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互文性理論為翻譯研究提供的方法論啟迪

2020-12-16 中國社會科學網

  摘 要:互文性理論和翻譯研究作為兩個獨立的學科近年來發展迅猛,二者之間的聯繫也逐漸顯露。互文性理論與翻譯研究具有深刻的內在共通性,因此能夠為對方提供方法論上的重要啟迪。互文性理論深化了人們對翻譯過程和翻譯本質的理解,凸顯了譯者的主體性地位。在處理偽譯這一翻譯研究中的難題時,熱奈特和哈蒂姆的互文性理論顯示出很強的闡釋力。與其花費功夫去對偽譯的「原作」進行「證偽」,不如將偽譯視為對真正的翻譯文本在文本、體裁和話語層面進行的互文指涉。偽譯通過將自己包裝為翻譯文學,切合讀者的預期,在較為寬容的環境下對本國文學產生影響,對促進一國文學的革新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互文性 翻譯 偽譯 熱奈特 哈蒂姆

  作者簡介:劉倩,四川成都人,文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所講師,碩士生導師。2003年至2010年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獲得學士、碩士學位。碩士期間師從劉洪濤教授,攻讀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方向為中西比較文學。2010年至2013年赴英國牛津大學東方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翻譯學與中西比較文學。博士論文著重探討了民國初年翻譯文學與現代文學抒情傾向的密切聯繫。研究方向主要為翻譯理論、中西比較文學、中國近現代文學、當代英國文學。

 

  作為兩個相互獨立的學科,互文性理論和翻譯研究在近幾十年來都發展迅猛。互文性理論紮根於解構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對文學創造力的本質提出了全新的闡釋,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文本與文本、文本與文化語境的關係的認識。翻譯研究則作為比較文學、世界文學和文化研究的新趨勢,成為跨文化研究重點關注的問題。[1]事實上,這兩個學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能夠互相促進、互相啟發。關於這一點,國內外已經有不少學者進行過精闢的論述,[2]但是仍然有很大的挖掘空間,尤其在互文性理論對翻譯研究的具體促進方面,尚缺乏詳實而系統的闡釋和論述。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就互文性理論對翻譯研究在方法論上的啟迪進行深入探討,特別探討了互文性理論能夠為翻譯研究中的一大難點——偽譯研究——提供的理論依據和全新視角。

  一、理論背景:互文性理論回溯

  互文性理論最重要的闡釋者莫過於法國文藝理論家茱莉亞·克裡斯蒂娃。她結合了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和前蘇聯文藝理論家巴赫金的研究成果,在《詞、對話和小說》(1966)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互文性」這個術語。在這篇文章中,克裡斯蒂娃指出:「任何文本都是由引用拼貼起來的;任何文本都是對其他文本的吸收與轉變。」[3]在克裡斯蒂娃之後,羅蘭·巴特進一步消解了「起源的神話」,[4]即「認為意義源自單個作者的意識,是單個作者的所有物,至少從形而上的角度上是這樣。當現代的寫作者寫作時,他或她總是已經處於閱讀和重寫的過程中。意義不是來源於作者,而是來源於從互文的角度看待的語言。」[5]巴特的理論讓文本從作者的統治下解放出來,讓人們認識到了文本生產的衍生本質。這並非要否認創造性的存在,而是要指出,創造性總是通過與其他文本進行互文性的互動而產生的。這種互動既包括一門語言以內的,也包括跨語際的。

  如果說克裡斯蒂娃和巴特更多地關注廣義的文化,而非具體的文本,那麼另外一些理論家則恰恰相反。[6]格蘭漢姆·阿倫將包括熱奈特和裡法特爾在內的理論家所採用的方法稱為「結構主義的方法」,指出「結構主義者們相信批評能夠定位、描述並固化文本的意義,哪怕該意義涉及到一個文本與其他文本之間的互文關係。」[7]這些理論家將互文性概念作為文本分析的工具,將其用來「科學而精密地研究各種各樣的文本之間的關係」。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反叛了克裡斯蒂娃等人的先鋒文學觀念,而與傳統「淵源」文學研究相接軌。[8]應該說,這並非簡單的回歸傳統,而是否定之否定,臻於一種具有更豐富面向和更強大闡釋力的研究方法。雖然結構主義的方法後來受到多方面的質疑,筆者卻認為其方法在具體的文學分析中非常有用。這是因為與克裡斯蒂娃和巴特有關符號學的抽象而艱深的理論相比,結構主義的理論為文學研究帶來了穩定性。而這種穩定性對於我們理解文學作品的意義而言,在某種程度上是必要的。

