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是什麼?

2021-03-01 思飛學術

編者按:互文性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的文本理論,其繼承了了結構主義的優點,並吸取了解構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破壞邏各斯中心主義的傳統,強調於文本本身的斷裂性和不確定性。由於其理論符合現代文本理論的發展方向,故受到了普遍重視。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概念由法國批評家克裡斯蒂娃於20世紀60年代首先提出,是後現代、後結構批評的重要術語,直接啟發巴特提出了「文本」理論和「作者之死」一說。互文性概念打破了結構主義文本的孤立性和封閉性,是對歷史主義和新批評的反撥。它提出任何文本都與該文本之外的符號系統相關,都是對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轉換,並在差異中形成自身的價值。

克裡斯蒂娃是在對巴赫金(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的對話概念和狂歡理論的研究中得出的互文性概念。她自己曾說,互文性概念雖不是由巴赫金直接提出,卻可在他的著作中推導出來。託多洛夫(Tzvetan Todorov)也說,「互文性」其實就是巴赫金「對話主義」法文翻版。1966—1968年,克裡斯蒂娃連續發表了《詞語、對話和小說》(Word,Dialogue and the Novel)、《封閉的文本》(The Enclosed Text)及《文本的結構化問題》(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探討和定義互文性:「我們把產生在同一個文本內部的這種文本互動叫做互文性。對於認識主體而言,互文性概念將提示一個文本閱讀歷史、嵌入歷史的方式。在一個確定的文本中,互文性的具體實現模式將提供一種文本結構的基本特徵。」「文本是一種文本置換,是一種互文性:在一個文本的空間裡,取自其他文本的各種陳述相互交叉,相互中和。」互文性強調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其他文本交互存在的,是對其他文本的重讀、更新、濃縮、移位和深化,文本的價值正是體現在它對其他文本的整合和摧毀之中。互文性不僅存在於文本之間,更存在於文本與文本產生的文化話語空間。

互文性作為一種文本策略與後現代主義關係密切,烏裡奇·布洛赫(Ulrich Broich)把互文性與後現代主義文學的藝術特徵的關係總結為以下六點:

作者的死亡:文學作品不再是原創的,而是許多其他文本的混和,傳統意義上的作者因而不再存在,原創不再可能,作者的工作只是重組和收回前文本。

讀者的解放:作品的原創既被解構,其意義就要由讀者在自己的閱讀中進行創作,他要拋棄一些聲音,選擇一些聲音,同時加入自己的聲音。

模仿的終結和自我指涉的開始:文學不再是給自然提供的鏡子,而是給其他文本和自己的文本提供的鏡子。

剽竊的文學:文學是寄生的,它不過是對其他文本的重寫或回收,傳統的原創與剽竊之間的界限由此消失。

碎片與混合:文本不再是封閉、同質和統一的;它是開放、異質、破碎、復調的,是猶如馬賽克一樣的拼貼。這種混合建構的效果不在於和諧,而在於衝突。

無限的回歸:使用暗示製造無限回歸的悖論,造成一種「套盒」(Chinese boxes)效應:它能在一部虛構作品中無限制地嵌入現實的不同層面。

互文性視域下的文本不再是獨立自足的實體——如新批評所認為的,不再是「有機統一體」,相反,文本就意味著文本之間的關係,而文學研究就是互文性研究。值得提出的是,互文性的文本互涉理念直接影響了新歷史主義思想的形成。在新歷史主義那裡,互文性不僅包括文學文本與非文學文本之間的「互文」,更包括文本與現實之間的互文,而且,政治、哲學、經濟、宗教、法律、文學藝術等都同歷史之間存在映照關係。20世紀90年代後期出現的「超文本小說」則是電子媒介技術時代互文性的精彩操演。

