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翻譯隊伍裡的外國學者們

2020-12-08 中國網漢..

作者:黃友義

他們是一批特殊的群體,如果留在自己的國家,英國、美國、澳大利亞,也可能在他們各自的領域裡事業有成,成績輝煌;也可能早已腰包鼓鼓,甚至高官厚祿;也可能一輩子碌碌無為。無論如何,那樣的話,他們將與中國無緣,人生變得平淡無奇。然而,中譯外這片廣闊的田野裡,有了他們,就如同增添了及時的甘露,開出的花朵更加絢麗多彩,果實更加豐碩高產。耕耘中,他們也成全了自己的事業,收穫了中國人的高度尊重,甚至無限的懷念。這是一支強大的智慧力量,是橫跨數十年的文字大軍。我有機會跟他們當中少數人相識,一道工作,頗為榮幸。在此,給大家介紹其中幾位。

索爾·艾德勒(Solomon Adler)

在我心目中,索爾·艾德勒是一位傳奇式的人物。1941年他被派到美國駐華使館工作,任務之一是負責協調美國援助國民黨事宜。目睹國民黨官員在獲取美援方面中飽私囊,貪得無厭的高度腐敗,他堅定地相信,國民黨必敗,共產黨必然贏得勝利。因為他的政治立場,1946年被撤職回到美國。作為一名左翼人士,在美國很難有合適的工作。艾德勒先是去了英國,後來來到了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他參與新中國建設的各項工作中,我聽人們談到最多的是他參與了《毛選》四卷的翻譯潤色工作。可惜年代久遠,加之當年只顧聽,沒有記錄下來,那些中國的老翻譯們經常舉到的艾德勒翻譯《毛選》的例子我已經無法詳述,總的感覺就是,當大家在翻譯時遇到一個英文詞彙或者句子爭論不休的時候,似乎都依靠他一錘定音。

因為1949年前後他的所作所為,美國政府一度視他為國家的叛徒,他也長期無法回美國探望親人,直到尼克森訪華後,根據兩國的協議,他才有機會回到離別十幾年的美國探親。他的夫人帕特·艾德勒是英國籍,入境美國時,被美國有關部門關在海關折騰了一整天。艾德勒上個世紀80年代因病去世,但是在老一輩翻譯家那裡,他的名字經常被人提起。

伊斯雷爾·愛潑斯坦(Israel Epstein)

第一次跟愛潑斯坦面對面是1975年在他的辦公室裡。我剛剛參加翻譯工作不久,按照工作流程,要把我翻譯的一篇稿件送給他修改。沒多會兒,他把我叫到他的辦公室,給我講述他的修改。我的稿件是用老式Underwood牌英文打字機打出來的,double space專供別人修改。我只記得原來的白紙黑字返還回來時幾乎滿篇紅色,用詞不當,句子順序不暢,更別提信達雅。文章的標題我早已經忘記,應該是關於中國革命戰爭時期的內容,時至今日我只記得他在稿件上寫的一個詞是sanguinary。就是那一天跟他學習了bloody和sanguinary的區別。我用的是bloody,回憶起來顯然太過於口語化了,與文章風格不符,他改成了sanguinary,在那之前,我還根本不知道這個詞。這是我第一次接受他手把手的幫助。

在辦公室大家都稱呼他Eppie(艾培),我把他看成良師益友,倒不是因為他負責修改我的譯稿,而是從那以後幾十年的交往中,我不斷地從他身上獲取智慧和力量。艾培是記者出身,當年作為記者曾經到延安採訪,1951年他從英國來到北京參與創辦《中國建設》雜誌,1979年擔任了總編輯。他一生中,採訪和寫作的時間超過修改譯文的時間。早在1947年就在美國出版《中國未完成的革命》一書。我第一次去他家,是1975年他從西藏採訪回來,喝著他帶回來的酥油茶,聽他介紹採訪見聞。為了準確地對外介紹西藏,他曾經四次赴藏,其中《西藏的變遷》成為西藏民主改革後第一本由外國人直接撰寫的專著,在國外影響很大。無論是擔任一般的改稿專家還是雜誌總編輯,艾培對中國翻譯尤其是年輕翻譯的幫助不僅僅在於學會幾個英文表述,而是從根本上意識到這樣一個理念,用他的話說就是外國讀者都是大學水平,但是對中國的認知僅僅是小學水平,給外國人看的文章、圖書必須考慮外國人對中國的認知程度。

