以告訴日本人,『帶著你們的毀滅手段來吧,我們以兩億人給你,可是剩下的兩億人我們是不會屈服的。』」
  • 「聖雄」甘地曾勸中國放棄抗日,希望感化日本,猶太學者8字質問
    但是,有這樣一個國家,他們選擇了「非暴力」的方式,這個國度就是印度,「非暴力不合作」理論的創始人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印度「聖雄」——甘地。 甘地能夠被印度尊稱為「聖雄」,和他對印度和印度人的貢獻分不開。甘地出生在印度教家庭,19歲時便遠赴英國攻讀法律。24歲時甘地前往南非,領導當地的印度人爭取自己的權利。
  • 人文課堂|「聖雄」甘地到底怎樣開展非暴力不合作?
    1919年4月13日,在旁遮普的阿姆利則市,兩萬多印度人在廣場集會,抗議這個法案。結果英軍直接開來裝甲車,命令士兵對人群開槍。阿姆利則慘案激怒了印度人。此時的印度國大黨領袖正是「聖雄」甘地。甘地原本信仰印度教,後來到英國倫敦留學,又曾到過種族歧視嚴重的南非,是一位開眼看世界的印度知識分子。他既對先進的歐洲文明有所了解,又深愛著印度這片土地和傳統文化。
  • 印度英雄甘地看中國抗戰:不要抵抗!讓日本殺2億人,他們會怕你
    文·蕭中九歌1940年,中國抗戰進入極為艱苦的時期  日寇從海洋上和陸地上,對於中國雙管齊下進行封鎖。  無論是前線還是後方,生活物資極為緊張,更別說抗戰物資了。  為打破封鎖,中國抗戰的中堅力量之一,發動了百團大戰。  之後引起的是日寇的瘋狂報復。
  • 英迪拉是甘地的私生女?尼赫魯家族和甘地家族,到底啥關係?
    英迪拉是甘地的私生女?尼赫魯家族和甘地家族,到底啥關係?印度,高度重視血統和傳承的國家,你難以想像,幾乎所有的印度政治家,都要到歷史上找一找,給自己找一個高貴的英勇的先烈,當成自己的政治上的父親,甚至,當成本黨派的神!
  • 穿布衣的「苦行僧」——甘地
    印度種姓制度1888年,19歲的甘地乘船到了英國,在英國倫敦大學法律系讀了三年書。我們現在了解的甘地通常是這樣的形象:一個典型的東方老頭兒,瘦骨嶙峋,身上披著一件很簡單的衣服,手裡拿著一根拐杖。後來,1893年,甘地來到南非,在南非的22年,甘地把印度教毗溫奴(即印度教唯一至尊的上帝)派的仁愛、素食、不殺生、的主張同《聖經》、《古蘭經》中的仁愛思想結合起來,逐漸形成「非暴力主義思想」提出來非暴力抵抗的主張。甘地認為,暴力孕育暴力,「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報復原則只能導致人類喪失理智。
  • 三位印度大使及甘地後代幫助甘地傳的翻譯和出版
    在印度駐華大使梅農的幫助下,我和這本書的作者取得了聯繫,他在2003年的2月同意由我來翻譯他的著作並授權在中國出版這本書的中文版。在接下來的三年中,印度駐華大使梅農對我的翻譯工作給予了極大的支持,並承諾在這本書出版時為中印友好年舉行慶祝活動。
  • 七十年後再回首,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成效幾何
    七十年前,79歲的甘地因被一位年輕的印度教徒連開三槍而殞命。這對於一生都在倡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聖雄」而言,實在是一個無可奈何的悲劇。何以「不合作」當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在1869年出生在英屬印度的時候,大不列顛正在進入她的鼎盛時期。
  • 尼赫魯—甘地家族傳奇之索尼婭·甘地
    ——雖然有了這些話在前,但索尼婭·甘地為了什麼走進政壇,又為了什麼拒絕權力的顛峰?人們會繼續地猜測下去。  2004年5月13日,印度國大黨在議會選舉中勝出,這似乎標誌著印度又可能回到帶有傳奇色彩的尼赫魯—甘地王朝政權之下;在印度獨立的50多年裡,大部分時間都是由這個王朝領導的。
  • 如何對抗日軍,甘地說印度有自己的辦法,方法讓人難以置信
    上個世紀,世界上出現了三尊主張鬥爭時採用「非暴力不抵抗」策略的大神,一位是南非的偉人曼德拉、一位是美國的馬丁路德金、還有一位就是我們的鄰國印度號稱「聖雄」的甘地。然而,作為印度國大黨領導人的甘地,卻仍舊拒絕採用暴力,既反對暴力爭取獨立,也反對對即將到來的日軍使用暴力。忍無可忍之下,甘地被免除了領袖職務,尼赫魯取而代之。
  • 是窮得穿不起衣服還是信仰,甘地為何整天不穿衣服只披白布
    在這些靈魂人物中,有一個人以一身白布,手搖紡車的形象入駐中國的歷史教科書中。他就是印度最偉大的領袖,有著印度「聖雄」之稱的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這位瘦骨嶙峋思想者,終日只著一身白布,象徵受苦、純潔、抵制英貨。
  • 以假亂真,甘地沒說過的7句名言
    《紐約時報》在2011年指出這句話不過是對甘地真實話語的詮釋:我們不過是世界的縮影。所有外部世界的傾向均能在我們的體內世界中找到。如果我們能改變我們自己,那麼世界傾向也會隨之發生改變。在一個人改變他的天性時,世界對他的態度也會發生改變。這是至高無上的奧秘,也是我們幸福之源。我們不需要觀望別人的做法。
  • 甘地傳丨夫人的逝世
    他們結婚六十四年,生育四個兒子,即哈利拉(Harilal,一八八八年生)、曼尼拉(Manilal,一八九二年生)、蘭達斯(Ramdas,一八九七年生)、德瓦達斯(Devadas,一九〇〇年生),可是他們僅過二十四年夫妻的生活,因為從一九〇六年起,甘地就勵行節育,再也沒有和妻子圓房。誰也知道,甘地夫人卡斯特巴的教育水平很有限,同時,他整天從事救國活動或者坐監,沒有多大時間來教育她。
  • 甘地:用愛去感化他。魯迅:絕不原諒!
