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英雄甘地看中國抗戰:不要抵抗!讓日本殺2億人,他們會怕你

2021-01-11 網易

  文·蕭中九歌1940年,中國抗戰進入極為艱苦的時期

  日寇從海洋上和陸地上,對於中國雙管齊下進行封鎖。

  無論是前線還是後方,生活物資極為緊張,更別說抗戰物資了。

  為打破封鎖,中國抗戰的中堅力量之一,發動了百團大戰。

  之後引起的是日寇的瘋狂報復。

  加上,1940年3月30日,近代史上有名的漢j汪某人,成立偽國民政府。

  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國內統一戰線上的士氣。

  極大動搖國民價值觀和抗戰信念,真是個十足的千古罪人。

  為打破封鎖,爭取國際力量的援助。

  國民政府在1940年派遣官員前往印度,尋求支持。

  

  很難想像,中國居然落魄到向印度尋求支持的地步,但在當時確實發生過。

  印度被稱之為大英帝國皇冠上的明珠,與英國的關係好比兒子與父親。

  英國曾經有日不落帝國的美譽,實力非同一般。

  印度作為親兒子,幾乎繼承了英國在亞洲的全部政治遺產,還有數量龐大的武器裝備、重工業設施。

  從工業重工業產值和工業基礎來看,遠遠甩同時期中國相當大的一個段位。

  中國派遣代表前往印度尋求支持,也就不奇怪了。

  尋求支持的過程中,不得不會見印度英雄甘地。

  

  甘地

  甘地被稱之為印度聖雄,提倡非暴力不合作的政策,反抗英國人的統治。

  最終還取得了成功,就此成為印度人的偶像。

  什麼叫非暴力不合作?

  指提倡以非暴力行動的方式,採取各種反抗的措施。

  包括但不限於站在你家門前,以近乎無賴的方式躺在地上,讓你無可奈何,最終屈服。

  就站在那裡不反抗,假如你要用刀砍來進行抓捕,無所謂,隨你的便。

  要以最終「道義」的力量來感化你,讓你屈服在「正義之光」的力量之下。

  上面就是非暴力不合作的本質。

  總的來說就是反抗敵人的過程中,不得採取任何武力的措施,只能要溫和,讓敵人最終在道義的力量之下臣服。

  

  甘地在宣傳他的非暴力不抵抗政策

  此等愚蠢的行徑,不禁讓人想起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典故:宋襄公在戰場上當君子,放跑敵人,最終導致自己國家被滅亡。

  那麼為什麼印度會產生如此奇葩的觀念呢?

  源於印度的歷史。

  套用一句唯物主義歷史的觀點,印度的歷史就是被殖民被徵服的歷史。

  成百上千年來,匈奴人、大月氏人、蒙古人、波斯人、中國古人輪番胖揍印度。

  印度每次遭到徵服後,心理狀態還賊好。

  就像生活把人那啥那啥,最後無法反抗,只能默默享受了。

  基於此等傳統的文化,衍生出來甘地式的奇葩也就不奇怪了。

  

  1500年前,雅利安人進入南亞大陸徵服印度

  面對中國的求援,甘地直言不看好中國的抗戰:

  「既然日寇如此兇猛,那中國為何不能採取與印度一樣的非暴力不抵抗政策呢?

  中國人有4億之多,拿出一半的人口,就站在日本人的面前,不要反抗。

  讓他們(日本人)先殺個2億,日本人到最後會良心不安,屈服於中國。

  這樣子你們(中國)就可以贏得勝利。

  中國真的像我說的做了,日本人會因為道德上的不安,成為中國奴隸的。」

  中國代表面對如此奇葩的言論,差點沒有暴走。

  如果真像甘地這樣執行,中國真的成了跟印度一樣的「奴隸和韭菜」。

  或許對於一個已經臣服與他國的印度民族而言,永遠不會知道獨立自主,自立自強的快樂。

  在中國人的基因中,刻著一種骨子裡的自強精神。

  從大禹治水就開始了。

  

  壁畫:大禹治水

  洪水暴發,其他國度求上帝寬恕,中國甩開了膀子就是加油幹。

  拜神、拜佛,國人也有,但都建立在不靈就砸的基礎之上。

  如此靠著自己的本領,印度不論是接受多少外力援助都無法學會的。

  說來也好笑,甘地這一號稱用人性之光感化全體印度人的聖雄,最終結局卻死在一個BAO徒手中。

  愛因斯坦,聽聞甘地去世後,還感到惋惜

  

  「(甘地)他是一個政治家、但他的成功,不靠權謀術數;一起全憑著人格的感化!