相關焦點

  • 互文性是什麼?
    編者按:互文性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的文本理論,其繼承了了結構主義的優點,並吸取了解構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破壞邏各斯中心主義的傳統,強調於文本本身的斷裂性和不確定性。它提出任何文本都與該文本之外的符號系統相關,都是對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轉換,並在差異中形成自身的價值。 克裡斯蒂娃是在對巴赫金(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的對話概念和狂歡理論的研究中得出的互文性概念。她自己曾說,互文性概念雖不是由巴赫金直接提出,卻可在他的著作中推導出來。
  • 互文性
    文本的互文性,不妨稱為文本的混紡性。All texts are intertextual,可以理解為:所有文本都是混紡的織品。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中,互文性的用法十分靈活,說法也莫衷一是。本文著重考察互文性理論形成的前因後果,思考其中邏輯,識辨其中問題。最先提出「互文性」的是法國理論家克裡斯託瓦(Julia Kristeva)。
  • 李桂奎:《金瓶梅》研究的「互文性」轉移及其勝境原創
    但從「跨學科」「跨文本」大視野看,「笑學」研究至少為《金瓶梅》的「互文性」研究提供了諸多便利。尤其是「詩文印證法」以及「文本化用」所使用或依託的那些材料大多可以納入「互文性」框架來審視。期間論爭的各種論文所使用的「內證」為我們今天的「互文性」研究提供了另一批資料。
  • 翻譯史研究的方法論
    翻譯史研究方法論意識的增強涉及諸多方面,其中包括史識觀、翻譯理論、研究問題和史學方法等方面意識的增強。 1. 史識觀意識 「歷史」一詞有兩層基本含義:一、客觀歷史,即不以主觀為轉移的自在的歷史;二、主體化的歷史,即歷史學或歷史知識。
  • 西方文論關鍵詞| 劉軍:互文性(上)
    與解構相關聯的當代文本理論認為:所有文本都是互文性的;所有文本都有其他文本的痕跡。這種變化對文本解讀、閱讀和寫作的關係、文學史研究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文本是互文的觀點,既新又舊,可追溯到「文本」是混紡編織的詞源和古代神話。本文由text的詞源和古代神話的源頭開始,進而探討形成當代互文理論的各種邏輯,識辨其中問題。最先提出互文性的克裡斯蒂娃,綜合了索緒爾的符號理論和巴赫金的對話性話語和主體間理論。
  • 以翻譯產品為例,談談產品工作展開的方法論
    由此一來,在工作中,面臨的不確定和不具體的問題逐漸增多,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論,就變得尤為重要。筆者一直從事機器翻譯領域的工作。隨著產品的成熟,用戶增長逐漸放緩,需要去探尋業務和收入的新增點,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新增人工翻譯業務的想法。以新增人工翻譯業務為案例,總結了一套產品工作開展方法論,希望對大家有所啟迪和幫助。
  • 報紙新聞稿件配置的互文性及話語秩序
    本文擬跳出單個新聞語篇,以漢語新聞文本為對象,從報紙新聞稿件的配置角度,運用互文性理論及話語分析模式,分析報紙新聞稿件配置的篇際互文性及其對於話語秩序構建及受眾閱讀理解新聞文本的意義。從筆者掌握的資料來看,國內有學者將互文理論運用於新聞文本的研究,不過,多數局限於單個新聞文本而且多採用英語新聞語料,本文擬跳出單個新聞語篇,以漢語新聞文本為對象,從報紙新聞稿件的配置角度,運用互文性理論及話語分析模式,分析報紙新聞稿件配置的篇際互文性及其對於話語秩序構建及受眾閱讀理解新聞文本的意義。
  • 2020年當代翻譯理論與研究暑期在線研修班圓滿結束
    本次研修班以「當代翻譯理論與研究」為主題,邀請國內知名專家進行講解與討論,分享專家的研究心得,重點分析相關話題的國內外動態以及研究要點及注意事項,增進學員對翻譯理論的了解,強化相關領域研究意識
  • 學術觀點 | 龐秀成:翻譯理論「一分為三」的視域
    [1] 吳維民,林勇壽.綜合科學研究[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85, (4):4-18.[2] 堅毅.「一分為三」研究的新進展和未來走向[J].江西社會科學,2006,(12):37-42.[3] Gentzler, Edw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2nd ed)[M].
  • 西方文論關鍵詞| 劉軍:互文性(下)
    點擊上面藍色字,查看「互文性(上)」。 內容提要:對文本的傳統看法,傾向於文本有比較固定的單一語義。與解構相關聯的當代文本理論認為:所有文本都是互文性的;所有文本都有其他文本的痕跡。這種變化對文本解讀、閱讀和寫作的關係、文學史研究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文本是互文的觀點,既新又舊,可追溯到「文本」是混紡編織的詞源和古代神話。
  • 社會學研究對象及其方法論準則的再思考——以迪爾凱姆對社會學的理論探索為研究視域
