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外國地名的翻譯

2021-02-19 試譯寶
為促進外國地名漢字譯寫的統一和規範,本文將從五個方面介紹外國地名翻譯的幾個原則問題。

國際地名標準化要以各國地名標準化為基礎。為此,「名從主人」是各國翻譯和轉寫外國地名必須遵循的一條原則。我們認為,在「名從主人」的原則指導下,翻譯外國地名應當尊重各有關主權國家的意見,必須採取各國主權範圍內地名的標準羅馬拼寫。

如翻譯波蘭地名格但斯克Gdansk,不能採用德文名稱 Danzig,譯為「但澤」;翻譯緬甸地名實兌Siddwe,不能採用英文名稱Akkyab,譯為「阿恰布」;翻譯義大利地名羅馬Roma,不能採用英文或法文Rome,譯為「羅姆」。

「以色列」地名委員會在它非法佔領的巴勒斯坦地區範圍內,極力推行猶太復國主義,用所謂聖經時代的希伯來語地理名稱更改巴勒斯坦的阿拉伯語名稱。為此,我們在翻譯巴勒斯坦地區名稱時,不能使用「以色列」和某些西方國家出版的地圖資料,以免造成錯誤。

有些國家疆域在某一歷史時期重新劃定後,其地名應該遵照主權國家命名名稱翻譯。以東歐波蘭為例,二次世界大戰後,波蘭重新劃定了疆域,在翻譯波蘭地名時,必須選用波蘭出版的地圖作為第一手翻譯資料。

今天世界上許多國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在本國地名委員會領導下,由本國語言、地理、歷史等有關專家編篡出經政府官方最後審定的地名錄和本國地圖集,這類地名錄和地圖集的地名拼寫都充分體現了「名從主人」的原則。

在地名拼寫上捍衛了本國主權的立場,應作為翻譯的依據。然而,有些地名有兩種以上名稱,如某些國家地名有官方語言和民族語言兩種拼寫;有的地名有官方拼寫和國際通用兩種名稱;跨國度或國境線上的地物(山、河)一般又都有兩種以上名稱等等。對這類地名,可採取以下的處理辦法。

1.有當地政府和國際通用兩個名稱時:

如,原為南非委任統治、現為南非非法吞併的「」西南非洲」,考慮到聯合國大會和非洲統一組織已採用「納米比亞」作為該地的正式名稱,為此作為正名處理,而將「西南非洲」作為副名處理,故在地圖上注為「納米比亞(西南非洲)」。

厄瓜多在太平洋裡的一個群島,官方名稱為科隆群島,習慣拼寫為加拉帕戈斯群島,以此地圖上則以正副名注為科隆群島(加拉帕戈斯群島)。

2.凡屬有領土爭議的地區,雙方都有各自的拼寫名稱時:

如南美洲南端有一群島,為阿根廷與英國爭議地,阿根廷名稱為「馬爾維納斯群島」,英文名稱為「福克蘭群島」。為此在地圖上則注為「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所屬兩個主島則注為「索萊達島(東福克蘭島)」,「大馬爾維納斯島(西福克蘭島)」。

3.凡屬界河、界山和海峽有關國家各有自己的名稱時,一般按各國所用名稱分別翻譯,並在地圖上注在自己範圍內。

剛果和薩伊之間的界河:剛果河、薩伊河;美國和墨西哥之間的界河:格蘭德河、布拉沃河;中國和尼泊爾之間的界峰:珠穆朗瑪峰、薩加瑪塔峰;蘇聯和日本之間的海峽:拉彼魯茲海峽、宗谷海峽。在以上這種情況下,將相應的名稱在地圖上注於自己的範圍內。

4.跨國度的河流、山脈等名稱,一般按各國所用的名稱分別翻譯。

如果原文名稱的拼寫和發音各國間差別不大,可採用統一的譯名。例:歐洲一河名在法國拼寫為Escault譯為「埃斯科河」,而在比利時和荷蘭則拼寫為Schelde,譯為「斯海爾德河」。

東南亞一河流,在我國境內拼寫為LancangJiang漢字名稱為「瀾滄江」,而在老、泰、柬、越拼寫為MaeKhong則譯為「湄公河」。多瑙河流經八個國家,拼寫法不盡相同,但比較接近,統一譯為「多瑙河」。

