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古典學方法論對話開啟 以學科交流重塑中國研究

2020-12-25 人民網教育

人民網北京4月24日電(記者熊旭 實習生邵京京)4月22日,中西古典學方法論對話學術會議在中國人民大學開幕。會上,中國學者與國外漢學家就古代文本闡釋的相關問題進行主旨發言和討論,大會還為古代文化文本國際研究中心舉行揭牌儀式。

落戶於中國人民大學的古代文本文化國際研究中心致力於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跨國界研究。中心將中國古代文本體系研究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古代文化文本體系研究整合起來,鼓勵促進學科和文明間的多層次交流。同時,研究中心為文本研究領域的博士生、博士後、青年教師以及資深學者創造國際研究、交流與合作的可能,並在此基礎上為古文本領域發展出新的研究視角。

研究中心設立了由十二位中國古典研究的專家組成的學術委員會,以及由八位從事其他古典文明研究的海外學者組成的比較古典學理事會。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系中國古典文學教授、古代文本文化國際研究中心學術主任柯馬丁表示,他非常高興卓越的學者加入研究中心,尤其是比較古典學理事會的十位教授儘管各自有其致力的專業領域,但是對古代中國都是真的感興趣。據悉,這些頂尖學者將參與一系列會議、講座和博士生研討會中,從不同的文明視野,探討大家共同感興趣的話題。

(責編:鍾鑫(實習生)、熊旭)

推薦閱讀

教育部今年將完成對直屬高校直屬單位巡視全覆蓋教育部日前印發的《2017年黨風廉政建設工作要點及直屬機關任務分工方案》顯示,教育部黨組今年將對9所直屬高校和5家直屬單位進行巡視,在十九大召開之前完成對直屬單位、直屬高校巡視全覆蓋。【詳細】

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將全部、直接下放至高校 根據《意見》實施改革後,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將全部直接下放至高校,由高校自主組織職稱評審、自主評價、按崗聘用。條件不具備、尚不能獨立組織評審的高校,可採取聯合評審的方式。【詳細】