跟艾培相識30年裡,見面次數很多,聽到他最多的問話就是What are you working on? 30年間從來沒有聽到他為了自己的待遇和生活提出任何一個問題。在他的晚年,唯一一次打電話找我不是談書稿和翻譯人才培養問題,是讓我幫他找一位熟悉電腦操作的年輕人到他家處理電腦故障。一生中,他寫中國,講中國,在國內接待外國來訪者和到國外參加會議、探親也都會介紹中國。然而,他自己的傳記《見證中國:愛潑斯坦回憶錄》在美國就是找不到主流出版商。多家看過他稿件的外國出版社都表示個人經歷非凡,書稿引人入勝,但是不增加對中國的批判就無法接受。當然,艾培絕對不可能接受外國出版商的意見。最終,該書的美國英文版是由外文局在美國設立的長河出版社出版的。艾培一生致力於傳播中國,培養中國對外翻譯專業人才,贏得了同事的高度尊重,也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充分肯定。在他80周歲時,江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他;他90歲那年已經坐上了輪椅,胡總書記親自到他家看望他。這兩次都由我在場翻譯。記得胡總書記一落座,就談起閱讀艾培回憶錄的感想,也一下子把艾培帶回到了在延安的日子。他指著攝影記者、在延安出生的周幼馬(艾培老友馬海德的兒子)說,在延安,那時我抱著他,現在他抱著我(指從床上搬到輪椅上)。令人寬慰的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設立了伊斯雷爾·愛潑斯坦研究中心,他豐富獨特的外宣理念得以傳承。

沙博理(Sidney Shapiro)

我們都稱呼他老沙。他1915年出生在美國,1947年來到中國,2014年在99歲高齡時在北京去世。有人記得他,是因為他翻譯過《水滸傳》,有人把他譽為「紅色經典翻譯家」,因為他比任何一個人翻譯的近當代小說都多,包括《新兒女英雄傳》《保衛延安》《創業史》《林海雪原》《月芽》,還有經典作品《家》《春蠶》《李有才板話》《小城春秋》《孫犁小說選》《我的父親鄧小平》《鄧小平文革十年》等著作。沙博理還著有《我的中國》《四川的經濟改革》《中國封建社會的刑法》《中國學者研究古代中國的猶太人》《馬海德傳》等。他還出演過三部電影《停戰以後》《長空雄鷹》《西安事變》。

沙博理一生中獲得多個獎項,去世前不久剛剛獲得「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他能獲得這個獎項還有一段故事。「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是一個鼓勵中國圖書對外傳播的政府獎勵項目,每年頒發一次,獎勵那些在國際上寫中國的作家、翻譯中國圖書的翻譯家和出版中國著作的出版家。從2005年開始,已經舉辦了13屆,《狼圖騰》英文譯者美國人葛浩文就是第四屆的獲獎者之一。沙博理在獲獎提名人員當中頗有競爭力,因為他不僅翻譯中國,還寫作中國,作為長期在外文局工作的語言專家,他還是對外出版隊伍裡重要的一員,也算是從事出版中國,「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三類獎勵對象選他一個人都佔全了,這是多年參加評獎的人員裡絕無僅有的。2014年他終於進入獲獎終審名單,但在審查他的具體條件細節時突然發現他早已加入中國國籍,而評獎條件裡明確規定這項獎勵頒給外國人。鑑於他的情況特殊,主持評審工作的領導決定暫時休會,等大家再回到會場時決定先討論是否需要修改評審條件。那天的結果是評委們決定把評審條件中外國人的規定改為包括加入了中國籍的外裔人士,沙博理全票獲得該獎項。這樣做的理由很充分,作為一個開放的大國,中國也還會收到外國人的入籍申請,也許將來某一年又有漢學家申請入籍。不能因此把這部分特殊群體排除在獲獎人選之外。

沙博理翻譯的最後一本書是《鄧小平文革歲月》。雖然文革期間他就生活在北京,但是畢竟和普通中國人不一樣,他沒有深深地捲入政治派系鬥爭,書中許多涉及文革的細節他還不十分清楚,就把我叫到他的家裡,他向我了解當時的社會情況,我則看他如何處理各種表述,向他學習翻譯。再後來,因為年事已高,他不再翻譯,但是仍積極參加全國政協的活動,出席各種會議,包括到國外論壇上介紹中國。即使後來不再遠行,也通過寫文章和跟外國人通信來介紹中國。