各國地名的譯音,以各國語言的標準音為準,原則上不考慮方言讀音。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以平壤話為文化語的標準進行規範;有十六種方言之多的義大利,其地名的翻譯應以佛羅倫斯為中心的託斯卡尼話為標準;衣索比亞的國語為阿姆哈拉語,因此,衣索比亞地名的翻譯應以貢德爾話為標準;西非的豪薩語是以奈及利亞北部卡諾話為標準的,因此尼日和奈及利亞的豪薩語地名翻譯應以卡諾話為標準。

通用於東非,現在已作為坦尚尼亞、肯亞和烏幹達這三個國家的官方語言的斯瓦希裡語,有將近20種方言。現在桑給巴爾島話已發展成為斯瓦希裡語的標準語。因此,翻譯斯瓦希裡語地名應以桑給巴爾語為標準。

用各國標準語拼讀地名這是一條原則。然而由於歷史上的各種因素,有些地名的讀音並不符合一般規則。在德語中,有些地名中V不按一般讀音規則發〔f〕音,而發〔V〕音,如瑞士德語區一城市Davos譯為「達沃斯」。德國地名中有些地名和德語一般發音規則是不符合的,例Freihung譯為弗賴翁,此地名中h不發音。

在法語讀音規則中,一般來說字母S在詞尾不發音,但在法國南部,地名詞尾S一般都發音,如Alès應譯為阿萊斯,Aups應譯為「奧普斯」。

1.凡是一國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官方語言時,地名的翻譯就以每種語言的分布地區為轉移(如比利時和瑞士);或者視地名源於何種語言為轉移(如南非〔阿扎尼亞〕共和國和賽普勒斯等)。

第一種情況以瑞士為例,德語、法語、義大利語和雷蒂亞—羅曼斯語都為瑞士正式語言。

這四種語言分布是:德語區位於中部、北部和瑞士高原,人口約佔64.9%;法語區位於和法國毗鄰的西部,人口約佔18.1%;義大利語區分布在南部的提契諾河流域,人口約佔11.9%;雷蒂亞—羅曼斯語區分布在東部山區,人口不到1%。為此瑞士地名發音須分別按地名所屬語區,依德語、法語、義大利語和雷蒂亞—羅曼斯語進行翻譯。例如Buchs(德語區)譯為「布赫斯」;La Chaux de fond(法語區)譯為「拉紹德封」;Mendrisio(義大利語區)譯為「門德雷西奧」。

第二種情況,以南非共和國為例。在白人種族主義者統治下的南非共和國是以英語和阿非利堪語同為官方語言的。但這兩種不同語言的地名並不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分布,而是比較混雜地分布在一起。在翻譯地名時,只能根據地名構詞特點判讀為何種語言後,才能正確翻譯。

如英語地名George譯為喬治;而阿非利堪語地名Geluksburg譯為赫勒克斯堡。必須指出:有些國家地名雖由兩種語言組成,但其中一種語言由於歷史原因,沒有上升為第二官方語言。因此在翻譯該國地名時,則應按官方語言的讀音翻譯。

2.一個國家除官方語言地名外,如另有少數民族語地名,而這種少數民族和部落在法律上享有自治權的話,後一種地名,應按少數民族語實際發音翻譯。

例如,在西班牙,西班牙語為國語,但同時存在多種少數民族語言。在東北部加泰隆尼亞自治區有加泰隆尼亞語,因此這一地區的加泰隆尼亞語地名則應按加泰隆尼亞語言翻譯。Puigcerda譯為「普奇塞爾達」,Puigreig譯為「普奇雷奇」。


3.由於歷史原因,不少第三世界國家至今仍保留了少數原宗主國語言地名。

這類地名仍按外來語的實際發音譯名。拉丁美洲一些帶有強烈外來語地名,也可按照外來語讀音翻譯。

4.音譯非洲地名。

關於非洲地名語音,有必要澄清一個概念。由於西方殖民主義對非洲幾百年的統治,尤其是英國、法國這些老殖民主義,曾在非洲各自佔有相當大版圖的殖民地。

他們在文化上對非洲實行奴化教育,把自己的語言在殖民地強行推行,以致今天在非洲官方和交易語言中仍然可分為法語區和英語區。人們接觸到這些地名時,就容易錯誤地認為這些地名是法語地名、英語地名。這是對非洲當地地名(不包括外來語)讀音上的一種錯誤理解。