  他是一個勝利的鬥爭者,但時時輕視使用武力;......以純正人性的莊嚴,抵抗著歐洲的暴力!」

  最後,不論如何都無法認同甘地近乎奴隸似的卑微反抗。

  搞得獨立自主這麼一個有民族尊嚴的事情,跟別人施捨似的。

  把臉伸過去給別人打,打完了還要問問別人的手痛不痛。

  如此愚蠢的觀念,中國不需要。

  但中國相當支持印度的做法,把國防武器什麼的,都銷毀了,在邊境上不設防效果可能會更好。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一個學新聞的歷史故事持有者。關注我,這裡有現象背後的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甘地曾經勸中國放棄抗日,讓中國不抵抗讓日軍肆意屠殺,自己退兵
    你願意打我殺我關我隨便,但是我就還是要我國家的獨立,各種因緣際會巧合,讓甘地,非暴力不合作,這樣一個運動竟然成功了。然而這只是一個孤例,並不是說甘地在印度能成功,他在世界別的國家就也能成功,大家知道嗎,1940年二戰在全球各地打的時候,在英國政府的撮合下,中印之間也有了交往。
  • 當全世界都在反法西斯時,「聖雄」甘地建議中國放棄抗日,憑什麼
    「不管怎麼說,中國不是在實行非暴力。它能英勇對日抗戰,說明中國從來沒有非暴力意願。說它只是自衛,從非暴力原則來說,這不是理由。從非暴力主義者的立場來看,我必須說,以一個擁有四億人口的中國,來對付一個開化了的日本,還是不得不以日本人的同樣手段來抵抗日本侵略,我以為這是不適當的。
  • 「聖雄」甘地曾勸中國放棄抗日,希望感化日本,猶太學者8字質問
    在會晤中,甘地語出驚人: 「中國並沒有實行非暴力……一個四億人口的國家,面對高度開化的日本,竟然要以與後者同樣的方式來反抗,在我看來是不合時宜的……中國人完全可以不採取同樣的反抗方式,只需讓日本人知道,四億中國人可能會因暴力死去一半,但剩下的兩億一定會繼續抗爭……」
  • 如何對抗日軍,甘地說印度有自己的辦法,方法讓人難以置信
    在這一鬥爭方式風靡的當年,印度的甘地將這一方法使用的爐火純青。哪怕採用這種溫和的鬥爭方式,曼德拉或者馬丁路德金他們也都勸告人們珍視自己的生命,不要採用暴力,他們使用最多的鬥爭方式就是遊行示威,給殖民者或統治當局施加壓力。然而,甘地卻另闢蹊徑,他走得更加極端。他主張以靜坐、絕食的方式來達到目的。
  • 穿布衣的「苦行僧」——甘地
    甘地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甘地的履歷。他於1869年出生在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邦,古吉拉特邦相當於中國的上海,是西方文明最先抵達東方文明古國的港口,到今天為止仍然是印度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甘地是印度種姓的第三等級出身,叫吠舍。印度種姓的第一等級是婆羅門,第二等級是剎帝利,第三等級就是這個吠舍,商人、公務員通常都是這個級別的人。他家非常有錢,要不然他也不會有錢到英國留學。
  • 看看甘地偉大功績背面的東西
    甘地這個人呢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他的履歷。他1869年出生在印度的古吉拉特邦,古吉拉特邦相當於中國的上海,是西方文明最先抵達東方文明古國的港口,它的地位到今天為止仍然是印度經濟最發達的一個邦。這甘地可不是貧民出身,他可是屬於當地的吠舍種姓,第一級大家知道是婆羅門,第二級剎帝利,第三級就是這個吠舍,通常商人、公務員是這個級別的人。
  • 三位印度大使及甘地後代幫助甘地傳的翻譯和出版
    在《聖雄甘地傳》中文版即將出版發行之際,印度駐華大使拉奧琦女士、中國前駐印度大使周剛和以及他的夫人鄧俊秉女士(中國駐印度使館前參贊,也是《聖雄甘地傳》的譯者)一同做客中國網,暢談這位偉人奮鬥的一生。鄧俊秉女士在訪談中介紹了甘地傳的翻譯背景,以及有關它出版的一些情況。鄧俊秉表示,作為這本書的譯者,我很高興這本書的中譯版馬上就要出版了。
  • 甘地:用愛去感化他。魯迅:絕不原諒!
    當別人欺負你的時候,你會怎樣選擇呢?有的人會選擇忍氣吞聲,有的人會選擇奮起反抗。在印度出了這麼一位奇葩:「聖雄」甘地。在面對英國殖民者侵略的時候,他主張用愛去感化殖民者。而魯迅卻說:對於壞人,絕不原諒!在面對壞人欺負的時候,你會怎麼選擇呢?當今社會,很多校園霸凌案件甚囂塵上。辱罵、毆打者有之,偷盜、搶劫者有之,強姦甚至殺人者亦有之。民怨沸騰卻始終無法有效解決。
  • 是窮得穿不起衣服還是信仰,甘地為何整天不穿衣服只披白布
