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的潛能優勢,每個人的未來都充滿可能性。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世界的未來,需要全面和諧發展的優秀複合型人才,同樣也需要個性化人才、創新拔尖人才。
——文莉
文莉,成都師範銀都小學校長。
成都市首批正高級教師,四川省特級教師,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教育部中小學名校長領航工程成員暨校長工作室領銜人,四川省中小學名校長,四川省首批鼎興名校長工作室領銜人,四川省優秀青年教師標兵,四川省基礎教育改革先進個人,成都市學科帶頭人。
不知不覺,這已經是文莉在成都師範銀都小學工作的第二十年。
「20年來,和銀小的夥伴們一直探尋著個性化教育。」在文莉的教育主張裡,個性化是從未改變過的堅守。
「跳出教育」再回來 · 選擇一生的事業
「成都師範學校的馮淑蓉老師創辦了一所學校,你要不要去?」「要!」2000年,文莉來到成都高新區,只是聽到成都師範學校這幾個字,就答應下來。
二十年前的一幕她依然記憶猶新,沒弄清楚是哪所學校,也不清楚在哪裡,更不知道這所學校怎麼樣。「三不知」的她只是心裡想著「跟著母校的老師做理想中的教育,一定沒錯」。
文莉並不是剛畢業的青澀學生。1982年,她考上了位於成都市文廟后街的百年中師——成都師範學校,幸運地遇上四年制改革。1986年,她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成為成都市雙流縣(現雙流區)的一名小學教師。
從教伊始,文莉就和孩子們一起成長,在學校和前輩們的指導下,教育教學成績出色。1989年,她參加成都市首屆青年教師語文賽課便獲得第一名,同年,她還獲得成都市首屆優秀青年教師稱號。不久後,文莉迎來了職業轉折,她入選成都市人才千百萬工程,1998年,服從組織安排,離開教育領域,擔任了雙流縣婦聯副主席。
「走出學校後,發現當時社會中兒童的教育環境堪憂,區域差異特別大,感受到了教育在整個社會中的無力與緊迫。」上世紀90年代,離開學校做黨政機關工作,跑鄉鎮農村基層了解婦女兒童發展,參加法院少審庭工作,文莉在基層崗位上接觸到了困難兒童、問題少年,看到了學校之外人們的困境,現實的衝擊讓她意識到,「以前做的教育,更多的是象牙塔裡教教材,遠離現實生活與社會」。
這樣的工作鍛鍊機會,讓文莉「跳出教育」,可她卻時刻放不下對教育的關注。「我也說不清楚,只覺得我應該回到學校,跟孩子們在一起。我好像一直在尋找,尋找我遺失的夢想!」文莉漸漸明白,教育才是她一生的事業。
她主動向組織申請返回教育崗位,並得到了支持,回到了心心念的三尺講臺。可要做怎樣的教育呢?選擇的路口,文莉想到了母校。
求學時,成都師範學校讓文莉看到了「最好學校的模樣」:教師團隊優秀和諧,摯愛學生,忠愛教育;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發現每一個學生的優勢,培養每一個學生的特長;實踐個性化的教育,以個性優勢帶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師生共同成長。
「當時成都師範學校的教育跟我們當下、甚至是未來的教育都相符合。比如,語文課,讓學生自己選課自己講;社團課程很豐富,每個學生都能加入自己喜歡的社團,都能遇到優秀的老師,培養特長;教師要求嚴格,但評定標準與教學內容根據學生自身發展的不同而量身定製。老師對學生的培養是個性化的。」文莉說。
個性化教育,是文莉要找的答案。成都師範學校的四年裡,她親身體驗,受益成長。銀都小學首任校長馮淑蓉,在成都師範學校從教數十年,正是一位注重學生個性發展的老師。兩人不期相遇,讓文莉重新踏上了追夢教育之路。
2000年,成都師範銀都小學創立。這是一所由成都高新區與成都師範學校聯合創辦的小學,國家高科技發展示範區和百年中師攜手,首任校長、四川省特級教師、教育心理學專家馮淑蓉結合自己對教育的理解,為銀都小學確立了「尊重生命,彰顯個性」的辦學理念,確立了「全面推行小班化教育」改革路徑,也確立了「順自然,強基礎,重創新,促發展」的育人思路。