非洲當地地名在語言上均屬非洲各語系內的民族語言或部落語言。在使用羅馬拼音文字的國家內,採取羅馬字母拼寫本國地名,例如索馬利亞、坦尚尼亞;在尚無文字的國家或地區,採用英語字母系統或法語字母系統拼寫當地語言的地名,例如喀麥隆、加彭、加納等。

為此,音譯非洲地名應正確掌握這些國家語言(包括羅馬字母)的語音特點,才能得到近似的漢字譯名,若按英語或法語讀音規則音譯非洲地名,有時會產生讀音相差甚遠的現象。

以非洲法語區來說,1963年法國國家地理研究所所修訂的撒哈拉以南非洲法語區地名羅馬字母轉寫規則,在基本元音、輔音的發音方面,做到了非洲地名讀音和法語字母一般讀音規則儘量一致,同時又用一些字母拼寫來表示法語中不存在的音素。

如雙部位輔音gd、 kp、hr,鼻音化輔音mb、nd,送氣狀輔音bh、ph、 dh、th、fh,這些在法語中是沒有的。在法語中表示啞音字母的h,一般在非洲法語區發音為〔X〕,法語字母及在非洲地名不發小舌顫動音,而一致為大舌顫動。

字母組合an、en、in、oun在有些國家,如馬裡、上沃爾特、多哥、貝寧,由於和法語巧合都為鼻化元音,因此可按法語讀音。但在塞內加爾、尼日、查德、喀麥隆、剛果和加彭,這些國家語言沒有法語的元音鼻化現象,因此,這類字母組合相對接近我們的漢語拼音或英語讀音。

非洲許多國家民族語言十分複雜,以喀麥隆為例,就有100種之多,而這些語言至今尚無文字,地名都為法文拼寫,這如同中國地名以前採取威妥瑪修正式拼寫一樣。因此在譯寫上應注意符合轉寫規則,而不能照法語讀音規則。

例如非洲國名Benin譯為「貝寧」接近實際發音而不能按法文讀做「貝南」;加彭地名Ebebiyin譯為「埃貝比因」接近實際發音,而不能譯為「埃貝比南」。

有些非洲法語區國家,如薩伊,法語是它的官方語言,然而本國政府正在推行民族語言,他們制定了一套羅馬字母符號來記錄國內語言(如剛果語、林加拉語、盧巴語和斯瓦希利語等)地名。

由於在拼寫法上系統不一樣,採用羅馬字母語音和法語一般讀音會出入較大,因此,若把薩伊地名按法文發音,那就牛頭不對馬嘴了。例如Kenge應譯為「肯蓋」,不能讀為「康熱」。Lububu應譯為「盧布布」,不能譯為「呂比比」。K ahinga應譯為「卡欣加」,不能譯為「卡安加」。

翻譯外國地名的傳統方法是音譯;專名通名的翻譯,一般採取專名音譯,通名意譯的方法。首先看外國居民點。居民點名稱,原則上都應採取音譯,不採取意譯。

如美國居民點Snow Hill音譯為「斯諾希爾」,不意譯為「雪丘」。古巴居民點Rio Grand音譯為「裡奧格蘭德」,不意譯為「大河城」。加彭首都Libreville音譯為「利伯維爾」不意譯為「自由城」。

由複合詞組成的居民點名稱,如果專名和通名是連寫的,則通名也一律採取音譯。德語的Darmstadt譯為「達姆施塔特」, (Stadt在德語中是「城市」之意);英語Capetown譯為「開普敦」。如果以上地名專名和通名是分寫的,則通名採取意譯。如Karl-Marx-Stadt譯為「卡爾·馬克思城」,獅子山的Congo Town譯為「剛果鎮」,美國Jefferson City譯為「傑斐遜城」。