他時不時通過郵件發一兩個英文笑話,跟朋友們輕鬆一刻。遠在人們講段子形成風氣之前,我從沙博理那裡聽來了許多美國的笑話,多數是調侃美國律師的,可見美國人對律師又愛又恨,而對我,既學習了英文,又了解了美國社會。

他始終保持著快樂、睿智的精神狀態,熱愛生活。他的生日是12月23日,我們經常要徵求他的意見,到哪個飯館給他慶祝生日。他也常常拿著中國日報上介紹的新開張的西餐館作為生日聚會的地點。他越是年長,我們對他的稱呼也變得越是年輕,以至於在他生命的最後十年,我們許多人都稱呼他為「young man」。然而自然規律無法抗拒。到後來,老沙不止一次託人帶話讓我去他家,我原來以為他有什麼事情要說,後來發現,他讓我坐在他的身邊,我們只是默默地坐著,他已經沒有了往日交談的興致和精神,不由令人傷感。

2014年他的去世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至今沒有任何一位出生在海外的外國人或者中國人在翻譯紅色經典作品方面能夠與他相比。

戴乃迭(Gladys Yang)

很多人有一種印象,似乎戴乃迭的作用就是潤色其丈夫楊憲益先生的譯文,其實她獨立完成的譯文也很多。有一次,我就聽她給我們講述她翻譯民間故事《阿詩瑪》的經驗。她說道,翻譯要想到讀者的閱讀感。比如阿詩瑪的名字按照漢語拼音應該是Ashima,但是這樣英國讀者發音會很困難,所以她果斷地把名字改為Ashma,使之更容易上口,也讓這個人物更加親近。

我的記憶中,戴乃迭高高的個子,炯炯有神的眼睛。無論是在辦公樓裡見到她,還是在大院裡看到她帶著自己的外孫玩,還是在她家裡聊天,她永遠給人一種典雅而又可親的感覺,總保持一種與眾不同但又平靜如水的神態。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在中國的街頭巷尾很少能見到外國的小孩。在外文局的大院裡,我聽到戴乃迭的一個外孫說另外一個孩子:You are being very naughty! 小大人一般的孩子,標準的英式英語,我當時想,這句話一定是孩子從外婆那裡學來的。

陳必第(Betty Chandler)

來自美國俄勒岡州的美國人,1937年來到嶺南大學學習,1959年到外文局工作。她在改譯稿時不留情面,敢於大幅度修改,一筆英文字,十分漂亮。上個世紀80年代初,出版社發現教外國人學習漢語的教材品種太少,領導安排陳必第和我編寫一個漢語口語小冊子,後來以《學說中國話》為題出版。教材的編寫過程基本是她寫英文,我給配上漢語拼音和漢字。不僅跟她學習英文表達方式,還學到了其他知識。那是一個人們生活還非常清貧的時代,我們理髮通常都是親戚同事之間互相幫忙,很多單位的辦公室裡都有公用的推子,當然那時還是手動的。自然,我對正規高檔理髮店裡的服務流程根本不了解,更不要說涉及到女性的頭髮護理。陳必第寫了一句英文 I want a shampoo and set. 每個英文詞我都熟悉,但是因為知識面的欠缺,我不知道set用中文怎麼說。她脫口而出:「做頭髮。」說實話,此前我根本不懂什麼叫「做頭髮」。那是一個不講究作者和譯者署名的時代,出版時領導決定那本書的作者署名為「程荒」,分別代表陳必第和我二人。

許多外國人在其學術生涯的某個或者某幾個階段來到外文局,參與翻譯、編輯,包括譯稿潤色的工作,成為國家對外翻譯和出版事業的參與者。

羅慕士(Moss Roberts)