「當時紫荊校區還是一片工地,我們創業的老師們追隨馮校長,一起擺攤宣傳,一起努力辦一所大家都喜歡的夢中的學校。」文莉說。
在銀都小學,文莉和學校一起重新開始。已經是四川省優秀青年教師標兵的她,重新起步,從語文教師、班主任到教導副主任、副校長、校長。
銀小從創始之初至今,全面推行小班化教育改革,每個班級人數在30人以內,其核心理念便是個性化教育。二十年過去,立足成都高新區國際平臺,發揮成都師範學校百年中師專業底蘊,如今銀都小學已探索出了一條「關注每一個生命優化成長」的路徑,形成了「國際視野,世界胸懷;小班教育,鑄造精品」的格局。
夢中的學校 · 尊重生命,彰顯個性
2011年,文莉任職銀都小學校長,接過學校發展的「接力棒」,延續著小班化教育的步伐。學校在「尊重生命,彰顯個性」的辦學理念下,小班化教育從初期的學習模仿、外在環境打造,走向內涵發展、創新探索,特色逐漸鮮明。
「當人們走進銀小精緻的校園,看見孩子們亮晶晶的眼神,看見一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都會說『我看見了我夢中的學校』!」如今,文莉和夥伴們感動於大家的讚嘆與信任,分享著做教育的幸福。
這種幸福感,來自看見每個師生的快樂成長,來自看見一所學校生長壯大,來自不斷看見被教育探索放大的價值與可能。
「小班化教育,是個性化教育的一種探索。無論大班、小班,都需要智慧地選擇周圍所有的一切有利條件,把它轉換為適合個性化教育的機會或者資源。將教育現代化、國際化融於常態,讓每個孩子、每位教師都跟隨時代、面向未來,得到個性化的發展,成為適應並創造未來的全面和諧而個性化的人才。」文莉解釋道。
如何持續系統創新個性化教育?在原有的國際質量管理體系基礎上,銀小創新「項目孵化制」管理,即發現學生發展新需求,發現教師新潛能,智慧選擇新項目,團隊合作探索,不斷刷新個性化教育。2011年,中外國際共建課程STEM項目啟動;2012年,教師個性化發展項目啟動;2014年,智慧課堂項目啟動;2017年,學校專著之五《小班化教育體育與藝術教育》項目啟動;2020年,四川省電視雲課堂項目啟動。
如何將每個項目轉化為常態個性化教育?銀小創新「三課聯動制」管理。以課題帶動課程、課堂的改革,推動課程體系與機制建設,以促進師生全面和諧、個性化發展。
STEM創新教育項目,陳雪松老師團隊以課題引領,讓SCRATCH等成為全校常態化課程,使每個孩子感受到藉助新技術進行個性化創造的快樂;也讓AI雙師課堂,促進了個性化學習方式的變革;也讓開放學習空間,成為學生自主個性化學習、師生家長共同互動評價的全程開放平臺;更讓各學科課程,走向多學科融合,走向生活與社會。
走進語文教師萬慶華的辦公室,就能看到學生們創作的小說醒目地擺在書架上。《福娃使命》《古蜀部落歷險記》《蟑螂博士》……萬老師從2007年開始,每帶一屆學生就能出一本書。「作家班」在銀小已經不算新鮮事。經過十餘年的發展,「班上人人會寫作,畢業之前能出書」這樣的班集體文學創作,已成為銀小小班化教學的突出成果。
如今,由此延伸而來的「讀創行」課程,銀小已經探索了十年,6個班級原創出版兒童小說7本,義賣捐贈幫助農村、民族地區的孩子們成長。從語文拓展課程,逐漸發展到跨學科融合、校內外、家校社合作的項目課程;逐步從班級課程、學校課程,發展到高新區項目課程。
而另一方面,學校鼓勵全校150餘名教師大膽地發展個性,充分釋放教育才能,同時愛護並尊重其教學風格,形成了數學教師是健美操隊總教練,語文教師是打擊樂愛好者,英語教師能夠寫出一手漂亮的硬筆書法的多才多藝的教師隊伍。
「銀小的創新就是課題、項目的相加融合。」老師們通過立課題,匯聚學生,關注他們的個性發展。這些項目打通了學科,連接了師生家長,走出了課堂,聯繫了實際生活。每個項目在培養學生的同時,也成就了老師,成就了學校。
在文莉看來,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的潛能優勢,每個人的未來都充滿可能性。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世界的未來,需要全面和諧發展的優秀複合型人才,同樣也需要個性化人才、創新拔尖人才。
推出「銀小經驗」 · 從一所學校到更多學校