有些語言,以東南亞各國為例,構成居民點名稱的複合詞的通名往往在前,而專名在後,在這種情況下,不論其形式為連寫或分寫,居民點中的通名一律音譯。

印尼地名Kotabangan譯為「哥打邦岸」;馬來西亞的Kota Kinabalu譯為「哥打基納巴盧」,Kota在印尼、馬來語中意為「城市、城堡」;柬埔寨的Sre Khlong譯為「斯雷克隆」(Sre在柬語中意為「村子」);越南的BanDinh譯為「班定」,寮國的Ban Houei Huk譯為「班會胡」,泰國的Ban Na San譯為「班納三」(Ban在越語、寮語和泰語都為「村子」)。

再看另一些地物名稱。有通名構成的地物名稱,地理通名和專名在構詞上有以下三種情況:

①通名位於專名之前,屬於這一類型的有印歐語等的羅曼語族、閃含語系、馬來語系、漢藏語系的某些語言。

②通名位於專名之後,屬於這一類型的有印歐語系的日耳曼語族,芬蘭—烏戈爾語系,突厥語系。

③通名可能在專名之前,也可能在專名之後。地物名稱中的專名和通名在書寫中,有些語言在正寫法中規定是連寫的,有些是分寫的;而有些語言的地理通名和專名則既有分寫,也有連寫的現象。

然而用漢字翻譯外國地物名稱,不管地理通名在構詞上位於專名之前、之後,或也不考慮通名和專名在拼寫上是採取連寫還是分寫,地物名稱中的通名一律意譯。

英國Culdrose Airbase卡德羅斯空軍基地,印度尼西亞語Laut Djawa爪哇海,印度的Lakshadweep拉克沙群島,南非(阿扎尼亞)Grootrivier赫魯特河(rivier在阿非利堪語是「河」),芬蘭語Matiotunturi馬爾蒂奧山(Tunturi在芬蘭語中是「山」)。

如果地物名稱同時有兩種以上語言的通名時,即一為官方語言,另一為少數民族語言。在這種情況下,則少數民族語言的通名音譯,而官方語言的通名意譯。例:緬甸一河流Nam Lan Myid(Nam系禪語「河」之意,Myid系緬甸「河」之意),漢譯為南蘭河。蘇聯湖泊是Озеро Осхотлампи(Озеро是俄語「湖泊」之意。лампи是蘇聯卡累利阿芬蘭少數民族語「湖泊」之意),漢譯為奧斯霍特蘭皮湖。

在實際工作中,考慮到有些地名完全音譯未免冗長難記,使人們在讀念時望而生畏,達不到預期的交流效果。通過長期的譯名實踐,我們從漢字譯名特點出發,除在音譯時採取省略輕讀音的譯法外,總結了前人在意譯地名中切實可行的成功經驗,歸納出這種地名意譯的七個方面。

1.具有政治歷史意義或其他意義的地名,音譯過長的,可採取意譯。

蘇聯:Остров Октябриский Реьолюций譯為「十月革命島」。烏拉圭:Treintey Tres譯為「三十三人城」。紐西蘭:Hen and Chickens Islands譯為「母雛島」。


2.國際上習慣用意譯的地名採取意譯。

加拿大的:Great Bear- Lake(英文),Gr.Barensee(德文),Озеро Вольшое Мецвежье(俄文) 國外均採取意譯,故漢譯為「大熊洲」。再如「好望角」「鐵門」。

3.地理區域名稱明顯反映地理方位和地理特徵的採取意譯。

例,美國的Grand Canyon譯「大峽谷」,柬埔寨的Phnom Kravan譯為「豆蔻山」;Северная Земля,О-ва譯為「北地群島」,埃及的Ahram,  Shari e1譯為「金字塔街」,太平洋的Midway譯為「中途島」,尚比亞的Cop Perbelt Province譯為「銅帶省」,英國的Channel Islands譯為「海峽群島」,印度的Madhya Pradesh譯為「中央邦」,太平洋的Sargasso Sea譯為「馬尾藻海」,肯亞的Rift Valley Province譯為「裂谷省」。