相關焦點

  • 互文性
    互文性是文本的理論,要先從文本說起。漢語的「文本」一詞,通常讓人想到有一定篇幅的文字。如此推理,互文性就只能是具有一定篇幅的若干文本共存一體;互文性的文本就只能是含有不同引文的論文。這只是互文性的一種。在西方語言裡,text這個字有「纖維」和「編織」的意思。互文本通常是其他文本的殘片,可長可短,短到一個短語,甚至一個字。
  • 西方文論關鍵詞| 劉軍:互文性(上)
    互文性概念替換了主體間概念(the notion of intersubjectivity),而且,詩性語言至少是雙層次的閱讀。」(Kristeva:37)。這段話見證了克裡斯蒂娃在重新解讀巴赫金的主體間概念基礎上,正式提出互文性概念。克裡斯蒂娃繼承了巴赫金的思想,始終視詩性語言為她的理論重點 。 那麼,詩性語言的「雙層次」閱讀是什麼意思?
  • 報紙新聞稿件配置的互文性及話語秩序
    本文擬跳出單個新聞語篇,以漢語新聞文本為對象,從報紙新聞稿件的配置角度,運用互文性理論及話語分析模式,分析報紙新聞稿件配置的篇際互文性及其對於話語秩序構建及受眾閱讀理解新聞文本的意義。①互文性概念提出後,羅蘭·巴特成為這個概念的熱情宣傳者和積極闡釋者,他在1973年為法國《通用大百科全書》撰寫《文本理論》這一詞條,其中用了很長的篇幅介紹克裡絲蒂娃的互文性概念和建立在這一概念之上的文本理論。由此,互文性概念正式登堂入室,獲得正統地位,並越來越受到文論界的青睞。
  • 李桂奎:《金瓶梅》研究的「互文性」轉移及其勝境原創
    由於「互文性」通常被解釋為「文中之文」,因此所謂「小說中的『小說』」自然就屬於「互文性」研究。對此,美國漢學家韓南在探討《金瓶梅》之「素材來源」時指出:「當我們探索引文以什麼方式使我們得以深入這部小說時,似是而非的答案主要是它們不太適應作者創作動機的那些地方。當他們不能滿足作者的需求,他只得對它們進行修改,或它們不能使讀者得到作者預期的效果,正是在這些地方最能見處作者的獨創性。」
  • 互文性 | 19北大滙豐深財真題解析03
    2019北大滙豐財經224名解3:互文性 答題思路 要回答完整互文性定義、提出者、來源、理論發展等。 參考答案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又稱「文本間性」是由法國著名文學理論家和批評家朱麗婭·克裡斯蒂娃在《符號學:解析符號學》一書中提出,在隨後的《小說文本:轉換式言語結構的符號學方法》中詳細論述了「互文性」概念的內容。克氏認為,任何文本都處在若干文本的交匯處,都是對這些文本的重讀、更新、濃縮、移位和深化。
  • 淺談互文性理論為翻譯研究提供的方法論啟迪
    摘 要:互文性理論和翻譯研究作為兩個獨立的學科近年來發展迅猛,二者之間的聯繫也逐漸顯露。互文性理論與翻譯研究具有深刻的內在共通性,因此能夠為對方提供方法論上的重要啟迪。互文性理論深化了人們對翻譯過程和翻譯本質的理解,凸顯了譯者的主體性地位。
  • 西方文論關鍵詞| 劉軍:互文性(下)
    點擊上面藍色字,查看「互文性(上)」。 內容提要:對文本的傳統看法,傾向於文本有比較固定的單一語義。與解構相關聯的當代文本理論認為:所有文本都是互文性的;所有文本都有其他文本的痕跡。這種變化對文本解讀、閱讀和寫作的關係、文學史研究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文本是互文的觀點,既新又舊,可追溯到「文本」是混紡編織的詞源和古代神話。
  • 對話經典的互文性書寫
    對話經典的互文性書寫 2017-11-03
  • 熱詞第3期:互文性、物質性…四個常見到的學術概念,你知道其真正涵義嗎?