羅慕士1966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中文博士學位,兩年後到美國紐約大學教書,一直到現在。雖然已經80多歲高齡,仍然孜孜不倦地講著《三國演義》的故事。他研究三國,閱讀三國,教授三國,當然也翻譯三國,且翻譯了不同版本介紹三國的書籍。當然,其中最為著名的是1991年在美國和中國同時出版的英文版《三國演義》。在動手翻譯《三國演義》全本之前,他已經翻譯了節譯本,於1976年在美國出版,成為大學讀物。1983年到1984年他來到北京專職翻譯《三國演義》。外文出版社為此特意給他安排了老翻譯家任家楨配合他的翻譯工作。羅慕士自己曾這樣說:「任先生認真細緻地校對了全部譯稿,並與我分享他的學識和經驗,他的建議極大地提高了譯文質量。」

詹納爾(William John Francis Jenner)

詹納爾1962年畢業於牛津大學,算起來應該是戴乃迭的校友,只不過戴乃迭1940年在重慶與楊憲益結婚時,詹納爾才剛剛出生。人們提起他,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上世紀80年代他完成了《西遊記》的翻譯。其實,早在1963年到1965年期間,他就在北京的外文出版社完成了溥儀傳記《我的前半生》的翻譯。據他本人回憶,當時出於對英文版權的保護,中文版一邊籌備出版,英文版一邊翻譯,憑藉紮實的功底和出版社提供的各種便利條件,他很快完成了這部作品的翻譯。若干年後,義大利電影導演拍攝《末代皇帝》,就是購買的這本書的英文版權。此外,詹納爾還翻譯了《魯迅詩選》等圖書。

在一篇題為「東遊記」的回憶性文章裡,他說12歲的時候,偶然讀到了亞瑟·威利翻譯的《美猴王》,從此與孫大聖結下不解之緣。《西遊記》的翻譯實際上是他1965年在外文社工作時開始的。後來,他回到英國到利茲大學任教,趕上文革動亂,出版社也無暇顧及他的翻譯,直到13年之後的1978年,外文出版社再次聯繫他,催促他完成翻譯。他找到已經翻譯了三分之一的書稿,修改完善,並於1979年回到在外文出版社他曾經工作的辦公室繼續翻譯,以後若干年,他利用假期年年回到北京,集中精力完成翻譯,直到1986年全書最終出版。翻譯《西遊記》他特別在意讀者的閱讀感受。可以想像,把一部基於中國文化,有著大量佛教和道教色彩的民間傳說性作品翻譯給文化和宗教背景完全不同的英文讀者,其難度之大,幾乎可以與玄奘西行取經相比。在這種情況下,譯文的流暢遠遠高於學術上的闡釋。確定了英文讀者能夠得到跟中文讀者同樣的快樂這一目標,詹納爾放手發揮。他不再看亞瑟·威利的《美猴王》,為的是不重複前者的表述,同時也不刻意迴避使用相同的表述。他尤其看重《西遊記》的敘述方式與其他歷史名著不同,更像是講故事。他的譯文追求給讀者帶來娛樂,而不是把譯文變成生澀的學術研究硬塞給讀者。在他看來,故事比語言重要。受眾需要記住的是故事情節而不是英語語言。語言不能太現代,因為原著完成於幾百年前的明代。英文要大眾化泛區域化,不能讀起來給人一種好像故事發生在某一個具體的英語國家的感覺。四個人物的語言要與各自的性格相匹配,不能都講玄奘的一種語言。他追求的目標是語言順暢輕鬆以至於讓讀者感受不到是在閱讀一部譯著。為此,他必須調整句子結構,做必要的刪節。他特別注意不要為了說明一些佛教和道教的概念,時不時出現學術思想的解釋,幹擾讀者享受故事。

他在北京翻譯《西遊記》期間,我經常有機會跟他見面,遇到翻譯上的各種問題,經常向他請教。在沒有網際網路的時代,翻譯們遇到問題需要請教不外乎三個渠道:一是查看大英百科全書;二是打電話或寫信向專家請教,比如我翻譯考古文章時,就向社科院的考古專家或者文物局的專家請教;三是最多也最為方便的,就是向同一個部門的外國人和老專家請教。說起來慚愧,有一次我向詹納爾請教一個詞彙如何翻譯成英文為好,他首先糾正我對一個漢字的讀音。一方面說明我的中文功底不牢,另一方面說明了他中文的老道,不得不服。

杜博妮(Bonnie S. McDougall)