    社會學研究對象及其方法論準則的再思考——以迪爾凱姆對社會學的理論探索為研究視域刊於《理論界》2021年第1期作者簡介      周來順,男,例如,在對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理解上,學者們從不同的理論視域出發,分別認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應側重為社會組織、社會制度、社會現象、社會過程、社會結構、社會關係、社會行動、社會互動、社會變遷、社會文化等。這些爭議促使我們進一步思考社會學研究領域的元問題,即何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及其方法論準則等問題。
  • 話語研究的方法論和研究方法
    方法論塑造了整個知識體系的多樣性,解決的是新知識產生的普遍原理或公理問題。方法論可分為三個層次:哲學方法論、一般科學方法論、具體科學方法論。哲學方法論指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探索實現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相一致的最普遍、最根本的方法理論,是各門科學方法論的概括和總結。一般科學方法論指研究各門具體學科,帶有一定的普遍意義,適用於眾多領域的方法理論。
  • 錢翰:二十世紀法國先鋒文學理論和批評的「文本」概念研究
    該文中,錢翰老師梳理了互文性概念走過的歷史軌跡,分析了作為解構批評方向的互文性與作為文本分析工具的互文性,鞭辟入裡,邏輯縝密。方錫球老師在留言區留言:拜讀了。說得清清楚楚,有收穫,謝謝。還有其他的研究者也有留言。看到文藝學研究者之間的交流互動,微信組成員感到欣喜,這正是我們的創號初衷——以新形式與學界同仁交流對話、拓寬學術話語空間。
  • 深化歌曲翻譯理論研究 推動中國音樂文化傳播
    然而,異域的流行歌曲大多需要翻譯才能跨越語言的障礙,為本土的受眾所接受。近二十年來,電影、電視、網絡等傳播媒體和社交媒體的普及發展,使得受眾能快速而立體地接觸到世界各地的音樂文化產品,這也勢必引起翻譯(與音樂)學界關注歌曲翻譯實踐與理論的探索,尤其表現在對歌曲翻譯的認識論(或本體論)、目的論、方法論三個主要層面。
  • 何穎:新公共管理理論方法論評析
    新公共管理的個人主義的理性思維方法將政府的公務人員視為「理性的經濟人」,具有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的需求,這為公共行政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為建立人事管理的激勵機制,為調動人的積極性,為人力資源的開發注入了新的理論活力。
  • 劉軍平:改革開放四十年:外國翻譯理論的引介與反思(連載之一)
    (5)互文性翻譯理論在文學翻譯中的引入與應用。國內學術界對克裡斯蒂娃等人的互文性理論的譯介起始於20世紀80年代,先進入語言學、文學和新聞學的研究範圍,但互文性的翻譯研究起始於20世紀90年代。西方學者哈蒂姆(1996)對翻譯中的互文指涉進行了分類研究,歸納出三種互文類型。
  • 中西古典學方法論對話:在相互啟鑑中重塑中國研究
    在該研究中心學術主任,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教授柯馬丁(Martin Kern)看來,沒有哪一種單一的文明可以在其自己的文化和學術傳統內得到最充分、最嚴謹的研究。相反,不同學科和文明之間的互相啟鑑,為我們理解各自的文化提供了新的經緯。
  • 教育政策研究範式及其方法論探析
    研究方法論包括直接方法論和間接方法論:直接方法論包括如何收集資料和如何分析資料兩方面,它對教育政策研究範式起著直接的支撐作用。間接方法論是間接支撐教育政策研究範式研究的方法論,主要指的是西方傳統的方法論即經驗論、先驗論和實踐論,以及現象學、解釋主義、批判理論、建構主義和符號互動等五個西方範式方法論。新範式方法論也為教育政策研究範式提供了間接方法論基礎。
  • 本土性別社會學研究的理論建構與方法論探討 _中國婦女報<20170627...
    研討會立足婦女/性別學科建設與推動的本土化發展,圍繞 「本土性別社會學研究的理論提煉與總結」「本土性別社會學研究的方法論探討」「本土性別社會學教學工作實踐與理論反思」三個專題進行研討。研討會立足婦女/性別學科建設與推動的本土化發展,圍繞 「本土性別社會學研究的理論提煉與總結」「本土性別社會學研究的方法論探討」「本土性別社會學教學工作實踐與理論反思」三個專題進行研討。婦女/性別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婦女學是西方女權運動第二次浪潮的產物,自20世紀80年代傳入中國至今已有近40年曆程,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時,仍需不斷前行。
  • 翻譯的定義及理論研究:現狀、問題與思考
    翻譯的定義及理論研究:現狀、問題與思考 2015年11月28日 09:12 來源:《中國翻譯》2015年03期 作者:穆雷 鄒兵 字號 內容摘要:【摘要】本文圍繞翻譯理論研究的核心議題展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