4.表示方位、大小、新舊這類詞(如東、南、西、北,上、下、後,大、中、小、紅、白、黑)對地名專名部分起修飾作用的,一般採取意譯。而只對地名通名起修飾作用的,則採取音譯。

前者如:羅馬尼亞的Crisu Alb白克裡什河,Crisu Negru黑克裡什河,Crisu Repede湍克裡什河,加彭的Haut Ogooué上奧果韋,Mo yen Ogooué中奧果韋,Ogooué Maritime濱海果韋。後者如:芬蘭語的Is Okyro譯為「伊索屈勒」而不譯為「大村」;德語的Noustadt譯為「瑙伊施塔德」而不譯為「新城」。

5.有銜稱的以人名命名的地名,銜稱一律採取意譯,不採取音譯。

居民點名稱可根據居民點等級分別加上「城」「鎮」和「村」。智利的Queen Adelaide Archipelago阿德萊德皇后群島。澳大利亞的Princess Charlotte Bay夏洛特公主灣。阿根廷的General San Martin聖馬丁將軍城。羅馬尼亞的Mihai Viteazu勇敢的米哈伊鄉。

6、以數字或日期命名的地名意譯。

美國的One Hundred and Two River譯為「一O二河」。蘇丹的Sabluka, Shallal es譯為「第六瀑布」,秘魯的Puerto Dosde Moyo譯為「五月二日港」。

7.外國地名中,主要是在印歐語系中,凡是以聖賢命名的地名,儘管在各種語言中「聖賢」此詞外文拼寫法不同,但統一意譯為「聖」。

如西班牙語San Jose聖何塞,Santa Ana聖安娜,葡萄牙語Sao Luis聖路易斯,英語Saint James聖詹姆斯,法語Saint Croix聖克魯瓦,德語SanktIohan聖約翰,義大利語San Giovanni聖喬凡尼,阿爾巴尼亞語Shengjergji聖捷吉爾,匈牙利語Szentistvans聖伊斯特萬。

由於種種原因或條件的限制,未能根據該地名的正確拼寫和譯音翻譯,儘管譯音不準或用字不合規範,但在社會上已廣泛流傳使用——「約定俗成」,若要改變其現行譯法已不太可能,這類地名通稱為慣用名。

世界各國對於外國地名,尤其是一些國名、首都名和重要的地物名稱,幾乎都相對地保留了一套自己的慣用名,特別是國名。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是由於大多數國家都用來源於第二手或第三手的資料翻譯某一國家的名稱。

在蘇聯,按各語種制定譯名細則,每種語言細則的譯名中選擇和限定了一批不符合規則的慣用名。除慣用名外,其他地名一律按所制定的細則予以規範化的轉寫。

以羅馬字母為官方拼寫文字的國家,根據聯合國地名標準化會議精神,對於絕大多數外國地名,一律直接移用這一國家標準的羅馬字母拼寫。但是各國仍然保留少數慣用拼寫地名。

英國國家地名局最近出版了一本外國慣用地名拼寫的地名錄。從當前趨向來看,美國國家地名局所頒布的外國地名慣用名已越來越少。形成我國漢譯外國地名中的慣用名可以來源於各個學科,通過各種渠道產生。

其中之一是各個學科所形成的一系列外來詞習慣用名來源於地名,從而反過來這些學科的習慣用名又影響外國地名的漢譯。

如民族語言界和報刊名「加泰尼亞」則來源於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地區 Catarronia,地質學上的侏羅紀來自法國的侏羅山Jura,動物學界的美利奴羊原產於西班牙的美利奴Merino,植物學界的西沙爾麻原產於墨西哥的西沙爾Sisal,物理學上有名的萊頓瓶電容試臉即發生於荷蘭的萊頓城Leiden,伽利略「比薩斜塔」的自由落地試驗發生在義大利「比薩」,體育比賽中有名的馬拉松長跑來源於希臘城市馬拉松。

人類學中的西瓦古猿是以印度西瓦利克Siwalik地點而命名的。人們日常飲用的香濱酒則原產於法國香濱地區。社會上的讀者希望這類譯名能和外國地名翻譯取得一致,尤其是在譯音較準而只是用字不規範的情況下更應統一這類漢譯名稱。