杜博妮是一位成名早、作品多、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齊頭並進的漢學家。她1980年到1983年在外文出版社工作時,任務之一是翻譯《兩地書》。那時,她剛剛完成《何其芳詩選》的翻譯。她的主要工作還包括修改中國譯者的各類翻譯稿件,但翻譯《兩地書》已經成為她的主攻方向。作為一位認真的學者和翻譯家,在翻譯這本書時,她對魯迅和許廣平的生平做了深入了解,其中一次是到魯迅博物館參觀座談。那天我陪她去魯迅博物館,座談時她準備之充分,背景了解之詳實,令我非常驚嘆。後來,我才知道她此前通過信件跟《兩地書研究》的作者、館長王得後聯繫過,使這次座談非常深入細緻,為她更好地把握翻譯環節起了很大作用。

杜博妮是澳大利亞人,她的丈夫韓安德是瑞典人,也是一位漢學家。杜博妮雖然已經退休,但還是經常參加漢學會議,到中國參加文學翻譯活動。韓安德近年則一直參加「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的翻譯和潤色。

薩拉·格拉姆斯(Sara Grimes)

美國人格拉姆斯是報社記者出身,後來從事新聞教育,上世紀80年代初期來中國前是美國麻州大學新聞系教授。當時她不會中文,主要從事英譯文的改稿。但是,記者的功底讓她在潤色稿件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我們也都知道,如果我們的譯文過不了她改稿這一關,一定是我們的表述有問題。當時為了滿足日益增多的外國遊客的需求,外文出版社決定翻譯出版《西湖攬勝》一書的英文版和日文版。因為文化接近,日本版譯文交給日本語言專家後,很快修改完畢付印出版,英文版的譯稿交給格拉姆斯後,她發現英文讀者看不懂的地方超過能夠看懂的地方,而西方遊客需要的內容書裡又沒有提供。要讓一本中國學者本來寫給中國讀者的書稿適合歐美遊客的口味很難。於是,出版社領導決定發揮格拉姆斯採訪撰稿的本領,派她到杭州實地採訪調研,然後改寫這本圖書。我的任務是陪同她採訪。一路上當地學者詳細介紹每個景點以及背後的人文故事,格拉姆斯邊聽、邊看、邊在本子上記錄。晚上把採訪記錄打成文字稿,交給我核對。兩天下來,我發現她的記錄詳盡準確,然而這都是邊走邊記的,很多時候是爬著臺階做記錄的。出於好奇,我也試著邊走邊看邊記錄,結果是我無法認識自己的記錄,更不要說她那種規矩乾淨的記錄了。顯然,這種功夫不是短期就可以練就的。

從杭州歸來兩周後,她拿出了完整的書稿,基本上保留原作的框架和風格,但是在表述上完全站到了向外國遊客介紹西湖文化和風景的角度,沒有了此前西方讀者感到晦澀深奧的不知所云,取而代之的是對一個美輪美奐令人嚮往的地方的描述。新書出版,銷路暢通,浙江的同事最為滿意。兩年後,格拉姆斯回到麻州大學,申請終身教授資格,展示的作品就是英文版《西湖攬勝》。她的努力幫助成就了這本介紹西湖的英文圖書,而這本書也成就了她終身教授的事業。

平克姆(Joan Pinkham)

很多中國譯者認識平克姆是閱讀過她的《中式英語之鑑》一書,我認識她是因為她作為外文出版社的英語專家修改我的譯文,她也是有生以來對我批評最厲害的外國語言專家,但是這次痛斥讓我徹底懂得了沒有搞懂原文,就不要翻譯的根本道理。上個世紀70年代,中科院組織專家對青藏高原進行了大規模的科學考察,我參加了《青藏科考》一書的翻譯。圖書內容專業性很強,涉及多種學科,翻譯難度可想而知。一天,她把我叫到她的辦公室,拿著她正在修改的我的譯稿,向我提了幾個問題,我的回答令她很不滿意。她問的問題都是關於高原科考專業的,而我對許多科學理念根本沒有搞明白,就照字面翻譯,顯然,話說不清楚,邏輯表達混亂。她突然提高嗓音說:「既然你沒搞懂,為什麼要翻譯?!告訴你,我翻譯的原則就是沒搞明白,絕對不動手翻譯。」雖然,她的語氣很嚴厲,但是講的是真知灼見,既是經驗之談,也是她長期在美國從事翻譯工作的深刻體會,何況她歷來說話直率,乾淨利索,從不拖泥帶水。她說話如此,譯文也是如此。經過這次振聾發聵般的談話,不搞懂原文的意思,不要翻譯,從此成為我遵循的原則。