相關焦點

  • 中西古典學方法論對話:在相互啟鑑中重塑中國研究
    古代文本的特殊性促使中西漢學研究者不斷反思自身研究方法;而不同的學術傳統,又帶來雙方研究視野的鮮明分別:西方學者善於演繹推理,並從細節處解構經典、重述歷史,而中國學者則善於歸納整理,以守望經典的態度自整體印證歷史。正因如此,中國人民大學「古代文本文化國際研究中心」的成立之獨特性和重要性凸顯。
  • 研討會|文獻·文本·文字:中西古典學研究的路徑與方法
    在開幕式上,國學院常務副院長烏雲畢力格介紹會議宗旨時說,「大國學」是馮其庸先生留給我們的重要的國學思想遺產,在大國學理念下,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矢志於傳統國學和西域史地的教學與研究,積累了很多經驗。為了推動「國學」學科建設和學術研究,學院還借鑑古典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探討中國歷史文化。
  • 從中西翻譯史研究現狀看中國典籍英譯史的研究方向
    以上兩篇論文是國內較為突出的論及翻譯史研究方法論的文章。 香港嶺南大學王曉元2006年的博士論文《翻譯、意識形態與話語——中國(1895-1911)》從語用學、社會學和文化學等相關學科中汲取營養,構建了翻譯社會學模式,從翻譯和意識形態的互動關係中考察了甲午戰爭至清末這一階段的文學翻譯實踐史。
  • 正統與異端:中西之間的古典學建制丨大隱書評
    近年來由大陸留學西洋學習古典學的研究生數量猛增,而西方古典學者與大陸的交流也日益頻繁。比如後古典主義項目成員芝加哥大學教授莫斯特就是人民大學古代文本文化國際研究中心的常客。素與劍橋大學古典系交流頻繁的中山大學博雅學院就曾邀請兩位劍橋的後古典主義成員戈德希爾和懷特瑪施給本科生講課。最有意思的是,去年10月,澎湃新聞刊發了伯克利大學教授波爾特關於新出版的《後古典主義》一書的專訪。
  • 方凱成評《後古典主義》︱正統與異端:中西之間的古典學建制
    從古典學的學科建制歷史上看,日知先生林志純無疑是更為重要也更具代表性的人物。日知先生本是中國史專家,但為了彌補歷史專業的學科空白,轉而投身世界古代史的學科建設。1984年創立的東北師範大學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古典所)無疑成為當年的黃埔軍校。古典所確立的培養風格正是以語文學為核心:「培訓從語言開始,研究古希臘羅馬的就學希臘語、拉丁語,研究古埃及就學象形文字,研究古代西亞就學楔形文字。」
  • 李瀟瀟: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方法論自覺
    面對這個問題,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在於紮實地開展基礎理論研究,觀照當代中國現實問題,更在於方法論自覺,即在方法論自覺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國的學術話語解析中國的發展道路、發展理念和制度特點。
  • 學術觀點 | 王洪濤:中國古典文論在西方英語世界傳譯研究的概念釐定與方法——兼論社會翻譯學方法的價值與功用
    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翻譯學、理論翻譯學、翻譯批評、中西文化經典翻譯研究,兼及西方漢學、中西比較詩學與世界文學研究。摘  要:在當前中國文化「走出去」和中國文論界飽受「失語症」困擾的雙重背景下,探討中國古典文論的外譯問題具有特別的意義。
  • 紮根中國二十載的「洋夫子」 願做中西文化交流使者
    趙曉 攝中新網濟南12月15日電 紮根中國二十載的「洋夫子」願做中西文化交流使者作者:趙曉 李欣講一口流利的漢語,熟讀中國古文典籍,在大學課堂為中國學生講古文獻學,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洋夫子」孟巍隆,雖然已在中國學習生活了20年,卻依然是校園「紅人」。
  • 專訪甘陽:古典學和中國學術共同體
    2019年11月1日至3日,由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古典學專業委員會主辦,清華大學新雅書院承辦,中國人民大學古典文明研究中心、中山大學古典學研究中心、重慶大學古典學研究中心、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北京大學禮學中心協辦的第七屆全國古典學年會在清華大學召開。
  • 中西比較文獻學與書籍史研究工作坊:文本如何變成文獻和書籍
    浙江大學世界文學跨學科研究中心主任聶珍釗教授率先致辭,他認為文獻和書籍對人類文明的價值無可取代,文明歷史越悠久,文獻和書籍越獨特,這種文獻與書籍的交流對比就顯得更加必要。將人文領域不同學科集合在一起,討論各自關心的前沿問題,正是本次工作坊希望達到的目的。
  • 中國古典美學研究亟須解決的三個問題
    構築中西美學對話的平臺 20世紀的中西文化比較,大多是在中西對立中作出的。所謂中西對立,就是陳獨秀在《吾人最後之覺悟》一文中所說的「歐洲輸入之文化,與吾華固有之文化,其根本性質極端相反」。這種簡單化的思維模式,近來又受發源於西方並迅速席捲全球的「後」學的推波助瀾。
  • 研究古典學不能張口就來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伊斯託利亞】西方古典學是一門研究西方文明的重要學科,學科意義上的古典學最早出現在十八世紀中後期的德國,當時十八歲的沃爾夫(Friedrich August Wolf)在哥廷根大學註冊之時,要求將自己的專業註冊為「語文學」(Philologie)即古希臘語的φιλολογα,該詞由φλο(喜愛)與λγο
  • 翻譯史研究的方法論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翻譯史研究的知識地圖已基本繪成,中西譯論發展史的脈絡已大體呈現,翻譯史研究為翻譯學學科建設奠定了歷史基礎。通過翻譯史研究,歷次翻譯高潮得以描述和建構,佛教翻譯、民族翻譯和西學翻譯等各時期的翻譯活動已基本交待清楚,歷史上的主要譯者、譯作和翻譯事件等得到大致梳理。但總的看來,翻譯史研究的面向和方法還比較單一。翻譯史是一門交叉學科。
  • 會議|「中國禮儀之爭與中西禮學」前沿研究首屆國際工作坊
    今時今日,「中國禮儀之爭」已成為專門術語。無論是狹義的指代明末清初(1583-1742)東西方之間的爭論,還是廣義的幾乎貫穿了明清以來整部中西交流的一系列史實,「中國禮儀之爭」在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長河中都稱得上是一件大事。它對於今天世界上異質文明間的比較、對話與溝通有著重要的互鑑與啟示意義,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 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舉辦「中西文明對話」系列講座
    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舉辦「中西文明對話」系列講座   中新網3月8日電 據文化部網站消息,日前,巴黎中國文化中心成功舉辦了「中西文明對話」系列講座第一講:「老子道德經中的語言哲學和現代西方的語言哲學」,在能容納160人的文化中心多功能廳裡座無虛席
  • 古典學不是劉小楓他們搞的那套
    「與死者的對話」       「古典學」這一概念在漢語裡很容易引起誤解,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專家裘錫圭先生就提出要重建中國古典學,當然,他是用「古典學」這個詞來統攝「蘊含著中華文明源頭的先秦典籍的整理和研究」(裘錫圭《出土文獻與古典學重建》)。
  • 淺談互文性理論為翻譯研究提供的方法論啟迪
    摘 要:互文性理論和翻譯研究作為兩個獨立的學科近年來發展迅猛,二者之間的聯繫也逐漸顯露。互文性理論與翻譯研究具有深刻的內在共通性,因此能夠為對方提供方法論上的重要啟迪。互文性理論深化了人們對翻譯過程和翻譯本質的理解,凸顯了譯者的主體性地位。
  • 北京輔仁大學與中西交流的早期實踐——《輔仁英文學誌》研究
    與輔仁大學的研究取向一致,發表在《輔仁英文學誌》的研究文章總體上側重中西交通和中國基督教史,域內和域外學者就此議題形成一系列的學術性對話,體現了中西文化交流在這所天主教大學的早期實踐。輔仁大學由中國天主教知識分子馬相伯、英斂之倡議並創辦,並得到當時極仰慕中國藝術文化的首任駐華宗座代表剛恆毅(Celso Costantini,1876—1958)的大力支持。
  • 復旦通識·東西交流|段懷清:辜鴻銘,西學東漸的逆行者?
    【編者按】全球的時代,中西文明以更為緊迫的姿態將相互間的理解提上議事日程,文明將因對話而更加精彩。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組織「中西關係與文明對話」系列,邀請校內外不同學科的學者,從不同視角闡釋如何立足本土文化又兼顧全球意識和世界眼光,共同探討不同文明彼此溝通、相互體認的可能途徑。
  • 第九屆中國語言學研究方法與方法論問題學術研討會召開
    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主辦,西安外國語大學承辦。來自國內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30多名相關領域專家學者,以及西安外國語大學100餘名師生參加此次研討會。此次會議的主題是「語言學的跨學科、跨文化研究」。與會學者圍繞我國語言學研究如何堅持問題導向開展跨學科交叉研究,如何實現中國語言學理論體系創新,為建設學術中國、思想中國作出應有貢獻展開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