大量的書籍出版和每日報紙的發行,在社會上形成了一些有影響的慣用名。馬克思著名著作《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譯名哥達、愛爾福特、埃森納赫和哈雷;列寧著作中的瑞士地名齊美爾瓦爾得、昆塔爾,俄文地名:喀琅施塔得、諾夫哥羅德、喀山、梁贊;毛主席著作中的滑鐵盧、敦巴頓橡樹林、慕尼黑、雅爾達、聖海倫島;新聞界的慣不名:古巴的吉隆灘、關塔那摩、美國的葛拉斯堡羅、南斯拉夫的盧布爾雅那、布裡俄尼群島、的裡雅斯特,現在報紙和地圖已經統一採用。

出版、新聞界,有大量慣用人名譯名,而地圖上很多外國地名都又是來源於這類人名。一些以著名人士命名的或者是以常見姓氏命名的地名應該求得統一。翻譯這類以人名命名的地名必須參考一些人名譯名手冊。

歷史慣用譯名,主要是歷史地區和歷史古蹟名。這類譯稱在歷史界已經流行和廣為沿用。

例如:西裡西亞、波希米亞、加裡西亞、瓦拉幾亞、摩爾很瓦、特蘭西瓦尼亞,比薩拉比亞、色雷斯、馬其頓、蘇格蘭、英格蘭、威爾斯、巴伐利亞、倫巴第、波莫瑞、蘇臺德。

歷史古蹟名:巴比倫、泰西封、米利都、特洛伊、孟斐斯、尼尼微、撒馬爾汗、波斯波利斯、龐培。

地理地圖界的慣用名,主要是國家、首都、大城市和大河、大山、重要島嶼等名稱。

世界一些大河名稱:尼羅河、密西西比河、亞馬孫河、伏爾加河等;阿爾卑斯、高加索等山脈名稱。

居民點名稱中除首都名之外,還有一些大城市名稱,這些名稱也已經在地理界廣為沿用,儘管譯名不準,用字不規範,但不宜改譯。在外國地名翻譯中,確定慣用名往往是件困難的事情,哪些地名應該保留慣用?哪些地名應該按譯音表重新翻譯?由於各人掌握情況的程度不一樣,看法的角度也不一致,需要協商解決。

原載於《地名知識》1986年第5期。筆談小組搜集整理,如文字識別錄入偶有差錯,請見諒。非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轉載請註明。