較真是平克姆的特點,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她把參加《鄧小平文選》等中央文獻譯文潤色工作中發現的問題,集中整理後編寫了《中式英語之鑑》。作為一名美國的英法互譯職業翻譯,她對中譯外的實踐和人才培養做出了特有的貢獻。

這幾位參加中國對外翻譯和出版的外國人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以愛潑斯坦為代表,他們先後參加了中國的革命,後來加入了中國國籍,把畢生精力獻給了中國的對外傳播事業。他們不僅是最初的訪客,也在中國革命最需要的時候毅然加入中國的外宣隊伍,是跟我們志同道合的新中國建設者。很難想像,當年面對西方的封鎖,沒有他們的參與,我們的對外翻譯會是多麼困難。在對外出版方面他們的意見一向得到高度重視。比如愛潑斯坦曾經提出,把1949年之前外國人寫中國的圖書整理重新出版,一是幫助外國讀者認識歷史,二是填補對外圖書品種的不足。這個建議得到朱鎔基總理的批准,國家撥專款出版了一整套名為「中國之光」的外國人寫中國系列叢書。沙博理更是希望與中國同事不僅同一個辦公室工作,還要「同吃同住同勞動」。1977-78年我在五七幹校勞動,就跟他在一起朝夕相處過一段時光。由於他在,自然在幹校裡凝聚了一批外語專業人員幾乎天天晚上在一起聽英文廣播,談論中外關係,切磋對外翻譯,探討對外出版。

另一類跟中國翻譯出版結緣的外國學者又分為兩個小類別,一類是漢學家,他們一生都在通過翻譯、寫作和教書研究和傳播中國文化,如羅慕士、詹納爾、杜博妮。還有一部分人並不是學習中文出身,但是出於對中國的好感和好奇,拿出自己一段時間在中國工作。雖然背景不一樣,他們都以自己的方式幫助了中國的對外翻譯和文化傳播。同樣,他們都展示了嚴謹的治學態度,執著的職業精神。

當然,由於背景不同,又沒有加入中國籍,他們對我們的文化傳統和社會制度在認知上跟愛潑斯坦他們那一代不可同日而語。其實,他們的到來就是一種體現在當代對外翻譯上的文明互鑑。他們用自己的專業幫助了中國,也從這個事業中獲得了自己的成就。與此同時,也讓他們身邊的中國同事零距離了解了外國人的思維模式和文化行為。這對我們從事翻譯是一種鮮活及時的幫助,我們可以從平時接觸中發現彼此的差異和共性,加之日常工作中需要不斷磨合,這大大增加了我們對外國讀者對象的清晰認識。