    印度,這個在歷史上不曾被公平對待的國家,如今給全世界的印象是寶萊塢和咖喱。前者是他們影視實力的象徵,後者是他們最具特色的美食象徵。在過去,印度為西方的發展付出了多大的犧牲,只有歷史知道。當時為了擺脫殖民者的侵略,印度出現了不少民族英雄和領袖。在這些靈魂人物中,有一個人以一身白布,手搖紡車的形象入駐中國的歷史教科書中。
  • 抗戰中國空軍無人被俘,平均犧牲年齡20歲,他受到日本全國敬仰
    日本報紙說的人是誰?他做了怎樣的事情令日軍嘆服的?我們來說一說。日本說的這名中國人是中國空軍飛行員閻海文。1937年8月17日,國民黨空軍第5大隊接到命令,派6架飛機轟炸位於虹口的日本海軍司令部,閆海文參加了這次任務。
  • 抗戰時期 日本軍人最害怕中國哪個省的人 答案你可能想不到
    每次說起中國近代史,八年抗戰歲月都是及其重要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在這八年中,面日軍三月滅亡中國的囂張氣焰,面對即將亡國滅種的威脅,中華兒女們放下了黨派之爭,一個個懷著滿腔熱血投身保家衛國的戰鬥中。也讓日本人的狂妄成為笑談。
  • 抗日戰爭的抗戰,抗的不是日本,而是鬼!
    後來中國政權更迭,軍事實力下降,宋朝到元朝這個時期,日本與中國的關係越來越差。到了明朝,日本人直接明目張胆地渡海來燒殺搶掠。著名的「戚繼光抗倭」,就發生在明朝。在當時,無論是中國的軍隊還是百姓,都稱日本人為「倭寇」。 到了清朝,清政府的軍事實力遠不如明朝,一度被英國、法國、美國等西方國家打得割地賠款,毫無還手之力。
  • 如果九一八張學良抵抗了中國會怎樣?勿忘九一八國恥!
    只是由於他處在這個當時中國重要地方上,所以做了三件大事:1,東北易幟。完成了名義上中國的統一。2,918不抵抗造成了東北的迅速失守。這個最要命。3,西安事變促成了國共民族統一戰線。 每件事都是影響了中國的大格局。講近現代史是無論如何繞不過這位張將軍的。 時至今日,中國人到底是該怎麼評價他是個複雜的問題,雖人已作古,卻難蓋棺論定。
  • 尼赫魯—甘地家族傳奇之索尼婭·甘地
    ——雖然有了這些話在前,但索尼婭·甘地為了什麼走進政壇,又為了什麼拒絕權力的顛峰?人們會繼續地猜測下去。  2004年5月13日,印度國大黨在議會選舉中勝出,這似乎標誌著印度又可能回到帶有傳奇色彩的尼赫魯—甘地王朝政權之下;在印度獨立的50多年裡,大部分時間都是由這個王朝領導的。
  • 印度要憑瑜伽、甘地、耍蛇人對抗中國?港媒:痴迷於幻想世界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印度外長11日與不丹外相丹曲·多吉舉行會談,這是印中對峙之後兩人的首次見面。鑑於印度媒體近來頻頻逼不丹就洞朗對峙事件表態,希望不丹給日益站不住腳的「幫不丹抵抗中國侵略」的說法站臺,此次會談備受印度方面期待。但讓印媒大失所望的是,不丹外相對記者只是表示「希望洞朗的對峙能夠以和平方式解決」。
  • 12歲就當了「漢奸」,用日本名字認日本爹,抗戰勝利後成了英雄
    1945年,蔣介石命令國民黨特務頭子戴笠成立了戰後調查委員會,主要調查中國14年抗戰期間的所有損失,另一方面甄別和懲辦漢奸。抗戰期間,許許多多的中國人甘願成為日本人的馬前卒,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出賣祖國殘害同胞,這群人就是漢奸。
  • 蔣介石訪問印度,甘地對他說:尊夫人的聲音很美妙,我有武器贈她
    特別是在抗戰爆發後,美齡積極參與對外宣傳抗日,寫文章,發表演說,揭露日軍暴行,呼籲國際社會支持中國。由於美齡在外交方面的特殊表現,蔣介石曾多次贊道:「夫人的能力,抵得上二十個陸軍師啊。」蔣介石在大陸時期曾出訪國外共有五次,依次為蘇、印、埃、菲、韓。
  • 印度甘地家族 三位死於暗殺
    甘地家族系譜甘地王朝是世上獨一無二的——自印度獨立後的60年裡,甘地家族成員先後有3人出任總理聖雄甘地的非暴力主義之所以能夠在印度深入人心,實在是決定於印度的民族性。在印度的犯罪率中,暴力犯罪比重相當低。因此那么多的神牛可以安然在城市通衢大道和鄉村小道上咀嚼行走而無被人偷獵之虞。不過我倒是看見過路的神牛被冒失的司機壓死而在路上沒人管的情形。雖性溫和,崇尚非暴力,但是印度人還是有內心的激烈衝動的。為政治和宗教等非個人原因,印度的種族宗教之間的大規模流血衝突多次發生。
  • 臨危受命,索尼婭·甘地重掌印度國大黨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甄翔】由於印度反對黨國民大會黨(國大黨)前主席拉胡爾·甘地拒不撤回辭呈,其母親索尼婭·甘地不得不再度出山。《印度斯坦時報》11日報導稱,國大黨工作委員會於10日深夜宣布,現年72歲的該黨前主席索尼婭正式出任臨時黨魁,而拉胡爾因未能在大選中挽回本黨的失勢局面,於今年7月正式辭職。國大黨內許多人一度想說服正值壯年的拉胡爾(49歲)改變主意,但顯然沒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