    在印度出了這麼一位奇葩:「聖雄」甘地。在面對英國殖民者侵略的時候,他主張用愛去感化殖民者。而魯迅卻說:對於壞人,絕不原諒!在面對壞人欺負的時候,你會怎麼選擇呢?當今社會,很多校園霸凌案件甚囂塵上。辱罵、毆打者有之,偷盜、搶劫者有之,強姦甚至殺人者亦有之。民怨沸騰卻始終無法有效解決。追根溯源,其中很多是未成年人犯罪。
  • 看看甘地偉大功績背面的東西
    甘地這個人呢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他的履歷。他1869年出生在印度的古吉拉特邦,古吉拉特邦相當於中國的上海,是西方文明最先抵達東方文明古國的港口,它的地位到今天為止仍然是印度經濟最發達的一個邦。這甘地可不是貧民出身,他可是屬於當地的吠舍種姓,第一級大家知道是婆羅門,第二級剎帝利,第三級就是這個吠舍,通常商人、公務員是這個級別的人。
  • 臨危受命,索尼婭·甘地重掌印度國大黨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甄翔】由於印度反對黨國民大會黨(國大黨)前主席拉胡爾·甘地拒不撤回辭呈,其母親索尼婭·甘地不得不再度出山。《印度快報》報導稱,國大黨工作委員會會議持續近12個小時,但仍然沒有就非甘地家族的繼任者人選達成共識,只能由已經執掌國大黨20年的索尼婭出任臨時主席。美聯社評論稱,這說明印度歷史最悠久的政黨還沒有找到離開尼赫魯-甘地王朝後獨立生存發展的路徑。
  • 甘地曾經勸中國放棄抗日,讓中國不抵抗讓日軍肆意屠殺,自己退兵
    而且印度當年盛行的運動就是甘地推行的,什麼呢?不抵抗運動,非暴力不合作。咱們國家幾千年歷史我們知道,槍桿子裡面出政權,農民起義也好,地方諸侯割據也好,你要想取得權力,這個天下就得打下來,你不打權力是不可能給你的。而印度這邊甘地推行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什麼意思?
  • 印度甘地家族 三位死於暗殺
    甘地家族系譜甘地王朝是世上獨一無二的——自印度獨立後的60年裡,甘地家族成員先後有3人出任總理,統治印度長達40年。甘地王朝集英國王朝式統治權和美國甘迺迪家族的悲劇宿命於一身,這個印度第一家族散發著奇異的魅力。
  • 索尼婭-甘地:從不問政治到為印度國大黨拼搏
    美聯社13日在一篇談印度國大黨在選舉中獲勝的文章中,這樣評論索尼婭·甘地:  她第一次走到聚光燈下是以總理夫人的身份,後來成為總理遺孀。如今,在義大利出生的索尼婭·甘地是印度的反對黨領袖,有望登上她的丈夫和婆婆曾經佔據的權力寶座。印度議會選舉結果表明,索尼婭·甘地領導的國大黨遙遙領先,她本人也入選議會。
  • 索妮亞·甘地:與大國總理無緣的義大利女人(圖)
    與拉吉夫·甘地相戀之前,出生在義大利北部小鎮的索尼婭·甘地幾乎對印度一無所知,當時印度這個國家在適值芳齡的索尼婭心中只是一個遙遠的地方,有蛇、有大象還有叢林。然而如今索尼婭·甘地在印度政治的大熔爐裡,經歷了愛與恨、生與死的考驗後,雖然在即將成為印度新一代領袖時突然宣布退出,但她作為一個來自亞平寧半島的女人,在一個擁有10億人口的東方古老國度裡仍不失為是一顆政治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