相關焦點

  • 我國翻譯隊伍裡的10位外國學者|黃友義
    他們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如果留在自己的國家,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可能在各自領域裡事業有成、成績輝煌,也可能早已腰包鼓鼓,甚至高官厚祿,也可能一輩子碌碌無為。無論如何,那樣的話,他們將與中國無緣。
  • 外交部翻譯司副司長:吸引高翻苗子到翻譯隊伍中來
    我相信,我們國家發展的脈搏和節奏,不僅僅是我們在從事外交領域翻譯的人,在座所有的各位,在我們平時日常工作中都能夠感受到這種變化的節奏和國家發展的律動的脈搏。在新形勢和新常態下,外交翻譯直接服務於國家總體外交戰略和行動,所涉及的內容越來越廣,時效性越來越強,我們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新要求和新挑戰。
  • 愛看外國文學名著?那些陳年的翻譯工作就像走鋼絲
    當時,外國文學圖書的出版機構全國只有兩家:北京的人民文學出版社和上海文藝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是國家出版社,局級單位;新文藝出版社是地方出版社,處級單位。新文藝出版社外國文學編輯室主任孫家晉曾回憶,由於兩家地位不同,上海往往得繞道走。
  • 我國首次對外國刑事訴訟法典全面系統翻譯
    《世界各國刑事訴訟法》出版座談會在最高檢召開 我國首次對外國刑事訴訟法典全面系統翻譯據悉,該項目是我國首次對外國刑事訴訟法典進行比較全面、系統和綜合性的翻譯的重大出版工程,將再次有力促進我國刑事訴訟法學的研究,填補我國出版史的空白,具有珍貴的文獻參考價值和重要的留存意義。據介紹,《世界各國刑事訴訟法》一書編譯出版共歷時3年,收錄了61個國家現行刑事訴訟法中譯本。分為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非洲五卷。
  • 劉軍平:改革開放四十年:外國翻譯理論的引介與反思(連載之一)
    第一節  外國翻譯理論的譯介一、 如何劃分外國翻譯理論譯介的時期?  改革開放之前,由於我國與西方各國的學術關係還沒有完全正常化,國內對西方翻譯理論的系統研究幾乎為空白。早在十年前曾有學者指出,「改革開放二十多年裡,我國的翻譯研究同各項事業一樣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 首邀外國學者英文訪談:中紀委國際視野開門論反腐
    首邀外國學者英文訪談:中紀委國際視野開門論反腐 2014-09-26 17:48:41從紀檢官員到知名學者,再到此次邀請外國人士,中紀委開門納諫、論道反腐的舉措此次又增添了國際視角。  26日上午,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的《反腐三人談》欄目出現兩位外國面孔,他們分別是歐洲委員會原副主席皮埃爾·德福安和英國記者、學者、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亞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馬丁·雅克。  上午10點開始,他們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廉政研究中心副秘書長高波展開一場「反腐對話」。
  • "忽悠""山寨""520"等詞語翻譯難倒外國漢學家
    原標題:「忽悠」「山寨」「520」等詞語翻譯難倒外國漢學家 新華社長春8月19日專電(劉碩、張丹)近年來,越來越多外國漢學家開始聚焦中國文學作品的外文翻譯。由於漢語博大精深,並且新詞語新概念不斷湧現,讓漢學家們在翻譯作品時感到煎熬。在長春參加第四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的外國漢學家們對此紛紛吐槽。
  • 「忽悠」「山寨」「520」等詞語翻譯難倒外國漢學家
    原標題:「忽悠」「山寨」「520」等詞語翻譯難倒外國漢學家   近年來,越來越多外國漢學家開始聚焦中國文學作品的外文翻譯。由於漢語博大精深,並且新詞語新概念不斷湧現,讓漢學家們在翻譯作品時感到煎熬。在長春參加第四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的外國漢學家們對此紛紛吐槽。
  • 「山寨」「520」等漢語新詞語翻譯難倒外國漢學家
    信息 「山寨」「520」等漢語新詞語翻譯難倒外國漢學家 由於漢語博大精深,並且新詞語新概念不斷湧現,讓漢學家們在翻譯作品時感到煎熬。在長春參加第四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的外國漢學家們對此紛紛吐槽。  西方國家譯者在翻譯中國文學作品中的人名和地名時普遍採用中國的漢語拼音。然而這樣翻譯到底好不好,成了西班牙漢學家達西安娜·菲薩克一直思考的問題。如莫言《紅高粱》裡的餘佔鰲和戴鳳蓮,兩個人物的名字都有中國傳統神話意義。
  • 黃友義:公共政策翻譯和研究的三大意義
    經過近四個月的努力,在取得明顯成就和初步經驗的基礎上,決定更進一步,舉辦首屆公共政策翻譯論壇,吸引來了國內外關注這個主題的專家和學者,制定了豐富的論壇內容。 由一所高校牽頭,聯繫專業部門的學者,舉辦公共政策翻譯和研究在我看來至少有如下三個方面的意義。 第一,這是中國國際話語體系構建的重要途徑。
  • 哥大校長抗議FBI監視外國學生公開信全文翻譯
    編者按是的,FBI的確在勸說美國高校的教職工們,對自己學校的中國留學生和中國學者們進行監視。為了阻止智慧財產權被非法轉移給外國競爭對手,執法機構和情報機構正在鼓動美國學者和行政人員制定更加嚴格的規定,來監控外國學生和訪問學者,尤其是華裔學生與華裔訪問學者。隨著學生們重返校園,這些監視手段,正企圖將政治經濟層面的擔憂和憲法第一修正案所保證的自由置於衝突之中。