相關焦點

  • 侃英語|分分鐘把你美哭的外國地名翻譯
    地名翻譯就跟給孩子起名兒一樣,好聽的名字,一叫就會愛上。有一些外國的地名,經過名家之手,翻譯出來的感覺甚是美妙,雖不曾去過,但光聽這個名字,就令人神往。如果外國地名不加修飾,直接音譯的話,就會產生魔性的效果。比如美國首都 Washington,我們都知道它的中文翻譯是「華盛頓」,這個翻譯呢,中規中矩,沒有亮點,也不算難聽。
  • 地名和人名的翻譯
    Hollywood本是一個地名。關於外國地名的翻譯,中國地名委員會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商請新華社、總參測繪局、海司航保部、測繪研究所地圖出版社等單位組成了外國地面統一譯寫小組,經研究和廣泛徵求意見,編輯了《外國地面譯名手冊》,於1983年9月由商務印書館正式出版。  按照這本手冊,對於Hollywood,規範的譯名應為好萊塢。
  • 地名翻譯的乾貨知識和趣聞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地名翻譯的一些乾貨知識和趣聞。文末還有互動哦!地名譯名作為文化的一部分,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各國語言和文化的內涵,同樣也擁有許多有趣的知識和趣聞。絕大部分地名譯名很早就已經確定下來,而在那個時候,地名翻譯並沒有通行的規定,因此,所翻譯出來的地名也是異彩紛呈,多姿多彩。絕大部分地名是音譯,但也有少量是純粹的意譯,有些則是音譯、意譯相結合。
  • 盤點外國那些翻譯特別美的地名、景點,有些讓你不去已經心動
    其實不僅僅是人民,地名亦是如此,地名若是好聽又有意思,就會有更多的人想去一探究竟了! 中國的地名我們大家心裡都有一個評價就不多說了,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外國那些翻譯特別美的地名、景點: 愛琴海(Aegean Sea)
  • "忽悠""山寨""520"等詞語翻譯難倒外國漢學家
    原標題:「忽悠」「山寨」「520」等詞語翻譯難倒外國漢學家 新華社長春8月19日專電(劉碩、張丹)近年來,越來越多外國漢學家開始聚焦中國文學作品的外文翻譯。由於漢語博大精深,並且新詞語新概念不斷湧現,讓漢學家們在翻譯作品時感到煎熬。在長春參加第四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的外國漢學家們對此紛紛吐槽。
  • 「忽悠」「山寨」「520」等詞語翻譯難倒外國漢學家
    原標題:「忽悠」「山寨」「520」等詞語翻譯難倒外國漢學家   近年來,越來越多外國漢學家開始聚焦中國文學作品的外文翻譯。由於漢語博大精深,並且新詞語新概念不斷湧現,讓漢學家們在翻譯作品時感到煎熬。在長春參加第四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的外國漢學家們對此紛紛吐槽。
  • 「山寨」「520」等漢語新詞語翻譯難倒外國漢學家
    信息 「山寨」「520」等漢語新詞語翻譯難倒外國漢學家 由於漢語博大精深,並且新詞語新概念不斷湧現,讓漢學家們在翻譯作品時感到煎熬。在長春參加第四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的外國漢學家們對此紛紛吐槽。  西方國家譯者在翻譯中國文學作品中的人名和地名時普遍採用中國的漢語拼音。然而這樣翻譯到底好不好,成了西班牙漢學家達西安娜·菲薩克一直思考的問題。如莫言《紅高粱》裡的餘佔鰲和戴鳳蓮,兩個人物的名字都有中國傳統神話意義。
  • 乾貨|一篇掌握中國地名的翻譯規律
    在信息化社會中,地名在國際政治、經濟、外交、外貿、科技、文化交流、新聞出版以及社會生活方面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用漢語拼音字母拼寫中國地名,不僅是中國的統一標準,而且是國際標準,全世界都要遵照使用。在上期的翻譯乾貨中,小譯醬帶大家梳理了地名翻譯的「疑難雜症」:一篇帶你解決地名翻譯難題!那麼,當英語翻譯過程中遇到中國地名該如何翻譯呢?
  • 英語翻譯技巧:中國地名翻譯成英語的九種方式
    地名翻譯是我們在日常翻譯過程中常見的翻譯類型,如何才能保證地名的翻譯準確呢?新東方網考研頻道告訴大家,用漢語拼音字母拼寫中國地名,不僅是中國的統一標準,而且是國際標準,全世界都要遵照使用。今天新東方網考研頻道來給大家談談中國地名英譯的幾點注意事項,供譯者和讀者參考。
  • 舊金山、檀香山,為何有些地名的翻譯不是用音譯?