    (懸疑小說中劇情的環環相扣在某一程度上也是互文性的體現)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概念由法國批評家克裡斯蒂娃於20世紀60年代首先提出,是後現代、後結構批評的重要術語。互文性概念打破了結構主義文本的孤立性和封閉性,是對歷史主義和新批評的反撥。它提出任何文本都與該文本之外的符號系統相關,都是對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轉換,並在差異中形成自身的價值。
  • 談談你對互文性的理解,並舉例說明如何在分析作品中運用 | 每日一題5.30
    應當說,用「互文性「來描述文本間涉的問題,不僅顯示出了寫作活動內部多元文化、多元話語相互交織的事實,而且也呈示出了寫作的深廣性及其豐富而又複雜的文化內蘊和社會歷史內涵。    互文性解讀就是運用互文性理論通過研究互文本來更準確、更科學地解讀主文本,獲取文本的意義和內蘊。對文本進行互文性解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切入。
  • 竺洪波:敦煌變文與《西遊記》的互文性考察
    《敦煌文學概論》此番作「敦煌變文與《西遊記》的互文性考察」,試圖引入現代西方視閾,建構新的審視維度和「他者性」話語體系,從而謀求這一問題認識上的推進和突破。《互文性研究》關於互文性的理論實質,也即對文學的本體論意義,請看蒂費納·薩莫瓦約的闡釋:(作家)在激活一段典故之餘,還讓故事在人類的記憶中得到延續
  • 淺談「美中不足」獨唱版與合唱版的互文性
    淺談「美中不足」獨唱版與合唱版的互文性繼1999年的〈教我如何不愛他〉後,葉德嫻在2004年再一次與許志安合作,合唱由雷頌德作曲、黃偉文填詞的〈美中不足〉。與你一起,心中愛情的種子曾經盛開過 歌詞:許:除掉結果 葉:其餘得到過 分析:男、女:除了結果之外,我們什麼也已經有過 歌詞:許:期盼你那愉快結局 葉:常記掛那美中不足 合:會是我 分析:男、女:那麼我希望你的結局,會是愉快的,而希望當中你所懷緬的美中不足
  • 量子互文性研究新進展:科學家成功證明最簡KS定理
    這種非經典的性質被稱為量子互文性,該著名結果被稱為KS定理。那麼,人們至少需要多少個測量去展示這一效果呢?Adan Cabello 及其合作者在 1996 年發現了一組只有 18 個測量的集合,這是目前已知的對Kochen-Specker結果的最簡證明。隨後Asher Peres 猜測這組測量是最簡的。在過去的 24 年中,很多學者們嘗試從不同方向進行證明,但是都未能成功。
  • 隋巖、唐忠敏:網絡敘事的生成機制及其群體傳播的互文性
    事件相關體、文本集合體和具體文本作為網絡敘事的有機構造,形塑了網絡文本的互文性生存和動態性層累。圍繞同一事件相關體,具體文本與文本集合體內的前文本、後文本、同步文本之間形成了文本意義的普遍多向共建,而文本客體、傳播主體和網絡群體傳播語境共同架構起網絡敘事意義的闡釋系統。
  • ​褚瀟白 | 關於「丁酉異夢」的互文性考辨
    本文以互文性對話為理論基礎,從文本的對話、主體的對話和文化的對話三方面,考辨關於「丁酉異夢」的不同文本如何在三重對話的互文影響下呈現出人物主體身份觀、與此身份觀相應的洪氏救贖論以及太平天國權力架構體系。從更深層次來講,正是洪秀全等人關於皇權和家族群體性的本土意識決定了其對基督教文本的誤讀,並由此形成特殊的神學思想和宗教實踐。
  • 關於洪秀全「丁酉異夢」的互文性考辨
    本文以互文性對話為理論基礎,從文本的對話、主體的對話和文化的對話三方面,考辨關於「丁酉異夢」的不同文本如何在三重對話的互文影響下呈現出人物主體身份觀、與此身份觀相應的洪氏救贖論以及太平天國權力架構體系。從更深層次來講,正是洪秀全等人關於皇權和家族群體性的本土意識決定了其對基督教文本的誤讀,並由此形成特殊的神學思想和宗教實踐。本文轉載自《學術月刊》2019年第7期,注釋從略。