  • 外國出版社翻譯中國技術書
    原標題:外國出版社翻譯中國技術書  2013年12月20日,在北京的新大都飯店近百位專家學者參加了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許鍾麟《空氣潔淨技術原理》一書的英文版及中文第四版首發式、中文版出版30年,暨國內外空氣潔淨新技術研討會。
  • 談談外國地名的翻譯
    為促進外國地名漢字譯寫的統一和規範,本文將從五個方面介紹外國地名翻譯的幾個原則問題。國際地名標準化要以各國地名標準化為基礎。為此,「名從主人」是各國翻譯和轉寫外國地名必須遵循的一條原則。我們認為,在「名從主人」的原則指導下,翻譯外國地名應當尊重各有關主權國家的意見,必須採取各國主權範圍內地名的標準羅馬拼寫。
  • 通過主題圖書 翻譯助力對外傳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翻譯人員一直就是國家對外傳播的生力軍,為主題圖書的出版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今天,當我們在國外書店看到中國領導人作品外文版,聽到國外政要、專家學者、富商巨賈時不時引用來自中國的觀點時,我們首先應該向通過翻譯傳播中國聲音的翻譯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禮。
  • 新時代外國文學翻譯與研究學術研討會在我縣舉行
    寧海新聞網訊(記者章莉) 10月23日,新時代外國文學翻譯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葉水夫先生百年誕辰座談會在我縣舉行。寧波大學副校長樂傳永,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黨委副書記崔唯航,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葉秀高參加。
  • 中西部地區翻譯論壇:200與餘家學者探討行業人才發展
    荊楚網消息(記者裴斌)10月15日至16日,第十一屆中西部地區翻譯理論與教學研討會暨翻譯研究國際論壇在荊州舉行。本次論壇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戰略下的翻譯人才培養為主題。共邀來自美國、西班牙、比利時、澳門等海內外國家和地區的11位翻譯研究領域一流學者,吸引了北京語言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蘇州大學等18個省區市的60多所高校的200多名專家學者參會。論壇設立了翻譯人才培養研究和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與語言服務業發展研究分論壇,國內外眾多高校的學者對翻譯人才培養、中華經典外譯、語言服務業發展等問題展開熱烈討論。
  • 國內專家學者齊聚中南大,共話後疫情時代翻譯事業與教學發展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學資深教授許鈞,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副院長楊平,中國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高翻學院院長李瑞林教授,教育部高等學校翻譯專業教學協作組成員、武漢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劉軍平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許明武教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謝豔明教授等專家分別做主旨發言。
  • 專家學者熱議「當代外國文學紀事(1980—2000)」叢書出版
    >  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趙德明時常會想起,在1980年到2000年的20年間,那些熟悉的拉美作家們情況怎麼樣了?該項目由北京外國語大學王佐良外國文學高等研究院院長金莉主持,外語院系師生共同參與。這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在外國文學研究領域多年來完成的規模最大的科研項目之一,也是我國首套外國文學紀事叢書。日前,由北京外國語大學王佐良外國文學高等研究院與商務印書館聯合主辦的「當代外國文學紀事(1980—2000)」叢書研討會在北京召開,眾多專家學者參會並探討「叢書」內容,光明讀書會摘取其中部分精彩內容,供讀者品評。
  • 2018國際軍事比賽新疆賽區:「國際範」的翻譯們
    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中新社新疆庫爾勒8月11日電 題:2018國際軍事比賽新疆賽區:「國際範」的翻譯們作者 耿丹丹 梅育源 楊明「翻譯就是聯絡員,是各國之間友誼的『橋梁』。」當記者向身著軍裝的翻譯們問起如何看待他們的職業時,他們給出了相當一致的回答。
  • 漢墓出土一堆竹簡,翻譯過後西方學者懵了,直言:這不可能
    現在的人們一提到歷史悠久的國家,我國是當仁不讓的第一名。數千年的文明遺留下來的瑰寶不計其數,其中堪稱世界奇蹟的建築萬裡長城現已被全世界所熟知。四大發明也因造福全人類而聞名於世,還有秦始皇陵的兵馬俑這一壯觀奇蹟,每天得到無數人的瞻仰。這些歷史遺留下來的珍貴寶物,無不顯示我國悠久的文化積澱。曾在漢墓出土過一堆竹簡,翻譯出來後西方學者懵了,直言:這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