    世界上有不同語言,互相交流需要翻譯,但是,有些專業性的、帶有人文色彩的地名翻譯起來則有些講究,這裡最典型的就是國外的地名的翻譯方法,可能很多人覺得,這種翻譯很簡單:音譯不就完了嗎?這事情還真沒這麼簡單,當然,音譯是最主要的方式,這就是「屬地語言原則」,比如「雪梨」,「紐約」等都是根據讀音翻譯,但如果僅僅只有音譯那也非常怪異,美國有些地方不是舊不用音譯嗎?比如:舊金山和檀香山!華人剛開始翻譯歐洲地名的時候,幾乎完全用音譯那麼,這有什麼講究呢?
  • 【神翻譯】不知道這些有趣又幽默的地名翻譯,怎麼還能愉快的聊天?!
    中國人歷來有翻譯外國地名的習慣。絕大部分是音譯,音譯又分為國語和粵語;有些則是音譯、意譯相結合;更有很多民間原創的精彩有趣的地名翻譯……當然也由於翻譯流派眾多,給許多海外華人的日常交流帶來了很多可笑的煩惱。
  • 談談科技英語翻譯中變譯理論的應用技巧
    如果在科技英語翻譯中靈活應用變譯理論則能夠大大提高譯文的實用性和可讀性,對此,醫刊彙編譯以下談談科技英語翻譯中變譯理論的應用技巧。一、詞層和短語層變譯。科技英語翻譯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其涉獵範圍廣泛,包含機械、化工、計算機等各行各業,科技英語詞彙在特定的專業有其特定的涵義,是其他詞彙無法替代的。因此,譯者在翻譯專業性的詞彙時要進行必要的闡譯。
  • 中國地名翻譯混亂的成因分析———以江西「廬山」英譯為例
    );《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範》(1998,以下簡稱《數據規範》);《外國地名漢字譯寫通則》(中國地名委員會,以下簡稱《通則》);《漢語拼音方案》(1967);《聯合國秘書處關於採用「漢語拼音」的通知》(1979);《關於中國地名拼法的決議》(1979,以下簡稱「決議」);《文獻工作———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國際標準化組織發布國際標準IS07098,1982)。
  • 中國地名翻譯九大方法
    根據筆者英譯中國地名的體會,本文擬談談中國地名英譯的幾點注意事項,供譯者和讀者參考。,每個字 在地名中的讀音和拼寫是固定的,英譯者不能一見漢 字就按語言詞典的讀音和拼寫翻譯,而只能按中國地 名詞典的讀音和拼寫進行翻譯(畫線部分為該字的讀 音和拼寫)。
  • CATTI必備人名、地名翻譯要點
    在CATTI實務練習的過程中,總有一些細節翻譯讓人頭疼:例如專有名詞、人名、地名:詞典上未必有其精確的對應翻譯,但又不太敢「自由發揮」;不想浪費太多時間糾結一兩個字詞,又擔心譯文不準確導致扣分;翻譯地名時大小寫、標點和縮寫方面有哪些規範要注意?……人名翻譯只要按拼讀規則念出來對應到接近中文字符就可以了嗎?
  • 兩岸四地外國專名翻譯異同趣談
    香港由於150年的殖民地歲月也造就了其獨特的面貌和個性,加之文化發展及方言使用有別,使得祖國大陸與臺灣、香港及澳門對於外國人名地名等專名的翻譯出現了異同參半的現象。由於社會背景、社會制度、生活習慣的不同,方言地域及文化習俗的差異,加之不同的翻譯方法與準則,兩岸三地在譯名上翻譯上存在諸多差異。
  • 北客站驚現英語神翻譯 外國留學生被翻譯搞暈(組圖)
    a noodle),在西安上學的外國留學生在北客站被弄蒙了。  外國留學生:北客站很多英文翻譯不規範  昨日下午4時許,在西安交大讀研的外國留學生Fletcher來到北客站,在他的指引下,華商報記者找到了他所說的「神」翻譯。
  • 北客站出現英語神翻譯 西安外國留學生被翻譯搞暈
    「米線」外等候(Pleasewaite outside a  noodle),在西安上學的外國留學生在北客站被弄蒙了。  外國留學生:北客站很多英文翻譯不規範  昨日下午4時許,在西安交大讀研的外國留學生Fletcher來到北客站,在他的指引下,華商報記者找到了他所說的「神」翻譯。
  • 科技園變Keji Garden(柯基花園),深圳街頭有些地名翻譯讓人噴飯!
    原標題:科技園變Keji Garden(柯基花園),深圳街頭有些地名翻譯讓人噴飯!深圳特區報2020年4月16日訊「朋友圈發現一個笑死人的圖,科技園啥時候變成Keji Garden?柯基花園?外國友人會一臉懵吧,太有損我大深圳形象啦,沒打錯應該是High-tech Park?」
  • 滿洲語地名翻譯中的幾個問題
    如果把三個音的地名譯成漢文,只靠書面語就很困難了,必須考慮到口語語音和地方語音的差別,以口語作為翻譯滿語地名的基礎音,參照文語考慮到漢語誤傳滿語音的因素,這樣就可以準確地譯出滿語的地名,有的譯者拋開了滿語的口語,只靠書面語來進行翻譯。如果書面語同口語差異過大,得不出結果時,便異想天開,任意猜測,失掉了滿語地名翻譯的科學依據,造成了難以想像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