銀小能有現在的成就,除了「尊重生命,彰顯個性」的小班化教學改革一貫之、不斷推進、持續創新外,文莉認為還有兩個「基礎條件」保障走得如此長遠。
「一是成都高新區創新創業精神從一開始就注入學校,教育國際化,放眼全球;二是百年中師的專業精神,教師團隊尊重教育和人的發展規律,教師從學生優點和特長出發,帶動其全面發展。」
文莉常常回顧學校走過的歷程,不單是因為處於建校二十年這個充滿意義的時間節點,同時也因為另一個身份,推著她給出合適的答案。
2018年,她入選教育部第二期中小學名校長領航工程,成立「文莉名校長工作室」;同年,評為四川省教育廳首批「鼎興名校長工作室」領銜人。工作室成員共17位,為來自成都、雅安、甘孜州等10個地市州的校長,學校分布於城區、鄉鎮和民族地區。2019年,工作室開啟《新時代小學特色化辦學的實踐研究》課題,以培養卓越校長,打造區域經驗,建設特色學校,促進學校高質量發展。
「努力讓每個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先進水平的優質教育。」課題實施中,文莉和16位校長夥伴們一起學習國家教育發展規劃,一起探討如何實踐,打算移植「尊重生命,彰顯個性」的「銀小經驗」,為工作室16所學校發展提供突破口。文莉的這個判斷,基於她對教育規律的尊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文莉認為,如今很多學校的起步,是「先全面規範,再個性化」,這樣的發展模式,並不利於教育區域發展質量差異性大的各學校尋找定位。「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文化,每個地方的學校都可以因地制宜,以特色化辦學帶動全面高質量發展。」她主張「用個性化的特色帶動全面」。文莉相信,銀小的經驗帶有教育規律的普遍性,個性化的實質就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辦教育。
「面積不足10畝、學生人數3000+。」文莉工作室成員、廣安市鄰水縣鼎屏鎮第二小學校長李志剛面臨著現實難題:學校小場地與大校額反差巨大,學生學習與生活嚴重脫節。
加入「文莉名校長工作室」後,李志剛將學校特色發展聚焦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課題式」實驗:現代農業課程中走進葡萄園、蔬菜園,了解現代農業技術;動物養殖課上了解兔子的餵養方法;識別百草課裡分辨狗尾草、稗草、馬唐、牛筋草……學校從真實生活和學生發展需要出發,在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建設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的實踐性課程。
「學校校區小,可如今課程的綜合實踐基地遍布校外,學生學到了知識,也連接了真實的生活,更加適合學生發展。」這樣創造性的教學改革基於學校發展實際,讓工作室的成員們看到了學校不斷進步的空間。
課題實施兩年以來,工作室如今湧現出如成都市彭州市隆豐鎮小學「川劇教育」,廣安市鄰水縣鼎屏鎮第二小學「小面積學校綜合實踐活動」等立足學校實際、有地方文化支撐的特色學校,成為區域教育發展的有益經驗。
20年來,銀小關於個性化教育的探索,受到學生、家長和社會的認同,也接待了來自世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幾十個省市教育同行的來訪,學校師生也應邀赴十多個國家交流;銀小也一直與民族地區、邊遠地區結對學校共同攜手前行。
文莉和夥伴們一直在「試圖尋找一種教育的普遍規律」,即怎樣為未來個性化人才培養尋找途徑和方法。在銀小長達二十年的辦學探索中,個性化教育已經成為一種經驗,可以作為問題的答案。
文 | 陳朝和 倪秀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張尚 | 責編:向穎 | 審核:劉磊
在這裡,見證教育無限可能!
微信號 : jydb1988
新浪微博:@教育導報1988
地址:成都市上南大街49號吉祥大廈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